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額頭出汗,上焦熱;背部出汗,陽氣虛;十二種不同出汗,你屬於哪種!

作者:由 養生小何老師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11

對於一些人而言,很容易出汗,但是由於一些是找不到原因,為此治不好,對於出汗,有額頭出汗,有頭上出汗,也有背部出汗等12種出汗,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聊一聊。

額頭出汗,上焦熱;背部出汗,陽氣虛;十二種不同出汗,你屬於哪種!

1、額頭出汗,額頭稍微一動就出汗

原因:此額汗多為醉後當風所致,足陽明胃經“循髮際,至額顱”,酒後陽氣虛張,循經上於額面,額頭出汗主要指的就是侷限於頭部的出汗,一般都是上焦邪熱或者中焦溼熱鬱蒸引起的,患有溼熱症狀,陽明熱症的人容易出現。

改善方法:葛花解酲湯加減。

2、胸汗,指胸部多汗之謂。

原因:多因思慮過度所致,為病在心。

改善方法:宜天王補心丹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亦有平素心氣不足,感寒服解表藥後心悸汗出以手護胸者,治宜桂枝甘草湯加黃芪。

3、腋汗,指汗出於腋窩甚則延及脅下之謂。

原因:此係少陽挾熱,為半表半里之證。

改善方法:小柴胡湯或逍遙散加龍、牡;外用牡蠣、黃丹(炒)、枯礬研為細末擦之。

4、背部出汗,是在身體的背部出現大片的出汗。

原因:陽虛體質的人在平時會出現多種不適症狀,而當身體極度虛弱時就會表現為背部容易出汗,也就是說背部出汗屬於出虛汗。傳統中醫認為,背部為“陽”。

改善方法:補腎壯陽的藥進行改善。

5、心汗,指別處無汗,獨當心一處汗出津津之謂。

《素問·經脈別論》雲:“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驚從外來,恐從內生。人受驚嚇則神傷,易神氣外浮,“陽內薄之”而汗出;內傷多由思慮太過、心血暗耗所致,可辨證使用天王補心丹、當歸補血湯等;

改善方法:若火不生土心脾兩虛者,用歸脾湯倍加黃芪,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茯苓,以豬心煎湯送服。

6、戰汗、指正邪交爭體表見周身寒戰,正勝邪卻作汗外達之謂。

《傷寒論·太陽中篇》雲:“凡柴胡湯病症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按:此證原由正邪交爭充斥體表,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改善方法:小柴胡湯加桂枝倍人參,助正驅邪達表。

7、髒汗、指因神勞體勞房勞過度而汗出之謂。

原因:腎者封藏之本,腎氣不足而汗出,當助其封藏之力,改善宜都氣丸加減或金貴腎氣加五味子加減之屬;肝氣虛之汗。

改善方法:當歸芍藥散或逍遙散,可酌加山萸肉、棗仁、烏梅之品;脾氣不足而汗出者,當壯其中氣,宜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之類。

8、陽虛汗、指陽氣虛衛表不固而汗出之謂。

蓋陽虛者陰必乘之,見體倦四肢發厥而自汗。

改善方法:黃芪建中湯或芪附湯,偏脾陽衰大便稀溏者用術附湯,偏腎陽虛畏寒明顯者宜參附湯。

9、陰虛汗、指陰血不足陰不斂陽而汗出之謂。

原因:蓋陰虛者陽必湊之,入晚尤甚,症見肌膚枯燥,甚者以手捫之灼熱,脈細澀數尺有滑象。

改善方法:當歸六黃湯、知柏地黃湯,酌加歸、芍、麥、味、生龍、牡一類;燥熱不顯者,宜黃芪建中湯加當歸、熟地。

10、產後汗、指產後元氣大傷氣血兩虛,致腠理不固而汗出之謂。

原因:產後大虛見汗出不止,陰血傷於下而虛陽獨發於外,若遇風則成痙,或變為虛羸少氣、身體枯瘦、唇口乾燥,久則津液竭絕,經水不行。因臨產時驚恐過度消耗而汗出不止者,不可即用斂汗藥。

改善方法:生化湯三劑以消瘀塊,繼而以加參生化湯止汗。

11、陰盛格陽汗、指陰寒太盛,逼迫陽氣不得內藏,陰陽不能相互維繫,陽格於外而汗出之謂。

證見身冷、自汗、卻躁動欲坐水中,脈虛大浮數按之空豁。

改善方法:用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冷服;若寒格拒藥不受,可尊仲景法,宜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以鹹寒之品導姜、附熱藥下行。

12、陽盛格陰汗,指陽熱太盛,逼迫陰氣不得入營,陰陽不能相互維繫,格陰於外而汗出之謂。

一般症狀:見四肢厥冷濈然汗出,甚至神識昏蒙,煩渴喜冷便難溺赤,脈沉滑重按有力。法宜急下存陰以防陰竭

改善方法:三承氣法主攻陽明;待大便暢行熱退神清,繼用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益氣養陰,兼清餘熱以善其後。

標簽: 出汗  改善  出之謂  方法  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