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作者:由 亞外士缺德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11-12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零,概論

1,當代西方哲學兩大主潮:人本主義(透過對人本身的研究來探尋世界的本質及其他哲學問題)和科學主義(以自然科學的眼光、原則與方法來研究世界)

2,當代西方文論兩次轉移:第一次從重點研究作家轉移到重點研究作品文字;第二次從重點研究文字轉移到重點研究讀者和接受。

3,當代西方文論兩個轉向:非理性轉向與語言論轉向。

一,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論

概念:主張透過形象(主要是視覺形象)來表達詩人細微複雜的思想感情。

代表人物:瓦萊裡、葉芝、艾茲拉·龐德、休姆

二,表現主義

概念:每件藝術作品都是一個獨特而個別的結構,是精神的表達,因此是一種創造(只受自己的規律支配),而不是一種模仿(受外在規律支配)

代表人物:克羅齊、科林伍德、卡夫卡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克羅齊

三,俄國形式主義與布拉格學派

概念:以語言學研究(尤其是索緒爾的方法)為基礎,反對只根據作家生平、社會環境、哲學、心理學等文學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學作品,認為文學研究的物件應該是文學作品本身(語言、風格、結構等形式上的特點和功能)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艾亨鮑姆

四,精神分析批評

概念:精神分析批評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現代心理學理論運用於文學研究的一種批評模式。(主要有:無意識理論,力比多學說,關於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結構學說,夢的學說和釋夢理論,“俄狄浦斯情結”說,文學藝術與“白日夢”,藝術家與精神病。)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蘭德、拉康

五,直覺主義與意識流

概念:直覺主義強調創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覺和無意識等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所謂由內向外的直覺式、體味式讀解模式;意識流則就敘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觀察轉入內心的體驗和發現而言,可以說是直覺主義的一個延續。

代表人物:柏格森、威廉·詹姆斯、喬伊斯、伍爾芙、普魯斯特

六,語義學與新批評派

概念:語義學批評在“證實原則”(把不能被主觀經驗所檢驗、不能被邏輯所證明的命題一概斥之為“偽命題”)的基礎上,將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嚴格區分,將語義分析作為文學批評的最基本的手段;新批評派則是強調對文學作品本身的研究,試圖提出一整套具體、操作性極強的閱讀、批評文學的方法。

代表人物:瑞恰茲、艾略特、蘭色姆、布魯克斯、燕卜蓀、韋勒克

七,現象學、存在主義與荒誕派

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不確定外部世界是否獨立於意識而存在,也不確定先入之見是否可靠,但我們正在意識著的“意識”是確切無疑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主要研究作者的“經驗模式”,即作者意識與物件發生關係的個性方式;存在主義的荒誕哲學實際上是一種虛無意識,或者說是西方人宣稱“上帝之死”後的生存處境意識,荒誕派文論將這種意識設定為戲劇表達的主題。

代表人物: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薩特

八,原型批評

概念:原型批評試圖發現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各種意象、敘事結構和人物型別,找出它們背後的基本形式。

代表人物:弗雷澤、榮格、弗萊

九,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

概念:由於西方許多國家革命的失敗、戰後西方社會發生的新變化以及對斯大林主義的不滿,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種種不同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新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大都主張把文學作品放在社會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對把文學作品與社會和歷史割裂開來。西方馬克思主義中最有影響力的法蘭克福學派提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作為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其異化和反人性的武器,形成以現代人道主義為核心的、尖銳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

代表人物:盧卡奇、阿多諾、馬爾庫塞、本雅明、葛蘭西、哈貝馬斯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盧卡奇

十,結構主義、符號學與敘事學

概念:結構主義主要是一種方法,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構造,然後又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係。

代表人物:列維施特勞斯、阿爾都塞、巴赫金

十一,解釋學與接受理論

概念:20世紀的解釋學與接受理論明確揭示與強調了讀者和閱讀接受對文學研究的意義,實現了西方文論研究從所謂“作者”中心到“文字中心”再到“讀者中心”的轉向。

代表人物:伽達默爾、姚斯

十二,解構主義

概念:解構主義是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倡導的一種反傳統思潮,“解構”一語是在法語“建構”一詞前加否定字首構成的。解構是牽涉到意義、慣例、法律、權威、價值等等最終有沒有可能的問題,由於德里達對文學的偏愛,解構主義逐漸成為一種閱讀和批評的程式,它的特點歸納一下,主要就是:反權威、反成規、反理性、反傳統。

代表人物:德里達、福柯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德里達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福柯

十三,女權主義批評

概念:女權主義批評是女權主義運動深入到文化文學領域的成果,研究物件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與女性閱讀等。它對男性文學歪曲婦女形象進行了猛烈批判;努力發掘不同於男性的女性文學傳統,重評文學史,探討文學中的女性意識,研究女性特有的寫作、表達方式,關注女作家的創作狀況,聲討男性中心主義傳統文化對女性創作的壓抑,提倡一種女權主義的寫作方式。

代表人物:凱特·米勒特、克莉絲蒂娃

十四,後現代主義

概念:後現代主義是二十世紀中葉出現的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後現代主義所具有的懷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態,以及對傳統的決絕態度和價值消解的策略,使得它成為一種“極端”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徹底虛無主義的否定方式表現出來。

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哈貝馬斯、利奧塔德、傑姆遜、斯潘諾斯、哈桑、布希亞德

十五,新歷史主義

概念:後現代主義思想發展史,就是一部顛覆歷史意識、歷史敘事,否定目的論、因果律、階段說和理性啟蒙,瓦解主體、意義、元話語的歷史。新歷史主義則參破瞭解構派矯枉過正而抹殺歷史的做法,借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重新張揚歷史化、意識形態化,以破除文字中心論與語義操作論,糾正文學的偏激化,挽救正在消隱的主體和歷史。新歷史主義將理解和闡釋構成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這一命題作為自己理論的基石,認為文學史的意義在於總結一代人對以往文學的見解並打上一代人的烙印。

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海登·懷特、多利莫爾、蒙託斯、維勒等等

十六,後殖民主義

概念:後殖民主義旨在考察昔日歐洲帝國殖民地的文化以及這些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主要研究殖民時期之後原宗主國與原殖民地之間文化話語權力的關係,以及有關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新問題。後殖民主義揭露了文化霸權的實質,探討後殖民時期東西方之間由對抗到對話的新型關係。

代表人物:賽義德、斯皮瓦克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 主編)習讀摘略

賽義德

十七,文化研究

概念:現代社會的變革和傳媒娛樂的工業化,給社會的精英階層帶來了根本性的新問題:如文化與權力的關係(包括性別、種族、階級、殖民主義等等),文化研究被認為旨在探討這些權利形式之間的關係,以求摸索出針對文化的權力關係的可行的思想辦法,來謀求改變這些權力關係。文化研究有顯著的跨學科特徵,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傳媒學均與之聯絡緊密;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結構(後結構)主義、後現代及後殖民主義則被認為是文化研究的四大理論支柱。阿格爾曾總結過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四大特點:1,跨學科;2,注重廣義而非狹義的文化定義;3,拒絕高雅低俗二元論;4,強調文化既是實踐又是經驗。

代表人物:阿諾德、利維斯、霍加特、威廉斯

十八,空間理論

概念:20世紀末葉,學界經歷了“空間轉向”,學者們開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間性”,把以前給予時間和歷史、社會關係和社會的青睞,紛紛轉移到空間中。

代表人物:列斐伏爾、索雅

標簽: 人物  概念  研究  文化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