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怎樣擺脫緊繃感?

作者:由 禕楠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2-03-23

一、同學的困惑

困惑一:我學畫畫就是為了在生活中放鬆,想要用畫筆記錄生活。可學起來,有時又好像偏離了初衷,越想畫好越緊張,反而放不開。咋辦?

困惑二:有時看到班上別的同學畫得很好,或者很有進步,感覺自己沒有自信心。

這是同學們近期的提問,所以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態、觀念上如何去突破。因為心態的變化和技巧幾乎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些。

為什麼會有緊繃感,我的理解是,可能不僅僅是我們畫畫的時候會覺得緊繃,而是我們在生活中可能就處於緊繃的狀態,而沒有太發覺。就是我們生活了這麼多年,整個狀態其實是緊繃的,這和我們生活的環境或者過去的成長經歷是有關的。

二、關於心態

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幾件小事:

大學以前,我是一個非常守規矩的學生,上大學以後(15年前),上課不是傳統的那種課堂,而是15個左右的學生,在一個工作室上課。工作臺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擺放佈置,好像從來都沒有“統一”和“規矩”,當然也從來沒有發過教材課本。剛經歷過高考的應試訓練,一下到這種“開放式課堂”,我非常不習慣,好像自己一直以來需要的“秩序感”被消解了,這種“秩序感”來源於“應該”,來源於“某一種特定的做法才是好的,被接受的”。

那時,主課是一個學期一次的“大作業”,我發現我的作業很難有進展,因為當時我並不是一個會提問的學生,或者說是一個不敢提問的學生,怕自己的問題會讓老師覺得低階、幼稚,怕被拒絕。

後來有一位老師上課,她性格非常開朗,推崇輕鬆自由的課堂氣氛,經常和大家開玩笑,鼓勵同學們坐得”東倒西歪”,其實是鼓勵大家以最舒服的姿勢來聽課,你可以隨意移動課桌椅,坐高坐低做哪兒都可以,哪怕躺著都行;如果你沒有吃早飯,她一點也不介意你邊吃邊聽(只要不發出太大的聲音影響到其他人)。課堂上當然也可以有提問、質疑和爭論,這樣,老師就知道你是在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收。

我受到她的影響,很喜歡、很願意是這樣的課堂氛圍,雖然我很少和大家開玩笑,但我希望大家在課堂上能夠更願意進行自我表達,而不用擔心不被接納,因為開放的心態、很積極的、很舒展、很自由鬆弛的心理狀態,對於知識的掌握是非常有助益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辦公室的領導,今天剛剛下了入冬的第一場大雪,你知道大家手頭工作暫不緊張,你會提議讓大夥兒離開座位,到樓下玩雪倆小時嗎?你會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而不擔心HR找茬考勤問題嗎?

如果你是一個幼兒園孩子的媽,你會在經過一場夜雨的早晨,給孩子請半天假,帶Ta就在小區裡踩水玩嗎?

聽上去有點矯情?

但如果你的答案都是:會呀~當然了!說明你的狀態是很放鬆的。

如果你很想這樣做,卻因某種現實因素的考量最後並沒有採取行動,那也說明你心中有一顆種子,仍然是可以放鬆的。

如果你從來都沒有這麼想過、期待過,可能說明你的狀態有些緊繃。

當我們知道在必須的“應該”之外,某些“規矩”之外,確實還有一種另我們的身心狀態更舒展的選擇,被大自然或者其他什麼滋養的可能性時,現實的束縛就會鬆綁一些。

三、兒童與成人的繪畫

大家可能知道,像馬蒂斯、畢加索幾位偉大的畫家,在他們繪畫生涯的後半期,都開始追求具有像兒童畫一樣拙樸、童稚的繪畫語言。畢加索甚至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孩子的畫重點不在於畫了什麼,而是ta在表述什麼。我們大人也可以表述,但為什麼不能像孩子一樣自信地對待自己的畫面呢?因為小孩子不會評判。而大人已經成長了太多年,很多的條條框框,告訴她你沒有學過,你畫的不好。所以, 才開始動了幾筆,就會開始升起判斷,好或者不夠好。所以小孩子畫畫的過程中不需要理性,他們依靠的是還沒有失去的想象力和直覺,且容易沉浸;而成人畫畫需要有理性打底,有方法論,否則容易遊離,再透過思維這些,讓可能已經失去的想象力和直覺逐漸迴歸。

大人一般會很看不上小孩子的畫,覺得那小兒科,所以自己畫的時候,一定會避免那麼“幼稚”,但實際上,如果大人的畫能透露出像孩子一樣的天真,是很難得、也是很寶貴的。

四、進步的規律

有一位同學,有天在群裡發了一張某藝術館展覽的大師畫作,感嘆說,看到畫的那麼好,自己有點沒有信心,覺得自己真是差勁極了。

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同學,我說的整理筆記的方法,好像課下只有她一個人堅持做了。但她對自己的要求有些太高啦,畢竟她才畫了十二次作業(每週一次),每次算作兩小時,總共也就24小時。從投入的時間、練習的數量上看,她的進步是可以看到的。但如果我們學畫畫,上來就跟達芬奇拉斐爾比,結果只能有巨大的挫敗感,而對進步無益。

怎樣擺脫緊繃感?

