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

作者:由 鄭雅山頻道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6-16

【1】大道至簡 大師選好股就這麼幾招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鄭雅山為大家選擇了一本知行合一的投資秘籍,就是這本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他的作者是匯添富的首席投資理財師劉建位先生,號稱是國內研究巴菲特的第一人,之前跟劉總也有過很多接觸,確實從靈魂深處都在散發著巴菲特的思想,而這本書寫的比較簡單,但依然是乾貨滿滿,大家記住,鄭雅山為大家選的書,都是實用型的,都是鄭雅山看過之後覺得能學到很多東西的,一些沒用的書,博眼球的書,甚至一些看了反而有害的書,鄭雅山都已經把它給過濾掉了。所以,告訴大家一些真實的投資方法,讓大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那麼我們跳過導論,先看看巴菲特的選股基本準則,在巴菲特的世界裡,買入股票跟宏觀經濟和市場因素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他買入一家公司的基礎,就是這家公司在源源不斷的創造利潤。也就是公司本身的經營狀況,要時刻把自己當成一個經營者,而不能總把自己當成一個證券分析師。巴菲特說,買到好公司哪怕買的貴點都沒事,千萬別圖便宜,買入一個一般的公司。

巴菲特自我反省,當時他買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時候,這只是個紡織公司,巴菲他買它,並不是因為看好紡織業,而只是因為太便宜,1956年巴菲特買下了他,也就買來了一堆麻煩。這種投資法,在巴菲特的眼裡叫做撿菸頭的投資法,撿起來抽幾口再扔掉。巴菲特後來也說,除非你是一個清算專家,否則買這種投資太愚蠢了。你覺得價格便宜,但有時候你買來才知道,根本一錢不值。而且還麻煩不斷,由於連續的虧損,資產不能賺錢,反而在賠錢,那麼可能很快你的買入價格優勢也就不存在了。就好比你現在買銀行股,雖然是8折買銀行的淨資產,看起來便宜了,但問題是他的盈利能力已經到達瓶頸,稍有壞賬上升,就會出現虧損,你拿10年的時間也只能賺那幾個點的分紅,巴菲特說這樣的回報還不如去買債券,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卻是平庸企業的敵人。

巴菲特舉例當時用伯克希爾買了一個巴爾的摩的百貨公司,低於賬面價格買入的,管理也不錯,而且還有大量的未入賬的不動產,以及存貨準備金,但他投資了3年,最後只以成本價脫手,相當於三年白乾,最後巴菲特總結了,要找就找這樣的公司,第一過去要有長期穩定業務,而且一直具備競爭優勢,第二要有特許經營權,第三未來長期仍然具備競爭優勢。之前跟大家講的雪球系列的茅臺就是這樣的公司。其實這裡要多說一點,很多人問鄭雅山,某些股票能不能買,鄭雅山真的不懂,鄭雅山的能力範圍有限,在自己看的懂的僅有的業務裡去尋找投資的標的。而那些什麼電子、機械、軍工,生物製藥可能有大牛股,但是我完全搞不懂,連他們的生意都搞不懂,自然也就沒法投資。如果非買他的股票,就變成了一種賭博。但有些行業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投資豈不是可惜了?沒關係,當鄭雅山搞不懂某個行業,但卻知道他很重要,比如新能源和生物製藥,鄭雅山寧願去買基金,讓那些懂這些行業的人幫我去投資,所以你懂公司業務,就跟公司共舞,如果懂行業趨勢,就跟行業共舞。如果什麼都不懂,那就去買指數,跟市場共舞。千萬不要知識和能力錯配,明明不懂的卻非得裝懂。否則很可能是失敗的投資,要麼是騎上了大牛股,但早早下車,要麼就是買入一隻熊股,深度被套。越跌越沒底。這也就是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則,在你的認知水平上,去找到幾家你看的懂的公司就夠了。比如愛喝酒,愛臭美,愛汽車,愛玩遊戲,愛看電視,總有一個行業是你瞭解的。

查理芒格也就是巴菲特老搭檔說,投資就是要預測,預測越準收益越大,為了保證你的預測準確度,就要聚焦在你懂的地方,而不是試圖預測所有事。那樣的話就不是預測分析,而是純蒙。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封神,60年投資複利平均能達到23%,並不是因為他某一年的絕對收益比別人高,而是因為他犯得錯少,跟他同時代的投資大師,都倒下了,而他還在繼續。

每個人都看過阿甘正傳,是不是都想過,自己比阿甘聰明,但卻一事無成,其實道理非常簡單,阿甘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圈,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儘量把它做得最好。而很多人則是簡單的不願意幹,難的幹不了,就好比說鄭雅山跟大家說,定投基金肯定會賺錢,而且收益一點都不低,但是有多少人願意聽鄭雅山的建議,做這個簡單的動作?很多人都告訴鄭雅山,這招太LOW,沒什麼技術含量。說出去都丟人。結果非要自己炒股票,寧可賠錢也要站著賠錢,對於這樣的思路,鄭雅山也是醉了。

有人會問,那麼明顯的賺錢機會,我如果不參與就錯過了!查理芒格回答你了,每個人都有長處,如果試圖在你最差的方面獲得成功,我敢肯定你的事業會是一團糟!鄭雅山也說,看起來賺錢其實就是誘惑,就是一個個陷阱上面,鋪著的薄薄的那層鮮花。沒有誘惑你是不可能上當的,當你走過去就會發現這尼瑪就是個坑。而這種鋪滿鮮花的陷阱在你這輩子,總是像牛糞一樣多。

