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古逸部·疑似部——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作者:由 七覺佛經藏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7-30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文殊師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攝受。複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此明堪問聞悟入。六品經文宗緣問疾。此品居初故獨得名。下隨別義受別品。自疾有二種。一者眾生實報。二者菩薩權現。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明二疾。下五品廣明二疾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世肇曰。文殊師利秦言妙德。經雲。曾已成佛名曰龍種尊。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此二恭命文五。一恭問命疾。二大眾侍從。三賓主往復。四宣旨問疾。五時眾得益。初中文三。初總目謙。二陳彼勝德。三恭旨往問。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豈直諸賢。此蓋深往者之情耳。豈其實哉。肇曰。三萬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師利何必獨最。意□至人變謀無方隱顯殊跡故。迭為修短應物之情事熟敢定其優劣。辯其得失乎。文殊將適肇心而奉使命故。先嘆淨名之德以生眾會難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難為酬對。當承佛聖旨行問疾耳。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二陳彼勝德文三。一二智深廣。二目果。三二利功圓。此初深達嘆實辨才嘆權。此初也。內能深達實理外能談法要旨。肇曰。由實相難測。而能深達善。以約言而舉多義美。其善德說法要趣也。

辨才無滯智慧無礙此難權智。亦內外惠外辨也。肇曰。訶辨圓應而無滯。智慧周通而無礙也。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此難因果德滿。因知菩薩修行之法。或果入諸佛化物之秘藏三蜜而七言偈明肇曰。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眾魔遊戲神通此難二利功圓。降魔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化物非真故名戲。複次神通雖大於我我無難如戲。複次善入出住自在無礙如戲。肇曰。遊通化人以之自娛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此自利得度。肇曰。窮智用盡權道故稱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此三恭旨往問。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對當承聖旨然後行耳。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二大眾侍從文二。初念。後往。此初念也。肇曰。大士勝集必有妙說故率欲圓舉。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二文殊與眾同往。肇曰。巷羅園在城外。淨名室在城內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此下三明賓主往復也。文四。一空室現相。二見相知表。三稱難善來。四述其所嘆。此初淨明現相也。此經宗明淨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問疾。入室顯淨穢。同為法性之土。二除侍表愛見眾生。同歸法身無相。三一床現疾表大悲現化。故下文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釋曰。國土空即室空表知。眾生空即除侍表之。淨土化生即現疾表之。肇曰。現疾之興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端事證於後。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此二見相知有表也。生曰。見之者得其旨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此三稱歎。什曰。贊言善者欲明賓來得會主亦虛受也。又相見者發彼庵園故來睹。斯現疾故也。今見法身大士不殺也。故善。肇曰。將顯明法身大士。舉動進心不違實相。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此四文殊述。成不來不見法住本無來。而要因大士應化來已方悟於無來。生死往來輪轉無際。若悟無來法身常住更不來也。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釋世妄相見。去來實無。有去來故能令返悟矣。去見準釋王宮應來雙林現去。例可見也。

且置是事此下四正宣心問疾。先宣佛心。後宣已情。初心傍論。次宣心也。肇曰。雖貧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心宣其論而問疾也。

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此下正宣佛心三句。可忍否。有損否。不增否。如下答。疾既緣彼非我。問心亦彼損於我為痊。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此下二宣已倩問也。文二。先問其化權疾。後問所化實疾。前中復三。一問現疾因起。二問室空無侍。三窮疾本相。初有問答。此問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復問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起。起未久近。云何而得滅乎。

維摩詰言。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此二答。先雙答。後二問後卻答。初問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標釋。肇曰。答久近菩薩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痴愛為本。菩薩之疾大悲為源。夫高由不起。是因悲生。所以悲疾之興出乎。痴愛而痴愛無緒莫識其源。吾疾久近與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為言道。融曰。眾生痴故有愛。愛故受。受故身。身則病。以彼病故則我病生矣。毗摩為初來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滅則我病滅。明起病不齊限眾生也。新學菩薩未能久處生死。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曠壞處疾。推求前際以發心為始。尋求後際則與眾生俱滅。新學問之局心自曠故但說病生滅即大悲自顯也。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此釋也。肇曰。夫法身無生況復有形。既無有形。病何由起。然為彼受生不得無形。既有形也。不得無患。故隨其久近與久同病。若彼離病菩薩無復病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此二喻也。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此三合也。並在文可見。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二卻答初問。肇曰。菩薩之病以大悲為根。因之而起。答初問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故無侍者此下問室空無侍。有身必藉資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三。此先問也。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此先答室空也。眾生迷則三界。室空以明之。

又問以何為空肇曰。空以無物為空。佛土以何為空。將辨畢竟空義。

答曰。以空空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滅妄相所存故以空智。而空於有者。則有而自空矣。豈更屏除然後為空乎。生曰。上空惠空。下空理空。

又問。空何用空生曰。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惠然後空。肇曰。上空法空。下空智空也。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後空耶。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肇曰。智之生也。起於分別而諸法無相故。智無分別即智空也。諸法無相即法空也。智不分別於法即有智空也。豈別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問空可分別耶肇曰。問。智空法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肇曰。向之言者分別於無分別耳。若能無心分別而分別者。雖復終日分別而未嘗分別。

又問。空當於何求肇曰。上因正智明空。恐或者將謂空義在正不在邪。故問空義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生曰。復求何求得無然耶答曰。當於諸佛解脫六十二見中求肇曰。舍邪見名為解脫。皆解脫名為邪見。然則解邪於靡熟為其源。為無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諸邪見當本之解脫也。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生曰。復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肇曰。眾生心行即解脫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縛脫一門本。其真性未當有異。故剩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也。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此二答無侍無牒問也。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此二答先標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已順命給侍所須。謂之侍者。菩薩侍者以慢已違命違道者。同其大乘和以宜順侍養法身。謂之侍者。所以眾魔異學為給侍之先也。天台雲。魔著受惑也。外道執見惑也。禪定復愛智惠。惠破見。既愛見順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此下釋也。什曰。言不見其有異相也。肇曰。魔樂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以生死。異學雖求出世而執著已道故系以邪見。大士觀生死同涅槃不捨。觀邪見同正見故能不動。不動不捨故能即之為侍者。

文殊師利言。居士是疾何等相此下三約法身問病相也。所以重有此問者。融雲。有二門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階淺至深。弘之有淺故先說大悲後說實相也。文中問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異相。大悲之疾以何為相乎。將明無大悲應物生病者。雖終日現疾終日無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肇曰。大悲無緣。無緣則無相。以此生疾。疾亦亦無相。故曰。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二約身心問。肇曰。或者聞病不可見。將謂心病無形故不可見。或謂身病微細故不可見。為之生問也。病於身心與何事合而云不可見。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肇曰。身相離則身心如幻。則非心身心既無病與誰合。無合故無病。無病故不可見。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三約四問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總推身合。別推四大麴尋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答也。肇曰。四大本無病亦不有。而眾生虛假之病從四大起。故我以虛假之疾應彼疾身。逆其本彼我無實。而欲觀其相當何耶。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此二問所化實疾文二。前問慰喻。慰問後問調伏。所以有此二問者。肇曰。外有善喻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睿曰。凡夫之病為憂苦所惱不安。所病則生愁憂。為病所逼則生苦惱憂心。外戚須聞法以自憂苦心。內切宜觀空以自調。肇曰。慰喻有疾應自文殊而逆問淨名者。以同集諸人注心有在。又取證於疾者。乃所以審慰之會也。此將明大乘無證之道以慰始集現疾菩薩故生此問也。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此二答文四。初約理喻。二約起大悲喻。三約求大果喻。四成初列無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應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著。不應說厭離令取證也。不觀無常不厭離者凡夫也。觀無常而厭離者二乘也。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是以應慰喻初學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說身有苦等者。肇曰。雖見苦而不樂涅槃之樂。雖知無我不以眾生空故闕於教遵。雖見身空而不取涅槃畢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與眾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宣說其所應行。所不應行不宣說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此二約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勸悔先過病由先罪。但可責己不可具病廢舍大悲入過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法雖系人不言罪。有常往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入過去也。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此二推己興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由以疾苦。況乃不達者乎。推己愍彼。是嫌濟之壞。豈得自畏死也。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當尋宿世更苦無量。今苦須臾何足致憂。但當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饒益一切眾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此三約求大果喻也。文三。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苟存。肇曰。恐新學菩薩為疾所亂故勸憶於修福悅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勝。何有畏哉。

