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春秋戰國君王眾生相: 宿命的三代論

作者:由 海叔說春秋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2-22

春秋戰國君王眾生相: 宿命的三代論

古有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盡守”,所謂物極必反,這裡說的是富不過三代,用在春秋戰國時代亦可,縱觀春秋戰國,所謂霸主之國,往往強也不過三代。

縱觀春秋戰國,上至天子帝王,再到諸侯列國,難以邁過“強不過三代”這道坎。改天換地的周武王,建立周王國後,三代而後是周康王,雖史書中有成康之治,但實際上朝中掌握權力的是周公,召公等人。周天子四方征伐,消耗較大,其實已有衰落之相,再到周昭王時,竟然還有敗亡於楚國的慘劇。諸侯列國,創業多艱,對子孫之教育更是較為疏忽,二代而後,大多為守成或享樂之主,似乎“強不過三代”成了一條更改不了的鐵律。創業不易,守業更難!

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也就是說的強不過三代,這在春秋戰國時代可謂比比皆是。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史記》載:“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齊桓公可謂是一世而衰,晚年昏庸,縱情聲色,導致國政為易牙、豎刁等所操控,兒子爭位,齊國霸業衰退,再難興盛。

《春秋》記載:“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於踐土。”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何等輝煌。當年齊桓公沒有打敗的楚國也被晉國打敗了。但晉文公死後,晉國就缺乏強有力的君主,可以把那些建立功勳的卿大夫們完全掌控。四個公子的勢力團隊,各自為政,明爭暗鬥,最終公子驩團隊勝出,也就是後來的晉襄公。晉襄公本性較為寬厚仁慈,繼位前沒有經歷過大流浪、大戰爭,繼位後的主要任務就是垂拱而治,即延續霸主的權威與地位。其執政時間不長,五六年後即駕鶴西去,他的兒子晉靈公繼位,這位君主為趙 氏所弒殺 ,徹底斷送晉國偉業,晉國權力為晉國卿大夫趙氏所掠奪,所謂鳩佔鵲巢,晉國霸業可謂是三代而亡。

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周王室,楚國真正進入中原地域,正是楚莊王時代得以實現,而晉楚之間的百年征戰,亦自楚莊王時代日漸頻繁,楚國霸業中興,就連孔子也對其評價為“賢哉楚王!”在中原人的普世觀點中,楚莊王被如此認可,即可見楚國之盛。但在楚莊王死後,楚共王年幼即位,權臣子重把持朝政,政局陷入動盪,楚國曆史上最大的叛臣巫臣出逃,直接導致楚才晉用事件的發生,也促成了晉吳聯盟。楚國國力呈現直線下滑,而晉國悼公在位,這位年少有為的晉國君主,會盟諸侯,牽制楚國,吳國與楚國之間征戰不休,楚國北進中原的野心被完全擊碎,楚國二世而衰。

強不過三代似乎就是宿命輪迴,在春秋戰國數百年君王史中反覆演繹,宋襄公以外交手段稱霸中原,也不過二世而沒落;吳王夫差擊破楚國,卻在晚年即被勾踐所迫,吳國竟致滅亡;趙武靈王縱橫捭闔,東滅中山,西扶昭襄,北伐戎狄,權霸三晉,卻也在晚年遭遇國內動亂,慘死在亂軍圍困之中;魏文侯、燕昭王、齊閔王等等諸侯君主,均無法擺脫如此宿命,多為盛極而衰。即便如秦始皇,統一天下,也不過二世而亡。春秋戰國,宿命如此,幾非人力可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