彼得林奇也就是全球最牛的基金經理,在他任職的短短8年中,收益率比巴菲特還要高。他做了個統計,說一般投資者都喜歡買他們不懂的不熟悉的行業的公司股票,比如你調查下醫生,他們沒幾個買了醫藥公司的股票。而鞋廠的技術工人,則更願意買航天股,而不是服裝鞋帽類的股票。彼得林奇說,他也不不清楚為什麼股票跟草地那樣,總是別人草坪顯得更綠。用中國話也許能解釋,那就是媳婦總是別人的好,後面還有一句孩子才是自己的好,所以千萬別像找媳婦一樣買股票,當成生孩子就對了。

光說雞湯沒有用?那麼巴菲特有沒有什麼絕招呢?乾貨來了,準則一,你買入的公司必須具備超級長期的穩定業務,就是穿越週期幾十年以來都能夠賺錢的那種。巴菲特說他無法預測未來這家公司的前景,但他至少可以看這家公司的歷史,之前幾十年他很賺錢,之後幾十年也差不到哪去。那巴菲特就不講創新嗎?跟我們的科學發展觀是相悖的,也不是,巴菲特說的創新不是完全否定的創新,而是要在固有業務上的創新。為的是保持競爭優勢。而不是革自己的命。比如蘇寧電器當年是中小板最賺錢的公司,04年上市到08年漲了得有上百倍,但自打改了名叫做蘇寧雲商,跟京東火拼電商,這家公司就沒法看了。現在股價還不到08年的高點,業績更是一團糟,幾乎不賺錢了。一家公司如果經常發生重大變化,那麼就容易發生重大事故,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而相反像格力電器這樣的,在固有空調業務上,不斷拓展白色家電產業鏈的,如今股價已經是08年高點的8倍,那麼有沒有可能烏雞變鳳凰呢?有,但更多都是炒作,都是預期,而巴菲特說大部分還都是烏雞。他曾經也購買了大量的看似鹹魚要翻身的股票,結果往往大失所望。所以巴菲特建議大家,與其追求烏鴉變鳳凰,還不如干脆放棄烏鴉,只追鳳凰。

巴菲特的準則2,經濟特許權,這就好比武俠小說中某位大俠的獨家絕技,什麼是經濟特許權,巴菲特說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客戶需要或者得到,第二是顧客找不到類似替代品,第三是不受價格管制。作者總結了一個特點,說你就看看這個公司是不是能夠想提價就提價,如果能夠隨時提價,那麼這個公司就有經濟特許權,比如茅臺,比如前段時間剛剛提價的東阿阿膠,這都是經濟特許權企業。有人問了,這算什麼本事?如果你做過企業就知道了,大部分企業想多賣貨,只能降價,要敢提價,明顯高於同類商品,那麼必死,比如當年羅永浩跟大家講了那麼多情懷,就是想手機能不能定價超過3000元,消費者用腳告訴他,不行。你不是特許經濟商品,不能夠想提價就提價,你的定價必須跟同類保持一致。除非你是蘋果!這種能夠提價的企業,好處多多,他們不怕犯錯,管理成本高一點也問題不大。因為可以隨時化解收入的下降。消費者還願意為此買單。對就是這麼賤,你攔都攔不住。

那麼這種經濟特許權,到底有什麼方法來檢驗呢?巴菲特的第三個準則又是什麼,我們明天再講。

【2】什麼是好企業的經濟特許權?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跟隨巴菲特選出超級明星股,昨天講了巴菲特選股的第二個準則,就是經濟特許權,有三個要件,客戶需要,不可替代,自主漲價。巴菲特說有個方法可以檢驗,就是你假想一下,如果給你10億美金,還可以僱傭一切你認為牛逼的管理大師,那麼你能不能複製一個這樣的企業出來。比如我們之前講過創京東,給你10億美元,你能再複製個京東嗎?基本上沒有可能!給你10億美元你能再造一個茅臺嗎?離開了赤水,就不再是茅臺。但很多企業卻可以,比如暴風科技,如果讓鄭雅山拿10億美金,也許分分鐘幹掉暴風。很簡單迅雷其實就比暴風強不少,也不過就3億美金的市值。

巴菲特舉例喜詩糖果,當時賣家報價4000萬美元,但公司裡有1000萬美元現金,所以真正報價只有3000萬,但巴菲特還是覺得貴,他說有形資產只有700萬,所以他最多出價2500萬美元,他當時後怕,幸虧賣家犯2,還真接受了報價賣給了他,這就是一家有經濟特許權的企業,之後這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從2900萬美元漲到了1。96億美元,由於能夠不停的提價,所以盈利增速比銷售增長還快,稅前利潤從1972年的420萬,漲到了1991年的4240萬。20年來喜詩糖果給巴菲特分配了4。1億美元的利潤。如果讓巴菲特重新來一次的話,他甚至不會去討價還價,甚至價格翻一倍5000萬、6000萬美元,巴菲特也會去毫不猶豫的購買,買到了這樣的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搖錢樹。而這種超額利潤的驅動力,正是無形資產,也就是良好的商譽。

