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作者:由 找到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3-01-03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太多的是世俗趣味的女人故事,現代街景上變幻著三皇五帝到於今的老套舊套俗套;太濫的是對“女人”半是生吞活剝的傳統半是似是而非的感覺的評點解說。中國男性說及“女人”,常常一如既往地使人不得不冷笑,中國女性說及自己,又常常一如既往地使人不得不苦笑。

立足現代背景上的性別視角,試圖比較全面和系統地探討女性在中國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真相,以及中國文化與中國文人與另一個性別的相對關係,解析中國文化、文學在表現兩性關係方面的一些特殊現象。

——————⊙——————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卷一•假做真時真亦假

第一章 神話篇:天外霓裳

【與西方神話的比較,分析中國原始神話對兩性相處的記載所隱含的性別觀念。】

兩性的始祖——不知其母——月宮無故事

男神/女神——大欲和大倫

——

禍水,禍水

——離離原上草

——————⊙——————

禍水、禍水(二)

女人被說成“禍水”,索性甘當這個禍水,破罐子破摔。

管不住嚇不退女人,“禍水”說就是女人抽象的惡諡,男人包括帝王腦袋上實體的緊箍了。

它的效應是使帝王可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閱盡人間春色,但要是

想做個聖君賢君明君,贏得生前的威望身後的令名,對他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便只能有之而非好之。

敦倫歸敦倫,卻不動情不用心過後不思量,以便把“禍水”的能量和影響力控制在龍床四沿之內,防止她們流入朝野氾濫成災。

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朱洪武、異族的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開國大皇帝都是對“禍水”有之而不好之的典範。

——————⊙——————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烽火戲諸侯”——一個流傳流傳幾千年的關於“女人誤國”的故事,應該是做君王的教科書第一課。

——————⊙——————

劉邦剛打進秦宮,也險些一頭栽進子嬰退到軹道邊拱手出讓的秦宮“禍水”堆裡,幸虧身邊智囊得力,及時勸阻懸崖勒馬。

劉邦居秦宮,“婦女無所幸”,後來是漢界吞併了楚河很關鍵的一著棋:

此舉告白項羽他沒有稱帝的野心,讓豪爽漢子項羽又一次放鬆了警惕坐失了幹掉狡猾對手的良機;

此舉又告白天下,劉邦有別龍種始皇帝播下的跳蚤二世三世,他拒絕腐敗克己修身志在蒼生,讓水深火熱太久的天下不覺在心裡把選票投給了他。

劉邦一個“婦女無所幸”,現實意義不可估量歷史意義更是深遠,準帝王李自成洪秀全就缺了這一招。

江山才有半壁,人還半王半寇“妾身未分明”,美人先擁個滿懷滿抱,遮住了前途晃花了眼睛隔開了生死兄弟,只剩禍水滾滾載舟覆舟,不淹死才怪呢。

開天闢地席捲天下的君王,勵精圖治河清海靖的君王,被當做君王楷模讚美的君王,極少有“好色”的記錄,只有“好德”的佳話。

這樣的君王成功地征服了“食色性也”的自己,滅了“人慾”,又沒少了後宮佳麗,什麼也不耽誤。

反之,好色之君總是昏君暴君乃至亡國之君。後一種往往望之並無昏或暴的跡象,風流儒雅多才多藝很似人君。

只為貪看玉樹後庭花,貪聽霓裳羽衣曲,時不時誤了早朝——主要是冷了臣民的心,到時候漁陽鼙鼓動地來,流水落花春去也,智商再高也是天大的昏蟲,後人指點,說不盡的譏評和嘲笑。

這些亡國之君不見得多蒐羅了幾院子美人。他們昏在對美人多用了龍床之外的閒情,多搭了超出“敦倫”的閒心閒功夫。

帝王的箍兒緊到如此,等而下之的所有男人不說可知了。

中國男人,能在青史裡彪炳上一筆的,名臣名將,思想巨人,文化泰斗,特色人物,他們有傳略,有的還有著述。

傳略和著述,都只說他們之為社會人的歷程言行,完全不提到他們之為男人。對這一節,中國最通行的句式是,給他一句“妻某某氏”,間或是“妾某某”,讓人稍見其人也出任過丈夫一職的端倪。

更多的,連這一句也付之闕如。我們只能從他們多半有兒子,有時還有多少世孫上妄加推斷,他們並沒因為信奉“忠孝不能兩全”之類的緣故,管他有後無後的,顧自做忘我的清教徒。

想想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藺相如張良蕭何魏徵,廉頗韓信李廣霍去病,蘇武岳飛關羽文天祥,

他們在中國的知名度那麼高,故事流傳那麼廣,

但他們以男性角色與女性相對是什麼情景,我們連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話也想象不出來。

——————⊙——————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

中國現代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老是走兩途,要麼嚴肅地摳故紙堆,一嚴肅便滿鏡頭紙做的假偶像,不著半點活人氣息,讓觀眾不如關機去讀《二十四史》;

要麼學港臺信馬由韁戲說,一戲說又不是歷史題材只是古裝現代劇,只侵犯了古人的姓名權,沒用上他一個細胞。

罵編劇沒文化或糟蹋歷史,也須再回首瞧瞧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文化和歷史都對男人面對女人的那個生命側面含糊其辭諱莫如深,對愈是優秀傑出的男人愈是含糊其辭諱莫如深。

少了這個側面人怎麼可能完整呢?

