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NO.33《中國考古通論》筆記|隋唐五代城址考古

作者:由 文博碩士考研資訊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06

概述

隋唐兩代的考古學文化分期

1。隋朝

物質文化面貌沿襲著不少北朝的風格。

2。 唐朝

(1)初唐時期

唐朝建立到唐高宗時期,文化在沿襲隋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是唐朝初創階段。

(2)盛唐時期

武則天在位時期至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出現了許多大型墓葬和製作精美的器物,各類文物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反映出唐代經濟繁榮、文化鼎盛的盛世氣象。

(3)晚唐時期

安史之亂後至唐朝滅亡,是唐朝由盛轉衰直至滅亡的時期,墓葬規模、出土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大不如前,異域風格的器物大量減少,反映了唐王朝趨於保守、衰落的景象。

隋唐五代的城址

1.長安城

(1)興建及廢毀

①興建

公元581年,隋滅北周,宇文愷修建大興城,選址於關中地區龍首原(今陝西西安市區),先後修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唐代相沿,改稱長安,又在北部興建大明宮,在外郭城內營建興慶宮。

②廢毀

長安城在唐末戰亂中大部分毀於兵火。唐末天祐元年朱全忠迫昭宗遷都洛陽,並令拆長安宮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黃河運往洛陽。隋大興、唐長安作為國都320餘年,至此全部廢毀。

(2)佈局

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構成。

①外郭城

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南三面各開三門,北面開四門,城內南北向街道11條,東西向街道14條,街道相互交叉,將城區除宮城、皇城和東西二市之外的地方分為110坊。

②坊

各坊四周夯築高牆,裡坊內設十字街道為主要街道;坊內設民宅,國子監,京兆府署,萬年縣署,長安縣署,大、小雁塔等寺廟、道觀建築;裡坊門早開晚閉,宵禁後禁止進入。

③市

城內中部設東西二市,為商業區。二市均建夯土圍牆,開八門,內有井字街道將市內劃分為九區,每區之內又有小巷互通。臨街開店鋪,主要有各種手工作坊、飲食店、珠寶店等。

④宮城

宮城位於外郭城內北部中央,整體為長方形,四周圍牆夯築,內部被隔牆分為三個部分,正中為太極宮,為皇帝正衙所在,東側為太子東宮,西側為後宮人員居住的掖庭宮。

⑤皇城

a。皇城位於宮城之南,其東西兩垣與宮城東、西垣相接,南垣即明清西安城南垣。北面無牆垣,與宮城之間以“橫街”隔之。

b。皇城內有東西向街道七條,南北向街道五條,其間分設中央衙署和太廟、社稷等。

(3)大明宮

①興建

唐太宗時,於宮城東北禁苑的龍首原上建“夏宮”,初名永安宮,次年改稱為大明宮。至高宗時期,重修大明宮,武則天臨政,把朝會之所由太極宮改為大明宮。

②建築佈局

大明宮的建築佈局以丹風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門為南北軸線,官廳、別殿、亭閣與樓觀等分佈於東西兩側。大明宮南半部三大殿構成前、中、後三個空間。

a。“大朝”

以高大雄偉的含元殿為主體,面朝寬闊的丹鳳門廣場,國家盛大的慶典多在此舉行。

b。“中朝”

以宣政殿為主體,朝廷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殿中內省、御史臺、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均設在其左右,為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

c。“內朝”

以紫宸殿為主體,紫宸殿是緊連後宮的便殿。

③丹鳳門

大明宮平面略呈梯形,四面皆有門。正南的丹風門由東西墩臺、5個門道、4道隔牆以及東西兩側的馬道組成。丹鳳門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④含元殿

大明宮的正殿,是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始建於龍朔二年,南對丹風門。宮殿向南有龍尾道,殿基左右兩端各有一廊道,銜接“翔鸞”、“棲鳳”閣。

⑤其他宮殿

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為常朝、內朝之所。其西北有麟德殿,其臺基平面呈長方形,上建前、中、後相毗連的三殿,為宮內宴會、遊戲之所。

(4)太液池

①佈局

太液池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渠道相連。西池東西長 500米,南北寬320米,中有園林式島嶼蓬萊島遺蹟東池南北長約 220米,東西寬約150米。

②考古發現

a。 透雕龍紋石欄板和帶蓮花座的蹲獅的石望柱等最高等級建築構建,唐代考古首見。

b。 蓮荷的遺蹟。證實了“太液芙蓉未央柳”以及文獻中對太液池蓮荷美景的記載。

(5)興慶宮

開元間唐玄宗於外郭城東部興慶坊營建興慶宮。興慶宮平面呈長方形,宮內中部有一東西向隔牆將宮廷分成兩區,北為宮殿區,南為園林區,它是是興慶宮的主體。

(6)大雁塔和小雁塔

①大雁塔

大雁塔又稱慈恩寺塔,為唐高宗永徽三年高僧玄奘建立,初為五層,武則天時重建,共十層。至今猶存的是經過後代修葺的方形錐狀七層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代表。

