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北京一年中的節日

作者:由 willsonchiung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22

因為上一篇整理上海節日時剩了一些《點石齋畫報》的素材,故將光緒《順天府志》中的節日一併理出,原文整理如下(如有錯誤還請指正),其中加粗部分是原文中的正文,括號中的部分為註釋:

立春前一日,順天府於東直門外迎春。

(《大清通禮》)

五里春場,場內春亭。萬曆癸巳府尹謝傑建。

(《景物略》)

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請讌(宴)吃(吃)春餅和菜。以綿塞耳,取其聰也。

(《明宮史》)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 或木摃(扛),於院地上,拋擲三度,名曰“跌千金”。飲椒柏酒,吃(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互相拜。

(《酌中志》)

不問貴賤,奔走往來者數日。

(《水東日記》)

名曰賀新年。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兒者,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共裝盛之。又驢頭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稱驢為鬼也。

(《明宮史》)

旦日,小民以鬃穿烏金紙,畫綵為鬧蛾,簪之。

(《景物略》)

貴戚家懸神荼鬱壘,民間插芝梗柏葉於戶,小兒女剪烏金紙作蝴蝶戴之,名曰“鬧嚷嚷”。

(《北京歲華記》)(案《餘氏辨林》:今京師凡孟春之月,兒女多剪綵為花或草蟲之類,插首曰“鬧嚷嚷”,即古所謂“鬧裝”也。嚷與裝音相近,故訛也。唐白樂天詩:“貴主冠浮動,親王轡鬧裝。”是巳。歐陽元功《圭齋集》《漁家傲》詞:“正月都城寒料峭。除非上苑春光到。元日班行相見了。朝回早。闕前褫帕歡相抱。漢女姝娥金搭腦。國人姫侍金貂帽。繡轂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到燒燈後。”)

五鼓時不臥而嚏嚏,則急起,或不及衣,曰“臥嚏者病也”,不臥而語言。或戶外呼則不應,曰“呼者鬼也”。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婣(姻)友投箋互拜,燒香東嶽廟,賽放爆杖紙。且寸東之琉璃廠,西之白塔寺,賣琉璃瓶盛朱魚,轉側其影,小大俄忽。別有銜而噓吸者,大聲詠詠,小聲唪唪,曰“倒掖氣”。

(《景物略》)

以阡張供祖考之,前三日後,撤而焚之。佛前則供果面,阡張至元宵後乃焚之。阡張鑿紙為條,與㝠錢同類。

(《宛署雜記》)

旦至三日,男女於白塔寺,繞塔。旦至晦日,家家竿標,樓閣松柏枝蔭之,夜燈之,曰“天燈”。

(《景物略》)

初三日至十七日,陳百貨於琉璃廠,書畫、金玉、骨董均設地攤,而火神廟尤甚,遊人雜沓,名曰“逛廠”。

(《藤陰雜記》)

初七日吃春餅和菜。

(《明宮史》)

初八日弘仁寺打鬼,其制以長教喇嘛披黃錦衣乘車持缽,諸侍從各執儀仗法器擁護。又以小番僧名班第者,衣彩胄、帶黑白頭盔、手執綵棒,隨意揮灑白沙。前以鼓吹。導引眾番僧執曲錘柄。鼓鳴鑼吹角演,唸經文,繞寺周匝迎祥、驅崇。念五日,德勝門外黃寺行亦如之。

(《帝京歲時紀勝》)

初九日後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饀,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明宮史》)

人家用粉糝、寒具饋送,遍市鬻之,五花帚為號。宴席間尚王瓜、豆莢,一瓜之值三金,豆一金,點茶用椿芽、蒲筍,發之冰下。牡丹、芍藥、薔薇俱有花,較春時薄小,一瓶值數千錢;貴戚、倡家插茉莉花。

(《北京歲華記》)

十三日至十六日,內城衙署懸燈,而戶兵二部尤甚。外城廊房衚衕及各大街均有燈綵、流星花爆之屬。

(《都門雜記》)

