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沙俄時期的官制是什麼樣的?

作者:由 教子有方張獻忠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15

沙俄時期的官制是什麼樣的?教子有方張獻忠2022-08-15 06:17:53

我不懂俄語,也沒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所有資訊都是從相關的中文論著裡總結的。所以難免有疏漏和不準確的地方,題主可以大概做個參考,但具體問題恐怕就要另外諮詢高手了。

沙俄成立到彼得改革這段時期,官制改革的總趨勢是向中央集權轉變。之前的俄國中央政權由大公與貴族特別是波雅爾大貴族共同管理,地方上則保留了很大的自治權利,同時還有附庸國。伊凡三世時期主要打擊地方勢力,他消滅了有很大獨立性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和特維爾公國,又兼併了雅羅斯拉夫和彼爾姆等小國。伊凡三世後娶拜占庭公主為妻,改稱號為全羅斯大公,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初步完成了俄羅斯的統一。伊凡三世還推行由中央統一鑄幣、徵稅等財經改革,開始建立“衙門”和常備軍,為俄羅斯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制體系奠定了基礎。

伊凡三世的孫子“雷帝”伊凡四世改稱號為“沙皇”(凱撒),真正的“沙俄時期”也從此開始。伊凡四世實行軍事改革,推行軍役法和建立射擊軍,從而初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常備軍。同時他還改組“衙門”(Приказ),按職能分類,建立了專門化的衙門體系。在地方上則設立由選舉產生的地方長官,取代了以前由食邑貴族擔任的總督,打擊了波雅爾在地方上的勢力。伊凡四世的改革削弱了波雅爾的勢力,特別是在其統治後期推行特轄制,用血腥手段肅清了大量貴族,有利於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但伊凡四世改革後的官制並不完善,在其去世後引發一系列問題:射擊軍和正規軍還有一定差距;衙門的設立並不過程科學,常常因臨時事務增設衙門,有時衙門數量竟達80個之多,彼得一世改革前仍有40多個衙門,使得許多衙門職能重複,分工混亂,效率低下;波雅爾勢力雖然受到極大削弱,但仍憑藉其掌握的“杜馬”分解沙皇的權力;波蘭入侵後,地方自治體制崩潰,開始改由沙皇委派的“督軍”(Разряд)掌權,督軍勢力的膨脹又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因此對官制的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

彼得一世的改革就主要針對以上的問題進行,在設官和選官方面對原有的官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彼得對萊布尼茨的話印象深刻:“國家機器猶如鐘錶機件,只有建立組織嚴密的各個部,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所以彼得在行政部門的改革上認真謀劃,效仿西方的先進制度,投入大量精力,首先建立了“樞密院”(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ющий сенат),作為最高權力機關,開始取代杜馬的職能。隨後彼得逐步廢除龐大臃腫又職能混亂的衙門,最終建立了十二個“部”(Коллегии )。相對於衙門,新設立的部實行統一地、嚴格劃分管理範圍的管轄原則,比起衙門更能保證國家機關的完全集中化。各部設部長、副部長各一人,高階文官級別的顧問4-5人,8品文官4人,設有辦公廳,有大量公務員進行辦公。依照制度,各部要按樞密院的決定進行工作和彙報。彼得還設立直屬於樞密院的秘密辦公廳及對沙皇本人負責的總檢察長,從而初步建立了一套組織嚴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中央行政體系。

沙俄時期的官制是什麼樣的?

在地方行政上,彼得廢除了督軍,改設十一個“省”(губерний),並設立“總督”(Генерал-губернатор)作為省的行政長官。後來彼得一世又在“省”下設立“區”(Провинция),區負責本地區大部分行政事務,總督只管軍事等大的事務,由此分解了總督的權力,也在地方上建立了職能明確的省-區-縣三級行政體系。

軍事上的改革已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就說簡單點,也就是廢除射擊軍,建立正規化的陸軍和海軍。

在選官制度上,彼得一世的主要成績就是制定了《官秩表》(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官秩表》的意義就又要倒回伊凡三世去說了。伊凡三世雖然推行中央集權的措施,但貴族們還是迫使他做出一些讓步,這個讓步主要就是顯貴世家要擁有更優越的出仕條件,更容易升到高位,又稱為“門第制”。彼得一世設立的《官秩表》則實行量才錄用的原則,將官職分為14品,平民若有功績也能晉升。升到8品以上的官員不論出身如何都屬於世襲貴族。這項措施以功績代替了門第作升官和封爵的主要標準。彼得一世登基時全國有貴族2000人,後來很快便上升至9000人。

