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道教研究缺失的門徑—道藏目錄學

作者:由 李休鈞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7-12-22

(眼下的門徑是讀道教類書,下一篇談。)

目錄學乃門徑之學是清儒的老生常談。不知道現在的高校還會不會開設,不過大一的“四部要籍概述”課老師要求讀《目錄學發微》和《古書通例》,竟然在我們的“安利”下,成為了我院延續“三代”的入學新傳統。

目錄學枯燥,卻極有用。這大約是每一個做舊學研究的人都會贊同的。最近關注南北朝的易學問題,則

黃慶萱

先生的《南北朝易學書考佚》為案頭必備。要用日本的書目來對照,則孫猛先生的《日本國見在書目詳考》三大冊不可錯過。

研究道教之學,又如何能捨此而入呢?可惜這個門徑之學,在道教研究領域並不太受重視。我曾經十分想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然而現在發現,實在是空中樓閣。因為有一個誤區必須要澄清。

學過目錄學的人都知道,劉向校書乃是“校一書已,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已將古今目錄學的工作流程說清了。做書目提要(目錄)的前提是校書。由此可見《道藏提要》和點校本的《

中華道藏

》的前後次序正好反了。這雖是不必苛求的。但我們需要知道,道藏校勘和書目提要的工作是有待進一步完善的。下面就目錄方面的可參考資料略作梳理。

道藏目錄之研究以劉、沈二人之書為肇端。而近人著作有

陳國符

之《道藏源流考》、龍彼德之《宋代收藏道書考》、任繼愈之《道藏提要》、

大淵忍爾

之《敦煌道經目錄編》、

蕭登福

之《正統道藏提要》、

丁培人

之《增訂新修道藏目錄》、施舟人之《道藏通考》,此專書之要者,所聞未廣,或有闕漏。

而古書中的材料,實在也是吉光片羽,勉強拼湊一番。則從《漢書·藝文志》到《

抱朴子內篇

》可為一線索。由《內篇》《神仙傳》至於陶弘景之諸書為一線索。《真誥》《登真隱訣》《

本草經集註

》多有一二可考之事。南朝三洞經教則以《正一經》為目錄,今《

雲笈七籤

》尚存一條言太清一部之數目,頗為重要。南朝又有敦煌本宋文明《靈寶經義疏(發題)》可考靈寶經之經目及教義體系,彌足珍貴。又可與道藏尚存三部靈寶經疏殘本相合,略見六朝道教義疏之大貌。北朝經教不興,造像記則多有趣處,然本寶寶未能寓目。而《

無上秘要

》之引經則十分重要,略見華山樓觀道藏書之大貌。然偏重南朝經教,反不可見北朝道教之特色。此粗略言之。蓋道藏經中彼此引用,多可互證,尤其科儀、戒律等等,最應注意。三洞經教以洞神三皇一系為最難考。

《隋書·經籍志》略著道經之部數,而子部醫方類尚存太清部經名,兩《唐書》及日人之《日本國見在書目》均可考見太清部經典之流傳,故太清部之研究略為易也。至於玄宗修《一切道經》,唐人尚不言道藏,四川南竺觀記碑文為必讀,備載三洞經書之部數,《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似並未多言之,反《法苑珠林》或言及一二。

王懸河

之《三洞珠囊》自可參考一二,但不多。

張萬福

《奉道科戒營始》則必須參考。既經喪亂,後蜀

杜光庭

又重新蒐集道經,《太上黃籙齋儀》中則有所記錄,《廣成集》尚未寓目。敦煌地處偏遠,不能得全貌。

宋人再修道藏,則如徐鉉、

張欽若

、張君房事,而《雲笈七籤》則為必讀之書,多保有六朝道經之遺文,此名亡而實不亡者,然亦需校勘,張萱本、四庫本(未見此本,總疑《

永樂大典

》引宋元本之道藏經)兼及他校等。餘者如《廣記》《御覽》亦古書之淵藪,宋代官私目錄亦然,此自不必多言者也。龍彼德之書所言詳矣。《道樞》引文亦較重要,道教以修煉為核心,故而曾氏引書多極為重要。又《道藏闕經目錄》多雖闕而實未然者,則需要一一核查。我實在不太熟悉宋代道教的情況,知識盲區,談的不夠,也願博雅君子多所補正。

《正統道藏》之源流可辨,則一段工作可以結束。此時編纂提要則較為可行。

藏外之研究,則可謂突破,下一個階段的事情了。

至於道藏三洞四輔十二部之分類,尚難做斷言,《中華道藏》便於檢索閱讀,誠是。按其源流,如太清一部本為外丹,然而考證可知《

參同契

》亦以太清三部丹經為本,則後世依《參同契》之內丹自可入太清一部。唐代陰丹陽丹內丹外丹之關係應需闡明,此事讀完外丹經後應寫一篇。

道藏目錄為最難之事,先需校勘。而讀類書實則眼下道教之學的門徑所在。

——————————

補:按《南竺觀記》太清三十六卷,《雲笈七籤》引《正一經》太清四十六卷,又《隋志》服餌四十六種、一百六十七卷,《廣弘明集》引《七錄》服餌四十八種、一百六十七卷。可知《七錄》八為六之殘字,《正一經》之卷即《隋志》之種。《南竺觀記》少十種,或為唐代散佚,或為手民之誤,不得而知。

符圖,《南竺觀記》為七十卷,《七錄》為七十種,一百零三卷。《隋志》有十七種,一百零三卷,可知為倒乙。

唐經藏之增多蓋即經戒一類。

標簽: 目錄  道經  提要  道教  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