巴菲特的第三個準則就是,超級持續競爭優勢,未來也必然還要長期保持這種優勢。巴菲特的意思是,只確定一個行業的影響力是沒有意義的,要確定具體的企業的競爭優勢,還要分析它的可持續性,要回答這麼幾個問題,如果我來管這家公司,我要怎麼發展?我要擔心什麼,我的對手是誰,我的客戶又是誰。要從客戶那裡瞭解到真實的企業之間的優劣勢。

企業的競爭優勢就好比護城河,比如可口可樂和吉列兩家公司,就是持續競爭優勢的典範,他有極強的市場佔有率,以及品牌的吸引力。歷史證明了,他們已經是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未來是很好預測的,而不像那些週期類公司科技類公司,天天如履薄冰,不知道哪天宏觀經濟變天,又或者新的科技產生,趨勢發生逆轉。而這種消費類的公司,每年會有非常穩健的增長。

在看完企業的硬實力之後,我們就要考慮軟實力了,也就是管理者的水平,因為股票估值說白了就是未來現金流貼現,而未來現金流是受到管理者的決策影響的,所以管理者不好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息票收益。在投資界,特別是早期投資,大家都有一句話叫做投資就是投人,人對了什麼就都對了。比如馬雲早期是倒騰黃頁的,後來阿里巴巴也是個B2B的平臺,這些業務模式都不成功,但這個人卻很對,所以最後淘寶和支付寶都厲害了。而劉強東的京東一開始就是個電商,但現在京東最值錢的,恰恰是倉儲和物流。著名管理學家柯林斯,也就是寫基業長青和從優秀到卓越那位,就說,企業領導人最大的決策不是解決什麼的問題,而是解決誰的問題。把人用對了,事情也就都對了。

但現實中的問題確實,豬頭老闆特別多,因為沒人對他進行監督,他的工作也沒人考核,所以不稱職的CEO比比皆是,他們保住工作要容易的多。這其中也要有一個假設,假設你要把錢交給這樣一個人,替你做生意,你覺得放心嘛?比如很多央企,像什麼中國遠洋,每年都虧成翔,無論從之前的魏家福到馬澤華再到許立榮,都是任命上來的,半官半商。他們對於企業虧損一定都不著急,百萬年薪照拿不誤,所以你投資這樣的公司,只能自求多福了。股價從最高67塊多,跌到2塊多,現在快10年過去了,股價也只有5塊多。你說這種公司有啥可投資的?

另外巴菲特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優秀的經理人會讓公司在長期保持在一個專業化的領域裡經營,專業化垂直化下去,盈利能力才能更高。而每天什麼熱門做什麼,什麼前沿就追什麼的經理人,很難帶公司走上康莊大道。很簡單,你買股票前,用一句話說出來這公司是幹什麼的?比如茅臺是造酒的,格力是造空調的,華誼是拍電影做電視綜藝的,樂視!樂視是幹嘛的?這還真是一句話說不清楚,似乎啥都幹,所以巴菲特可能打死也不會投樂視這樣的公司。甚至萬達,這兩年一半地產一半旅遊又有文化,還要做電商,覺得他也變得模糊不清了。當年可口可樂和吉列也有昏招,可口可樂竟然去養過蝦,而吉列也去勘探石油了,但很短暫就失敗的一塌糊塗,逼迫他們重回主業。有人為此做過一個統計,說能夠連續10年保持持續增長的公司只有13%,這些企業大多都是單一化領域企業,多元化企業則越來越少。所以當你聽到某公司,動不動就四大戰略,八大業務板塊的時候,還是儘快閃人吧。

巴菲特把公司業務與管理層比作了賽馬,管理層是騎士,而業務是駿馬,好的騎手和駿馬都是缺一不可,另外,管理層的高超資本配置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有一個重要的標誌,那就是管理層敢於在公司股價過低的時候大量回收股份。如果連自家股票是否低估或者高估都看不出來,那麼這個管理層也就別談什麼資產配置能力了,要麼純粹就是為了圈錢,要麼純粹就是棒槌。巴菲特就特別喜歡這樣的公司,他說股市一下跌,這些好公司就回收股份,這樣他們手裡的股票權益就增加了。而那些不分熊市還是牛市,每年都擴股,每年的增發的公司,基本就是垃圾。

鄭雅山之前有一句投資的座右銘,叫做賺錢才是硬道理,巴菲特在分析公司的時候,賺錢才是第一要務,如果不賺錢一切都是扯淡。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看盈利能力呢?第一,公司產品的銷售利潤率要高於同行,也就是說同樣都是賣一款產品,你要比同行賺錢。第二,淨資產收益率,也就是我們說的ROE,這是我們每投資1塊錢,能產生多少淨利潤。這個指標要比對手更高。第三就是留存收益。也就是管理層利用未向股東分配的利潤,進行回報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該分給你卻沒分給你的錢,管理層拿著個錢去賺更多的錢的能力。

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但又受到費雪的影響,而費雪大師最重視的就是盈利能力,如果管理者無法把銷售收入變成利潤,那麼這個公司就沒什麼卵用。比如現在這些燒錢的公司,肯定是入不了兩位大師法眼的。他們一般的做法是,算出每一塊錢營業額產生多少營業利潤,然後不同公司進行比較,而且是要比較很多年的收益,排除那些偶爾賣房子賣地的非經常性損益,這樣才能更客觀。費雪說了,如果要想在長期的投資中賺大錢的投資者,最好遠離那些不賺錢,利潤率低的公司。當然利潤率也不需要太高,比主要對手高2-3%就行了,太高的利潤率也不太好,不能成為常態。另外,衡量管理的一大標誌,就是成本,同樣的產品如果比競爭對手成本低,那麼他的管理就很不錯了。