《官秩表》分為三個系統,每個系統各有14品(Ранг),這三個系統分別為文官、武官和宮官。

武官

大致

分為陸軍和海軍,品級和軍銜是基本對應的。1-5品為將官、6-8品為校官、9-14品為尉官。14品以下為第四類人(按《官秩表》的順序是第一類),即“士兵”,這第四類人員並不算“官”。

文官的稱呼則直接是一品文官到十四品文官,1-4品為高階行政職務,5-8品為中級行政職務,9-14品為下級行政職務。同武官一樣,14品以下也有第四類人,主要是各類文員,也不算“官”。你可以把第四類文職理解為中國的“吏”。

宮官人數很少,主要是為沙皇宮廷服務的女官、御醫、圖書管理員等,存在感很弱。

總之,彼得一世的改革繼承和發展了之前中央集權化的趨勢,而由於參照了西方先進經驗,又讓其創立的設官選官制度比之前都科學合理得多,在當時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彼得一世之後,歷代都對他創立的這套制度有所損益,但並沒有突破彼得創立的官制的大致框架。

這些改革措施比較多,我就說最重要的幾點:

一、中央上。主要是亞歷山大一世在1802年對“部”進行了改革,參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新型的“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精簡了部的數量,加強了部的工作效率。此外,尼古拉一世時期為加強君主制度,設立了“沙皇陛下辦公廳”(Собственная Е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канцелярия),其下共分六廳。其中第三廳屬秘密組織,專門偵辦政治犯,在沙俄歷史上可謂“大名鼎鼎”。

二、地方上。主要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廢除了省下的區,同時減少省的面積,增加省的數量,改為省管縣的二級行政體系。後來又在邊疆地區設立“州”(Область)。

三、武官上。主要是哥薩克作為一個特殊的系統被收入《官秩表》的陸軍等級中,哥薩克保留了某些特殊的軍銜(來自古代),如百夫長(Сотник)。但在《官秩表》內要與較為西化的陸軍軍銜對應。如百夫長(也譯為“哥薩克中尉”)相當於陸軍中尉,從1884年開始相當於陸軍上尉。而陸軍軍銜也根據兵種開始細化,如1796年的陸軍上將分為步兵上將、炮兵上將、騎兵上將和工程兵上將。另外近衛軍大概也可以算哥薩克之外陸軍的又一個系統,但近衛軍的軍銜有沒有自己的特點我就沒查到相關資料,只能另等方家指教了。

四、宮官上。主要是根據宮廷需要增設官職,如御馬監(Обер-шталмейстер)、御酒監(Обер-шенк)、侍獵監(Обер-егермейстер),其中很多都是親普魯士的保羅一世設立的,語源都是德語。不過宮官系統人數太少,所以不管怎麼新設官職都在政壇少有存在感。

五、文官上。主要是加強對官員的文化教育,同時規範選官任官的程式。隨著文官隊伍的壯大,尼古拉一世提高標準,規定5品以上才能算世襲貴族了。同時沙俄不斷出臺文官晉升考試的法規,1809年出臺《關於文職的晉升和對晉升8品和5品文官科學考試規則》,規定只有大學學歷和掌握專業知識或考試證明的人才能晉升8品文官。晉升5品文官必須考試。1834年又透過《文職晉升條例》取代1809年規則,細化了文官晉升的年限要求。

按1834年的條例,中學畢業又會希臘語的可以直接獲得14品文官資格。學力低於此項標準的就只能從文員開始了。到達年限後,文員可以參加考試,考試科目看來是不定的,但識字肯定是最低標準。契訶夫的小說《文官考試》就有一位年近六十,人生經歷酷似范進的老文書凡德利科夫去考14品文官的描述:

沙俄時期的官制是什麼樣的?

隨後凡德利科夫的仇人,一個地理老師故意問他一些地理問題,凡德利科夫瞠目結舌,大有范進不認識蘇東坡的意思。幸好“考試無非是官樣文章”,督學官才放他過關了。

雖然有以上改革措施,但到了沙俄末期,整個沙皇政體還是運轉不靈,暮氣難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了。俄羅斯民族此時正需要一個全新的政體,引領自己邁上歷史巔峰。

最後給題主推薦專著《俄國政體與官制史》和論文《19世紀俄國官吏研究》,這兩項資料觀點不是最新的,但比較全面。

標簽: 文官  伊凡  14  改革  彼得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