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欲知筆法先知筆】(二)不知有漢(上)

作者:由 啟明文房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11-04

啟明按:漢代的書法作品的典型特徵是鋪毫更深,線條粗細度已經接近唐宋,起伏明顯增強,這時候的毛筆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配比,是否有引進其他動物毛製作筆頭呢?

第二章不知有漢

在《中國古代毛筆研究》一書中朱友舟先生說:“戰國時期以前的制筆工藝比較簡單,漢代工具有了進步”。

【欲知筆法先知筆】(二)不知有漢(上)

朱友舟《中國古代毛筆研究》

“簡單”二字就概括了漢以前的筆,不知道當年的制筆師傅是不是服氣啊。而對於漢朝工具的進步書中多次提到了這個說法,卻沒有詳細的說明和描述,一下子就跳到了魏晉隋唐。

漢代的書法作品主要是兩部分:一是碑刻,二是簡牘。不論從碑刻和漢簡來看筆都有明顯進步的痕跡。主要表現在鋪毫更深,線條的粗度已接近唐宋。字也寫得大了不少。二是線條的起筆和收筆的動作更加明顯,線條裡的起伏明顯增多,這表示筆的柔韌度增強,聚鋒也不錯,這樣起筆的藏露變化等細微的動作才有可能實現。

【欲知筆法先知筆】(二)不知有漢(上)

簡牘之居延漢簡——筆畫粗細對比強烈。

兔毫的長度是有限的,最長不過4公分左右,還那麼硬,想寫得很粗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就帶來非常關鍵的問題,到底漢代人書寫的粗度有沒有突破兔毫筆能達到的極限?如果沒有,那麼就不需要去探討漢代筆用料的豐富性問題了,如果有,那就要考慮漢代人除了兔尖還用了什麼毛料來實現線條粗度的提高,有沒有現存的漢筆能夠證明這一點呢?

直至晉代王羲之寫蘭亭序的筆,還是以兔毫為主,加了一些比兔毫軟得多的狼毫進去,但是還是沒有徹底解決深按開叉的問題,而蘭亭序的線條還沒有漢簡裡的線條粗,從朱書中還可以瞭解到直到宋代羊毫入筆都被認為是摻假,蘇東坡還笑話羊毫筆不好用,雞毫筆更是不堪用。這些後面都會聊到。

那麼漢代人如果已經突破兔毫的極限,學會了製作其他材料的毛筆,而且還能寫得很粗不開叉,那豈不是很離譜。難道漢的制筆水平已經達到的高度到了晉唐反而降低了嗎?

【欲知筆法先知筆】(二)不知有漢(上)

碑刻之漢代禮器碑區域性

用這麼細的線條寫大字,也就是說線條的粗細與字的大小的關係不是一個今天認為的一個正常的比例。這種現象在後世不多見,當然瘦金體是一個例外。

【欲知筆法先知筆】(二)不知有漢(上)

瘦金體——宋徽宗書

這有可能是兩種情況,一是當時的人流行這麼寫,就好像今天的妹子都喜歡瘦。第二種情況是筆按不下去,就算要寫大一點的字想寫粗也做不到。筆者傾向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說,漢代按不下去的筆不少見,如果全是這樣的字,談什麼漢代制筆水平有多大的進步那就扯到蛋了。

可是,能寫粗的真的也不少。

【欲知筆法先知筆】(二)不知有漢(上)

“七”字——截圖自曹全碑

我們大致可以將漢筆分為漢早期和漢中晚期。早期筆按不下去,對應的字也是蠶頭雁尾不明顯,結構自由而不規整,書法史上稱為隸書的早期,或篆到隸的過渡期,隸法筆法還沒完全成熟。從筆的效能來看,筆按不下去如何寫蠶頭雁尾?不是當時的人不想,是想寫也寫不了。那麼漢代隸書的成熟一定是藉助了某種軟毫的加入,使得筆的深按使轉成為可能,尤其是曹全碑的極圓的蠶頭,這種極圓的蠶頭定需要軟毫的加入才能寫得容易。兔毫並非不能勉強為之,至少是極不易得,不易得就不會形成習慣,作為一種風格就很難形成。

標簽: 漢代  線條  兔毫  制筆  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