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

作者:由 少年商學院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19-12-03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河森堡2020-01-03 20:38:04

之前有個人對我說,他很看不上某些領域的知識,我問為啥,他說那些知識無法指導生活實踐,淨是一些脫離實際腳不沾地的東西,毫無用處,沒有價值。

我聽了以後心裡就不同意,我承認,某些知識確實很難指導生活實踐,但這種知識越是沒用就越有價值,因為某種程度來說,那是一種用於性選擇的知識。

有些鳥類就有這種情況,雄性拖著一條又長又醒目的尾巴,不僅拖累行動還容易引起天敵注意,但長尾巴的性狀依然被篩選出來了,為什麼?眾說紛紜,但不少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性選擇的邏輯在發揮作用。

雄性拖著一條長尾巴,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這尾巴這麼礙事,但我依然活得很好,這說明我生存能力特別出眾,和我交配更可能繁育出優質的後代。

其實社會上有些“腳不沾地”的知識也起著相似的作用,這些知識無法直接指導生產實踐,不僅消耗時間精力而且回報很低,得是那種有錢有閒的人才能研究的,如果一個人展示出這些領域的積累,說明什麼?說明這人家境優渥,活的遊刃有餘。

所以在這種邏輯下,某些知識越是沒用就越是有價值,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悖論。

我覺得啊,這世界上有一種自由很少有人意識到,那就是學習自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完全忠於內心的嚮往和悸動,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領域中,沒有任何後顧之憂,沒有任何妥協苟且地將自己奉獻出去,就像將長路奉獻給遠方那樣,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點,那將是非常美妙的事情,我由衷地羨慕他們。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大樹和棉花2020-01-08 14:25:20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我們上初中那會兒,和同桌經常偷偷看小說,把小說夾在課本中間或者放在書桌抽屜裡,一隻胳膊撐著頭,假裝在思考或者聽課,其實看的津津有味,偶爾被老師發現會被定義為“看閒書”,說白了就是“無用的”,會與有用的活動,比如背誦課文,做數學題,甚至去操場活動區分開來,認為這些都是“沒用的”知識,沒意義的活動。

因為這些看起來沒有任何價值,既不能幫助拿高分,又不能幫助升學進名校。

但是,我們喜歡,沉浸在小說的假想世界中,為之著迷,看到了世界上不同的樣子,不同的生活方式,噢,原來還有這樣的……

其實,就和現在的孩子自由玩耍是一樣的,很多時候我們想教給孩子更多有用的知識、正確的系統化的學習內容,甚至是玩,也希望是有所收穫的,諸如是否鍛鍊小手的精細操作、是否創造了機會和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互動等等。

去年暑假的時候,親戚家小孩來玩,7歲的男孩子,和我家差了2,3歲,倆孩子玩啥呢?

過家家

。把所有的樂高,拼裝好的,沒有拼裝的,都一次次的運到他們的“地盤”,一會兒是警察追捕行動,一會兒是建築工地施工,又著火了,緊急救援。。。。。倆孩子玩了整整一個下午,還不想回去。他爸爸來電話問:他們在幹什麼呢?孩子奶奶回答:

噢,他倆在瞎玩呢。

晚上,孩子戀戀不捨的回去了,和我家的約好了,明天還來繼續玩。

結果,第二天沒來,回到家,孩子奶奶和他爸爸媽媽說這件事的時候,他們兩口子都沒表態,說還要複習數學題,老人也就罷了。

坦率的說,玩的這些看似無用,只是玩耍,佔用了大量的時間,不如去做做習題,或者上個培訓班學點有用的。但正是讓孩子為之著迷的、無休止的假裝過家家遊戲,反事實虛構的展現反映出了最為複雜和重要的人類能力特質。