勿生憂苦常起精進此二息憂以進道也。生曰。因病至懈。懈乃喻生。其憂勤與命覺恆患不至。豈復容惱哉。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此三勸求大果以廣濟也。肇曰。當為大法醫王療治群生之疾。自疾可足憂乎。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此四結歡喜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此一問內調法也。五蔭患身但可漸暫慰。究竟常樂須住此身□。此勸修無求觀以內調也。五陰患身。肇曰。上問慰之宣。今問調心之法。此外有善喻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此則淨名居疾之所由也。將示初學處疾之道故生斯問。

維摩詰言。有病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相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觀空。次明漚和大悲涉有三。明雙三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復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空空。初中有三。一推病虛實。二知由著我。三除我歸真。初推病中二。初推目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處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皆由前世妄相顛倒。顛倒故煩惱。以生煩惱既生不得無身。既有身也。不得無患逆尋其本虛妄不實。本既不實。誰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習無我觀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二悟果假會識無我也。四大和合假名為身耳。四大既無主身我何由。譬一沙無油聚沙。亦主我一物異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主著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則除我想及眾生想三正破我。肇曰。病本則上妄想也。目妄想故見我及眾生。若悟妄想之顛則無我無眾生也。

當起法想此明法空觀也。文三。初標法。二分別法相。三滅除法想。此初也。肇曰。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於空為病。於我為藥。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應作是念。但以此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此二分別唯法無我文二。初約因果起滅推。二約諸法互不相知。此初也。肇曰。五陰諸法假會我身起唯諸法。若起滅唯諸法共滅無別。真宰主其起滅者也。既除我想唯見緣起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此推法互不相知也。肇曰。萬物分紜聚散誰為。緣合則起。緣散則離。聚散無先。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

取相故功德有邊證。無相故空無邊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阿羅漢□□賊得無生忍。賊自亡也。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既得無生行無緣慈能利一切。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既□法身去來相如今悟如相名如來慈。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既身得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菩提無相怨親平等故一味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既證法身超然絕得離愛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今悟無生超度眾生苦名大乘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既亡彼我疲厭永絕焉。樂濟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今悟真空名為法施。理含方德故無遺惜。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悟空法身屍羅自淨悲願既滿能化毀禁。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諦見無生彼我自絕。誰雲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進慈負荷眾生故有我則疲於化人。無生則荷物不倦也。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攝心住禪禪悅為味。悟心無生味無味也。

行智惠慈無不知時故無生正觀了本忘除。對病皆藥悉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既證無相法身故能隨物現相也。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中道正觀理曲隱永離二邊。故云直心。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無生正觀唯取佛行不離二乘。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觀空見真稱理無虛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無生正觀必得佛果。什曰。梵本雲住涅槃樂也。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結也。上慈名雖殊俱出正觀。經雲。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是為說法空令悟萬行。得菩提樂名菩薩慈。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二問答悲也。肇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得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三問答喜。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欣。於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也。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四問答舍。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微起。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此三六重問答。本積善之可增。複次菩薩空行化物度人故。此問弘誓令堅故也。四弘誓願文即為四。此初二問答。眾生無邊誓願度也。肇曰。生死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已為畏乎。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難。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就能處之。什曰。亦以念為依。亦以求趣為依。又解。上雲菩薩行成。皆是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二答問也。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又解。住大悲心諸佛護念。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二答也。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二答也。此二明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濟物之大斷惑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問也。

答曰。當行正念答曰也。此三善法無邊誓願學。生曰。夫有煩惱出於惑情耳。便應觀察法理。次遣之也。然始觀之時見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須念力。然後得觀也。又解。始於正念終圓萬善。又解萬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問也。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答也。此下二問答。無上佛道誓願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圓滿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謂正心。念法審其善惡。善者增而不滅。惡者滅而不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問答成上可見。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此四六重問答。窮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乘斷惑證空。惑次第配五住煩惱理亦可然。隨文亦好此問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將兩舍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惡者迭為根本永無制也。要當求其大原而觀之者然後制矣。

答曰。身為本答也。肇曰。善惡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為善惡者為身故也。又云。見一處住地煩惱也。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二問答也。肇曰。愛為生本長眾結縛。凡在有身靡不由之。又云。欲愛住地也。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三問答也。肇曰。法無美惡。虛妄分別謂是美是惡。美惡既形則貪慾是生也。又云。色愛住地也。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相為本四問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為有。既以為有。然後適其美惡。謂之分別。又云。有愛住地也。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此五問答也。無明住地妄心構立無別依住故名無住。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鑑。痴愛所濁。邪風所扇湧溢波盪未始暫住。此以觀法何住不到。譬臨面湧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於此。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此窮無明無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動為本則有有相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則一切法妄也。肇曰。無住故到想。到想故分別。分別故貪慾。貪慾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已往言數不能盡也。亦不善得本則眾本可除矣。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論二種解脫證用不同。委曲料簡知大小之懸殊使歸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種解脫習盡不同。二止此室下約理明即不即異。三於三乘下約教明乘無乘異。四轉女身下就相明轉不轉異。五沒生下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異。七淨名述記其本跡。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養。第二有墮不墮。三神力去華。四天問所以。五答如不答法。六彈呵解釋。七結惑盡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與淨名共弘大乘不思議道。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眾集聞所說法故現身散花欲以生論也。

花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二者有墮不墮。生曰。雖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三去花也。肇曰將辯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花四問去花意答曰此法花不如法。是以去之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門法。是以去之。生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謂此花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相耳此雲彈呵文四。初明花無分別。二明如法不如法。三明菩薩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花性本無二故無分別也。生曰。花性無實。豈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別哉肇曰。花豈有心於墮不墮乎。分別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為不如法。大士以分別持犯為不如法。生曰。若厭花理無好惡者乃合律之法耳。

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三明菩薩離分別習故不著。不二法品明菩薩於漏無漏為無為等皆亡分別。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時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法得其便也二合喻也。菩薩生死即涅槃故大悲無畏。小乘生死異涅槃故畏生死。又有分別故習氣不亡六塵得便也。生曰。苟惡之好得便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三結也。生曰。既已離惡正使。五情所欲陳列於前不復能使之好矣。