十三日,家以小琖(盞)一百八枚,夜燈之,遍散井灶、門戶、砧石,曰“散燈”也。其聚如螢、散如星。富者燈四夕,貧者燈一夕止,又甚者無燈。小兒共以繩系一兒腰牽焉,相距尋丈,迭於不意中,拳之以去,曰“打鬼”。不得為系者兒所執,執者閧(哄)然共捉代系,曰“替鬼”。更系、更擊、更執、更代,終日擊不為代,則佻巧矣。又繩以為城,二兒帕蒙以摸,一兒執敲城中,輒敲一聲,而輒易其地,以誤之為摸者得,則蒙執敲兒曰“摸蝦兒”。望前後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面,前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馬糞,打鼓,歌馬糞薌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衝而僕。

(《景物略》)

元夕,童子撾鼓,旁夕向曉,曰“太平鼓”。二童子引索略地,如日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雲索。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至各門,手暗觸釘,謂男子祥,曰“摸釘兒”。

(《景物略》)(按《宛署雜記》:其夜,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一人持番闢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北京歲華記》:手攜錢賄門軍,摸門鎖,雲即生男。《陳檢討集·燕京風俗》:元夜,婦女竟往前門摸釘為戲,相傳讖宜男也。)

擊太平鼓,戴面具,耍大頭和尚。聚觀男女,有以詩隱物,幌於寺觀壁者,曰“商燈”,立想而慢射之。

(《景物略》)

用烏金紙剪成蛾,飛蛾以豬鬃尖分披片紙貼之,或五或七,下縛一處,以針作柄,婦女戴之,名曰“鬧蛾兒”,此古之遺俗也。

(《瑣譚》)

亦有用真草蟲、蝴蝶者,有用真正小葫蘆如豌豆大者,名曰“草裡金”,二枚可值二、三十兩不等,皆貴尚焉。

(《明宮史》)

煙火諸制有聲者,曰“響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帶炮連聲者,曰“三級浪”;不響不起,旋繞地上者,曰“地老鼠”。築打有虛實,分兩有多寡。有花草人物等形者。花兒名百餘種,別以泥函者,曰“砂鍋兒”;以紙函者,曰“花筒”;以筐函,曰“花盆”;統名曰“煙火”。

(《宛署雜記》)

十九日,都人集白雲觀,遊冶紛沓,走馬蒲博,謂之“燕九節”,或曰“閹邱”,或曰“宴邱”。相傳是日真人必來,或化冠紳,或化士女,或化乞丐,於是羽衣十百,結坐松下,冀幸一遇之。

(按《野獲編》:都人名為耍燈九。意以為火樹星橋甫收聲採,而以煙火得名耳。既見友人柬中稱為淹九,或雲燈事蘭珊,未忍遽舍,取淹留之義,似亦近之。既得之都下耆舊則雲:全真道人邱元清,以是日就閹,故名閹九。京師是日不但遊人塞途,而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數萬,狀貌詭異,衣冠瑰僻,分曹而談出世之業。中貴人多以是日散錢施齋,聞京都無賴亦有趁此時腐其童稚者,則閹九之說,亦似不妄。)

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豬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

(《北京歲華記》)

是月也,女婦閒手五丸,且擲、且拾、且承,曰“抓子兒”。丸用象木、銀礫為之,競以輕捷。

(《景物略》)。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北京一年中的節日

京官團拜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北京一年中的節日

京師放燈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北京一年中的節日

德勝門外“打鬼”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北京一年中的節日

京師正月的迎財神,雖未列入府志,但也可一窺當時的氛圍

二月一日為中和節。

(《遼禮志》)

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人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矼,呼為“引龍回”。

(《宛署雜記》)

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燻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燕少蜈蚣而蠍,其為毒倍焉;少蚊而蠅,其為擾倍焉;蚤蝨之屬,臭蟲又倍焉。所苦尤在編戶,雖預薰之,實未之有除也。小兒以木二寸制如棗核,置地而捧之一擊令起,隨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柭柭”,古所稱擊壤者耶?其謠雲:“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兒,打柭兒。”

(《景物略》)