雖然看起來可能是無用的,但他們也是有目的地無用。這是因為,孩子不必將自己想象限制在當下的使用目的,考試也好,成績提高也好,而是可以無拘無束的構建自己的世界因果關係圖,由此推匯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他們可以想象世界的任何樣子,而不僅僅限於當下的狀況。對於孩子來說,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一樣重要。

“有用的”教,“有用的”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孩子對他們所受的教育非常敏感,但是使用不當,似乎阻礙了孩子主動去發現學習、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

孩子更願意模仿老師和家長,聽,學,而不是自己去發現事物。

自發性的,沒有目的地的的知識是沒有指導但是有多種可能的。有時我們需要老師的示範和引導,有時我們也需要提供給孩子多種探索和可能性,不要為孩子構建知識,相反,只是提供一個支架,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探索、嘗試、試錯中不斷的自己構建知識和對世界的理解。

況且,哪怕無用的知識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滿足的樂趣的話,讓曾經的我們沉浸小說其中,讓倆孩子歡笑一下午,這些純粹樂趣也足夠了。

——————————————————————————————————————————————

我是吉吉媽媽,平時和孩子一起製作早教遊戲,玩少兒程式設計,喜歡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大樹和棉花。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荀曨2020-01-16 14:18:06

什麼是真正無用的知識?

雖然這個問題不熱,但排名靠前的答案所謂的無用知識,其實都是真金白銀的知識啊。

(回答前分析高贊答案,應該成為知乎禮節之一。)

小說,繪畫,音樂,體育,棋牌雜耍,各類遊戲,學校考試不考,但確都是知識啊。

包括題主所謂的法國小孩看哲學,碰巧我念過,可以負責的講,哲學是真知識,philosophy,根據詞根來講,就是愛智慧。

之所以玩遊戲被大多數學校和家長禁止,根本原因不是遊戲的問題,而是沉迷和過度的問題。

沉迷過度學習任何東西,都是不好的,沉迷於吃飯,過度地喝水,這都是病。

適度的體驗,遊戲也有價值。

我曾經和一知名中學校長,研討過在中學開設遊戲課的可能性。那時,他初被任命分校區校長,一番宏圖大志,恨不得找身邊所有的人指點一下,如何才能辦成一流名校,不僅與主校持平,想的是,有多大機率會超越主校區。

人有我有,人無我試。

試點教育中,有兩項特別有意思的計劃,一個是小遊戲課,一個大遊戲課。

小遊戲課就是電子遊戲,以電腦遊戲為主,我記得當時討論最多的就是《大航海時代》,這樣的遊戲,沒高手帶很難入戲,一旦入戲,知識是海量的。

大遊戲課是模擬社會,把整個學校模擬成現實社會,所有的學生都可以自選角色扮演,可以是警察與小偷,可以是老闆或員工,也可以領導和工人,角色按真正社會比例調整,所有的名利權都是真實社會的翻版,包括流通的紙幣。透過模擬社會由學校引導,學生自治,教師監督。

我記得,當時S校長講電子遊戲時,把我講得一楞一楞的,至少那會我沒玩過航海時代,我的遊戲水平僅停留在紅警和三國無雙這類中,但受此啟發,我拿出的模擬社會的遊戲,把他說暈了。

幾年後,我帶孩子玩比如世界,看到了現實社會的微縮遊戲,興奮之餘也有太多遺憾。那種體驗太快餐化了。如果把這種快餐化的遊戲置入到日常中,一玩很多年,那會是什麼效果呢?

不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的,包括中考和高考本身就是遊戲的主要內容。

學生的學業,其實就是社會中大家的工作而已,學科不同=工種不一,成績好壞=收入高低,班級差異=單位不同,一個學校就是一個真正的城市。

說實話,當年我自己也激動得不行,從中學離開很多年後,終於又一次有種強烈願望回到中學,開始一場全新的社會實踐。我覺得,如果成功,完全可以改寫教育史。

什麼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精英教育、通識教育……統統都不如我的模擬教育。

我們拿出了設計遊戲的思路,規劃起了教育的未來。

可惜,僅僅是一個方案而已。

考慮這種方案的風險性,我覺得很難有甲方會同意。是的,我完全是站在市場化的角度,把教育局當成甲方來伺候的。

所以,換成政策性推廣的思路後,我們想的就是,可不可以用一個班來試點呢?效果好,再推廣到更多班級和年級,一步步來玩,搞三五年試點,行不行?