②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薦福寺內,修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它採用密簷式磚構建築,初為15級,現餘13級,正方形,底層邊長約11米。

(7)隋唐都城的佈局及其影響

①隋唐都城的佈局

長安城以宮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門構成南北中軸線,佈局方正嚴謹,是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佈局的發展和完善。

a。宮城置於中軸線北端沿襲前代傳統,在宮城南面另築皇城則是從隋大興城開始的。

b。城內居於北部正中宮殿區、居於坡頭高地官衙府邸與一般居民區相互隔離,等級分明,突出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極”的都城建設理想模式,體現了皇權至上和中央集權思想。

c。城內裡坊為封閉式格局,四周建高牆,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有濃厚的軍管性質。

②對外影響

a。對渤海政權

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的渤海政權,其上京龍泉府城、中京顯德城、東京龍原府城的設計大體模仿長安,宮城都在城北部正中,城內都有方整的裡坊。

b。對日本

日本在7到8世紀興建的藤原、難波、平城京、長岡、平安京五座京城,效仿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尤其是平城京和平安京,形制、佈局以及宮殿、城門和街道的名稱都沿襲長安城。

c。 對中亞地區

中亞的托克馬克西的阿克彼行古城、塔拉斯城等一些城市,採用的大體方形平面,“面三門”或“四面十二門”的做法,也淵源於隋唐。

NO.33《中國考古通論》筆記|隋唐五代城址考古

2.洛陽城

(1)興建及發展

①興建

隋代宇文愷規劃設計東都洛陽城,選址於今天的洛陽市區。

②發展

唐初廢東都,高宗時復以洛陽為東都,武則天、中宗、玄宗、哀宗都曾長居洛陽,它是唐代的另一個政治中心。宋代以此為西京。

(2)平面佈局

洛陽城平面近方形,洛水橫貫中部。城內洛河以南有南北向街12條,東西向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裡坊呈方形,佈局整齊,內有十字街道,周圍築坊牆。

(3)市與河渠

①三市

西市在西南隅,南市在東部洛水之南,北市在洛陽舊城東關外。

②市與河渠

洛陽城的設計注重城市的商業功能,市場都是依可以行船的河渠而設。洛河可方便運輸,故直接規劃在城內。北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南市通運渠;西市通通濟、通津兩渠。

(4)白居易故居

①遺址

外郭城東南部履道坊西北隅,為一座帶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②文物

出土了大量建築構件和唐代瓷壺、碗、盤、杯、石硯、石經幢等文物。其中的六面體石經幢,上面刻230 多個楷書漢字的陀羅尼經文,其中有“開國南白居易造此佛頂尊勝大悲”、“唐大和九年”的文字。

(5)宮城與皇城

與大興城在設計上不同的是,洛陽城的宮城、皇城位於全城的西北隅,佔據高地,便於防禦。宮城南面為皇城,北建重城,東隔東城,西面連苑,戒備堅固而緊密。

①宮城

宮城平面近方形,城牆中為夯築,內外包磚。宮城內主要宮殿區二號臺基為武則天時期的明堂遺址。宮城的正南門在盛唐時期進行了重修。

②皇城

皇城圍繞宮城的東、西、南三面,內設五省、三臺、五監、九寺、十二衛、十六府等官署,還有接待四方來賓的館舍。

③其他

宮城東北、西北兩角各有一隔城,北面建曜儀、圓璧二城。曜儀城為狹長方形,圓璧城平面呈梯形。東城緊接皇城之東,東城之北為含嘉倉城。

(6)上陽宮

①興建

唐高宗時期在東都苑東部傍皇城南牆修建了上陽宮,成為東都的主要宮殿,是高宗、武則天聽政之所。

②考古發現

1989~1993年在這裡發現了唐代皇家園林。內有東西長33米以上的水池,周圍水榭廊房環繞,還有六處假山和兩條五彩卵石鋪成的石子路,出土了大量琉璃瓦以及太湖石。

(7)糧倉

在唐代,洛陽是漕運物資運往長安的中轉站,故城內設有一些重要的糧倉。

①子羅倉

位於皇城右掖門西內側,是隋代用以儲藏鹽和糧食的。

②含嘉倉

a。概況

位於圓璧城東門外,東西長615米,西垣長725米,東垣長765米。南部河東北部已經探出排列整齊、東西成行的倉窖287座。

b。糧窖

各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圓罐形,口徑最大的18米左右,深12米;最小的口徑8米,深6米左右。160號窖還存有大半窖已經炭化的穀子,估計有25萬公斤。

c。方形銘文磚

文字記載了糧窖的位置,糧食的種類、來源、數量、入倉的時間,負責運輸、人倉的職官的姓名。各時期倉磚銘文的格式和用語是此倉管理變化的真實記錄,磚銘上所刻職官署名錶明租糧入倉執行嚴格的收驗和勘驗制度。

