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如何有效觀察孩子

作者:由 燕掌門AngelWu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9-23

讀《居里夫人傳》的時候,最讓我感動的是,居里夫人不論工作多忙,都會以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準確觀察記錄女兒的成長日常,比如什麼時候出牙、什麼時候走路、什麼時候說話等等。

觀察記錄是瞭解的前提。

科學細緻的觀察需要科學的方法,而不是隻依靠大致印象。

一、需要觀察記錄的內容

1、 進餐、如廁、午休等行為以及行為模式——行為的前因後果,比如什麼環境刺激下做出的該行為。這需要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才能形成判斷。

2、 使用材料、玩具的情況,在一段時間內是持續專注地玩耍某一種材料還是不停地變換材料或玩具,是喜歡與人分享一起玩還是自己獨自玩耍,玩耍的時候是什麼表情,玩耍前有什麼刺激,結束後通常做些什麼等等。

3、 社交行為。如何與他人接觸,發起交往的時候是大膽自信還是害怕被拒絕;如何接近別人,是否需要別人幫忙;接觸的時候自己是什麼姿勢或動作、聲音的語速語調、面部表情等等。接觸之後又發生什麼,是愉快地加入別人,還是安靜地服從?

4、 在遊戲中的行為,如能使用符號嗎?如何使用符號表徵自己的思想,比如搭積木是用一個柱狀的物體表示城堡;角色扮演時自己喜歡什麼角色如何獲得和維持這種角色,喜歡說什麼話,什麼配件、身體語言等等。

5、 還可以觀察學習認知風格,喜歡視覺還是聽覺抑或動覺學習;瞭解到的認知範圍,比如關於身體、數學、科學、日常等常識。

6、 觀察讀寫能力的萌發,是否喜歡閱讀、語言表達是否清晰、優美、有條理等等。

……

二、觀察持續的時間

我國學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對其子陳一鳴持續觀察,得到了大量資料,寫了《家庭教育》。雖然絕大多數家長沒有陳老先生的時間和專業素養,但若能有意識地觀察記錄自己的孩子,寫成長日記,不僅能加深對孩子的瞭解,也能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從而更加合格地充當子女的“家庭教師”。

三、觀察記錄的方式

最好採用成長日記的方式逐一記錄。既可以結構化,即有明確的觀察欄目,逐一填寫就行;也可以非結構化,類似軼事記錄。

關鍵在於持續。

孩子就是每個父母的重大課題,要用做研究的心態來觀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做研究型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不敢說自己做到了每天記錄,大概一週一次或兩次,就像曾經開辦機構時我會要求自己每週為每名孩子撰寫至少一則成長記錄。

這是記錄,更是反思。

參考資料:《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

標簽: 觀察  記錄  什麼  行為  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