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吳謝宇與吳母的控制感:他一直嚮往光明,卻無法擺脫黑暗

作者:由 jet wang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5-02

說實話,我是很不願意去分析吳謝宇事件的。不願意分析的原因是幾個,第一因為我不是當事人不瞭解具體內情不想妄加揣測,第二,分析這件事情我勢必要暴露自己的隱私,第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批評他才是政治正確,但是我覺得我理解他。

今早看知乎這個話題,很多答主都是透過自身經歷來說明這件事,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大多都是匿名回答的。這個事就很有意思了。

今天我打算有控制感這件事情上來談論一下這個事情。

我談論這件事情的前提是透過一些細節推測吳謝宇控制感很強,也推測,吳母作為一名教師,她的控制慾也很強。

人就是這樣一種矛盾的動物,人有嚮往個人自由的天性,同時又有透過控制外界獲得確定性的本能。不想被外界控制,卻偏偏想要控制外界。

先說一下怎樣對吳謝宇的控制感進行的推測。第一吳謝宇考上北大,及時加上努力的加持,但是智商肯定不低,至少也會是中等以上。智商高的人群一般會對環境擁有更強的控制感,他們需要把控更多環境細節來加深對結果的確定。就好比為了考一個好分數,智商高的人的邏輯一般是對知識掌握程度更高,那麼他考好分數的機率也就越大。關於相關的研究,國外應有類似的研究,有興趣的可以查閱一下。

第二,透過吳謝宇各種自律到極致的行為習慣也可以推測出來他個人的控制感很強。或者說,一直以來他都是透過環境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堅持健身可以保持健美身材,所以他就保持健身。保持各種學習習慣可以獲得好成績讀名校去國外,所以他就一直保持好的學習習慣並且不斷努力。這些生活細節都能說明吳謝宇控制外界的想法很強烈。

以上兩點是我簡單做的關於吳謝宇控制感強烈的推測。對外界的控制感強烈,某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應出來吳謝宇追求個人身體和精神自由的想法很強烈。畢竟這兩者對立又統一,相輔又相成。一個想著征服世界的高智商的名校學子肯定是不甘於被別人控制的,這個別人也包括自己母親。他渴望自由的氣息、自由的風以及能讓他自由翱翔的天空。

說完了對吳謝宇的推測,再來說吳母。

關於吳母,說實在的我瞭解的資訊不多,所有的推測都只是從對方的職業以及其對學生的態度上進行推測。吳母的職業是老師,而且是個嚴謹的老師,從之前看過的她的一個學生對她的教書風格的描述,不難推測,相比於一般的老師,她的控制感會更強。想透過控制課堂紀律來保證自己的教學效果。另外,相比於其他職業,教師這個職業對外界的控制感也要比一般職業要強,這個是由他們工作的性質來決定的。在課堂上,教師不得不控制課堂教授程序,控制課堂紀律,保證每個學生都認真聽講來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吳母教書時間很長,這種因職業而來的控制感勢必會同化在生活中,於是就形成了對自己孩子的控制,也就是吳母會透過控制吳謝宇來保證吳謝宇在成長過程中按照她的想法那樣成績優良未來前途一片光明。

前途光明可能曾經是吳謝宇與吳母的共同目標,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我不知道這件事會不會實現,但是很遺憾,在這件事情中,沒有一個贏家,沒有光明前途,只有一聲嘆息。

吳謝宇與吳母的共同點是控制感強,但是,吳謝宇想要擁有自由,也就是不被控制,然而,從某種程度而言,吳母是已經獲得了自由,她不被任何人所控制。不被人控制沒有嚐到被人控制的不舒服感,自然也就不會認為被人控制是多大的事。而作為一個高智商的北大學子,吳謝宇是嚐到了被人控制的不舒服感的,他了解其中的不舒服,所以前期他控制的外界大都是來自於個人的能力,極少想控制別人。但是事發之後,介於他與性工作者有一段感情,可見他潛意識中也仍是有想要控制別人的想法的,但是這種想法較吳母而言,要弱得多。

分析完性格,我開始進行我的推測。

在決定弒母之前,吳謝宇內心其實進行過強烈的內心抉擇,一方面是他很愛母親,另一方面是他無法在忍受被母親控制的人生。在他高考的時候,他可能就有這種想法,他以為高考之後,考入全國頂尖大學他就可以擺脫母親追求更好生活,但是他發現不能,母親仍是透過電話來控制他;大三那年他覺得出了國他就可以擺脫母親了,但是當他知道母親要辭職陪讀時,他內心是崩潰的。遠離家鄉來到北大不能擺脫母親,背井離鄉出國也不能擺脫母親,他一輩子也不能擺脫母親的控制了。可是,他無法再忍受被母親控制的人生。

於是,後者戰勝了前者,不想被控制戰勝了他處於理性道德對母親的愛。這件事在內心不斷翻滾翻來覆去被他想了個遍,最終他決定好了,他要擺脫控制他的那個人,讓那個人從他的世界消失。只有這樣,他才能自由。

做好了決定,就要細細策劃這件事,為了保證結果完成,他做了詳細計劃,對操作過程充滿了強大的控制感。這一點從他買了活性炭除臭、買了攝像頭監視環境、替母親辭職與母親同事告別這些點可以看出。