二月,都人進香涿州碧霞元君廟。不論貴賤,男女額貼金字結亭,如屋坐神像。其中繡旗瓶爐前,導從高梁橋歸。有雜伎人騰空旋舞於橋岸,或兩馬相奔,人互易之,或兩彈追擊,迸碎空中。

(《北京歲華記》)

二日,南北二城遊盧師山,如燕九節。

(《析津志》)

是月,北城官員士庶婦人女子多遊南城,愛其風日清美,名曰“踏青鬥草”。士庶俱立鞦韆(鞦韆)架。

(《景物略》)(案《荊楚歲時記》雲:鞦韆(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綵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鞦韆)”。)

三月上已日上土轂祠。清明日始賣冰,以兩銅盞合而擊之。次日花木皆出窖,播瓜菜種於地。後三日新茶從馬上至。至之日官價五十金,外價三、二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二十八日賽東嶽廟。

(《北京歲華記》)

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多四方客未歸者,祭掃日感念出遊。

(《景物略》)

二十八日燕京祭岳廟,集眾為香會,有為首者掌之,盛設鼓樂旗幡戴甲,馬群迎神。以往男婦有跪拜而行者,名曰“拜香”。

(《宛署雜記》)

是月小兒以錢泥夾穿而乾之,剔錢,泥片片錢狀,字幕備具,曰“泥錢”。畫為方城,兒置一泥錢城中,曰卯;兒拈一泥錢遠擲之,曰撇。出城則負,中則勝,不中而指杈相及,亦勝,指不及而猶城中,則撇者為卯。其勝負也以泥錢。別有挑用葦,繃用指者,與撇略同。有撇用泥丸者,與錢略同,而其畫城廓遠。

(《景物略》)

四月初一日戒壇開,城中人多往西山。初八日各寺浴佛。十三日上藥王廟,諸花盛發,白石莊、三里河、高梁橋外皆貴戚花場,好事邀賓客遊之。

(《北京歲華記》)

一日至十八日,傾城趨馬駒橋,幡樂之盛,一如岳廟,碧霞元君誕也。

(《景物略》)(又云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麥莊橋北曰“西頂”,草橋曰“中頂”,東直門外曰“東頂”,安定門外曰“北頂”,盛則莫如宏仁橋,若億萬姓所皈禮,以教神道焉,君相有司不禁也。)

俗傳是日神降,傾城婦女往乞靈,祈生子。西湖、玉泉、碧霞、香山,遊人相接。又傍近有地名“秋坡”,都中伎女競往逐焉。俗雲“趕秋坡”。

(《宛署雜記》)

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買賣者,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八日舍豆兒,曰“結緣”,十八日亦舍。先是,拈豆唸佛,一豆佛號一聲,有念豆至石者。至日,熟豆,人遍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婦不見答於夫姑宛若者,婢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身前世不捨豆兒,不結得人緣也。”是月,榆初錢,面和糖蒸食之,曰“榆錢糕”。

(《景物略》)(案歐陽原功《漁家傲》詞:“四月都城冰碗凍。含桃初薦瑛盤貢。南寺新開羅漢洞。伊蒲供。楊花滿院鶯聲哢。歲幸上京車駕動。近臣準備鑾輿從。健德門前飛玉鞚。爭持送。葡萄馬乳歸銀甕。”則冰盞之俗自元已然矣。)

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景物略》)

端午用角黍、杏子相遺,挈酒遊高梁或天壇,壇中有決射者,蓋射柳遺意。

(《北京歲華記》)

五日遊為耍青,十日遊為送青。

(《柳堂遺(原文字缺,編者補)集》)

無賴子弟以是日剌臂作字,或木石鳥獸形。民間是日生子,束一木或荊條祭於堂,斬其木五六尺許,祝曰“如是止,勿長抵戶。”

(《北京歲華記》)

五月五日,漬酒以菖蒲,插門以艾,塗耳鼻以雄黃,曰“避毒蟲”,家各懸五雷符。簪佩各小紙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項各採系,垂金錫若錢若鎖者,曰“端午索”。

(《景物略》)

中官於端午

(《居易錄》原文為端門,編者注)