這都不行。

那麼,我把這種思路設計成遊戲,讓學生玩玩遊戲,在遊戲中去體驗模擬社會的角色。讓全校學生都有一個統一的遊戲世界,試玩一下?

最後的結果是令人崩潰的,小遊戲課都被取消了。

我們的甲方,分不清遊戲和知識,更不可能瞭解,遊戲本身就是知識,知識本身也能遊戲。

翻譯成經典用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因為在知乎多次吹牛,所以有不少人問我,究竟有多努力,才能成就優秀。

我說,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努力。

其實,這有點誇張了,我經常在其他同學努力的時間睡覺。

但是,我是有秘密的,我睡覺的時候,也在努力,做夢。

長久練習,學會了做白日夢。

白日夢做久了,並不一定能夠實現,但是,做白日夢的同時必須面對現實,如果不走火入魔,就要練就一項本事,一心二用。也許是左腦現實右腦夢想,且不分裂。

那是什麼感覺呢,比如一道題,我做不出來,就使勁想,找時間找機會就想。

想多了,做夢都想。

想煩了,想放棄都不能夠。

最後好不容易放棄了,覺得自己真的忘記了,突然一天,答案就自己跑出來了,才發現,可能大腦某個部位一直都在算計著呢。

這種感覺自學生時代一直伴隨著我,直到今天。

比如,昨天下午,給孩子改了一篇期末考試的作文《將心比心》。

滿分50分,她拿了38分,簡直不能接受。

等我看完她傳給我的原文後,簡直不能忍受。

在當日交易受挫的狀態下,收盤就開始修改,先錄入原文,把要改的句子劃上線或塗紅綠兩色,然後開一個文字檔案,一邊看一邊寫她的問題,看了好幾遍後,然後動手開始改。手術比較大,基本上算重寫了,但又必須建立在她立論的框架中,儘量使用她的素材,邊改邊查邊想邊寫,斷續幹到天黑。晚飯前,讓她媽展一眼,收到比預期更高的點贊後,結案。最後把原文點評、修改意見以及新改作文三個檔案都提交給甲方(孩子),開始看電影。

誰都以為結案了,但是,我的大腦停不下來,儘管我本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在電影《小丑》播放過程中,我三次中斷下來,覺得原文可以改的更好。每次我都表示不對,不應該停下電影,但是,就是不得不停下來,重新改寫。

這三次中斷,只有一次可能受到電影小丑內心世界的影響,其他兩次完全和電影程序無關。

我愛人有強烈的感覺,她說,我的大腦在自動工作,一旦達到預期效果,“嘀”的一聲,燈亮了。整個過程,也並不影響我看電影,一部開始十五分鐘都很難進入(要不是其知名度我真的就關掉了),後來劇情開闊到想像力邊界的好作品啊,不愧為幾十項奧斯卡提名的大片啊。

這些能力是怎麼得來的?和知識有關嗎?是有用的知識還是無用的知識練成的?

我真的感覺,這就是上課睡覺和做白日夢導致的。

還有什麼比上課睡覺和做白日夢更無聊更無用的知識或能力呢?

——————————————

好像真的還有。比如,玩沙。

小說,繪畫,音樂都是特長,玩電子遊戲可以訓練各種技能,只要適度都是好事。睡覺是一種休息,不算浪費時間,做白日夢是一種自我催眠,多少也算勵志。但玩沙真的連遊戲都算不上,特別是半大不小的孩子花很多時間來玩沙。

比如,一個初一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在江邊玩沙,從下午四點過玩到七點天黑,每天兩個小時,能夠持續好幾個月。他在玩什麼?

