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認知:吃苦的意義,從來都不是為了磨礪

作者:由 老陸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2-06

認知:吃苦的意義,從來都不是為了磨礪

人生中的苦,任何人都逃不掉。生活就像闖關遊戲,苦難則是層層關卡,若你不能順利通關,很容易卡在某個苦難的格子裡走不出來。

只是不同的人對苦難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苦中作樂,有的人堅持不懈,還有的人乾脆哪裡跌倒哪裡躺下。

曾看過這麼一則笑話,有年輕人發牢騷說:“我怎麼這麼窮,將來可怎麼辦?”

一位老者笑呵呵地安慰他道:“年輕人,不要多慮,你命裡只有上半生受窮。”

年輕人欣喜若狂:“我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是不是很快就能擺脫貧窮過上好日子了?”

老者若有所思地迴應:“嗯,下半生慢慢就習慣了。”

一個人的成長和吃了多少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成長靠的是覺悟和修正。

人生中有許多苦,最常見的為以下五種,熬過去就是福。

讀書的苦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適用,或許有人認為讀書是未成年人的事情,是大學生的事情,是高材生的事情。

而事實上,讀書是我們每個人隨時都能去做的事情。

沒有人規定只有學堂內可以讀書,只要你願意,無論什麼年齡,無論什麼社會階層,你都可以讀書。

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讀書很苦,但後來人們會發現,讀書是人生所有苦痛當中最輕的一種,它可以迅速提高個人認知,從而改變人生軌跡。

人生在世,不能只為了活著而活著,那樣的人生毫無意義。

凱勒說:“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吃得了讀書的苦,才能體會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對生活的影響力。

思考的苦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在這裡唯晨要再加一句,名師指路也需自我覺悟。

眾人皆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道理。

名師指路是“授漁”,自我覺悟是“結網”。人生在世若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有高人指點依舊難成大器。

阿斗縱有諸葛亮相扶依舊站不起來。人這一生總有那麼一段最艱苦的路,需要獨立行走。

有個詞叫苦思冥想,還有個詞叫恍然大悟。吃不了思考的苦,就難以收穫大徹大悟之後的幸福。

思考不是為了磨礪一個人的心性,而是為了修正接下來的行為。

缺錢的苦

貧窮從來都不是個體問題。一個人無論擁有多少都會覺得自己很窮。

詩人柯里·威克林說:“人生是海,金錢是船伕。如無船伕,渡世維艱。”人活在世上,處處都需要花錢。

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這一生唯一不變的目標就是努力掙錢。因為只有擁有足夠多的財富,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果斷拒絕。

缺錢的苦幾乎每個人都吃過,那種被經濟牽制的無奈讓人崩潰,令人心麻木。

說白了,金錢是一個人活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底氣。有錢是在對抗未知風險時,最大的安全感。

人只有在缺錢的時候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缺錢的苦這一生吃過一次就夠,它的出現不是為了磨礪,而是一場警醒。

病痛的苦

關於病痛,史鐵生寫過這麼一段話:“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了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的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一生所要吃的病痛之苦終究不會太嚴重,只有極少數人會不幸地遇上不治之症。

然而任何一種病痛,對於渴望健康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人只有在經歷過病痛之後,才能明白健康有多幸福。

病痛之苦的出現,可以讓人在恢復健康之後更加珍視生活。

孤獨的苦

漢語成語中有個詞叫曲高和寡,指的是某些作品或言論,不夠通俗就很難獲取眾人的理解。

人一旦到達一定的層次就會面臨孤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總顯得不太合群。

《莊子》有云:“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每個人在變得強大的過程中,都要經歷孤獨。熬得住孤獨,就出眾,熬不住孤獨,則出局。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他們都擁有創意的大腦和靈活的想象力。

只是在經受孤獨之苦的過程中,天才熬了出來,眾人看到了他的成就。瘋子沒熬得住,大家皆言其是精神病。

人在經歷孤獨的時候,一定要穩住內心,不要惶惶不安,默默沉澱才能厚積薄發,綻放個體的燦爛。

標簽: 病痛  孤獨  讀書  人生  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