虛構也得要點線索,捕風捉影還要有風和影在。

整部二十四史,關於男人面對女人,能給我們什麼線索?

豈能不是不編造則單薄平面如紙人,一編造又成了活靈活現卻和其人不沾邊的另一個冒名頂替者?

費力不討好的電視劇《司馬遷》、《蒲松齡》、《戚繼光》什麼,起碼有一半是砸在文化和歷史的這種中國特色上。

要有哪個男人被歷史記住了他性別的某種表情,那對他常常不是好事。

——————⊙——————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影視劇是這樣表現隋煬帝的“荒淫無道”的……

——————⊙——————

秦檜的老婆王氏和他一樣有名,原因是秦檜枕上來風信了婦人之見,他千古奸相的罵名是和老婆平分的。

想到鉅富石崇,勢必同時想起“墜樓人”綠珠。

石崇富可敵國,要什麼美人沒有,不合鬼迷心竅捨不得叫綠珠的那個,結果惹來滅頂之災,因小失大,賠了身家,美人也沒保住。

秦檜是政治罪人,石崇是人生蠢材,歷史潮流怎麼從傳統到現代,從現代到後現代,在中國,石崇也不會讓男人由衷欣賞,女人由衷領情,鬧得雞飛蛋打,他確實只是蠢,瀟灑走一回也不是這走法兒。

至於秦檜,

每到一個王朝的末世,其實總有人殉國有人賣國的,今天都明白殉的賣的全不是中國,只是一個皇帝。

殺岳飛,罪不可恕,但不是皇帝有旨意,秦檜哪裡想殺就殺得了,十二道金牌誰下了才算數?傳統的是非不足左右今天的理性了。不過秦檜還是比其他奸相和喪權辱國的大臣更招人恨些。

這裡多少和他放任女人參政議政,女人出的又都是壞主意有關。

男人在其位謀其政,政治判斷有對有錯,對錯都在份內,摻進女人老婆,政治就摻進了私心似的。

末世的掌權人,主戰戰到舉國焦土也罷,主和和到引狼入室也罷,哪種決策更錯些,是個人類不喜歡正面討論的話題,也不會有統一的結論。

問題只在,被認定出以公心,戰與和及其後果都有情可原,一摻私心便成了“奸”。王氏吹進秦檜耳中的枕頭風等於秦檜無公有私的品質招牌。

秦檜活該雙料的永世不得翻身。

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似乎在從所有角度明言或暗示,出了居室,女人就是男人的危險和禁忌了。

這與其說意在把一個性別封閉在家庭之中,阻止她們介入社會和男人的事物,不如說更多構成

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

告訴他們男人的社會角色和性別角色沒有兩全其美的協調之道,註定此消彼長顧此失彼,比“敦倫”的實用心態多走一步,女人對男人便是有害無益乃至為禍甚烈的存在,使他們危機四伏直到殺機四伏。

重則誤國輕則誤身再輕則誤事,最輕最輕也誤了人品人格情操節操,所謂“無行”。

——————⊙——————

中國傳統歷史中汙衊女性為“禍水”,是對男性的警告和限制嗎?

影視劇截圖:唐明皇與楊貴妃——一個被演繹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帝王愛情”。

——————⊙——————

一句話,男人要“食色性也”,就做不起社會承認的大丈夫真君子;做不起大丈夫真君子,“食色”又沒你什麼上檔次的份兒,“性也”也是白“性也”。

“禍水”如此男人不宜,偏偏社會又不許男人扔開“無後為大”的倫常重負,只准用生命供奉忠孝節義,不可為女人分神。

男人得聽從“父母之命”接受一個或多個“居室”,居室這地界,說淺,一覽無餘,說深,深不可測。

文化和歷史可以對它佯裝不知避而不談,別人更不會去人家的居室探頭探腦。

居室坦然屹立於世又高度隱私。

居室裡的那個男人,他從哪學習他面對女人的“度”?

浸在“禍水”裡又不讓它沾溼了男人行走於社會的冠冕和儀容?

在中國,想對得起文化又對得起自己,做男人是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進退自如得心應手的。

——累麼?

✎待續ღ

——————⊙——————

【每週一、三、五發布 敬請關注】

更多閱讀 點選連結

作者簡介

匡文立

滿族,出生在詩書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從事專業文學創作。網易女人頻道特約作家。作品有小說集《昨夜西風》、《白刺》、散文集《姐姐散文》,長篇隨筆《銅鏡中的佳人》、主編文化隨筆《第二種真實》(三卷)、隨筆《中國文人與佛與道》、長篇隨筆《中國鬼神系列》、《女人與歷史》、《陰性之痛》、電視連續劇《玻璃婚》(25集,編劇)和大量散文、隨筆等等。

——————⊙——————

編輯:

@雲山

配圖:

杯子

校對:

綠籬

——————⊙——————

【免責宣告】

本文選自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第二種真實:女性啟示錄叢書《銅鏡中的佳人——女人面對傳統》,經過作者匡文立授權網路釋出。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資訊,否則視為侵權,作者保留追責權利。

標簽: 禍水  男人  女人  秦檜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