每次玩完,沙都被水衝爛沖走,第二天去,可能什麼痕跡都沒有了,一切又重新來過。

先不用論知識有用無用,這個過程能夠學到什麼知識呢?

很不巧,我的初一就是這麼過來的。儘管那個時候,我還沒學會上課睡覺,而且為了考第一,學習很努力,時間很緊張,但是,每天放學後的玩沙,我根本就停不下來。

每天放學回家的路,必須經過玩沙的主場,很多次,我都告訴自己,一低頭就跑過去了。但就算我跑過去了,也會被他們喊回來的。

說起來,這個遊戲多少算我開發的,而且也確實是主力干將之一。

江邊有小水溝,也不知從哪來的水,可能還不乾淨,但這並不影響我的計劃。

我們分幾撥人,具體情況自行組隊,自建戰場。每一撥都必須有三組分工,一組負責運沙,一組負責建壩,一組負責打探其他組的工程進度,順便搞點破壞。所以,建一個真正的大壩,往往需要七八個人同時幹。

你可以在任何一段水流中設計大壩,目標只有一個,能夠承受上流的“洪峰”。當然,越在下游的組,任務越重,實力最強,人數也最多,也最刺激。所以,這些下游的位置,基本上一放學就被佔據了。但只有最沒實力和耐心的同學,才會去最上游。我經常參與或組織的就是中游,承上啟下,兩邊互動,真的很忙。

兩三個小時忙來跑去,就是為了最後炸壩。

從上游開始炸,炸掉自建的大壩,只是為了人為創造“洪水”往下衝,目標就是沖垮下游的水壩,沖垮別人的組,興高彩烈,當天回家肯定做美夢。被沖掉的組,尖聲大叫,恨不只身跳進“洪水”阻擋……衝過兩三個大壩後,最後衝關時,是前面所有的力量加在一起,衝擊最後防線,兩邊的小孩歡鬧起來,遠遠看去,和打群架一樣熱鬧。

但時間一久,再好玩的遊戲,流量都會消散。特別是,新的遊戲會席捲而來,比如魔方。

但這個遊戲,給我了太多的“多巴胺”,所以,我一直堅持到最後一組,最後兩人。

後來,我斷斷續續玩著,一個人玩過兩個大壩,自建自毀,左手搏右手,也能玩出汗來。一直到升入初二,我全身心投入武術對抗的遊戲中去了,當時就有種感覺,初一太SB了,把大好光陰浪費在低智商的遊戲上,早一年開武學拳多好,那才是正道啊。

很多年後,我遠離武術拳擊很久,卻依然懷念那些玩沙的時光。

其實,當年高考完,我離開學校時,江邊那些沙灘就變了模樣,我曾試圖尋找初一剛來時的沙溝,找不著啦,哎。

我離家幾千裡,學習工作戀愛結婚,終於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喜歡玩沙,在小區的沙地上一玩就不想回家。北京河邊沒有沙灘,甚至不能玩,所以,我只能帶孩子去海邊玩。我看到他一個人玩沙,能夠玩很久很久,玩得忘乎所以,每每都是夜色黑盡,才會依依不捨的離去。我想,這算不算遺傳呢?

其實,玩沙真的是孩子的天性,海灘上常見痴迷於沙雕的孩子啊。

再後來,我家兩個孩子都玩沙,為了玩的時間更長一些,我專門去海邊租了一年房,後來又買了房。他們為了玩的盡興一些,有一次甚至一早就去了沙灘,天黑才回來……第二天起來,發現背上的皮全部都曬爆了,不得不在家養了半個假期。

我們從玩沙中得到什麼知識了呢?