(8)官辦磚瓦窯群

a。洛陽東城中部唐磚瓦窯遺址

出土遺物有建築構件、窯具和陶瓷器。建築構件中的板瓦、筒瓦、花邊瓦、蓮花瓦當、獸面梯形磚、繩紋磚、蓮花座等在隋唐洛陽城中屢見不鮮,是修建宮殿用的。

b。外郭城履順坊磚瓦窯遺址

專為營建洛陽城及宮殿而特設的官營作坊,其年代當在大業元年至開元十九年之間。

3.揚州城

(1)歷史上的揚州

①地位

揚州城位於今天江蘇揚州市區及北郊一帶,隋唐時期的揚州城是繼長安和洛陽之後,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地方城市,也是隋唐時期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港埠。

②歷史

a。 春秋末期,吳國始於北郊蜀崗興築邗城。

b。漢代以後稱廣陵。

c。隋唐以後置揚州。隋代開通的運河與長江交匯於此,交通的便利促使揚州城發展迅速,有“揚一益二”的聲譽。

d。唐末五代揚州城遭受戰火洗劫而淪為廢墟。

e。五代後周在羅城東南隅築城,稱為周小城。

f。北宋時期沿用周城為揚州府城,稱為宋大城。

g。南宋時期揚州成為與金和蒙元對抗的前線,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揚州城佈局

①子城

隋在漢代蜀崗上原廣陵城舊址的基礎上築江都宮,唐代沿用宮城舊址為唐代府衙,因與蜀崗下所築羅城相對而稱“子城”。城內有南北、東西道路,十字交叉。

②羅城

羅城為安置工商市場和百姓居民居住的裡坊區。唐代築羅城時以運河為中心圍築城牆,城內的橋位與街道佈局密切相關,即城區開發在前,圍城在後,這是商業性城市發展的模式。

c。水系

揚州城內有東西、南北走向的主要河流各兩條,形成井字形水系。宋代的沈括在其《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對唐代揚州的二十四橋做了考證,是復原揚州城的重要參考文獻。

(3)考古發現

①木橋遺蹟

1987年在石塔寺、文昌閣一帶發現了一座唐代的木橋遺蹟,清理出了橋樁33根,排成6列,長34米以上,寬約7米,為一五孔橋樑,其中橋樑中孔跨度最大,長達8米。

②唐代建築基址

a。 早期建築不用臺基,很簡陋,有骨料、礪石等出土,可能為普通民居兼手工作坊。

b。中期向北擴建了臺基,增建了後廊建築。

c。晚期又在中期的基礎上重建,擴大臺基,增建前廊,增闢西門。晚期重建的建築遺址內還出土了波斯孔雀藍釉陶器、玻璃器皿等碎片。

③瓷器

考古發現的瓷器多為越窯、長沙窯、鞏縣窯等產品,其中以湖南長沙窯青瓷為最多。長沙窯產品多為實用性器皿,如壺、碗之類,物美價廉,是外貿瓷器的大宗。

(4)城市發展模式與經濟

①城市發展模式

揚州城的發展是先有子城,後築羅城的,而且相隔的時間很長。

②揚州城的經濟地位

a。隋朝時期

自隋煬帝經營江都以來,揚州的政治、經濟地位日漸突出,尤其是大運河開通以後,揚州是連線江南運河、長江人海口的重要樞紐。隋朝時,揚州即有商業性街市。

b。唐朝時期

揚州成為中國東南地區商品集散地。當時國際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外國使者、商人、僧侶由揚州轉赴兩京,揚州逐漸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之一。

(5)城市規劃模式

①隋唐揚州城在形制上受到長安、洛陽等城市一定的影響,城內街道佈局較為規整。

②城內水系發達,橋多船多,則是南方城市的特色。

③揚州城打破了長安、洛陽城封閉的裡坊體系,臨街沿河岸設店,集中貫穿坊區,水陸交通相連。這種嶄新的模式,改變了中國古代城市以政治軍事職能為主,缺少商業性質的狀況,直接、深遠地影響了後來的城市發展。

標簽: 宮城  揚州  皇城  城內  大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