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什麼是信託?投資信託有風險嗎?

作者:由 心安理得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2-04-14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安得財富理財課堂,我是小杜老師。

近期啊,經常有一些剛剛接觸信託的投資人過來問我,小杜老師,聽說信託挺好的,收益又高,產品又安全,還是富人專享的理財方式。信託究竟是什麼,真有傳說中那麼好嗎?

本期影片,小杜老師就來給大家講講,什麼是信託,以及信託的風險。

首先,說一下信託的起源。

根據《梅騰銘文》記載,公元前2548年,一位古埃及人寫了一份遺囑,指定他的妻子繼承財產,他的孩子為受益人,併為他的孩子指定了監護人。由此考證,4600年前古埃及的經濟社會環境就為信託行為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和思想基礎。

從一般的觀念來說,“信託”是產生於西方,然後逐漸東化的一個概念。中國古代沒有完全等同於西方定義下的信託,但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夫有信,而後可託”的信託故事。

以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白帝城託孤”為例。

委託人:劉備;受託人:諸葛亮;受益人:後主劉禪。信託資產:蜀國政權;信託保護人:尚書令李嚴。結局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聯吳伐魏,南征孟獲,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最盡忠職守的受託人。

熟悉歷史的小夥伴,一定還能舉出很多例子。比如,周武王託孤周公,輔佐周成王;清代,順治為康熙選定四大輔政大臣……這些和古埃及的“遺囑託孤”行為相似,可以理解為一種信託行為,但它們都只是古老的民間行為,沒有專業的信託機構,各方權利義務也不明確。

回到我們現階段的信託,其實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

我們在報紙新聞上,經常能看到很多名人,比如馬雲、梅豔芳,他們都買了信託,他們買的其實就是家族信託,可以理解為廣義信託的一部分,廣義信託的職能主要是財富管理、資產隔離,規避風險等。

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接觸的更多的其實是狹義的信託,你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

100萬起投步的一款理財產品。

信託和銀行、證券、保險是我國四大金融支柱,信託公司股東多為央企、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企業集團,全國在營信託公司一共是68家,銀保監會明確規定以後也不會新增牌照,所以大家都說信託公司的牌照是非常值錢的,也叫做百億牌照。

一個信託專案裡,大概有這樣幾個主體:

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和融資方。

委託人,其實就是投資人,可以簡單理解為買理財產品的這個人。

受託人,也就是信託計劃的管理方,就是信託公司。

受益人,往往我們買的1,2年的都是自益信託,所以受益人也就是委託人。

融資方,信託計劃的實際借款人。比如開發商要建商品房,政府平臺要做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資金需求他們就會找到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做盡調,談融資成本,談風控措施等等。當一切都符合信託公司的要求之後,信託公司就會把他包裝成一個信託產品,賣給投資人。

這時候可能就會有投資人要問了:

為什麼這些政府平臺或者開發商,不去找銀行借錢,而是要找信託公司借錢呢?是不是因為他們達不到銀行的標準啊?

這裡有2個原因:

1、一般融資方一定是先找銀行的,因為銀行的融資成本比信託公司要低,但是銀行是有授信額度,額度用完了,就只能去找其他渠道。

2、銀行放貸的時候會要求返存,比如我借1個億,但是要求我30%返存,這樣一算,總的融資成本反而也就不低了。另外,信託資金運用,不像銀行貸款那樣有那麼多的要求。銀行貸款,每一筆的資金的運用,融資方都要找銀行去溝通。

那信託的風險如何,它的違約率是怎樣呢?

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末,商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2萬億,不良率1。89%;而信託業,根據信託業協會資料,截止2018年4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專案規模為2221。89億,資產風險率是0。98%。

所以,買信託不是沒有任何風險的,但是,它的風險相對而言是非常低的。

因為收益穩定,安全性相對較高:所以信託經常被稱為富人的“定期存款”。如今,信託的收益一般穩定在7%~9%之間,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資產保值增值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