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中國為什麼只有黃河中下游文化發生了“文明突破”?(六)

作者:由 黃智威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02

中國為什麼只有黃河中下游文化發生了“文明突破”?(六)

在董仲舒後,儒學沉寂了800年,直到北宋才開始崛起。在宋明理學看來,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宇宙論是歪門邪道,違背了儒學的正宗。儒學的正宗是孔子到孟子這一思想脈絡,所以他們沿著孟子對人性的看法來討論一些形而上的問題。

為什麼?

因為儒學受到了佛教的挑戰。

佛教對世界是什麼、宇宙是什麼,人性是什麼都有很深切的討論。相比之下,原始儒學則顯得太淺顯,講不出多少道理來。因而,宋明理學就把佛教和孔孟儒學結合起來,討論一些很玄乎的問題。

什麼問題?世界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這也是宋明理學中兩派爭論的核心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宋明理學分為兩派: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

程朱理學認為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抽象的“理”的世界,一個是具體的“心”的世界。而陸王心學認為世界只有一個,這個世界就是“心”,“心即是理”,“我心即世界”。

我們先討論朱熹。朱熹認為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更為重要的抽象的“理”的世界。“理”叫作“天理”。

朱熹說,“山河大地都陷了,理畢竟卻在”。具體的事物都會死亡,唯有“理”是永恆的,“天理”不死。在朱熹看來,“理”代表宇宙的最高精神。所謂太極,就是宇宙最高的、終極性的“理”,天地萬物的“理”都包含其中。

那麼“天理”到底存不存在?和孟子的性善論一樣,“天理”是否存在不是一個事實問題,而是一個應不應該存在的問題。相信就存在,不信就不存在。

在朱熹看來,“天理”應該存在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套絕對的價值標準,規定了什麼是是非善惡。沒有“天理”這一絕對價值的存在,儒家便會陷入徹底的虛無主義。可以說朱熹這套絕對的價值標準為儒學思想體系提供了支撐。

既然“理”如此重要,那麼“理”在哪裡?我們要如何認識“理”?

朱熹認為,“理一分殊”,天下只有一個“理”,就是“天理”,但“理”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態。

“天理”不能被直接認識,因而要好好學習,豐富知識,具體事物的“理”和“天理”是相通的。透過認識具體事物的“理”,豐富對那個抽象的、最高的“天理”的知識。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事實上朱熹的哲學距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你要成為某個領域的一流專家,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你的知識面越是豐富淵博,越是有助於深化你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認識那個最高的知識,那就是宇宙與人生的大智慧。所以說,人生戰場拼的不僅是專業的本領,而且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對宇宙與生命意義的理解。

那麼如何實現“天理”呢?在朱熹看來,人心當中有兩個自我,一個叫大我,它和抽象的“理”有關,代表了一套道德;一個叫“小我”,也就是動物性的自我,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因而,人性最悲催的一面在於人心中存在一場“大我”和“小我”的永恆的戰爭,一場道德人和自然人的永恆的戰爭。

如何處理這場戰爭?朱熹提出了一個看法,叫作“存天理,滅人慾”。什麼叫“天理”?什麼叫“人慾”?朱熹說,“飲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因而,如果你有正常的慾望,這就是“天理”,可以被肯定;如果是過分的貪慾,則需要節制克服。

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有一定合理性,只是後來在現實生活中,這套思想被髮展到了極致,違背了人性。

南宋以後,朱熹的這套思想成為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態。但這個主流思想到明代以後,受到一個人的挑戰,這個人便是王陽明。

王陽明最初是朱熹的信徒,信奉朱熹“格物致知”的真理,於是就靜坐家中觀察竹子的變化,看了三個月,什麼名堂也沒看出來。

直到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頓悟出“你沒有見到花的時候,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靜默,待你看到了它,花兒的鮮豔變呈現出來,可見這花兒不在你的心外。”意思是你認識的世界,它到底存不存在取決於你的內心。如果你心裡沒有這朵花,這個花便是沉默的、不存在的。等到心裡有了它,這朵花的鮮豔便會呈現出來。所以花在你的心裡。

與程朱理學不同,王陽明受到佛教的影響,他認為世界只有一個,也就是我們內心的世界,良知的世界。“良知”便是“天理”,“良知”可以辨別善惡,因而不必向外探尋“天理”,迴歸內心本初便是“天理”。

因而,宋明理學發展到王陽明那裡出現了很大轉變,轉變到了內在,認為每個人內心的覺悟是最重要的。

總結一下,儒家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間的兩套秩序:社會政治秩序和道德心靈秩序。

孔子以後的儒家,孟子強調仁,重在道德心靈秩序;荀子強調禮,重在社會政治秩序。董仲舒繼承荀子,提出了綱常名教,但是他突出了禮,卻忽視了仁,在道德心靈秩序上,漢代以後的儒學經不起佛教的衝擊,沉寂了八百年。

到北宋,儒學重新接上孟子的傳統,又吸收了佛教的智慧發展出理學,朱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辨化的哲學體系。而明代的王陽明又進一步發展為心學,差點完成一場儒學的“新教改革”,幾乎讓個人的心靈從天理的秩序中徹底解放出來。

儒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核心的線索,就是道德心靈秩序逐漸放大,個人的位置越來越突出。到五四運動,終於沖垮了外在綱常名教的束縛。所以在我看來,“孔家店”被打倒不僅是西方文明外力的衝撞,也是儒學自身演變的結果。

標簽: 天理  朱熹  儒學  王陽明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