並沒有,我玩得渾然不覺,事後也無明顯感覺。反而覺得,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為此也不止一次被老師家長批評。就算後來,我也沒有從玩沙的遊戲中,找到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

只是每每想起這事,就覺得很美。

直到我看到自己的孩子玩沙時,才發現了其中的價值。

因為他們玩沙時,我只能在旁邊參觀。我長時間的觀察孩子的玩法,就發現,他們和我原來,是完全不同的物種。比如,男孩玩沙主要是建城堡,越大越好,越高越牛,建完城堡建護城河,然後,自己加水衝,衝完再修補,反覆迴圈。偶爾的變種就是建地道,劃迷宮,修長城……而女孩除了當助手,運沙提水,自己也玩,主要是建花園和房子,偶爾用沙堆小人和雕塑……這些都是我小時候不可能想像的。

但是相同的就是專注。幾個小時,他們的頭都是低著的,手離開不沙,眼不會看其他。非要按著自己的想法,把建築處理的盡善盡美,才會停下來。而略一停頓,新的想法可能又誕生了。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他們並不需要旁人的肯定,不會和其它小夥伴說,看看我的城堡,也不會站起來問一聲我的意見。

離開的時候,男孩還有一個十分出人意料的動作,就是直接把自己花了大半天時間修建的城堡,用水沖掉,或者直接用腳踢垮踩平。女孩一開始無法接受,但也很快入其中了,她樂於破壞別人的建築,卻對自己的花園下不去手,但也並不反對別人幫她處理。他們毀滅自己的成果時,居然是最開懷的時刻。

那麼努力的遊戲,就是為最後時分的毀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這和我們當年的水衝沙壩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更為純粹。

我專門問過男孩,為什麼每次離開,非要破壞掉自己的辛勞成果?

他想了想說:反正都要垮掉的。

那一刻,我大概想通了,因為這只是純粹的遊戲。

再苦再累,離開時,都不帶走任何東西,既沒有什麼遺憾,也不值得留戀。這樣,下回來時,才會有全新的興趣。主要的是,每次在玩的當下,其實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沒啥用,玩的盡情盡興才最好。

真正的完美的遊戲,就是這種玩的時候能夠盡興,玩完能夠清零的遊戲。

長期盡興和清零的滋育下,人肯定能夠產生一種能力。不僅是專注,更是好奇,對熟悉事物反覆的好奇,在不厭其煩的研究中,還能保持新鮮度。

如果拿這種態度對待學習,是一種什麼感覺?

對待事業和朋友,又是一種什麼收穫?

其實,面對我正在老去的生命,我也有這樣的體會啊。

你慢慢體會一下。

這種感覺很怪,也美。

——————————

所以,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可能正是那些無用的知識,越是無用越有終極價值。

可惜的是,現在我很難找到這類遊戲了。

誰有新的玩法,請告訴我一聲,先謝過。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Dr老爸的育兒經2020-02-07 20:45:21

何為有用?何為無用?

如何區分。

或許,很多人認為無用的,洽洽是最有用的。

我準備大致從兩個年齡階段,上學前和上學後,分別舉例說說這個問題。

上學前:

玩耍,被很多人認為是無用的,怎麼不去背唐詩?怎麼不去學寫字、學算術?就知道傻玩!

我們來看看兩個權威機構的說法:

美國兒科學會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

兒科醫生可以在每一次接診2歲以內的孩子時,都給他開一張“玩耍處方”。

並進一步指出:

玩耍可以提高兒童的計劃、組織能力,有助於提高兒童的語言、數學和社交技能,甚至可以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而且,針對不同年齡段,給出了不同玩耍方式的建議:

一、出生至6個月

1、從微笑開始。

用你自己的微笑來回應寶寶的微笑

,是一種最佳的遊戲方式,因為,這有助於寶寶社交技能和情感的發育。

2、模仿寶寶的聲音,和他進行有趣的“對話”。

3、給寶寶看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色彩鮮豔的玩具;讓他接觸不同材質的物品,粗糙或光滑,柔軟或堅硬。