鬻內造紫金錠。

(《居易錄》)

六月六日,婦女多以是日沐發,謂“沐之不膩不垢”。至於貓犬之屬,亦浴於河。京師象只皆用其日洗於城外之水濱,一年惟此一度也。

(《野獲編》)

三伏日洗象,內務府官以旗鼓迎象出順城

(應當是承,編者注)

門,浴響閘。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者兩岸各萬眾。

(《都門雜記》)(王士禎《洗象行》:水關蒼蒼柳陰碧,寶馬流蘇分絡繹。日中傳呼洗象來,玉河波射珊瑚赤。須臾鉦鼓千雲霄,萬夫聲寂如秋宵。虎毛蠻奴踞象頂,邱山不動何岧嶤。岸邊突兀二十四,直下波濤若崩墜。縱橫欲蹴黿鼉宅,騰達還成鵝鸛隊。乍如昆明習鬥戰,萬乘旌旗眼中見。又如列陣昆陽城,雷雨行天神鬼驚。奴子胡旋氣遒壯,忽沒中流躍巨浪。撤波一躍萬人呼,幡然卻出層霄上。今年宰相收夜郎,扶南盤況求王章。遠隨方物貢天闕,屹然立仗金階旁。聖朝自不貴異物,致此亦足威遐荒。黃門鼓吹暮復動,海立山移浩呼洶。大秦獅子多威神,山林豈是天家珍。)

六月,京師中多市麻泥、科斗粉、煎茄、炒韭、煎餅。五更汲水,以備合醬之用,鹹謂此日水與臘水相同,仍以此日曬乾(幹)肉,猶臘味也。

(《祈津志》)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北京一年中的節日

洗象

立秋日,相戒不飲生水,曰“呷秋頭水,生暑痱子”。

(《景物略》)

祀先,用麻秸奠酒為誠。買紙錢㝠衣,燒化於墳,謂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市中賣摩訶羅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宮庭、宰輔、士庶之家,鹹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覘小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

(《析津志》)

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五生盆”。

(《燕石集》)

七夕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

(《宛署雜記》)

十三日至十五日,燕城鄉民,薥黍苖、麻粟苖連根及土縛堅門之左右,別束三叢立之門外,供以面果,呼為“祭麻谷”。

(《月令廣義》)

中元節前上冢,如清明。各寺設盂蘭會,以長椿寺為盛。

(《北京歲華記》)

十五日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景物略》)

十五夜,兒童爭持長柄荷葉,然燈其中,繞街而走,青光熒熒若磷火然。

(《隩志》)

晦日謂是地藏佛誕,供香燭於地。積水潭、泡子河各有水燈。

(《北京歲華記》)

是月始鬥促織,壯夫士人亦為之。鬥有場,場有主者,其養之又有師,鬥盆筒礶,無家不貯焉。

(《都門雜記》)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花)。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花)者,月光徧(遍)照菩薩也。華(花)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尺,大者丈,工緻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徹所供,散家之人徧(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景物略》)

是月,人家婦女皆歸外家,姨舅輒以新葫蘆貽之,雲“宜外甥”。

(《自得語》)

九月九日,都中以面為糕饋遺,作重陽節。亦於闤闠中笊莢蘆蓆叫賣,如七夕、午節。市人又多以小扛車上街沿叫賣。

(《析津志》)

列菊花數十層於屋下,前者輕後者軒,之若山坡,五色燦爛,環圍無 ,名曰“花城”。

(《陳琮詩注》)

霜降後鬥鵪鶉,籠於袖中,若捧珍寶。

(《北京歲華記》)

載酒具茶爐食榼,曰“登高”。麵餅種棗慄,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標採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其女來食,亦曰“女兒節”。

(《景物略》)

十月朔上冢,如中元祭,用豆泥骨朵。

(《北京歲華記》)

紙坊剪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

(《景物略》)

賣靴人以十月一日為靴生日,供具祭之。以其陰晴卜一冬寒燠。

(《宛署雜記》)