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此七結揀。生曰。向惡花去之。雖非結病然是其習矣。習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況有結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此下二約理厭明即不即棟文三。初文字離不離。二煩惱斷不斷。三解脫證不證。此初問答解釋八重分別。此子身問也。肇曰。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辯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二天答也。身子以執身止此室問。天以聞法故悟心止解脫答。肇曰。將明第一無久近之義。故以解脫為喻。解脫即無為解脫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問也。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四天重答也。肇曰。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無為解脫寧可稱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五身子自思解脫無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六天問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所知雲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永絕言教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八天辯不思議解脫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標文字即解脫。肇曰。舍利弗以言文為失故默然無言。謂順真解未能語。默齋致觸物無礙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此二解釋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極於三處。三處未文字解脫俱不可得。如何欲離可得文字別說解脫乎。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三明諸法等解。肇曰。萬法雖殊無非解相。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痴為解脫乎此下二明斷不斷別文二。初問也。肇曰。二乘結盡為解脫。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問。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身子據小乘所證非增上慢。自謂共佛同坐解脫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縛脫平等故為說離縛為脫。若大士非增上慢者為說即縛性脫入不二門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三明證不證別文二。此初問文也。肇曰。善其所說非已所及。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舍縛求脫故有得證。大士悟縛脫平等非縛非脫故無得無證。既智窮不二之門故辯無礙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二反斥。肇曰。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次於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能致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別也。小乘有法執故有差別乘。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文二。此初問也。肇曰。上雲。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問也。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二答文二。一總約化緣答。二別約今緣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無乘之乘。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二此約今緣文四。一明今緣唯一。二所化樂大。三室無小法。四約室現法。此初也。肇曰。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喻。明淨名之室不離二乘之香。止此室者豈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舍利弗。吾至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三明室無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議。上問止室久近。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生曰。諸天龍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大意而出哉。況我久聞妙法乎。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說二乘之法也文三。標釋結。此初也。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寶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此不二列不思議事如文可見。大士所陳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晝夜。不二表大乘寂照無生滅也。二諸垢不惱表真室之室入者無垢。三釋梵常會表無緣大悲常與物會。四常說不退表遊真寂路萬行無退。五法化之樂表住此理者言皆稱法。六四大寶藏表住寶藏慈濟無盡。七諸佛念來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宮殿淨土表凡聖所居不離法性。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三結無小法也。肇曰。顯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義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此下第四就相明轉不轉異。小乘執相定有所轉。大乘相本無相故無所轉。此初也。問。肇曰。以無礙之智有礙之身而不轉舍何耶。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二答文三。一明不轉。二明轉。三明非轉非不轉。初中有四。一明無轉。二反問。三答。四呵彈。此初也。肇曰。止此室來所聞正法未覺女身異於男子。當何所轉。天悟女相。豈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二反問。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三答不可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四呵彈也肇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醜。而欲轉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二明轉而無轉也。文四。一問。二答。三解釋。四引證。此初明轉身而問也。肇曰。將成幻化無定之義故。現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如之何復欲轉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三解釋。若身子自悟雖神通變女而實性非女。亦悟一切女人雖妄心變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雖大悲現女而法身非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復如是。名為轉也。肇曰。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是女像實非女也。界無定相類已可知矣。

是故佛說諸一切法非男非女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三明非轉非不轉文四。初此問也。肇曰。將權女相之所在故復身而問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二答也。肇曰。欲言其有在。今現無相欲言無在。向復有相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三天印許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四引證。肇曰。豈唯女相無在。諸法皆爾。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此五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二乘業生故有生沒。菩薩法身故無生沒。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現相之無在。又問當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二答也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三難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四順釋。肇曰。豈我知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以小乘進修有斷有得。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初問。二難無得前中文五。此初也。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應有實。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答。肇曰。取其必無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三非其言也。肇曰。聖人還為凡夫。何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四例也。肇曰。彼聖為凡夫。我成菩提。道無有一處也。

所以者何。菩提者無住處。是故無有菩薩得者五釋。無所得故為得。肇曰。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此二難無得。身子不了無所得故謂得。故有此難文三。此初據得而難。

天曰。皆已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三約理答。肇曰。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三假小況大文三。此初問也。肇曰。羅漢入無漏心不見有得。入有漏心則見有得。今問。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欲令自悟無得義耳。

曰。無所得故而得二答也。謂斷九地惑故無得。得第九解脫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三況大。謂諸佛菩薩悟本無所得故而得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以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此七淨名述其悲願現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淨名傍顯其實。以生眾會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大悲權化假也。諸佛以悲化為道故六道。二乘皆佛道也。睿曰。上以示女內體妙惠而託質陋形未達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初問通達佛道。次明如來種。後明眷屬家業。初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徴。四釋。五結。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此初也。問。肇曰。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其道虛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問所以通。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愛惡並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於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達平等無礙佛道乎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此三重徴問也答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此下四廣釋文有九類。此初惡趣非道也。五無間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初二違恩。後三背德。故名逆也。故曰。夫法身大士內裡沖虛衝。外權道俗是非俱乘逆順。斯入善惡反論靡不通達。和光塵穢而其心常寂。和光同穢故能行五無間。真心常寂故能而無惱恚。乃至不斷生死。是名和光現於涅槃。所謂常寂類皆然也。

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肇曰。罪垢地獄國也。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肇曰。痴慢偏多墮畜生也。

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肇曰。慳貪無福多墮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二善趣也。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槃第一最勝。菩薩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貪慾離法染著。示行嗔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惡痴而以皆惠調伏其心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慳貪而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道違世間出世間慧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第六方便。肇曰。外現隨俗諂詐。內實隨經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八願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九力度也。肇曰。煩惱顯於外。心淨著於內。

示入於魔而傾佛智惠不隨他教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內順正惠。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五未二乘。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六雜報也。肇曰。手出自然寶周窮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外現形殘。內圓法相。外示下賤。內宿殖德。本生佛種性也示入劣羸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肇曰。那羅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遊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七異道。肇曰。津河可渡之處名正濟。險誑受名邪濟。佛道名正濟。外道名邪濟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異道。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九涅槃。肇曰。現身涅槃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於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乃所以為道。故曰。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此亦結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二問如來種也。文五。一問。二答。三徴。四釋。五嘆述。此初也。前生死雖非道菩薩化之為佛道。今煩惱雖生死種眾生悟之為如來種也。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數可知。此一法也。肇曰。有身見也。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何則變邪而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因邪起。善因惡生故。生曰。眾結煩惱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二法門也。什曰。向總說。此開為二門也。一切結屬二故偏舉二門也。自下次第廣開。又解文雲。無明性即是明。又云。不滅痴愛起於明脫。

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如常數。

七識處為種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識住劫初初禪。二識住二禪。三識住三禪。四識住空處。五識住識處。六識住無所有處七識住。什曰。識住者識得安住也。識念分明無有惱患。無壞者是為識住。惡趣則苦痛壞。四禪無相壞。非想滅定壞。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住。

八邪法為種八法也。謂邪見邪思惟等。

九惱處為種九法也。什曰。愛我怨家。憎我知識。惱我己身。一世則三。三世為九也。義雲。九結也。

十不善法為種十法也。謂殺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二總結也。迷理為見。著事為煩惱。肇曰。塵勞眾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種。生曰。夫人乘之悟本不近。捨生死遠。更求之也。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始者。豈非佛之萠芽起於生死事哉。

曰何謂也三徴也。肇曰。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因。而曰塵勞為種何者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解釋文三。初法。次喻。後結。此初也。既煩惱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斷煩惱見無為。妄安涅槃之樂故自犯大心。凡夫為生死所迫慕勝心猛故能發大志也。生曰。以現事明之。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結使已斷。既至其所始。為見之以本欲捨生死求悟。悟則在生死外矣。無復不捨即悟之義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溼遊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終不能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此二喻也。文二。初喻煩惱泥中有菩提蓮花也。二乘舍之證無為如高原也。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此二喻。我見之地生滋茂惠芽。二乘斷滅諸見如空中種也。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此下結文三可見。若悟煩惱性得菩提智。如不離大海得無價珠。二乘舍煩惱求菩提。如人舍大海求無價寶。其可得乎。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此下五迦葉嘆述文四。一總嘆領解。二述其得失。三舉諭自傷此語。四結無反覆。此初也。文殊呵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舍之則非正求也。今迦葉領意。夫求菩提亦無數劫久住生死。廣度眾生滿弘誓願。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後有於大悲願。永絕因緣。如根敗之士。凡夫業惑猶在生死未亡。若能發菩提心即能滿三祇劫克終悲願故。不斷三寶能報佛恩。法華經迦葉述雲。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但念空無想無作。於菩薩法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故。於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今聞授聲聞證深自慶。幸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說法於菩薩法生絕示想。即今雲此嘆也。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此述得失。聲聞結盡不堪。五逆惑在能發也。

譬如根敗乏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益復永不志願三舉喻。自傷五根。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四結無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報佛恩。二乘息滅而永斷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為馬車乘皆何所在三明資生眷屬。無上法身非一真所成。萬行為資生萬德為眷屬。方能成就。此初問也。肇曰。淨名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內以法為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斯問也。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道師。無不由是生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屬。二七行明資生。三二十八行明業用。四三行結勸。此初也。內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之所由出故。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