曾經財富雜誌做過調查,全美500大製造企業與500大服務企業,只有6家,淨資產收益率也就是ROE,10年連續超過30%,最高一家年均只有40。2%,那麼標準來了,過去十年平均ROE能20%,且沒有一年低於15%,那麼這就是超級明星股的標準了。當然在分辨這些的時候,你還要看看他背後的槓桿,負債大不大,如果負債過大,那麼盈利能力就要大打折扣。借錢創造的利潤,不算本事。巴菲特還是更喜歡業務收益,而不喜歡這種借錢來的投資收益。

這就是我們今天讀的巴菲特的思想,需要好好消化一下,明天我們繼續,來給大家講巴菲特如何研究公司的內在價值,以及如何計算公司的安全邊際,我們明天見

【3】為什麼說高風險高回報 純屬扯淡?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看巴菲特如何看穿股票的內在價值。巴菲特說估值是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怎麼理解,大家可以想一想!是說股票的估值,不可能太準確,太準確就得靠蒙和猜了,這才是一門藝術,而把股票估值確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這其實並不太藝術,反而是一門科學,是可以透過標準來衡量出來的。

巴菲特的估值,首先就要講這個現金流貼現模型,這個我們當時已經在話投資談估值那本書裡面簡單介紹過了,當時還是舉的債券的例子,來算未來現金流貼現到今天,到底值多少錢。但大家普遍感覺聽不明白,而這個東西確實也沒什麼卵用,所以咱們就不講了,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爬樓去看看那期節目,對於固定收益的債券貼現尚且如此複雜,對於不固定收益的股票貼現,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關鍵的問題是還相當的不準確。所以查理芒格說,別看巴菲特總說這個,但他基本上沒這麼算過。大家沒必要去了解這些,只需要看看各大研究機構的測算結果就好了,知道未來這個公司大概會賺多少錢,未來幾年的每股收益是多少就好,這些在大智慧的F10裡都有,零售類公司一般測算比較準確,而週期類和科技類,專業研究者基本上也只能去蒙,甚至企業經營者自己有都算不出來。

巴菲特喜歡那些超級商譽的企業,也就是那些叫得響的牌子,這種經過歷史考驗的無形資產,通常都有比較高的回報率。如果是無形資產佔大頭,有形資產只佔一小部分,那就太好了。正是在喜詩食品的收購中,巴菲特悟到了這一點,僅憑藉2000萬的有形資產,賺到了1300萬美元的利潤,這就是當品牌深入大家的意識,往往會創造很多的超額利潤。而這種公司買到就是賺到,只要真的長期持有再貴的價格都不怕。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就交給他四個字, 那就是安全邊際,這也成為他行走江湖的重要原則。格雷厄姆的這個方法,我們之前也介紹過,簡而言之就是當股票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能達到國債收益率的2倍時候,就有了非常實際的安全邊際。現在國債收益10年期大概是3。34%,換句話說如果股票能給你帶來每年6%的收益,投資股票就是划算的。盈利收益率就是市盈率的倒數,換句話說,只要你能找到16倍市盈率以下的零售業個股,並且每年還有一定的增長,那麼就是可以投資的。這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邊際。但要注意的是,隨著國債收益率的升高,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比如升到了4%,那麼你的股票要給你帶來每年8%的回報才行,也就是說,你得找到12。5倍的市盈率的穩定業績公司才行。所以如果國債收益率上升,股市要再下跌才能展現投資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一加息股市就要跌的原因,相反如果國債收益率降低到1%,那麼每年2%的股票收益率就行了,這個時候股票估值可以放寬到50倍,市場也就有了上漲基礎。而現在怎麼樣呢?很明顯是一個國債收益率上升的過程,那麼也就意味著市場正在形成壓力,需要向下尋找更低估值的投資標的。所以鄭雅山判斷的今年市場應該是先跌後漲,所以再喜歡的股票也要用定投的思路建倉,這樣可以確保你拿到比較低的市場成本。底不是我們猜出來的,也沒人能猜出來,即使這次猜對了,也不可能永遠猜對。而我們卻可以用定投的方法,每次都把他買出來。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寧願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那個精確地錯誤。

還記得富爸爸通往財富自由裡我們說過的嗎?炒股票沒什麼風險,沒文化才有風險。巴菲特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只是世人的誤讀,這只是巴菲特的某一次斷章取義,而巴菲特自己說他戰勝市場的秘訣就是,集中投資於你非常瞭解的少數優秀公司,相對分散投資於你不瞭解的一般公司。這也就是為什麼鄭雅山只投資那些看得懂幾家公司,別的新能源生物製藥,我寧願用買基金的方式投資。這樣能夠有效規避風險。

