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相對理智地卷

作者:由 嘻命小丑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17

前言

2022。03。16

下午背完單詞躺在床上休息,隨手開啟手機卻不知道要看什麼,不只一次覺得對各種社交媒體提不起興趣。影片、文字雁過不留痕,看的時候為作者點贊打call,“說得太有道理了!”。看過之後腦中一片混沌,“誒,剛剛看的啥來著?不知道呀”。只圖一樂消磨時間倒也不是不行,但久而久之總覺得哪裡不對,卻又不能徹底弄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只剩一句感嘆叭——

我好想看看真實地世界/社會是何種模樣,而不是成天處於一個被install了無數地光暈和修飾地環境中而不自知。

回顧本科階段,最大的缺憾是沒能錘鍊出足夠的

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

,更遑論

眼界和格局

,多數時候是被環境裹挾著前進,故而試錯成本多了很多,因為大環境所限制出的路,往往不會完全適合自己。有了閒暇開始輸出自己的觀點,沒有引戰的意思,尤為期待與諸君的探討和大佬們的斧正。

正文

今天碰到最卷的兩位,都是在衛生間——一位在大號時聽線性代數的網課,一位上廁所期間捧六級單詞書手不釋卷(注:只是瞥到而已,筆者沒有什麼特殊癖好!)。沒有貶低兩位同學的意思,但也實難苟同,何至於此呢?

一個人的努力提升了自己,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只會提高標準

,比如今年考研國家線(特別是熱門專業)漲幅十分明顯(可比A股能漲多了hhh),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考研比較典型,故而用來舉例,沒有居高臨下幸災樂禍的意思)。但對於個人來說,又不得不卷,因為機會實在有限,又生怕別人透過卷超過自己——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個人也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也有諸如考前在教學樓的暖氣旁邊連續背了三天近代史的經歷,可以說是感同身受了。

相對理智地卷

個人認為

卷更應該被定義為一種群體現象,而針對個體

。很難用捲去定義一個人,去定義他/她的種種行為。對於個體,努力和卷是難以區分的,缺乏明顯的分界和權威的判斷標準。更何況,這種判斷標準本就不應該存在!說到底,

絕大多數個體都是被大環境倒逼的倒黴蛋

,天生的卷王終究是極少的。至於大環境是何種模樣?為何會如此?何人所致?不言自明,不敢明言。

但是有些事情是令人深惡痛絕的——絕戶計般的內卷行為。

由於極小部分人的行為,徹底破壞了約定俗成的規則或有利渠道/路徑。舉兩個例子: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專案有助於評優評獎、保研綜測加分等,再不濟也能當個經歷寫在簡歷上,故而時常會有人在同一時期參加兩個乃至三個專案(自然有所側重,有的划水),管理層對這件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相安無事。直到某次立項,某幾個人一次參加了五六個專案,徹底不當人了就是說。結果顯而易見——“不允許學生以任何形式在同一時期參加兩個以上的專案”。

第二個例子關於外觀專利的申請:同樣有助於評優評獎、綜測加分等,但外觀專利有多水大家懂得都懂。從零星有人申請到大規模申請被專利局批次駁回,也不過是兩三年的時間。自然,學校改變規則“除相關專業外不允許申請外觀專利”(因為垃圾專利太多損害學校聲譽)。

連小說裡的角色都知道天材地寶不可盡取,要留根以待後來人,那咱博覽各類小說的同學們咋就那麼愛搞絕戶計呢。

對於上述例子不做具體評價,只能說

悶聲發大財

可太重要了,有啥好的路子千萬千萬不要告訴太多人,否則他們遲早給你堵上,堵得死死的。

彷彿什麼事情沾上群體就變質了一般,一個人的努力還可以說是努力,一群人的努力著實是在內卷,只能提高標準(沒錯,我確實看過《烏合之眾》,另外《商君書》也很好)。

最後說一下保研之後自己的反思:在即將前往一個新的階段/層次或剛剛到達一個新的環境時,最為重要的兩件事:

收集資訊瞭解規則,確定自己的目標(短中長期皆要有)

相對理智地卷(自己瞎造地說法,如有雷同純屬偶然),其核心在於

理解和利用規則為實現自己地目標服務

,儘可能避免被環境所裹挾——別人一天在實驗室待十小時,那我一天待十二小時;很多人考了教師資格證,那我也去考一個(實際上用得到地機率不大)等等,同時

減少因為一直試錯導致的時間(特別重要!)、精力和資源等的浪費

換句話說,儘可能實現

等價交換

的原則,讓自己的付出獲得正反饋就好(至於事半功倍隨緣就好,不可強求,你以為自己是巴菲特還是彼得·林奇呀哈哈哈,更何況高槓杆不可取)

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提升自己呀,管別人幹什麼。我們既要融於社會,又要能夠脫離群體。

至於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在各種社團活動、實踐經歷中游刃有餘的社交達人、專注於課程績點破天際的小學霸、實驗室發paper如流水的學術界未來牛、亦或是刷實習做專案的實幹家······,其實都好。

路有很多,選擇有很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心甘情願去做的就好

,否則會累且痛苦的。

相對理智地卷

PS: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標簽: 自己  環境  努力  專利  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