4、把孩子放在不同的位置,這樣他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世界。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

二、7至12個月

1、確保你的寶寶有一個安全的環境進行爬行和探索。

2、給寶寶機會去了解他的行為是有效果的。

例如,把一些玩具放在寶寶身邊,讓他把玩具仍到地上。

3、照鏡子。

4、躲貓貓。

三、1至3歲

1、給孩子簡單的玩具,如鍋碗瓢盆,瓶瓶罐罐等。

簡單的物品是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最佳玩具。請記住,是父母和照顧者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花哨的電子裝置。

2、讓孩子有機會和同齡人一起玩。

3、幫助孩子透過不同的大運動來探索他的身體功能,例如,走、跑、跳躍、單足跳,等。

4、玩“過家家”等假裝、扮演類的遊戲。

5、和孩子一起讀書。

6、唱歌和演奏節奏,不一定是演奏樂器,就是把鍋底敲得嘭嘭響也行的。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

四、4至6歲

1、為孩子提供唱歌和跳舞的機會。

2、給孩子講故事,並且,問問他記住沒有,能不能自己講一講。

3、讓你的孩子在假裝的遊戲和現實之間移動:例如,玩做家務活的遊戲和幫助你做家務。

4、讓孩子與朋友玩,練習社交能力和建立友誼。

5、鼓勵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嘗試各種運動。例如,跳躍,搖擺,攀爬,做仰臥起坐,等等。

6、限制螢幕時間。適合年齡的媒體對年齡較大的孩子有一定用處。但是,

真實的互動和遊戲比數字媒體更適合於孩子的學習。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玩耍是幼兒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因此,

玩耍,應是學前課程的核心。

在學齡前,兒童的語言、社交情感和認知能力迅速發展;在此階段,

玩耍,可以使孩子能夠探索和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並且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即使在小學的早期階段。

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仍然至關重要,但卻常常被忽視

,而傾向於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式。然而,在這一時期,積極的、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可以顯著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

孩子們在玩耍中,學到了關鍵的技能,並且在玩耍中,發展了這些技能。他們在玩耍時,並沒有在想:“現在我要從這個活動中學到一些東西。”然而,

他們所有發展領域的技能都可以透過玩耍來學習與發展,包括運動,認知、社交和情感技能。

玩耍在促進兒童發展,提高兒童學習能力上

比任何其他學前教育活動都更為有效

上學後

上學後,家長往往看重知識性的東西,看重語文、數學的成績。不過,在目前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升學的壓力如此之大,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些東西,比單純獲取知識更有用:這就是

思維的能力

我首先推薦哲學。

不要認為哲學很高深,事實並非如此。

正好寫過一篇這個,直接放連結吧:

你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無用的知識對孩子未來成長真的是無用的嗎?老楊叔聊志願填報2020-02-08 20:27:45

若干年後,等你的孩子想談戀愛了,想追喜歡的姑娘了,被別人翻了個白眼,說你這人太無趣了,生硬、渾濁、呆板、無聊、木訥、灰暗,生活的全部就是吃喝拉撒睡覺工作,活得跟個行屍走肉似的,讓人沒有一點交流的慾望,更不要說相處,精神上一潭死水,審美上一塌糊塗,令人心煩意亂,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他瞪著無辜的大眼睛,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其實就是精神層面的蒼白寡淡。

哲學,文史哲,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行為和事物,只是一種表象和案例,代表了一個人精神層面的豐潤,審美意識的開啟,和戲劇、歷史、音樂、美術有種內在的勾連和呼應。

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中對此做了很好的解釋。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這裡的竹,就代表哲學、文學、歷史、戲劇、音樂、美術等精神層面的等東西。

看似沒用,卻最有用,因為人活的就是精氣神。

標簽: 遊戲  孩子  知識  無用  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