經常有人說風險越高收益越大,巴菲特說這種說法純屬扯淡,投資報酬與風險不成正比,反而呈現反比趨勢,也就是說風險越低的東西,反而投資報酬越高。作者舉了華盛頓郵報的例子,說1973年他總市值8000萬,可以賣出4億的價格,而他的內在價值不少於20億,那麼如果華盛頓郵報下跌到4000萬美元呢,很多人都會喊風險來了,風險極大。但對於巴菲特這種看內在價值的投資者來說,這還有什麼風險,相當於一棵搖錢樹,已經白送你了。鄭雅山也經常舉例子,市場上1000只雞蛋換一隻雞,而這隻雞一年下100個蛋,十年收回成本,突然有一天,市場上雞的價格暴跌,只300只蛋就能換一隻雞了,而這隻雞一年還是能下100個蛋,甚至還有所增長,能下110個蛋了。那麼你說風險在哪?聰明的投資者,還不趕緊多買幾隻雞?只有傻子才說風險來了,雞可能以後會跌到一個蛋都不值!但現實中卻是這種傻子偏多,聰明人很少,傻子們總是喜歡在10000只蛋換一隻雞的時候入場搶雞,總喜歡說,雞是國家的根本,所以國家不會讓雞跌的。雖然一隻雞不可能活到100年,但沒關係,雞買的人很多,賣的人很少,需求很大。最重要的是貨幣超發,通貨膨脹,所以未來雞價永遠漲,漲到80萬一只雞,我們都可以發大財了。所以現在省吃儉用也要花一生的積蓄去買一隻雞。嗯,你們大概已經猜到了鄭雅山在說什麼。

那麼有人問了,有安全邊際,找到有價值的公司,股價就一定漲嗎?想什麼美事呢?格雷厄姆說他這一生60多年,最成功的的發現就是,沒人能夠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之所以說安全邊際是因為,給我們犯錯的機會,給錯誤留下空間。因為雖然股票低於價值,但什麼時候迴歸,卻不一定,所以你一定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比如巴菲特買入的IBM已經5年了,還在賠錢。說明股神也看不懂市場,但不要緊,IBM一直賺錢,用不了多久股神的投資就可以從IBM的商業業務中轉回來。所以巴菲特並不恐慌,因為他知道這筆投資肯定會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就跟鄭雅山說的格力電器一樣,如果你買入他,大概8年左右,就可以透過股息分紅把投資全部收回來,那麼請問風險在哪裡呢?即使股價跌的只剩下1毛錢,你也是賺的。除非格力像蘇寧一樣,突然哪天腦子一熱,去燒錢做手機,做汽車了。但董小姐目前看,只是有點自戀,腦子還是沒問題的。

美國人做了個測試,統計顯示只有10分之一的機會猜中市場的峰谷,要想賺錢你得作對兩次,也就是低點買入,高點賣出,那麼你的成功機會只有1%,如果想 成功賺錢兩次,你的機會只有萬分之一。所以理性上,千萬別去猜市場,踏踏實實的跟隨市場吧。但這個看似容易,卻很難,因為你天天在市場裡,總要有些想法,所以鄭雅山的觀點不像巴菲特老爺子那麼絕對,我認為該猜還是可以猜的,如果完全不猜也就沒有了樂趣。但是猜來猜去,權當一個樂,千萬別作為你行動的依據,特別是一把買入或賣出的依據。鄭雅山堅持市場底是你不斷的反覆加倉之後形成最後的購買成本,而頂部往往是止盈之後的結果。

這就是巴菲特的選股原則,當然這麼聽來聽去,還是覺得乾貨少,不直觀,沒關係,我們下面就拿巴菲特具體投資的公司來舉例,充分運用巴菲特的投資思想,看看這些絕招到底該怎麼用。

首先看第一個例子,就是巴菲特念念不忘的可口可樂,巴菲特走到哪都要喝可樂,不知道這老大爺是不是真的不怕得糖尿病,還是故意的作秀,為自己投資的企業代言。反正是巴菲特和可口可樂的照片到處都是。巴菲特在1988年-1989年才分批買入可口可樂,投資10億美元,1994年繼續增持達到13億美元,2003年巴菲特的可樂市值達到101。5億,增長681%。其實他的年回報也並不是特別高,只是每年14%的年化收益。但他創造了88億美元的利潤,這是巴菲特當上世界首富的基石。

那麼可口可樂到底巴菲特是怎麼估值的,用巴菲特的方法,該怎麼給可口可樂來確定價格呢,我們明天再講。

【4】一戰封神 巴菲特看上了可口可樂什麼?

各位書友大家好,我們昨天講到了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例子,巴菲特投資的時間點也並不早,在1988年才開始買入可口可樂,而眾所周知,可口可樂是1886年,這就符合巴菲特的第一招,超級長期穩定業務,可口可樂早在我大清王朝的時候,就已經問世了。業務很簡單,就是公司買入原料,製成濃縮液,然後銷售給裝瓶商,最後調配在一起。然後銷往各大超市便利店和自動售貨機,可口可樂在美國銷售份額佔67%,而利潤佔81%,可見他的成本更低,可口可樂在二戰的時候,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了美國元素的象徵。這也構成了巴菲特的第二招,經濟特許權

巴菲特為什麼要買可口可樂呢?他說,可樂的股價並沒有反映出國際市場銷售額的增長,另外當時評估可口可樂的品牌就有400億美元,即使公司被摧毀,憑藉品牌就能貸款並重建公司。而在1989年的年報中,可口可樂披露,他們60多年來,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廣泛的商業渠道,並簡單計算了一下重置成本大概高達1000億美元,換句話說,競爭對手要拿1000億美元才能建一個可樂一樣的系統出來,這樣的高門檻,讓這個領域少有競爭者,再聰明的人,也難以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幹掉可口可樂更是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這就讓他的風險小的多,這家公司每天都在賺錢,而幾乎沒有什麼風險,而且可口可樂看似是一個品牌,但他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品類,跟中國所有的茶,以及啤酒或者咖啡一樣,成了一個品類的標誌。那麼第三個標準也符合,持續競爭優勢。未來仍將繼續,沒人可以擊敗可口可樂。