法喜以為妻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內喜也。世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為女。生曰。慈悲以外適為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肇曰。誠實真直男子之性。亦有為惡實故標以善心也。

畢竟空寂舍肇曰。堂宇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什曰。有非真要時復暫遊空為理宗。以為常宅。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今化令隨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謂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肇曰。六度大乘之要發心為侶。俱至道場吾真侶也。

四攝為妓女肇曰。四攝悅眾如當妓女。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肇曰。口詠法言以當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花。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花。浴此無垢人此下明資生也。總持實相理也。無漏萬行林樹也。此樹開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什曰。解脫無為果。智慧有為果。此明慧也。八解之池止禪定之水。敷七淨之花。五欲熱惱貪愛諸塵浴此則清涼矣。此行明定也。七淨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分別淨。六行淨。七涅槃淨。肇曰。總持強記萬善之苑也。於此苑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八解之池積禪定水湛然充滿。布七淨之花羅列水上。而復無垢之士遊此林薨花池。閒宴嬉遊樂之至也。豈等俗林苑之歡乎。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肇曰。五通為象馬。大乘為上車。一心為御者。遊於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花鬘相具三十二相眾好八十種好。慚愧蔽陋惡。深心飾形服也。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肇曰。七財信戒聞舍惠慚愧等也。世人以玉帛為饒。菩薩以七財為富。出入法寶與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說修行迴向佛道。此利之大者。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四禪宴息猶如床座。要從持戒淨命所生。離五欲泥散亂毒蟲。猶恐貪著禪味故。令多聞以自覺。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甘露法食以資惠解。八解漿止五欲渴。此二內資也。懺悔罪垢澡浴真身嚴持戒香塗燻法體。此雲外嚴也。此則身戒心惠方便修持矣。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眾魔。勝幡建道場此下三明業用。此行明自業成下二十七行明濟物。如世人功成祿厚惠濟貧窮。此初也。肇曰。外國法戰諍破敵立幡以表勝。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於道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此下功成則濟物體真用大。生曰。明其有所云為也。文七。初三行總明真應自在也。肇曰。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復生。示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此行明難供諸佛。肇曰。未嘗覺彼己之異。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此行明雖知人國空而修淨土以化物。肇曰。知空不捨有所以常處中。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議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以幻化。通達無有礙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而示現謗濟老病死。如太子跋欲淨居諸天四城門所現。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眾生。俱來諸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而佛道三二行明大三災。水風二災文無者略。初禪內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內有喜受。外有水災。三禪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四禪無災由不動故。什曰。或實燒或不實燒者。眾生見燒想即悟無常。還攝不燒也。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於群生四三行明世知也。什曰。以同習相感。先同而復乖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肇曰。九十六種皆出家修道。隨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肇曰。遇海漂人則變身為地水火風。皆隨彼所須而自變形。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飢渴。劫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陳。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五行明小三災。肇曰。菩薩法身於何不為。或為藥草令服者病除。或為飲食令飢者得飽。刀兵七日。疾病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東西二州有似非正。謂嗔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等。北州金無戰陳助明刀兵可見。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六二行明入惡趣救物合有鬼趣。又無者略也。什曰。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猴象及鳥推敬長老。令人獸修善鹹相和順。如大智論中說。

示受於五欲。示覆現行禪。令魔心情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花。是可為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七行明同事攝物。肇曰。欲言行禪復受五欲。欲言受欲復現行禪。莫測其變所以憒亂也。自非淨亂齊旨孰能雨之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肇曰。反欲以順。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佛上道。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薩現為力士服其高心。然後潤以法水。

或現離淫慾。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什曰。世無賢聖。眾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隨彼雲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假令一切佛於無數億劫讚歎其功德。猶上不能盡第四結勸。此二行結也。生曰。應適無方皆是佛之道矣。肇曰。其權智之道無涯無際。雖復眾聖殊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此行勸也。不肖二乘也。痴冥凡夫也。肇曰。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日月雖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下二品廣示中道正觀。此品不二明體。下品能二明用。入者觀照智也。不二法所觀理門者文字教也。什曰。從始會已來唯二人相對。餘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云。情惑不同發悟有因。各令說悟廣釋眾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今法座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妙也。問曰。亦有四三乃至無量法門。云何獨說不二耶。答。二事少而惑淺餘事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餘可知矣。複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既廢則入於玄境。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為一亦未離於二。遣二則一斯盡矣。複次無相之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為之門。又解。入者悟入也。法花立縛得脫名出火宅。此經返迷向悟。名入不二。其言甚異。其旨甚一。

爾時維摩詰語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品文四。一諸菩薩說。二妙德說。三淨名說。四時眾得益。初文二。初淨名門也。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二諸菩薩答。一切諸法皆因緣生滅。小乘執實為二。大乘知法如幻故無生滅入不二也。肇曰。滅者滅生耳。若悟無生滅何所滅。此即無生法忍也。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已所解為不二法門也。下顯示萬法雲。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也。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萬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所有也。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凡夫受著五陰。無學不受。此為二也。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我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凡夫倒心見不淨。三乘觀身不淨。此為二也。肇曰。淨生於垢。實性無垢淨。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情發為動想成為念。又解。安住實性即性無動。無動即無念。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法花明一實相。般若經明無相。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無慾以去有不言無也。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聞無則取無相。故有二也。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什曰。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又解曰。自利聲聞心也。利他菩薩心也。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弗沙星名也。什曰。生時所值因以為名。不善十惡也。善十善及涅槃也。

師子吼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與福無異。以金剛惠沒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罪破戒也。福持戒定惠也。罪福平等一相一性為不二。肇曰。金剛惠實相惠也。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苦集有漏滅道無漏為二。大士平等觀同一實諦不二。什曰。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則不度。此大士以實相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故藉以為名。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惠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四相有為也。四相滅無為也。相本不起。今則無滅無二也。睿曰。數即有為無為也。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什曰。世間三界也。出世間解脫也。悟世性定無入無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受後有生死也。滅盡後有涅槃也。悟世生死妄無生死也。肇曰。縛然生死。死別名解滅。涅槃之異稱也。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有為虛偽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為盡不盡為不盡皆二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空不二門也。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非我出於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況於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明惠明也。無明痴冥也。見無明性即為是明。若見明為明即明無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色是礙。滅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曰。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跡。餘陰準知。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眾之所由生故名種。然此四大之住無前後中無異空大。又解。小乘以四大堅溼暖種性異空大。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性妄無自性故不異空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行於情塵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不起毒。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佈施迴向一切智為二。佈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六度為妙因。迴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於一相。乃應不二。

深惠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大論雲。聲聞經明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衍因緣諸法實相。斯則小乘諦異故三昧門異。大乘理同故三昧門不異也。肇曰。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緣既是同則三解不異。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丈六身佛也。四諦法也。四道果僧也。此是小乘見跡異也。智無生佛也。理無相法也。行無修僧也。此是大乘理本一也。小乘執跡故異。大乘返本故不異也。

心無礙菩薩大。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以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陰苦聚為身患苦。故滅身為二。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惠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三業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乎三業。三業既無誰作諸法。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也。不種色無色行。又解。妄動為行。離動則平等。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由執我故所對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得在於我相在於彼我不得相。誰取誰舍。又解。於法有得待物為二。若無所得則無有二。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識空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以喻菩薩無心於明闇。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解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世間無縛曷為而厭。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八正八邪為二。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別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上不見實何咒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惠眼乃能見。而此惠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實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見。惠眼上不見實而況非實。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此惠眼之體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二文殊說。此初問也。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此答也。肇曰。上來諸人所明雖同所因各異。且直辨法相不明無言。今文殊總眾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於法相。斯之為言。言之至也。而方於靜默猶亦後焉。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三淨名說文三。一問。二答。三稱善。此初也。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二答也。肇曰。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於法相。文殊有言於無言。淨名無言於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跡有淺深。所以言後於無言知後無知矣。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直入不二法門三嘆也。肇曰。默領者文殊其人也。為彼待言所以稱善。生曰。言跡盡於無言故嘆以為真也。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四明時眾得益。(第二終)。