是月,羊始市。兒取羊後脛膝之輪骨,曰“貝石”,置一而一擲之。置者不動,擲之不過,置者乃擲。置者若動,擲之而過,勝負以生。其骨輪四面兩端,凹曰“真”,凸曰“詭”,勾曰“騷”,輪曰“背”,立曰“頂骨律”。其頂岐亦曰“真”,平亦曰“詭”。蓋真勝詭負而騷背閒,頂平再勝,頂岐三勝也。其勝負也以貝石。

(《景物略》)

冬至日,人家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都門雜記》)

十一月人家墐戶,藏花木於窖,食兔羹。女子嫁者多歸寧,為母浣濯,曰“報娘恩”。始擊羯鼓,鼓用鐵為圍,單皮復之。每十人五人聚擊,女子亦然。

(《北京歲華記》)

十二月一日至歲除夜,小民為疾苦者,奉香一尺,宵行衢中誦元君號,自述香願。其聲烏烏惻惻,曰“號佛”。八日先期鑿冰方尺,至日納窖中,鑑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內冰啟冰,中涓為政,凡蘋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其窖在安定門及崇文門外。

(《景物略》)

八日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然宋時臘八乃十月八日。

(《燕都遊覽志》)

臘月束梅於盎,匿地下五尺許,更深三尺,用馬通然火,使地微溫,梅漸放白,用紙籠之,鬻於市。小桃、郁李、迎春皆然。

(《北京歲華記》)(張萱《疑耀》:京師風俗,入冬以地窖養花,其法自漢已有之。漢世大官園冬種蔥、韭菜、茹,復以屋廡,晝夜 熅火得溫氣,諸菜皆生。召信臣為少府,謂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奏罷之。但此法以養菜蔬,未嘗養花木也。今內家十月即進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漢止言復以屋廡而已,今法皆掘坑塹以窖之。蓋入冬土中氣暖,其所養花木,借土氣火氣相半也。)

饋遺尚鮮果。羯鼓聲益喧,曰迎年鼓。先除夕一日,曰“小除夕”。家置酒宴,往來交謁,曰“別歲”。焚香於戶外,曰“天香”,凡三日止。帖宜春字,小兒女寫“好”字。

(《北京歲華記》)

二十三日,祀灶。

(《日下舊聞考》)

以糖劑餅、黍糕、棗、慄、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馬。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

(《記》)

稱灶,老婦之祭。今男子祭,不令婦女見之,祀餘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啖,曰“啖灶餘”,則食肥膩時口圈黑也。

(《景物略》)

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

(《都門雜記》)

下旬於西鎮國寺內牆下,灑掃平地,束稈草為人形一,為狗一,剪雜色綵段為之腸胃,交射之,至縻爛,以羊酒祭焉,俗謂之“射草狗”。

《元史·祭祀志》

除歲五更,焚香楮,送玉皇上界,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於門簷、窗臺,曰“藏鬼秸中,不令出也。”門窗貼紅紙葫蘆,曰“收瘟鬼”。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曰“松盆”。熰歲也,懸先亡影象,祀以獅仙鬥、糖麻花、饊枝,染五色葦架罩陳之,家長幼畢拜,已,各自拜,曰“辭歲”,已,聚坐食飲,曰“守歲”。是月,小兒及賤閒人,以二石球置前,先一人踢一令遠,一人隨踢其一,再踢而及之,而中之為勝;一踢即著焉,即過焉,與再踢不及者同為負也。再踢而過焉,則讓先一人隨踢。其法初為趾踵苦寒設,今遂用賭如博然,有司申禁之不止也。

(《景物略》)

都下寺院,每用歲除鍜磨,是日作“鍜磨齋”。

(《僧園逸記》)

是月河冰結時,水面多設冰床,往來絡繹,以供行客,其捷如飛。

(《湖海樓集》)

因本次原文過多,故附國學大師連結:[風俗在卷十八,即網站中的“十一”]

《光緒順天府志》影印版_《光緒順天府志》(清)佚名纂修電子書古籍善本pdf。djvu_《光緒順天府志》掃描版下載

標簽: 景物  歲華記  雜記  名曰  宛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