那麼會不會美國人以後都不喝可樂呢?不會,資料顯示,美國人均消費可樂一年是395瓶,幾乎天天都要喝可樂,而全球範圍,人均消費可樂只有64瓶,巨大的海外市場還有開拓空間。那麼為什麼巴菲特直到1988年才出手買下可口可樂呢?早幹嘛去了?只是因為一個因素,那就是公司的領導,之前的董事長叫做奧斯汀,這是一個豬隊友,他主政可樂時期,什麼都幹,甚至做了白酒還有養了大蝦,巴菲特的評價是,瞎耽誤工夫,還浪費資金。這導致了可口可樂的ROE,只有可憐的1%,百事可樂逆襲成功。而後來引發了公司民怨沸騰,在股東壓力下這哥們在1981年辭職,後來一個叫做羅伯特郭思達的人上任,全力以赴轉向美國市場對付百事可樂,1985年放棄老配方,推出改良版新配方,但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後來不得不又改回了老配方。之後,郭思達再度調整思路,放棄掉ROE低的業務,開始全球擴張。瞬間國外業務收入翻倍。到1987年75%的利潤來自美國以外。不斷的折騰之後,可口可樂似乎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不是多元化擴張,而是縱向的全球化擴張,就這樣天花板被打開了。

可口可樂在1992年宣佈未來幾年公司回購1億股,相當於減少了7。6%的流通股,公司回購股票彰顯了對於未來公司盈利能力的信心,巴菲特相當讚賞這一點。

那麼可口可樂的盈利能力怎麼樣呢,1982年-1987年,每年營業利潤增長12%,稅前利潤率也是年年上升,雖然一罐只賺半美分,但一天賣10億罐,收入依然驚人。淨利潤在郭思達的帶領下,7年翻了一倍,ROE也是大幅提高,接近了30%。由此,第四個標準也符合了,一個成功的經理人,一個神隊友才能有神助攻。

可口可樂的收益留存盈利能力也超強,1美元的留存收益,5年時間創造出9。51美元的市值。這讓大家把錢給他很踏實,不分紅也沒關係。畢竟錢在可口可樂了賺的錢更多。那麼怎麼算留存收益的盈利能力,這個沒法算,只能事後返回頭去看,但之前巴菲特也說了,敢於在低點的時候買自己的股票,就是一個能力的體現。這也是第五個標準,超級資本配置能力,讓你把錢交給他很放心。

當然我們上面還講了,有沒有內在價值呢?其實這已經不用查了,閉著眼睛想也知道,第六個標準超級盈利能力肯定具備,翻開當年可口可樂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到,年銷售70億美元,淨利潤9億,而固定資產只有16億,債務只有7億。可見無形資產對於可口可樂的支撐,是多麼的強勁。

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的時候,市盈率大概是15倍,股價與每股現金流比率是12倍,這個價格確實不低了,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巴菲特買入有點迫不及待,並沒有到足夠的低估區間。巴菲特當時的買入行為,甚至違背了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法則。如果可口可樂在跌30%,以10倍市盈率買入,似乎更加合理一些,但最後其實也差不太多。畢竟15年為巴菲特帶來7倍回報,賺了88億美元,即使巴菲特少花2個億,也並不影響多少業績。所以這印證了他說的那句話,用一個一般的價格買入一家非凡的公司。所以第七個標準,也就是安全邊際並沒有出現。

可樂的故事講完了,我們來看看另一家公司,也就是政府僱員保險,說中文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但說GEICO,就都明白了。那麼我們還是一個一個標準的看,第一個長期穩定業務,這應該沒什麼問題,在任何國家,保險業務都是最穩定的業務之一,GEICO是70年的老牌汽車保險公司了,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就是曾經的一個董事長,所以他對這家公司相當熟悉,這家公司1958年後,開始快速增長,市場份額從15%增長到了50%,但1975年由於擴張步子太大,扯到了蛋,結果虧損上億美元,瀕臨破產,股價跌到了2美元,這時候巴菲特出手了,他給公司投資了410萬美元,他在1995年完全買下了GEICO,成為了伯克希爾的子公司,有巴菲特出手,GEICO順利度過難關。其實巴菲特早就在1944年剛開始賺錢的時候,就買入了GEICO股票,那次他持有到了1952年就拋掉了,結果很後悔,少賺了很多錢。這可能有一種初戀情結吧。

第二個標準,超級經濟特許權,保險行業比較困難,通常都是激烈競爭,但GEICO幾十年來建立了額一些商譽,有了不少粉絲。另外他是一家直銷公司,透過直郵來銷售的保險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化。

第三個標準是持續競爭優勢,在所有保險公司中,GEICO的成本是最低的。他的支出只佔保費收入的23。5%,許多大型綜合保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要比GEICO高15%。而即使走到了破產邊緣,也只不過是財務上的問題,說白了是錢突然不夠用了,而不是業務不好,對於GEICO 的競爭優勢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這種公司通常都會有人去救助的。