香積佛品第十

至人無名隨緣化緣以作稱真法無相。逐緣相而目品本。是法身戒定等香跡現土之香以化物也。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天子菩薩當於何食此二淨穢雙遊明中道用也。香積釋迦法身平等應物緣殊淨穢異也。品文三。一假緣念飯。二淨穢互遊。三聞品得益。初文三。初念。次呵。後許。此初念也。什曰。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染。三推己有待謂眾亦然。處弟子之上宜為眾致供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二呵也。八解脫禪定悅食養法身也。雜欲食資毒蛇身也。人多為養毒身廢修法身。故因念以誡之。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三許也。小乘以禪悅法喜為法食。以五欲段食為毒食。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為未曾有。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此第二淨穢互遊。文三。一明二法互化。二明二土佛事不同。三明舍穢生淨。初文中二。初明從穢遊淨。二明彼淨來穢。前文中三。初現淨土。二求往者。三現化往。初文三。此初入三昧。睿曰三昧秦言正心。有二種。一變修得。二報得。三昧都無入出入出之名。況法身耶。今言入者豈非所以跡也。

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園苑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座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二現淨土眾香。香積等示依正報名。無二乘朋眷屬。淨香作樓閣等依報淨坐食等佛事淨。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三明眾見。使睹勝相而生信。飯至方期道也。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此二求往者文四。此初求往。肇曰。既現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師利將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眾默然。

維摩詰言。仁者此大眾無乃可恥三呵。肇曰。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四引答。肇曰。進始學也。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於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此下三明現化往。文三。一化往。二問訊。三眾嘆。初中文四。此初現化使往也。所以化蔽眾會者欲令彼眾睹勝化而尋本也。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二示去處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三教問訊。肇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雲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四陳請飯。肇曰餘卑遜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國眾生者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餘以弘佛事。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此二化到問訊。文三。此初化到禮足也。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此二問訊起居也。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此三述其請事並如文。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此下三明彼大士驚異。文四。此初嘆問。問中有三。一問從何焉來。應言誰所化來。淨名化作也。二問娑婆處。娑婆此雲雜會。雜惡眾生共會一處。又云。堪忍。唯佛釋迦堪忍住故。三問何名樂小法者。肇曰。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法之名故此問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此二答三問。四十二恆訶沙超答第二問。來處今現在五濁等答第三問。說小所由有菩薩名維摩詰卻答第一。能化者釋迦。此雲能性也。牟尼此雲寂名也。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三重問。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四重答。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此下二明淨土遊穢。文三。初受飯同來。二淨名賓待。三飯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飯如文。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二彼眾欲來雖稟香國之化亦與聲聞教有緣故欲同詣也。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三許往誡敕誡中文三。此初攝身香也。什曰。大怒則狂。大喜亦迷。宜攝汝香防其惑因。

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二攝形也。什曰。恥深則殞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三莫輕誡文有檀徴釋也。娑婆眾生遇劣則輕。見勝便恥。值好則著。故借彼以誡此也。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問至維摩詰舍四化眾同來。

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此淨名賓持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燻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此三飯作佛事有二。初香。後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燻。彼燻十方。此但三千緣應爾也。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二聞香得益。肇曰。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三有緣斯會。肇曰。毗耶離國無有君主。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月蓋眾所推重故名主。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後集。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燻。無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此下二味為佛事文四。此初勸食也世食資於毒牙。此飯成於甘露。生曰。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燻者。我心感報所濟有涯。大悲燻修福惠無盡。食者當求佛果普利群生。若局於己身自調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二異念也。肇曰。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惠。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三化菩薩呵。文三。此初呵也。聲聞自調之果名小德。諸佛大悲福報。無量四海魚龍之報可竭。此飯諸佛之福無盡故。雖多人長劫搏。若須彌終無盡也。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二舉因釋也。肇曰。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之飯如何可盡。

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澌三食不澌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此第二明淨穢二土。應緣作化佛事不同。此初問淨土也。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此二答化緣也。淺者入於律行。深者具足三昧。肇曰。其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道之本。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國神變餘事而得悟者也。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彼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此二明穢土。文四。一問。二答。三贊。四述。此初也。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此二答也。文三。法喻合初法中又三。此初標也。肇曰。聖化何常隨物而應耳。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應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此二列剛強語。法花以言通實相為柔軟音故。此中始於地獄終至世間涅槃差別。皆非盡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剛強語也。文約五乘明之。此初果離八難因離三邪生。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殺生是殺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報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禪定生色界天也兩舌者離聞語無義語者。什曰。胡本雲。雜說也。夫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口業。悉名雜說也。

是慳怯是慳怯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痴是愚痴報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薩乘也。

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此下合明二乘。文分三。學此初戒學也。結戒者。肇曰。如律義說謂因事制戒也。順授名持。違故名犯。開故應作。制故不應作。性戒障道。遮故不障戒。尤重心犯故障。輕心不障。不懺故得罪。懺故離罪。

是淨是垢此二定學。凡夫以愛心修禪定為垢。聖人無漏心修為淨也。

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此下明惠學也。七賢有漏。八聖無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三世間出三界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利御其心乃可調伏下結文可見。

譬如象馬?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此二喻也。調馬有四。菩薩見鞭。二乘觸皮。人天觸肉。說三惡調乃為徹骨也。合文可見。肇曰。非鉤埵無以調象馬。非苦言無以伏難化。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貪所樂法度脫眾生此三贊述。文二。此初贊佛也。肇曰。諸佛平等跡有參差。跡有參差由群生下劣。志願狹小故佛隱自在力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以濟之。應感無方。不擇淨穢。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下嘆菩薩可見。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此四述誠。不述佛者道力圓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善則功少。化惡則功深。睿曰。久而無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佈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以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得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二釋所以也。有標數列釋可見。肇曰。夫善因惡起。淨因穢增。此土十惡法具故十德增長。彼土純善故施德無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五瘡疣生於淨土此三明淨土之行。文二。此初問也。肇曰。將勵此土始學菩薩令生淨國故發斯問。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此二答文四。謂標.徴.釋.結。此初標也。

何等為八此二徴可見。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有功德盡以施之肇曰。菩薩代彼受苦不自計身。所有功德盡施眾生。豈以有益而想其報乎。若不為眾生應久入涅槃。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謂此饒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肇曰。怨親不殊。卑己後人等心尊彼。情無分然。二法也。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肇曰。菩薩眾生之橋樑三寶之系。視之如佛則增己功德。三法也所未聞經聞之不疑肇曰。佛所說經聞則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與聲聞地而相違背肇曰。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違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肇曰。他種他獲曷為而嫉。己種己得曷為而高。於是二中善自調伏。六法也。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肇曰。省己過則過自消。訟彼短則短在己。七法也。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肇曰。塵垢易增功德難集。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克成。具此八法則行無瘡疣終生淨土矣。

是為八法結文可見。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三得益。行深大士悟淨穢之隨緣得無生忍。行淺者聞無疣之行舍穢慕淨髮菩提心。

菩薩行品第十一

此下兩品大段第三歸宗印定。前品廣佛事不同多明淨土之宗。後品現淨名勝身勝土多明印定。香積大士悟諸佛之平等知淨穢之隨緣請法退還因以目品也。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他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品文三。初明事畢歸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請法還土。初文復四。一現相。二詣佛。三慰問。四佛贊。初文有三。此初現相也。肇曰。至人無常所理會是鄰如來。淨名雖眼殊處異妙期有在。所以來往與化共弘不思議道者也。因遣問疾所明若上。今將詣如來封印茲典故先現斯瑞以啟群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二問緣。身子迦葉隨文殊以作化。阿難侍者留庵羅以啟導故因瑞而發端也。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三佛答。彼來令此生信仰也。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此二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維摩詰勸共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多所發語。三者以其懷勝遠遊宜令實返故共詣佛所諮請道法也。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行矣。今正是時二文殊稱善。肇曰。有益時也。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三明掌擎詣佛也。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結四輕騎。大士迎送則運以妙通。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此三明佛慰。慰辭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眾生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之自在神力所為乎此四佛贊。淨名神力者即彼已說伏彼未聞。文四。此初問也。

