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解?

作者:由 運氣大叔雲樂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6-18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解?

所謂‘知之’,就是:學了以後;或知道了以後;讓某某知道;或讓某某學到。都可以用‘知之’來表達。

“之”一般用於事件發生的後續,如:飯菜食之、書文閱之、婆娘娶之。使動用法,有 讓。。。怎樣、使。。。怎樣。

首先:“由,誨汝,知之乎?”意思是

孔子說:“仲由,給你的教誨,明白了嗎”

(接下來可以解出5種答案)列其中兩種:

該學的學,不該學的不要亂學,這才是有真才實學

寓意:人要有判斷力,慎重選擇要學的知識。

知識不是越多愈好,現代人,學的東西很多,但是真正實用於生活卻很少,荒廢時間,又使自己的大腦負荷。

注: 知:認識、或學習 。為:是

該讓這個人知道,就讓他知道;如果他不該知道的,就不要告訴他,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

寓意: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因為許多禍患都是從口而出。

注: 知:認識、或學習 。為:執行、作為

另外還有一個寓意,大多數人是講不通道理的,他的認知與你不符,所以用不著跟‘三季人’去爭論道理,你不去爭,裝作很無知的樣子,息事寧人,用你跟人爭論的精力留給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大智慧,也就符合‘是知也’的標準。

以上兩個答案是較為合理的,因為 是知也 表示:這才是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的人。如果真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叫誠實,“是誠也”才對,而不是“是知也”。

而且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必要後面再加三個字(除非是教育小孩子)

當然,三種答案都是可以用,不極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個可以用來教育兒時的我們要誠實,教育年輕的我們要謙虛,不要逞能。(或許每個少年,都是小子路吧,行事魯莽,愛逞能)

人的成長會隨著學問而變化,一切都是變動的,聖人之所以讓文字富有彈性,就是為了讓後世子孫懂得通變,不要把自己固定死。這句話的學問很深,應該感謝孔子。

標簽: 知道  寓意  這才  就是  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