畫畫練習的進步規律,並不是像一根直線式,所謂的每天都能感到比前一天更有進步,而是有平臺期的,所以畫畫,一方面是技巧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說是對心態的調節,比如挫敗感、比如畫不下去……這時候,老師更像是一個陪跑者,把ta曾經遇到過的問題,踩過的坑又爬出來的一點經驗做一點分享。

我們剛開始學進步會相對快一些,然後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之後,可能就會停在那個階段挺久,可能是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會因人而異)好像也沒有特別的進步。平臺期如果認識不到的話,過程會覺得難熬,很多人就是在這裡堅持不下去,可能就放棄了,覺得自己就這樣了吧。Ta可能不知道,第二天醒來,繼續畫,也許就驚訝地發現:咦!我好像換了一雙手!對!就是這樣,會有一個飛躍式的進步。然後你又來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線。開始新一段相似的心路歷程。

當你去評估自己是否有進步時,不要每天,也不要以“每週”計算,可以適當長一些時間再做回顧,比如一個季度或者半年、一年,在此期間,不要內耗太多精力在“我怎麼進步這麼慢”或者“我好差勁”的不客觀的自我評價中。

當你知道自己可能處於平臺期,那麼只要按部就班,把該做的練習做了,該思考的問題想一想,而不要太在意結果,安靜地耐心地等待這段時間過去,勝利就能到來。而不是焦慮、緊繃、自責、情緒內耗。當你處於這段時間中,就算每天不睡覺地畫,也不能讓那個飛躍點大幅度提前,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五、肌肉記憶

和學習某項運動一樣,繪畫的練習也有肌肉記憶。比如,我們學習打羽毛球,剛開始學習的是分解動作,你在練習思索的時候,會把注意力放在一個一個分解動作上,加上不熟悉,就會覺得磕磕絆絆,不過隨著熟練,慢慢整套動作可以行雲流水,再然後你可以練習打比賽,因為基礎的練習都已經內化成了肌肉的本能反應,所以你的精神可以更集中在感受上,而不是回想和思考上,你的肌肉控制能力變強了,類似你的手能更好的控制用筆了,所以也會更鬆弛。

剛開始我們會把畫面元素提煉出來,分析它們是怎麼在畫面效果中起作用的,相當於分解動作,練習時,為了更好地“放開”,讓自己更好地感受這個動作是怎麼回事、我們不妨先把動作的幅度做大一些,誇張一些,這對初學者是有些難的,所以更要在心理上突破。再回到畫動態來舉例,我們先要把觀察到的動態進行誇張,但這一步一點也不容易,初學者往往“不敢”,認為自己畫了90度,但其實只有40度。這些“小心翼翼”的部分在最初是要去突破的,就需要“敢”的嘗試。具體方法有:

1、畫幅大小:建議大家畫幅適當大一些,感受畫筆在紙上的流動。如果你畫的太小,也容易小心翼翼,會讓我們摳摳索索畫不舒展。畫一個動態人物速寫,可以用A4大小豎向畫,或者A3大小的紙橫向畫兩個。再大些可以用8開的紙,橫向畫兩個(8開紙畫兩個一般是考試時的規格),畫幅大,線自然更長更直,這樣才容易鍛鍊到控制能力,大些的能畫好,小的也可以畫好,反之則不一定。

2、力度體驗:用最軟的鉛筆(6b或8B用最大的力量在紙上畫,感受一下能畫出的最黑的程度,再逐漸減少用力,黑色逐漸過渡到深灰、淺灰)這樣重複幾次,把一張A2的紙張填滿,這都是針對心理上的“不敢畫”、“不敢畫黑”、“不敢畫輕”,那麼就來體驗一下極致,能夠讓自己直觀的感受能畫出的深淺變化範圍。這些都屬於行為上的突破帶動心理上的突破。

3、體驗“髒亂差”:有的同學非常最求完美,希望自己的畫紙任何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如果亂一點,ta就想要放棄。這是很錯誤的想法。“放開了畫”就是要你把那張紙畫爛、改爛了為止。這才是練習的正確開啟方式,因為這是練習而不是展示。

以前我上班,做景觀設計,設計過程稿和成圖是兩個階段,成圖是乾淨的,而過程稿很可能是“髒亂差”的,因為你在思考修改,常常還會用另外的紙在圖上“打補丁”,不論是再有經驗的設計師,都可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所以大家在練習時,也可以分開:哪個是你要練習分解動作用的,注重思維、理解、就會有修改。哪些是你練完了以後想要畫一次呈現的,那你就儘量不要用橡皮擦。前者其實是“慢寫”,注重分析學習的過程;後者是“速寫”,更注重感受的表達、表現。

六、總結

我們在生活中未覺察但可能存在的緊繃感(目標驅使所形成的習慣性束縛)、我們區別於孩童的評判心、我們對於繪畫練習進步規律的不熟悉、所處的學習階段……等等,都有可能讓我們有種放不開的感受。首先我們知道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困惑、這很正常,我們接受它的存在,再逐漸去克服。

人在鬆弛的狀態下容易更好的發揮,得到好的結果獲得更多自信心,反過來讓自己可以有更放鬆、遊刃有餘的狀態,這是一個正向的迴圈。畢竟,讓我們變得更輕鬆、更自在、更專注的部分,才是我們身心得到滋養的真正原因。

標簽: 練習  進步  畫畫  我們  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