第四個標準,超級經理人傑克伯恩,這兄弟挽狂瀾於既倒,他是巴菲特最欣賞的職業經理人,他上任頭一年,關閉100個辦公室,裁員一半,很有傑克韋爾奇的風範和魄力。

第五個標準超級資本配置能力,還是這個傑克伯恩,他炒股很有兩把刷子,1983年開始GEICO就開始在低價上,回收自己的股票。使得流通股減少了30%,回購的同時還大比例現金分紅,每年都增長21%的現金分紅數量,1980年每股分紅只有9分錢,到了1992年就漲到了0。6美元。光分紅就增長了6。67倍。GEICO還有一個股市奇才,也就是盧辛普森,他1979年進入公司,負責此產管理,他的投資業績遠超過標普500,甚至一度超過了巴菲特自己,在和巴菲特發生投資爭議的時候,巴菲特不得不承認事後往往他才是正確的一方。甚至作者認為,巴菲特極有可能會制定盧辛普森,來作為伯克希爾的後繼者。

第六個標準,超級產品盈利能力,之前說了成本比同行低15%,成本優勢讓他賺了更多利潤。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期,往往他憑藉費率的優勢能夠搶走別人的生意。

第七,權益資本盈利能力,GEICO的權益資本收益率平均是21。2%,2倍於同行。再複習下權益資本收益率是,稅後淨利潤/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剩餘,可見這個值越高,就代表他用剩餘的錢賺錢的能力就越強。

第八就是留存盈利能力,這個不必說了,有投資大師坐鎮,1美元留存收益,12年時間,最後創造了27。89美元,年均福利29%,遠高於同業的8。9%。

第九就是盈利能力,當時巴菲特4700萬美元買入的GEICO,按照盈利能力,巴菲特應該分到2000萬美元,換句話說2。5倍的PE買了一家保險公司,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第十超級安全邊際,財務破產,讓股價暴跌,本身就是安全邊際。巴菲特自己說,一個年賺2000萬的生意,合理的估價應該是10倍PE,也就是值2億美元,但他只花了4700萬美元。

那麼巴菲特最後在GEICO上賺了多少錢呢?總盈利23億美元,總數量不多,但漲幅巨大,20年賺了50倍,年化收益超過20%。

這就是巴菲特的例子,明天我們再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富國銀行,另外一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中石油。明天見

【5】巴菲特為啥看上了中石油!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舉巴菲特投資的例子,他投資的公司很多,但一些公司離我們比較久遠了,我們理解起來也比較有障礙,昨天我們已經舉例可口可樂和GEICO保險,這兩個公司的業務模式,我們好理解一些,至於什麼運通華盛頓郵報,這都是老古董,我們再去說,也意義不大,那麼我們今天再給大家介紹兩個,一個是富國銀行,這屬於銀行股,對於大家的投資也有幫助,還有一個就是咱們的中石油,看看巴菲特買中石油的時候,到底是個什麼邏輯,為什麼人家買能賺錢,而你去買,就被套死在48塊錢的山頂上,差距到底在哪?

先看富國銀行,這是一家全能服務的銀行,是美國第一的抵押貸款發放者,評級很高,是唯一一家債券3A的銀行,可以不誇張的說,是美國最好的銀行。巴菲特買他的時候,正好趕上西海岸的房地產經紀衰退,大量抵押貸款成為壞賬,而他的股價也是大幅下跌,每次危機的時候,都能看見很貪婪的巴菲特出現了,他花4。63億美元買入,15年之後變成了35億,15年時間賺了657%。我們還是按照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一條一條來過,建議您以後投資的時候,也可以列一個表,把要買的股票,都用這些條款去套,把買入的理由都寫在後面,這樣你就非常瞭解這家公司了,當你非常瞭解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再有貪婪和恐懼。

第一,超級長期業務,富國銀行是1852年建立的,已經150年了,在美國當時資產規模2500億美元排名第五,在加州排名第二,

第二,超級經濟特許權,這是美國最成功的的商業銀行之一,他有領先的零售渠道,有更多的ATM機,經營成本最低,員工人數也是比較少的。

第三,超級競爭優勢,巴菲特說他認為富國銀行有著非常好的管理模式,有良好的信譽,且一直是美國盈利最多,效率最高的銀行之一,20年以來,每股盈利增長了10倍,股東權益複合增長率高達23%。

第四,權益資本盈利能力,巴菲特買銀行的時候,最看重這個,因為在美國銀行都是民營的,他跟可口可樂不一樣,可口可樂幾乎不可能倒閉,而銀行如果要遇到豬頭老闆,是很容易倒閉的。所以巴菲特衡量銀行的權益資本收益率是20%,也就是用錢賺錢的能力,要達到20%的水平才行。那麼富國銀行剛才已經說了,權益複合增長率高達23%。符合巴菲特的要求,至少說明銀行的領導,懂得資本運作。

第五,超級明星經理人,富國銀行有一對組合,就是卡爾賴卡德,還有保羅黑曾,巴菲特說這是非常優秀的銀行管理人,他們在銀行的管理上,對於細節成本的控制已經接近極限,比如禁止在辦公室擺放綠色植物,他們說保養澆水的話太費錢。還把主管領導辦公室裡的免費咖啡給撤掉了。當然,好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有戰略眼光,富國銀行本來只是一個花旗銀行的追隨者,而正是卡爾賴卡德把戰略重點放在了美國西部,而且一直保持專注,最後成為了全世界最優秀的銀行。