唯然已見二答也。

於汝意云何三徴也。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四釋也。肇曰。向與文殊俱入不思議室。因借寶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飯乘掌而還莫測其變。故自絕於圖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測者將以激勵聲聞迴心向大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問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一阿難問。二身子述。三淨名解。初中文二。一問。二佛答。此初也。肇曰。如來將辯香飯之緣故令阿難問也。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此二身子自述。將明食飯之益。以顯淨名難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難言。此所從來二問也。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三答來處也。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當久如此三明淨名解飯為佛土。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問也。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二答也。

曰。此飯久如當消三重問也。

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此四正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有七日藥。以藥勢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見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此二無學益也。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中十信益也。

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此三等覺益也。飯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倒此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二喻也。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此三答也。文並可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此下第二廣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隨化不同。二明佛身應緣故異。三明阿難伏罪。四明菩薩悔責前中文四。一稱歎。二廣說。三密呵。四解釋。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聲為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塵皆為佛事。故有此嘆肇曰。餘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聞見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此下二廣明佛事。肇曰。阿難見香飯所益。謂佛事理極於此。故廣示其事令悟佛道之無方也。此土眾生見佛妙光自入道檢亦有餘益。但以光為主。下類爾也。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薩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大論雲鬚扇頭佛當日成道。當日入涅槃。留化佛度眾生也。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肇曰。此樹先無不照香無不燻。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之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肇曰。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國人。國人歸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類也。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肇曰。眾香園即其事也。園林如極樂林樹說法等。一義雲。飯食以舌根通道。園林眼根通道。

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肇曰。好嚴飾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好有。空者滅身以示空。如密跡經說也。上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佛事不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肇曰。即娑婆國佛事。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肇曰。有真淨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無情識。寂寞無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無為非佛事法身無為應物故進止威儀皆佛事也。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肇曰。三毒等分。此四魔煩惱之根也。因一根生二萬一千煩惱。合八萬四千。出無量塵垢故名門也。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以之為藥。如淫女欲為患。更極其情慾然後悟道。毒龍以嗔必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猶良醫以毒除毒。斯佛事之無方也。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若能深見實相善惡兩。亡應物隨化能善惡。俱遊名悟入法門也。是即或語。或默。或淨。或穢。皆是諸佛化物之門也。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嘆未曾有也此三密呵香積等諸菩薩也。真土平等非淨非穢。應物而現故有淨穢。若能悟淨非淨故不貪。高悟穢非穢故不憂沒。然淨穢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於諸佛生淨信心嘆未曾有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四解釋。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如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惠無若干也此下第二呵庵園聲聞執應身為實。文三。初喻顯等不等。二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別空無差別喻也。應物色身故有若干。淨惠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惠如空應形猶地。不以地異而異空。不以空一而釋地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惠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法佛身土真應權實皆等有也。生曰。諸佛色身雖復若干而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雲如來。亦云如去。如法如來。如法而去故。今不改千聖同轍故名如來。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覺。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彼其唯佛也。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惠辯才不可思議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難。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難等明菩提無邊故身智權實應化功德不可思議。豈是聲聞所能量也。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此三阿難伏過以激勸。文四。此初阿難伏也。肇曰。阿難於五百弟子中多聞第一。今聞佛事乃自審宜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二佛慰也。肇曰。物有於上不足。於下有餘。不可以於下有餘而置於上也。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惠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三嘆菩薩功德無量。

阿難。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四結。簡小大。大士不思議一時所現神通力非二乘所能為也。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廣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此四大士悔責。文有悔有釋。肇曰。初見土穢生下劣想。謂諸菩薩亦有升降。聞上佛事乃自悔責。

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此下第三請法還國。文三。一請。二善。三稱歎還國。此初請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返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唸佛功德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此下二答。文四。初標名。二略釋。三廣釋。四結勸。此初也。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二略釋。肇曰。有為雖偽舍之則大業不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惠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淨而淨。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彼而動。於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

何謂不盡有為此下三明廣釋文三。初釋不盡。次釋不住。後雙釋也。初中文三。此初徴也。

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此下二釋也。既雜明萬行無別料次。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言有之。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外化不離慈。內修不忘智。謂求菩提心不繫忘也。又外化不厭。內順四攝。外護法橋。內求功德。皆迴向菩提。方便化物不求二乘三界果也。肇曰。以慈為根。發心為心。然後順四攝化眾生。護正法種善根。以此眾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不盡有為也。下諸行願枝條之流取其日滋日茂以成不盡義耳。廢舍慈悲道樹不建。眾德損耗自隱涅槃。謂盡有為也。

求法不懈說法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為法不怠供佛無畏。肇曰。不以結生曷為而畏。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八風不移志。勸學不輕心。肇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已學。當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已樂慶於彼樂不樂煩惱不貴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也。不著已樂等大士之心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如地獄。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遊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肇曰。求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毀戒。但念悲救想波羅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過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已佛土增廣萬善嚴淨佛土依報行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肇曰。行無限施者開四門施。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惡以淨三業行大施。以嚴相好正報行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惓。以智惠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大悲不屈於生死。精進不倦於佛德。以智惠劍破煩惱因出法身果。荷負眾生。此菩提薩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積塵之內。則自固羈鎖安能濟波。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間法精進以摧魔。無念以證真少欲而不捨世間。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不捨世者。肇曰。和以無念欲而舍世自異。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惠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辨演法無礙不壞法身起通道物身業化也。正念總持多聞不忘意業化也。差別眾根斷疑樂說口業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壞威儀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已而我獨異人。樂說辯者四辨也。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十善欲天因無量梵天因物無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離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經雲八音也。一徹好。二柔軟。三和適。四諦了。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也。又密跡經雲。有無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共眾善自行則深修轉勝導眾則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圓萬德以成道。以大士之進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此三結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懷物耳。廢舍不修則日耗日盡。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此下第二釋不住無為也。文三如前。此初標也。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此下二釋文三。此初明三解脫也。二乘觀三脫樂涅槃故取證。菩薩觀三脫樂大悲故不證無起者。因緣生法無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觀之別門也。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此二四非常觀也。破常倒故觀無常。以大悲故不厭。善樂破例故觀苦。以大悲故不惡生死。破我倒故觀無我。以大悲故常誨人。破喧動故觀寂滅。以大悲故不永滅。又觀無常故不住生死。不厭善本。不住涅槃。餘倒然。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於觀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此三雜明諸行也。雖漏身心離相而現身心修善。雖法性平等而現歸善法。雖理本無生而現生度物。雖漏本清淨而現行諸漏。雖本覺無行而現行引物。雖眾生性空而不捨悲濟。正位者見真入證之地以大悲故不隨小乘而取證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誰知如此。然大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惠虛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此三結。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成道。自證成道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此下二質釋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舍有為則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滿願由積德。豈舍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肇曰。採良藥必在山險。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險。有非無為之所出也。若痴舍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肇曰。習知眾生病必之病所。豈住無為之所能。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此四總結勸。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闕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礙。此二無礙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花若干種色若干眾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本彼國此三聞法歡喜供養稱述而還國也。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此雲無動。雖復變化萬形而實相常寂故名也。將證淨名勝德。以即經故取佛而現土。因立品名耳。又據前半品應見如來。以後半品顯跡證經故從後立名也。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此品第二顯淨名身土以證經。夫人有勝德說必真當故印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應身應土。三欲聞經雲利也。初文二。此初問也。前文殊入室論之以無來。身子求經訓之以無求。今淨名見佛見之於無見。此皆會真則言亡。相寂引物則示有去來耳。又二乘初心皆見相跡故因以誨之也。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舉目順俗而致觀不同。如來逆睹其情。將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問。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二顯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論以生滅。前文三。初總答實相。二別揀百非。三結成正觀。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空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莫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如來虛照冥偕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曰。見實相法為見佛也。淨名自觀身實相以為如來相義存於是也。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此下二明別揀百非意。明諸相非相即實相也。法身非生滅故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無自性故無性。肇曰。法身超絕三世非陰界入所攝故不可以生住去來而睹。不可以五蔭如性而觀也。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金剛之體非四大起。本覺性故不積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性。離三垢常順三脫。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也。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法身非聚散故非一異。亡彼我故無自他不同。太虛故非無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槃故無彼此岸。邪正道不二故無中流。雖眾相都滅而不住滅故教化眾生。是即常寂滅而無滅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法無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聖無彼此之執故不以此不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測。豈凡識而能識哉。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性不可蔽故無晦。離覺所覺故無明。不可以名乎。不可以相示。豈強弱淨穢而分別哉。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庵園即法性故不離方。真身不生滅故非有為。丈六即真故非無為。應物而相非實相故不可示。應物而名非真名故不可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去不入。一切言語道斷法身真淨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誠。不可以惡欺。感物而來非來。感謝而往非去。既無形於去來亦無心。出入斯言經自絕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無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見益非不福。無證無得非應供。德洽無邊非不應取之則失。真舍之則乖道。豈有相可見無相可無。斯同真際等法性越稱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塵。比非小離六塵之境。不可以合覺。不可以離見。無漏之體體絕結縛等實相之智。同眾生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肇曰。無得故無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亂。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滅。恬淡寂泊無為無□。豈容憂畏喜厭於其聞哉。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既雲三世之有都絕言說之路。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也。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三結成觀也。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為若是也。又解。他觀者謂二乘凡夫見生滅憂畏等背理為他。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二論生滅文三。舍利弗問。二淨名約幻況出。三釋其生滅。前文又四。此初身子問也。離生滅見不生滅者。二乘之見非實相義。若即因緣生滅悟不生滅者。此法身義也。有此差別故再論焉。上雖具顯百非。今但論於生滅。若悟生則無生。自然無生。無生自然。自然眾非可見矣。肇曰。上雲如自觀身實相。實相無生而今現有生。將成其自觀之義故以沒生問也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二反質也。肇曰。逆問所得以證無沒生也。所得法即無為無相法也。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三答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四呵也。若觀諸法因緣生滅本無自性。云何乃問此沒生耶。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作男女。寧沒生耶二舉幻況文五。此初舉幻問。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二答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三重問。

