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善始善終」是「善始」更難還是「善終」更難?

作者:由 郭小札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0-20

「善始善終」是「善始」更難還是「善終」更難?郭小札2022-10-20 14:04:06

昨天去看了辯論。聽了評委評點,我作為觀眾也寫下感想。(題主看到答案請不要打我)

我是外行,所以不談各種技巧,什麼引蛇出洞,什麼推戰場,感覺那些都是argument的套路,但是這個事情想要做好(也不是說打辯論,就是說分析這個問題),我覺得還需要issue的藝術。怎麼說呢,首先就是你陳述自己觀點的時候,要儘可能全面一些,能夠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情況。當然,首先是分析題目。這次的題目是善始更難還是善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沒有抓住一個“善”和“更”。儘管反方要求正方做出比較,但是雙方沒有更深入地做出比較和判定。然後,再說這,各種情況。正方基本在陳述開頭萬事未定、要考慮全域性。而反方認為過程艱難、有不確定因素、人有惰性,貴在堅持。過程中大家拉扯事情不同階段的界限,以及人的熱情曲線對做事的影響(稍後展開)。

因為我支援反方,所以基本上在考慮反方怎麼打。首先從觀點陳述上,基本在探討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和堅持。其實這是建立的開頭穩妥的基礎上,如果說這個開頭做的很糟糕呢?這點正方其實已經考慮到了“最後要如何扭轉局勢”,但是反方沒有抓住來講。 如果我輸在起跑線上,我是不是最後要反超更難呢?雖然這會給對方一個開頭很重要的觀點,但是接下來可以進行比較。“開頭就跑好,然後後面輕鬆一些”這件事比較難,還是“開頭沒跑好,後面體力已經消耗,但是還是要反超”這件事更難呢? 另外,從上面這個例子看來,是不是說明“善始”和“善終”並不是獨立的某個階段,而是要從全域性來看,這個階段如何做才算是“善”,需要服務於全域性。正方在談開頭的計劃多難,那麼即便計劃再完美,仍然需要在過程中結合實際進行不斷調整。試問有多少人寫得完美創業策劃書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給個創業成功的比例就好(正方開始就提到創業之初難,那麼之後的突破、擴充套件和維繫、管理問題是不是很頭疼呢,再者發展的過程曲線來看,是不是最初很見效,之後就爬也爬不動了,積累的累贅和問題也都顯現了出來)。

然後,就不確定因素和興趣曲線、還有人的惰性心理,是反方充分討論的點。正反沒有迴應不確定因素和惰性心理。但是雙方糾結在興趣曲線,最初降得快的打擊大,還是最後水平低的打擊大。然後就提拉小提琴的例子(正方說了不下六句:我初學的時候拉的很難聽,像鋸桌子腿一樣。。。。)如果初學是開始,那開始算多久,這件事的終點又到底在哪裡呢?學會了就是嗎? 那中間要做的就是堅持和進階。 如果要做到完美呢? 如果要成為大師呢?那以後的哪怕一點點的提高和突破都是那麼難?什麼運動員突破0。01秒的例子就多了。 正方又覺得達芬奇能成為大師靠的是前三年一直畫雞蛋,反方說,好多人學了基礎繪畫,可是真正成為大師的有多少?正方說,因為他們沒有像達芬奇一樣做好基礎。無語了,我就是畫十年雞蛋,我也只會畫雞蛋啊。。。 不止是學東西、做東西啊,興趣曲線其實很適用談戀愛的例子啊(多麼好的善始容易善終難的例子呀,兩個人Happy ending的比例那麼小,應該有相關研究,如果覺得談戀愛太虛,就說說維持婚姻這個事)。

最後階段,正方一直在提以前的革命先烈流血犧牲不容易,所以換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按照歷史趨勢來看,先驅很不容易,後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沒有表述得那麼到位)就容易很多。就這個而言的話,反方一直沒有打擊到對方的觀點直到最後四辯總結的時候,說人類目標也在進步。其實一想吧,首先,一個領域創始確實難,你要憑空創造呀、還要受到種種阻力不被接受和理解,(哲學界或者科學界、藝術界的例子),可是後人就沒有問題了嗎? 前人的觀點未必是對的呀,我需要去質疑你,可是如果我受了你觀點先入為主的影響,這個領域說不定發展偏了,即便沒有,那你做的那麼好,你叫我研究什麼。 舉例來說,有個知友發過一張圖,領域知識是個大圈圈,我們讀書就是讀這些,而博士要把這個領域研究透了,然後自己在某個方向突破出這個圈圈,你以為這容易呀? 如果前人發現力學定律、重力現場是很難,但是未來我們要研究如何移民到火星也不容易呀。何況前人更多的發現是在觀察基礎上得來的,那剩下的一小小部分是不是不容易發現,或者需要我們用其他方法更多發明創造(不是有個外國人寫過書說中國古代發明更多是發現的結果,說白了就是碰巧),那有些發明是透過組合不同的東西,可是排列組合次數有限呀,別人都用光了,你讓我用什麼。每個領域的發展也是符合先快後慢的趨勢的(當然了,也可能是先慢中間快再慢)。 好吧,感覺扯遠了。 反正意思就是,如果正方引出話題從歷史趨勢來看問題的話,儘管前人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後人面臨新的問題了。祖先要打獵、要發明發動機,可是你留下一攤子環境問題等著我去處理,後代沒不可再生資源用了,溫室效應神馬的了。(說後人不需要革命了的人明顯是活在烏托邦社會,沒有看到其他國家那些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呀。一看就知道你們是工科的) 另外了,歷史問題很難講清楚怎麼的是“善”啊。

當然了,每個人的觀點都是偏狹的(所以大家沒必要來噴我,我也只是寫了自己短時間內腦子裡冒出來的想法)。我從來不相信有絕對真理和絕對正義,所以一直不喜歡辯論(這是大學看的唯一一場)。但是要想進一步地脫離偏狹,更多地是看個人在人生體驗中對事物的思考和理解。這樣,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不是像小時候,老師講個故事,就意味著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故事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它能夠說明這個道理嗎?這個道理對不對?如果我從其他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果我遇到別的情形呢?反例說明了什麼? 我們蒐集一百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可是大師可以抓住本質、一點就通,讓你豁然開朗。道理必須是靈活的,可變的(道可道,非常道),才能真正地指導人生(王守仁知行合一,不解釋)。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我們明白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答主就是這樣,心裡明白不少道理,在跟別人講的時候,好像對事物很明朗,但是卻總也說服不了自己,因為感性的內心太固執了。習慣做一個旁觀者,但是看得清、想得明白,卻總也做不好,感覺還是要先多做事。又扯遠了。

綜上,答主開始過很多事,但是總是無疾而終,所以答主認為“善終”更難。

標簽: 正方  反方  這個  開頭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