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讀書心得&摘抄

作者:由 九夏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8-12

兩三句牢騷:

王小波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

相信只要讀過王小波,沒有人能忽視“這傢伙”,哪怕你不愛他。九夏絲毫不質疑,如果王小波活在當下這個時代,會成為網路大V,而且是會和網友對線的那種。因為他足夠有趣,足夠犀利,也足夠與眾不同。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的一本雜文集。在書中,王小波對生活那些平常到見怪不怪卻十分不合理的事情提出質疑,並且非要辯出個真假。

每一篇讀完都會給人一個全新是視角,哪怕你不是完全認可他的觀點,但一定能給你提供一個思辨空間。

所以如果想刺穿自己麻木的生活,一定要讀王小波。

一些摘抄:

1、作為一個尋常人,我的看法也許不值得別人重視,但對自己卻很重要。這說明我有自己的好惡、愛憎,等等。假如沒有這些,做人也沒什麼味道。

2、一個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3、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

4、出於功利的動機去改變人的思想,正如為了某個人的幸福把他殺掉一樣。

5、羅素先生說,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把什麼都規定了就無幸福可言。

6、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就是學習。

7、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種程度的單調、機械是必須忍受的,但是思想絕不能包括在內。胡思亂想並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絕新奇。

8、

質樸的人們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與己無關的事,那就好了。

9、

和任何話語相比,飢餓都是更大的真理。

10、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11、

忍受地獄毒火的煎熬,也比閒了沒事要好。

12、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13、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他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14、俗話說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對此人有利的事,難免會傷害另一個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

15、人若落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就會把這種痛苦看做是幸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脫。

16、學習本身很痛苦,必須以更大的痛苦為推動力。

17、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的威脅,兩個因素缺一不可。要逆轉人性,還要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18、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人之間,會發生誤解,明明你在做這樣一件事,他偏覺得你在做另外的事。

一些思辨:

1、

花刺子模信使模式

王小波:據野史記載,中亞古國花刺子模有一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訊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訊息的人則會被送去喂老虎。花刺子模的君王有一種近似天真的品性,以為獎勵帶來好訊息的人,就能鼓勵好訊息的到來,處死帶來壞訊息的人,就能根絕壞訊息。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者的形象和花刺子模信使有相像處,他針對研究物件,得出有關的結論,這時還不像信使;然後,把所得的結論報告給公眾,包括當權者,這時他就像個信使;最後,他從別人的反應中體會到自己的結論是否受歡迎,這時候他就像個花刺子模的信使。中國的近現代學者裡,做“好訊息信使”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文學者。

思考:好訊息誰都愛聽,卻不取決於傳遞訊息的人,但聽聞壞訊息而不遷就送信之人,確實需要點修養。相對應,現如今誰都願意做傳遞好訊息的人,很難真實的堅持自我,比如職場裡下屬都不願意做直言之人,而媒體更甚,普通人願意聽什麼,媒體就說什麼,幾乎沒了立場。

2、理想國與哲人王

王小波:自柏拉圖以降,即便不提哲人王,起碼也有不少西方知識分子想當萊庫格斯。這就是說,想要設計一整套制度、價值觀、生活方式,讓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

眾所周知,哲人王降臨人世,是要帶來一套新的價值觀、倫理準則和生活方式。假如他來了的話,我就沒有理由想象自己可以置身於事外。這就意味著我要發生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而要變成個什麼,自己卻一無所知。如果說還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這個。

思考:自由的人被審視和設計當然不夠自在,哲人王設計“理想國”,雖說想要人人幸福,卻無法保證個體平等。的確,對個體如羅素所說,參差多型乃是幸福。但同樣,若社會毫無制度,世界的參差怕當真是參差了。所以,不同時代的人與不同時代的制度共生,哲不哲人王的,好像也沒什麼值得糾結。

3、媚俗與媚雅

王小波:就算是高雅的藝術,也有功力、水平之分,不可以一概而論。總不能一入了高雅的門檻就是無條件的好——如此立論,就是媚雅了。

思考:只要說到什麼是高雅的,人們就會趨之若鶩。拿當下的讀書熱來說,雖說讀書好,但若是無差別的崇尚讀書,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媚雅了。

4、道德與論戰

王小波:我們這個社會里的論戰大多要從平等的討論轉為一方對另一方的批判,這是因討論的方式決定的。根據我的觀察,這些討論裡不是爭誰對誰錯,而是爭誰好誰壞。

思考:深以為然,小到男女朋友因遲到吵架。女:“你就這樣,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男:“你怎麼這麼愛找小賬呢!煩不煩!”

說白了,二者都沒有在解決遲到問題,而是千方百計證明對方品格有問題。彷彿證明對方是壞的,自己才是對啊。但好壞與對錯分明是兩個層次,如何討論出結果。

5、明辨是非

王小波:“明辨是非”並非毫無必要,但是如果以為學會了“明辨是非”就有了什麼能力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學會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壞的以後,對世界的瞭解還是非常非常可憐的。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一切是如何發生、如何變化的。這些知識會衝擊我們過去形成的是非標準,這時我們就面臨一個重大抉擇,是接受事實,還是堅持舊有的價值觀念?事實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卻成了接觸世界與瞭解世界的障礙,結果是終生停留在只會“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這樣說,接受了一個倫理的體系不過達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水平,而接受一個真理的體系就難得多,人們畢生都在學習科學,接觸社會。人們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難。

思考:深有感悟,道德上的好壞,與符合事物發展的好壞往往是兩碼事,甚至背道而馳,越是君子在社會中反而易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