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作者:由 黔莊酒業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8-25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求關注、求收藏、求轉發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百年黔莊,做好人,釀好酒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正是因為這種包容性的特點,才能不斷地吸引外來文化,綿延千年,這種包容性也正是中華民族充滿自信的象徵。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中,“酒”是一個不斷重現的主題。儒、釋、道三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也體現了這種包容性。然而在對待酒的態度上,三教卻是決然不同的。首先,酒在古代中國是奢侈之物——其醞釀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力和穀物。其次,飲酒會帶來截然相反的後果:一方面,在禮儀規範內適度飲用,酒能夠培養與保持君臣之間和諧的關係;另一方面,飲酒過度則會造成混亂,在極端的情況下,它會摧毀人倫秩序與政治統治。唐之前的散文經常對酒多樣的功用進行書寫,展現了“飲酒”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所蘊含的張力。第三,酒也被看作是文人創作的靈感來源。酣醉的精神狀態讓作家更為超脫,彷彿可以觸碰宇宙萬物的律動,使他們捕捉到自然環境無窮的變化。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在對待酒的態度上,三教有什麼不同呢?

在儒家思想裡,酒成了人際交往的必備之物。以酒待客是敬禮之道。中國的文人們喜歡喝酒的也很多,李白寫道:‘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也愛喝酒,然而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儒家對酒是極其尊重的,因為酒是糧食釀造的,所以極其尊貴,古時候主要用來祭祀神和祖先用的。然後人才可以飲用。在儒家思想裡,酒成了人際交往的必備之物。以酒待客是敬禮之道。儒家雖然對酒很尊重,然後卻提倡飲酒不過量不亂性。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飲酒;在飲酒時不可發狂、適量而可。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道教對等酒也很尊重,呈現出一種比較寬容的接納態度,把酒叫做玉液、瓊漿,認為“神仙不禁酒,以能行氣壯神,然不過飲也。”然而道家提出,飲酒不可過量,需要節制,也就是說要適量飲酒。同時道家在修道過程中有時還要借重於酒。道教飲食中很看重酒的養生保健功效,認為酒能調節人體生態平衡,可以避穢、助藥力,適當飲用有益健康。

和儒、道不同,佛教則是完全禁酒的。佛家戒律是自己不能飲酒,也不能給別人飲酒,家裡也不要藏酒。酒戒可以算是佛門重戒,破戒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佛教禁酒,並不是說酒有什麼不好。而是認為多數人們酒後會亂性,犯殺盜淫妄之罪,所以要預防。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佛家(釋家),它的基本觀點是從處世角度反思當下個人行為,讓行為和思想怎麼更好地為身後事謀劃。放下眼前當下的利益,脫離繁雜,寧靜方可致遠。所以佛家對於調節氣氛的酒,在修行過程中基本是“禁”的態度。當然,也不是所有都這樣,少部分修行偏向超世思想的佛家人,對酒的態度也像道家一樣,無所謂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就是表述這個小眾修行群體,對他們而言,禁酒不是目的,而是修行的手段而已。佛教最核心的修行目標是“覺悟”。“佛”的本意就是“覺悟者”的意思。

黔莊酒業:酒在道、儒、釋是怎麼的角色,對酒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儒、釋、道為何在酒的態度上決然不同呢?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的教義的區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融入世俗生活中的,享受酒也是一種世俗的樂趣。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老,所以對酒也不會排斥。而佛教則不同,佛教講究修行,要清心寡慾,不能沉醉。所以對酒就比較排斥了。

標簽: 飲酒  修行  佛家  之物  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