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姜維伐魏,伐了個寂寞

作者:由 對岸pro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6-23

從前有三個兄弟,老大是魏國,身體強壯,腦子還好使,他繼承了大部分家業,雖然家裡破事不斷,但家大業大,禁得住折騰。

老二是吳國,勉強分了一些財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小日子過得不好也不壞。

老三是蜀國,身體瘦弱,分家的時候,可以說是光的屁股出的門。但是靠自己拼搏努力,也置辦了一些家業,但底子遠不如老大魏國。

但就是老三最不服氣老大,認為老大耍手腕,勝之不武,家業應該由他繼承,所以沒事就是騷擾一下老大,覺得有機會頂替老大的位置。

姜維接替諸葛亮的時候,就是這種局面。他也繼承了諸葛亮的執念,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激勵著他。

但是他卻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實力不濟。蜀國不到100萬人口,10萬軍隊;魏國400多萬人口,40多萬軍隊。

搞不明白,魏國的軍力是蜀國的4倍,按理說魏國不攻擊你就偷笑了,而你卻去頻繁騷擾魏國,這不是老鼠鼓搗貓屁眼嗎?

蜀國沒有明白人嗎?當然有,而且還不少,徵西大將軍張翼就不同意姜維的做法,說哥呀,現在咱們最弱小,連年征戰百姓也疲勞,要不咱歇歇吧。姜維不聽,非要進軍,結果被陳泰擊敗,無功而返。

中散大夫譙周也看不慣姜維,為此專門寫了篇《仇國論》,大意就是勸阻姜維,以弱勝強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這條件現在不具備。

所以現在當務之急是要養民,要撫卹百姓,等時機成熟在想著發兵。其實這和諸葛亮的理論不謀而合,當時諸葛亮伐魏,也是積蓄足夠的力量,才開戰的。

右車騎將軍廖化也反對姜維無休止的出兵,他認為,姜維這麼做,是“兵勢不止,必將自焚”,智謀不如人,實力不如人,就是去送死!

可惜姜維聽不進去。姜維的執念,已經變成了窮兵黷武,他自從投奔蜀國以後,一直沒有立過什麼功勞,他一直想證明自己,可惜他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敵——鄧艾。

不能說鄧艾的水平就一定強於姜維,兩人面臨的環境不一樣。

司馬昭對鄧艾和鍾會的用法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了解鄧艾和鍾會,知道二人將來會出問題,但那是將來,他們只要能滅掉蜀國,以後的事情就都是蘚疥之疾。

而姜維呢?處處被制肘,當時宦官黃皓當權,姜維希望劉禪殺掉黃皓,劉禪壓根不聽,姜維擔心被黃皓陷害,只好躲在外邊,而自己的各項計劃,由於黃皓的阻礙,也就無法實行。

諸葛瞻的兒子,臨死前悲憤的一句“只恨沒有早點斬殺黃皓,導致國破家亡”就可以看出,黃皓到底造成了什麼後果。

而黃皓呢?據說賄賂了鄧艾身邊的人,沒有死,而得以善終,諷刺不諷刺?

終於,鄧艾在陰平鑿險,無人之境七百里奔襲,直逼成都,只瞬間就讓蜀國亡了國,對姜維來說,多麼痛的領悟,窮兵黷武,不量力而為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在這期間,吳國和魏國都在經歷動盪。

吳國皇族紛爭迭起,孫峻殺了諸葛恪,孫峻病死,孫綝接替孫峻,殺了呂據、騰胤,廢了太子孫亮,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上位以後又殺了孫綝和孫亮,孫休死後,他的寵臣濮陽興和張布又廢了孫休的兒子孫簞,立烏程侯孫皓為帝,孫皓隨後殺了濮陽興和張布。

孫皓呢?開始變得粗暴驕橫,沉溺於酒色。

而魏國,堪稱是變動最大的,名義上是曹家的天下,實際上是司馬家掌權。司馬師廢掉曹芳,讓曹髦上位,後又殺掉曹髦,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家從此名動天下,而曹魏最終給他人做了嫁衣。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人不服,毋丘儉、文欽等人反叛,淮南三次兵變,幾番折騰下來,司馬家的根基反而越來越穩,時也命也。

魏國的亂象,實際上是一個自我糾錯的過程。

襄陽人張悌認為,曹魏雖然強勢,但是百姓並不感念他們的恩德,刑罰苛稅繁多,勞役沉重,百姓東奔西走,不得安生。

而司馬懿父子掌權後,卻廢除了對百姓苛刻煩瑣的政策,為百姓著想,解救他們的疾苦,使得民心倒向了他們。

看到沒有,老百姓才不在乎誰掌權,誰讓他們能過上好日子,他就會用腳投票。

所以最後強大的一定是魏國。

蜀國滅亡,其實也算是必然規律,但姜維並不甘心,他想逆流而動,他看出鍾會生出了反判之心,他決定賭一把,他要利用鍾會,來達到恢復蜀國的目的。

姜維對老劉家的忠義,真是沒得說,只是逆流而動,運氣不在他這邊。

他先是用驅虎吞狼之計,誘使鍾會抓捕了鄧艾,然後再誘使鍾會殺掉跟隨來的北方官兵,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被北方來的官兵反噬,和鍾會都都做了刀下鬼。

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千里之外的司馬昭的掌控之中。

姜維伐魏伐了一輩子,伐了個寂寞。

標簽: 姜維  蜀國  魏國  黃皓  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