答曰如是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雲汝於何沒而來生此五呵。若佛說諸法如幻相者。即幻生非生幻沒非沒。云何更問此沒生也。肇曰。生猶化。存死猶化。往物無不爾。獨問我為。

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三解釋。妄執虛誑有沒有生。悟法真實無生無滅。幻滅非滅故不盡。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貪生長惡。此所以顯即生滅悟無生滅成法身義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此下二明應身應土文二。初論應事。二現身土。前文又四。一佛示國名。二身子生疑。三約喻質問。四解釋應事。此初也。上既即生非生是真身。此明不生能生是應身。國土亦然。故佛示其生沒也。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二生疑。但可棄穢生淨。曷有舍淨來穢耶。肇曰。此土方餘國怒害最多。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欲以明照為之除冥三質問。初問答明曰。光自明闇不能蔽。喻真身處染不染。後問答明曰。光能破彼闇。喻菩薩化生雜染。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此四合喻能釋。二重亦然。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此二正現身土。文六。一時眾渴仰。二佛命令現。三奉命移取。四勸修行。五大眾發心。六利益還本也。此初也。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此二命令現土。肇曰。既睹大眾渴仰之情。將顯淨名不思議德故告令現本國也。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三奉命。文六。此初念取彼佛國土及妙蓮花寶。階嚴飾盡皆現也。

及菩提樹諸妙蓮花。能於十方作佛事者肇曰。彼菩提樹及妙蓮華皆能放光明於十方作佛事。及華上化佛菩薩亦於十方作佛事皆通取來。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肇曰。欲天報通足能陵虛。然彼土以寶階嚴飾為戲遊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肇曰。嚴淨之土福慶所集。人天之報相殊未幾。故同路往返有交遊之歡娛。又解。忉利此雲三十三也。阿迦?吒此雲色究竟。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二正取。肇曰。重為輕根靜為躁。若非三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動。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唯取我去。願見救護三得通驚覺肇曰。大通菩薩逆睹變瑞為眾而問。其餘諸天未了而問。恐畏未盡故求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四佛稱淨名作也。

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智已之所往五明不覺。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六入不增減。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若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此四勸修行。文三。此初勸觀也。二皆曰唯然答見。佛言已下勸修並可見。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尋其因。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此五明眾益。文三。發心發願佛記如文妙喜現。此二意。一為證淨名淨土。二為若干有緣發心。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眾皆見此六利益已還本。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此下第三明聞經益。文二。一身子發願。二聞經利益。初文又三。一問。二答。三發願。如文妙喜淨土淨名神道不思議事。二乘所無故啟茲願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此下二明聞經得利文二。此嘆聞經益。

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此二嘆諸眾生聞經益。文三。此初嘆聞經。

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二總嘆受持。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三別嘆有六。此初也。八難眾生尚不聞名。況乎得哉。深種信根值佛得經解脫寶藏即為已得。

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肇曰。行應於內護念於外。理會冥感自然之數。

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持法藏者。行如來事故如供佛。

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則有如來經是佛母故。經卷住處佛及弟子梵釋龍天護如塔廟。

若聞是經隨喜者。斯人則為取一切智千里之行難於發足。一切智果始於隨喜。既能喜之必當克證。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人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十善五戒報在人天。大乘深經唯果菩提故始信四句便記成佛。

法供養品第十三

此下二品大段第三證已須傳流通分也。讀說護持遠津遐劫聞經修聖。聖不絕故曰流通。文二。此品贊法得益大。後品睹益護持大乘理教名之為法。修讀傳通名為供養。如文。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品文二。初天帝發誓弘經。二如來述可。初中又三。初嘆法勝。次嘆人益。三睹益誓傳。此初也。百千經方便教也。決定實相修證理自在神通所證用。肇曰。此經意雖簡約而義包群典。坐不逾日而備睹通變。大乘微遠之言。神通應感之力。一時所遇理無不盡。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此二嘆人。文二。此初嘆信解。肇曰。是法者自在神通實相法也。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經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積而悟深者隨願輒成之。