第六,超級資本配置能力,富國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高達20%,這對於一個銀行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七,內在價值,當時富國銀行能賺7億美元,但是由於壞賬爆發,1991年富國銀行拿出了13億的壞賬準備金,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結果導致利潤大幅下降。但巴菲特看的明白,一旦危機度過,這些壞賬準備金,隨時都能重新轉化成利潤。巴菲特算了,富國銀行如果年收入不低於5億美元,他大概值50億美元,每一股的價值大概是100美元。

第八,安全邊際,那麼巴菲特用多少錢買的呢?他買入500萬股,平均買入價格57。89美元,所以相比價值來說,巴菲特只花了一半的錢,買下了富國銀行10%的股票。還有一種演算法,當時富國銀行擁有560億美元的資產,淨資產收益率20%,總資產收益率1。25%,而巴菲特只花了2。8億美元。就能控制富國銀行的10%,也就是56億資產,這顯然很划算。

富國銀行我們算完了,美國的銀行演算法跟我們的銀行確實不太一樣,而且由於時間比較久遠,我們手頭資料也不全,所以很多東西比較抽象。那麼我們最後來看看中石油,這家公司大家都比較熟悉了。2003年4月,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就開始買入中石油的H股,他買了中石油23億股,成本不到5億美元,算下來0。2美元一股,按照當時的匯率也就相當於1塊6人民幣,而到了2004年底,巴菲特的投資已經基本翻倍。

中石油大家都比較瞭解了,超長期業務以及日後的超強競爭力這都不用說,牌照壟斷,基本沒有競爭對手,這個我們比較承認,但顯然中石油不具備提價能力,所以不算是經濟特許權企業,而至於管理,那幾年中石油還算不錯,但說他的管理層有多優秀,鄭雅山並不同意作者觀點,沒必要為了附和巴菲特而把中石油說成一朵花。說白了他就是一個壟斷利潤企業,憑藉國家的壟斷能力,具有超強的盈利能力。再加上那幾年人民幣升值,以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2002年每桶油才20多美元,到了2005年每桶油已經60多美元了,漲幅2-3倍。這讓石油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所以被稱作了亞洲最賺錢的上市公司,但我們之前講過,這種屬於週期類公司,價格越高估值反而越低,賺錢最多的時候,往往也就到了週期頂部。

當時中石油可是個好孩子,把淨利潤的一半都用於股息分紅,當時巴菲特的買入價格,相當於3倍市盈率。所以當時的股息回報率達到了15%,這比買P2P還值呢。也遠遠高於其他一切的債券。所以巴菲特當時大概想,拿他5年,基本也就收回成本了。所以不可能賠錢。而在國際市場上,埃克森美孚的市盈率是16倍,所以你想想,巴菲特買入中石油,並不是承認他是一個偉大的公司,而只不過是因為太便宜了。這大概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撿菸蒂,正好撿到了一個大便宜。

那麼現在中國石油,每年每股收益只有2毛錢,中石油的市盈率38倍,股息分紅率也最高不過每年3%,所以這離巴菲特當時買入的時候差的太遠,換句話說,如果跟當時巴菲特買入時候差不多的財務指標,中石油的股價要跌到8毛錢到1塊6才行。

這就是巴菲特的投資思路,整本書讀下來,有真有假,有的是故意往巴菲特臉上貼金,比如他投資富國銀行15年才賺了6。5倍,年化收益12%左右,看起來收益也並不高,而且巴菲特的那幾條原則,也並非每條都適用,但這樣的思想應該值得每個人學習。

首先,買入每一個公司之前,都要做好基本功課,最起碼的幾個指標,市值、每股盈利、市淨率、市盈率、股息分紅率,每年複合增長率,這些都得了解清楚,在這裡鄭雅山給大家補充巴菲特三原則,那就是ROE每年都超過15%,淨利率超過4%,毛利率超過30%。這作為一個好公司的基礎門檻。另外要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說清楚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而且這個業務模式是經過了時間的檢驗,未來很長時間也要能夠存活下去。

其次,給自己一個最簡單的理由,你為什麼要買他,買入之後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如果股價跌一半,你會怎麼想?如果股價跌一半,你就慌了,那麼最好就不要買,如果股價跌一半,你就像發現搖錢樹般的興奮,那麼這個理由也就成立。然後守住這個理由,每到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把這個理由講給自己聽。

第三,你能不能拿這隻股票5年的時間?如果不能,那麼你還是沒有讀到巴菲特的精髓。巴菲特的長期持有,是建立在優秀公司不斷增長的基礎上的。你買的這家公司,如果5年股價不漲,那麼他的估值會到多少?5年之後他是否有絕對的吸引力。

第四,判斷一下現在市場的位置,如果是大熊市底端,那麼可以多買一點,如果不知道是不是底端,那麼很簡單,用至少2年時間去建倉,每個月都買一點,這樣你通常可以買到一個比較低的價格。也避免了,買完就暴跌的風險。

記住巴菲特的話,風險跟收益不對等,風險越低的東西,收益往往越高,所以找那些卓越的公司,風險最低的時候進入,然後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解決吧。而判斷什麼時候風險最低,這就需要我們的知識和方法了,而你在鄭雅山這裡讀書,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用知識和方法,來分辨風險和化解風險,股票可以很安全,沒文化才有風險。

所謂投資大道至簡,真正的投資家往往學歷不高,而高學歷的大學教授們,並不見得能夠投資賺錢。所以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職業,從0開始,學習投資,透過投資賺錢,並不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學習一段時間,你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