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阜陽底蘊

作者:由 張文龍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10-09

阜陽曆史悠久,名人輩出。這裡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故里,詩人嵇康的桑梓。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歐陽修、曾鞏、蘇軾曾在這裡為官多年。區內古蹟遍佈,人文蔚盛,交相輝映。潁州西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齊名,潁上縣小張莊和八里河南湖公園先後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署命名為“全球500佳”。

歷 史 沿 革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北部以亳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同樣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代為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譙縣、領有今亳州境內的譙、城父,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復置譙郡,唐置譙郡,宋歸淮南東路,元置歸德府,明降州為縣,後復升為州,清屬潁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亳州為阜陽地區下轄一個縣,稱亳縣。一九八六年始改縣為市,稱亳州市,仍歸屬阜陽地區。

歷史上潁、亳兩州南北相望,隨著封建政權更迭,而隸屬不一,形成了兩個既互相聯絡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亳二州首次併為統一版圖,“省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的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縣復升為州,與潁州為潁州府,又降亳州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之內,形成了東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廣大地域。不僅包括今阜陽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區霍丘縣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亳州市劃出為省轄市,2000年,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今天阜陽市的轄區格局為三區、四縣、一市。

地 理 概 況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北部以亳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同樣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代為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譙縣、領有今亳州境內的譙、城父,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復置譙郡,唐置譙郡,宋歸淮南東路,元置歸德府,明降州為縣,後復升為州,清屬潁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亳州為阜陽地區下轄一個縣,稱亳縣。一九八六年始改縣為市,稱亳州市,仍歸屬阜陽地區。1998年,亳州市劃出為省轄市,2000年,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今天阜陽市的轄區格局為三區、四縣、一市。

歷史上潁、亳兩州南北相望,隨著封建政權更迭,而隸屬不一,形成了兩個既互相聯絡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亳二州首次併為統一版圖,“省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的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縣復升為州,與潁州為潁州府,又降亳州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之內,形成了東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廣大地域。不僅包括今阜陽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區霍丘縣的大部分地界。

歷 史 人 物

管仲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潁上縣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標簽: 管仲  亳州  亳州市  阜陽  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