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此二嘆修行也。一念修行閉八難惡趣。開五乘善門行。應則諸佛宜護修。正則外魔摧伏隨順佛理。名修菩提不移。此心必安道樹無上佛果信心為本。萬行菩提一念為階。所以始於一念修行即是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當為作護此三天帝睹法真益大發誓弘護。又護持正法菩薩行本所以誓修。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下二佛贊天帝所以。文三如前。初述嘆法也。肇曰。善其護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議道皆陳在此經。若受持護養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故助爾喜。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二述人益深。文二。此初正述也。經是三世佛母。供其母則供其子也。又教能顯理理能悟佛故受持讀誦則為供養三世佛矣。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從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於天帝意云何。其人殖福寧為多不此二校量。文四。此初舉況句也。大千諸佛福田最上施。安起塔二世供養是人殖福為多不耶。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二答福多。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求彼三正校量勝。生曰。衣食供養本以施功緻福。非求理之法據。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終不得成佛也。供養法身者。以佛所體為懷之於大悟智慧而以相比。豈可同年語優劣哉。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四釋勝所以。諸佛從經生。供佛福尚多。何況供求經本乎。肇曰。高木必起重壞瑾瑜必生荊岫。所以無量之果必由無量之因。諸佛菩提皆從習此經生。而菩提之道以無相為相。無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是時。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曰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此下三述弘護之報。我為月蓋護法。成佛天帝所願報可知矣。文四。初明有佛。二明供養。三結會。四勸修。此初明時有佛也。藥王別號如來等通號有十。一如來乘真如理來成正覺故。二應供破魔度物應供養故。三正遍智正覺諸法不顛倒故。四明行足萬行滿足至三明果故。五善逝逝往也。直往菩提不退還故。六世間解大悲權智解世間故。七無上士德業最勝無能過故。八調御丈夫受化調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師雖師範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佛馱覺也。生死長夜自覺覺他故餘劫名眷屬等。可見。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二明有王供養。文三。此初父王供養也。七寶者輪寶珠寶女寶象寶馬寶藏寶臣寶丘寶神寶。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二千子供養有告有奉。可見。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此三明月蓋思法供養文九。此初獨坐思惟也。肇曰。極世餚珍無以其至至之情冀所珍之外有妙養以暢誠心。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二天告。肇曰。藥王如來知其將化故變為空神而告之。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三問天也。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四令往問佛也。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劫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之供養五諸佛問。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問下六答法供養。文二。一明法體。二明供養法中文五。初明理法。二明教法。三明行勝。四明果勝。五總結也。此初明實相理法也。肇曰。深經謂之方等第一義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無緣非明者。所睹超絕塵境無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者。不亦難乎。又解。實相深理難信難見。性淨無染促可智悟。非分別思惟能得。又解。情與理違故難信。行與理違故難受。惑與理違故難見。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此二明菩薩法教非小乘也。陀羅尼印者。無名相理假名相說。終日名而無名。終日相而無相。此陀羅尼印也。故勝天王雲。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般若。大悲力離言文字說。又即名非名。即相非相。亦名實相印也。肇曰。菩薩法藏所攝固非小乘之寶。總持所印固非城中之道。總持所所印印必真法藏所攝。所攝必寶。豈是常人所能開發。以明法寶除固難可窺?也。

至不退轉成就六度此三明理深教妙起行必勝文四。此初不退行也。如彌勒章相。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所以成大業之所出莫由斯典。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此二演說行也。肇曰。善分別實相之義。順菩提無相之法。此經之上也。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此三離過行也。大悲故超二乘。離著故超諸魔。無邪見故超外道。此皆深經之所能也。

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此四證真行也。謂順因緣悟真理也。無我等我空也。空無相等法空也。肇曰。法從因緣生。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主。無主則無我。人眾生壽命唯空無相無作無起。此深經之所順也。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嘆譽此下四明理深行妙得勝果也。文三。初明證道法身果。既成道樹必轉法輪所以天龍預懷所嘆。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惠。說眾菩薩所行之道此二明一切智果。既坐道樹具佛法藏獲賢聖智。得菩提道因圓果滿。名行足也。

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若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此三明大悲利益果。既坐道場獲一切智。普雨法雨利益眾生。令諸菩薩依實相義。權為二乘宣無常理。聞經隨喜毀禁罪除。諸魔外道怖邪歸正。自非深信大乘堅固悲願安能致。此無邊益哉。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此五總結理也。肇曰。諸佛共稱以明共法必真也。生死雖苦背之至難。涅槃雖樂識之者寡。自非深經孰啟其路。諸佛雖殊其道不二。以明其第一義經常一不差也。美深經訖於是。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此二明供養。文二。此初信行讀誦。肇曰。如是等經盡諸佛法身也。若聞斯經能信解護持宣示分明。令大法增廣名法之供養。養成法身也。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此二明法行修行。文三。初觀除邪報。二四依簡失。三順寂滅證。初除執。文三。此初標也。肇曰。諸法即深經所說六度諸法。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此二無我睹也。肇曰。不悟緣起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說行則得明惠。明見十二因緣根原所由。故能離邪見得無生忍。無復吾我眾生之想也。見緣如緣謂之隨順。明白有無謂之決定。皆智用之別稱。

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此三離我所也。肇曰。無違無諍即隨順義也。五受陰身及家屬所有因緣果報即我所也。若能照見因緣果報之性順而無違離我所也。上直明觀因緣知無造者故離我見。今觀因緣果報知無屬者故離我所見。

依於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二四依簡失。大集經雲。語者說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悟者說涅槃味。義者說涅槃無性。語者說諸乘隨所安止。義者說諸乘入一相智行等。又識者識四大智住四大無性。識者識六根六識。智者住內外寂滅等。又不了義經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說生死涅槃一相。不了義經說我人諸法。了義經說三空無我也。又人者攝取人見。法者解人無人見。人者凡聖三乘人也。法者知一切法無別無異如虛空也。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此三順法寂滅相而修證。文三。此初標法體也。肇曰。順因緣知法無盡。法從緣而有。從緣而無。其有不從未來來。其無不歸入過去去。故曰無入無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二辯寂滅相也。肇曰。畢竟謂始終常滅。終常滅不復更滅。乃所以成無盡義也。生曰。畢竟者終要然也。終既要滅。生豈有哉。生若不有其誰有滅耶。則無入歸矣。

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此三結供養也。無明本性寂滅故不生。不生即不滅。不滅即無盡。肇曰。上觀因緣無生離常我等諸見。今觀因緣無滅離斷滅等諸見。具四依離諸見者。法供養之上也。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七聞法得益也。分二。一柔順。仁王雲。四五六地得此忍也。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

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二解衣供養。

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三請加護也。肇曰。聞法供養欣欲行之。然經道深遠非己力所弘。故願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八明受記。什曰。欲令後人信伏故記其守護法藏。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通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九出家護法。文三。此初出家得道。神通身業。陀羅尼心業。辯才口業也。

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佈二以具三業功德故弘法也。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三明所化眾數。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三結會也。故今迦羅鳩孫馱亦曰俱留孫。賢劫千佛之首。樓至千佛之終也。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四結勸。肇曰。吾成正覺由法供養。以是可智法養為上。

囑累品第十四

此品付囑護持傳法事。大緣累不輕。殷勤付囑故云囑累。又云殷勤。再三故云囑累。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佈於閻浮提無令斷絕品文三。一付囑彌勒等。二付囑阿難等。三經畢慶聞。前文又二。初付。後受付。文三。此初正付也。肇曰。不思議經即佛無上菩提之道。其道深遠離可克成。吾無量劫不惜身命。骨施逾須彌血施過江海勤苦積集。今始得就哀彼長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德薄魔事[火*盛]熾。吾道多難。非汝不弘嗣正之弟所以重累。又城高衝生道尊。魔盛自非神力無以制持。故勸以神力也。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二釋付以所。緣不感佛教在當來。不聞則失。聞之必益。故頂受廣說。肇曰。法之通塞損益若此故勸彌勒頂受廣說也。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此三簡傳通得失。有三。此初總簡也。新學好文久修。好蒙傳者應善。其根緣學者應鑑。其得失有標釋結。可見。肇曰。行之深淺各有異相得失兩陳以勵護持法者。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此二別簡新學。文三。如前決定深理必在積修。敬法重人方能久學。若謗法毀師自絕深信解惠不明。豈能決定正觀獲不退轉也。肇曰。一毀法。二毀人。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三別簡舊學。二法者。一輕慢新學自喪大悲。二樂分別自壞大智。夫證無生忍要悲智雙圓。有茲二患。自毀修證。文三。如可見。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此下二明彌勒四王等受旨。文三。此初彌勒受旨。文二。初領旨。二佛贊。領中先受誡旨。肇曰。一生大士豈有如斯之惡而復離邪。發言者為未離者耳。

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中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得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此二領通經旨。如來得法益通三世。未來有緣。我當令手得心持自行謙說。彌勒神力者。肇曰。定已功於未然息眾魔之摧斷。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此二佛贊。如文可見。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言。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佈阿耨多羅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二諸菩薩受法燈遍照故誓宣十方。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訪其所權護其人。而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此下三四天王受旨經卷住處災難自清。況天力護持彌增法化。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佈。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下二付囑阿難付受問答。若令結集之時無所遺漏。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已下說付既周慶聞修奉。

淨名經關中疏卷下

標簽: 菩薩  眾生  此初  維摩  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