吳謝宇按照內心的計劃幾乎完美地完成了弒母事件後,我想他內心終於是鬆弛了下來,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會像他母親一樣控制他了,他內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對自由的飽足。

獲得了自由,沒人在管制,同時內心又充滿著對事件暴露的可能性的理智認知,他的選擇是放縱,枯燥學習方式的放縱,感情上的放縱,性生活的放縱。關於對方選擇與性工作者戀愛的事情,很多公眾號說是因為他少年時期見過父親出軌,這一點我不知道真偽,但是我個人感覺他選擇與性工作者戀愛,某一方面是因為他所有的生活狀態被壓抑太久,他想放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當時感覺自己做下了這樣不合常理不合清理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不配擁有好的感情,同時又處於他內心中控制感的需求,所以他要找尋不如他的人進行戀愛發展感情,同時在感情中控制對方。

那麼放縱之後是什麼呢?

大家肯定都有感受,離職之後,第一個月還能樂呵呵四處遊蕩,兩個月還行,那如果是三個月後呢,沒有面試沒有工作,其實大家會焦急同時又感到空虛。

放縱之後是空虛。

該玩的都玩了,該享受的也享受的,想做的也都做了,能放縱的也都放縱了,時間長了,吳謝宇內心是有些空虛的。以前被忙碌學習充滿的生活沒有了,現在是個生活放縱的殺人犯吳謝宇。我猜想他主動向舅舅暴露弒母事件時,他內心有一些因為對母親的愛的懺悔,另外當時他是理智的,他自知自己做了錯事,要受到法律制裁,道德感佔了上風。在當時的情緒下,他對母親的愛在內心重新生長,來自於超我的內在道德意識佔了上風,即便理智,但是內心空虛,所以他做了這樣一個決定,暴露自己,把自己設的局暴露,讓自己置於不可控的危險之中。

但是人的情緒狀態是最不可控的,我們往往在激情時刻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冷靜下來意識到了當時的不理智便開始彌補。

冷靜下來的吳謝宇,沒辦法回到沒做這個事之前的時間,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逃,所以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逃匿了。

吳謝宇逃匿之後的工作方式其實蠻有意思,一個是光明體面的教師事業,一個是與黑暗共舞的陪酒。這兩個工作選擇中充滿著矛盾色彩,這個矛盾的選擇從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追求俗世的體面的具有社會意義的成功的事業,但是弒母這件事其實一直在折磨著他,曾經無數次他應該也為這件事情焦灼過,來自超我的力量不放過他對本我的放縱,他不認為自己值得完全站在光明下,所以他選擇了與黑暗為伍。但是他的智商他的教育背景他的知識面他的見識度都不允許他自我墮落,他仍是有向陽生長的本能,所以逃匿期間,他就一直這樣在矛盾中生活,一便追求光明,一面用黑暗懲罰自己。從他的朋友圈分享的文章也能夠看出來,他本人對光明的追求。但是因為他犯的錯,他無法完全直面陽光。對美好的追求,來自黑暗的折磨,這兩種力量再他內心一直存在甚至漸漸達成了一種和平而穩定的局面。

被捕時,吳謝宇在送自己追求的女性去機場,這個女性不再是之前的性工作者,這個女性代表了光明的一面,代表了那個時候的吳謝宇對於光明的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慢慢戰勝來自黑暗的自我折磨,這個時候,他也在慢慢完成對自我的某種程度的自我救贖與自我原諒,他想要更多地活在陽光下,他想沒有任何擔心地去更多地方,他想要追求那個美好的姑娘。

或許,去機場也是他某種程度的試探。

不能說是遺憾吧,結果是事發了,他成了全國輿論的重心,大家不斷把他家的事情翻來覆去暴露在媒體上,眾人對他這樣矛盾又充滿了獵奇色彩的行為也是充滿好奇,想要探知到他的內心世界。

我想,吳謝宇這麼驕傲的一個人,這麼一個曾經嚮往光明的人,曾經忍受過被控制的不舒服感的人,曾經那麼努力的一個人,到現在,他是不願意把自己真正的心路歷程告訴別人的。或者,他能傾訴的人都不在了,這些年,他也做好了被抓抵命的準備,他只想痛快地消失,不願看到別人把他當做怪物的那種複雜心情。

某種程度而言,他覺得自己現在是不體面的,內心羞愧的,丟人的,他只想在這個世界消失,之前他的所有經歷與行為都與他一刀兩斷,他不要在這個世界繼續丟人現眼。

除非是共情能力非常高的有類似經歷的心理諮詢師去跟他談,可能才能夠探知出這一路走來他的心路歷程。如果是其他人跟他談的話,他基本不會把自己真正的想法暴露出來。

其實這是個悲劇,所有人都值得同情又譴責。這件事情留給我們的啟迪更大的是

當我們為人父母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高壓控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年老時,我們人生的重心仍是我們自己,那時孩子長大成人,他們也會開啟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去體驗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他們不需要被我們擔憂著操心著,他們有能力走的更遠更好。

我想這一點大概是給我們最大的警示了。

希望各公眾號不要把重點過多集中在對方與性工作者戀愛去夜場陪酒等等具有獵奇色彩的行為,而是真正的能夠挖掘其背後的心理,也不要過多暴露對方家庭的情況,死的人永遠離開了,活人仍要繼續生活。只要活著,他們就擁有好好生活的權利。

標簽: 吳謝宇  控制  吳母  內心  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