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作者:由 呆桃夾心小麵包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12-02

文明的形成和什麼有關?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水土”說大了就是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對文明的產生與形成的影響是十分大的。

所以在探究中西文明差異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從地理的角度著手,來具體分析不同文明間的形成與發展的差異。

如果我們從地圖上觀察,很容易發現,西方國家以海洋為中心,西方的文明也大都發源於古希臘,而希臘就處於地中海東北部。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地中海沿海有曲折交錯的海岸線,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海灣,海港,而沿岸的陸地都是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森林茂盛但土地貧瘠。顯然,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僅靠土地耕種是無法獲得生存的。所以就必須將眼光放到外面的海洋上,

“向外發展”。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而農耕文明以四大文明

古代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

為主;這些古文明的發源都有很大的共同點,就是處於大河的中下游兩岸,靠著肥沃的土地和適宜的氣候環境發展農耕種植,從而創造出聞名世界的古文明。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以中國為例,中國古老文明源頭在

黃河中下游兩岸

,這裡土地平坦肥沃,有著充足的水源和適宜的氣候,所以在這裡農作的條件十分成熟。我們的祖先在這裡依靠農耕自給自足,透過自己的努力勞動就可以溫飽無憂,並不需要向外征服。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再看中國的整體地理條件,中國具有廣袤的疆土,內部也有寬廣的平原,且具有易於隔離的天然地理屏障,東面臨海,西北有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內部也橫插著各種大山。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現在有了高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讓各地更好的交流,而在古代的時候,這些大山都在阻擋古人前進的腳步。我們也或許聽過這個諺語: “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這一方面說明了山地的通行難度比平原高的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古達人

對“險”的規避

。尤其是中國

一面臨海,三面陸路

的交通,造成了地理上的阻絕,給農業民族帶來了無法突破的限制,但好在內部又留有廣闊的平原作為迴旋之地。所以古代中國其實在地理上已經處於一種半隔絕的狀態,古人們“四處碰壁”,被封鎖在“方方正正”的田地裡,只能

“向內發展”

從地理位置分析中,我們已經初步能夠了解到:

首先,農耕文明偏向於

溫和封閉

(向內走),而海洋文明則是

開放外向

的(向外走)。

農耕文明發源於

大河流域

,人們可以依靠肥沃的土地以及宜人的氣候環境

發展種植業

,達到自給自足,從而將自己農耕所獲得的成果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而在海洋文明生活的民族難以依靠其內部資源維繫生存,農耕地不足,要想生存,就得必須要

積極向外拓展領地

,透過自己征服險惡的環境,創造出適合的生存條件。這就使得海洋民族的血液裡流淌著一股

侵略性

,這樣才能征服風暴、巨浪,做自己的主宰和英雄。

其次,農耕文明強調

敬畏自然,順應自然

。而海洋文明則注重個人理性。

以中國為例,中國的大陸性氣候十分明顯,地處北溫帶,季風氣候明顯。季風定期帶來豐沛的雨水,才能有好的收成。而對於古人來說,他們並不知道這種天氣的原理。一切無法認知確定的事物,只能將它寄託在

“上天”

身上,想要好的收成,就只能祈求上蒼,敬畏自然。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與較為穩定的農耕環境不同的是:

海上環境變化莫測

。人是陸地動物,在出海的時候本就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向未知領域冒險。所以西方人相對來說喜歡冒險、探索、開拓,而中國人則注重和平溫順,規避風險,穩紮穩打。這也是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居民性格方面的主要差異。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再者,農耕文明

傳承性

較強,而海洋文明

創新能力高

。我們知道:土地是可以作為一個家族的不動產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種植的技術和知識也是能夠積累與傳授的。對於農耕環境下的普通的平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失去了土地,意味著貧窮和死亡。所以,對故土的眷戀,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為生生不息的強大凝聚力和傳承力。而在海洋上生存卻不同,他們依靠著一隻船四處飄零,海洋的無常、多變使得他們不得不改良自己的船隻,精進自己的技術,才能在與自然地對抗中生存下去。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因此:農耕文明注重

傳承

,而海洋文明強調

創新

最後,農耕文明(尤其是中國)

自我中心意識

較強,而海洋文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化都是與外界隔離的,而且我們的文化發展水平較之於周邊小國也是很高的,加之於我們發達的農業文明,所以我們將自己放於最中心,覺得周圍的文化都是“蠻夷”,而中國是“天朝上國”。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我們雖不會去侵略,殖民別國,但也不會去吸收優秀先進的外來文化,所以導致中國近代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後。

而海洋文明在不斷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多次的與其他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的具有

多元性

包容性

,它允許個體在謀求生存時所產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等特點,也容忍個體發展自我,無論是勇敢智慧等優點,還是自私貪婪等缺點。

但由於由於不斷地在商業、利益方面的競爭,使得海洋文明不得不繼續擴大海外市場,從而也在近代造成了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罪惡的侵略與殖民活動。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語言與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體現說話者的思維,所以觀察一種文明的語言,也能對該文化的思維方式與生活狀態有所瞭解。這也是我最近上翻譯課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漢語中有很多詞、諺語都和陸地活動有關,而英語卻和航海有密切地聯絡。

比如中文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英語中類似表達為: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巨船);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中文說”慌不擇路”,英語是Any port in a storm(船遇風暴,不擇港口);

中文:一敗塗地,英語: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

中文:上樑不正下樑歪,英語: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魚從頭臭起);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中文:牛飲(暢快的喝),英語:drink like a fish(像魚兒那樣能喝酒)。

中文: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英語: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s out of it。 (海里的好魚取之不盡)。

分析上述這些例子我們能發現:英語中,對於

船(ship)、海(sea)、魚(fish)、風暴(storm)

的描述很多。這些意象分別是他們的交通工具,生存環境,食物,遇到的風險等。

而中文裡,對路、地、山、木、農耕工具(牛)的描述比較多。類似於這樣的例子很多,從中我們很明顯就能看到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日常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巨大不同,而這些巨大不同受人們的生活環境影響很大。

總而言之,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璀璨的成果,農耕文明趨於穩定溫和,而海王文明則偏向創新開放。各有優劣,不能因為在近代海洋文明徵服了農耕文明,就將我們的農耕文明全盤否定。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本民族,本國家的歷史與自然條件。

海洋文明近代的勝利是因為它的包容能力與吸收性強,但農耕文明也深深地紮根於我們的大地之中,並持久堅韌地散發其光彩。我們需要正確認識不同文化間的融合,吸收優秀文化同時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才能讓自己的文明更加富有活力,自信。

孩子的作業,看到了點個贊再走吧~

很多觀點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歡迎評論與指正。

但拒絕人身攻擊與辱罵。

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瑋,試述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差異——以古羅馬、希臘與中國為例

(2) 胡曦佳,淺析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異;《科技創新導報》2010。 No。34

(3) 王詩成,從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異談起;

(4) 高有鵬,解浩,關於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

標簽: 文明  農耕  海洋  英語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