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意志力”系列之二:進化論的騙局和愚弄

作者:由 高太爺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6-05-08

小白鼠實驗:

30多年前,心理學家奧爾茲在研究過程中偶然發現,如果對老鼠下丘腦附近進行電流刺激,老鼠會喜歡上令它討厭的電擊,為破解謎題,他精心設計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們做了一個控制電流刺激的開關裝置–橫杆,可以由老鼠自已掌握。老鼠一旦學會按壓橫杆來獲得刺激後,就會以近乎瘋狂的熱情來刺激自己,直至精疲力盡,呼呼睡去,但一醒來,就又去按壓橫杆。奧爾茲等人為了進一步搞清老鼠對這種刺激的迷戀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橫杆之間擺上一個通有很強電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顧觸電的痛苦。拼命穿過架子,撲向那根能給它們以刺激的橫杆。

奧爾茲透過實驗發現的其實就是“獎勵中樞”,一個非常原始的動力系統。

一、“獎勵”系統是進化論本能

1、 “獎勵”系統本質:進化論專注執行力

“獎勵”系統是人類最原始的動力系統,它促使我們透過行動追逐“想要的”、“渴望的”東西。當我們發現甚至想起“我想要”、“我喜歡”(或本能決定,或長期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的東西(慾望誘惑等),就會對“獎勵”系統產生刺激,大腦隨後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會劫持我們的注意力,讓“獎勵”在那刻極其重要,讓我們更加“想要”、“渴望”並開始“搜尋”獎勵,那一刻,我們只想得到或重複這個刺激。

“獎勵”系統首要任務是讓我們追求快樂,而不是讓我們感到快樂。這符合進化論原則,如果只是因為過程艱難痛苦就停止追求“渴望”,物種早就滅亡,畢竟大部分“渴望”是基本需求,進化論根本不管你是否快樂,只是利用“快樂的承諾”讓我們為有用的“需求”(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可透過自我暗示有意識調整修正)奔波。

為了迫使我們追求目標,獎勵系統有兩大武器:胡蘿蔔和大棒。胡蘿蔔就是“獎勵的承諾”,但“獎勵”系統(多巴胺)不僅帶來對“美好感覺”的期待,還會刺激壓力區域釋放壓力荷爾蒙,因此當我們面對刺激誘惑時,還會產生焦慮壓力等情緒。所以“渴望”、“想要”的東西既是快樂的源泉,也是壓力的來源,但在多巴胺刺激時,我們更多聚焦(感受)的是“快樂的承諾”,焦慮壓力等不快樂情緒被忽視。

每當“獎勵”中樞被刺激,若最終的“渴望”結果沒有出現,大腦就會告訴我們“再來一次,這會讓你快樂!”,所以每一次對“獎勵”系統的刺激,都會讓我們採取更多的刺激,以等待“渴望”或“承諾”的快樂結果出現,在小白鼠實驗中,因為最終結果遲遲不出現,在“獎勵承諾”及壓力的驅使下,小白鼠不斷自我電擊,最終死亡。

2、 “獎勵”系統把戲:給你“渴望”也不會幸福

刺激“獎勵”中樞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會讓大腦產生渴望和壓力,胡蘿蔔和大棒雙管齊下,迫使我們只想得到或重複體驗這個刺激。只要是能刺激“獎勵”中樞的東西,大腦都會誤以為這是身體需要的,並透過多巴胺驅使我們去追逐刺激。

刺激既可能是“我想要”的本能需求(食物,性需求),也可能是“我想要”的快樂(長期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如娛樂誘惑(小說遊戲之類的),條件反射中後天形成的刺激物(比如戀物癖等等)。在小白鼠實驗中,更是直接刺激“獎勵”中樞的討厭電擊,但“獎勵”中樞在受到刺激後分泌多巴胺,討厭的電擊與“快樂承諾”及慾望壓力構建聯接,在大腦的誤導下,小白鼠追逐本應該令它逃避不及的電擊,雖然痛苦但卻甘之如飴,最後把自己弄死。

所以,在追求幸福的時候,大腦並不可靠,它完全依據進化論本能行事,但現代社會與以往的進化環境天差地別,“獎勵”中樞極易被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誘惑(自以為的快樂)刺激,並驅使我們不停的追逐所謂的“幸福渴望”。比如過去是物質匱乏,所以食物能有效刺激快感中樞並分泌多巴胺,然而現在物質豐富,如果依據大腦的本能行事,肯定會把自己撐死;再比如,為了保證繁衍生殖,異性刺激會刺激快感中樞促使交配行為,但那時候的異性刺激應該相對較少見,且刺激種類變化較少,但現在圖片影片街上美女等等,翻著花樣的刺激無處不在,這些刺激必然會刺激“獎勵”中樞,驅使我們追求性行為或性滿足,現實中的滿足不可得,轉而轉向虛擬的網路世界,並誤以為這個是幸福的事情。

3、 “獎勵”系統與自我暗示:辨認“李逵李鬼”

“獎勵”系統是進化的產物,確保我們的執行力,沒有這個古老的動力系統,我們很難有所作為,但“獎勵”系統確實會被誤導,大腦誤把“獎勵承諾”當作快樂的保障,讓我們追求不可能帶來滿足的滿足,這也是失控的關鍵因素。於我們而言,我們要區分真實有意義的“獎勵”,以及虛假的、讓我們上癮的“獎勵”或折磨。

實驗中的小白鼠,對避之不及的電擊深深著迷,廢寢忘食最終在追逐“渴望”或“快樂的承諾”中自我毀滅,它就如同現實中的我們,認為渴望的東西一定能帶來快樂幸福,其實這只是進化的把戲,但這種進化生存本能越來越容易被誤導欺騙,大腦會給出錯誤的“承諾”逼迫我們追尋,所以明智之舉是認清這些“獎勵”的把戲。

獎勵的承諾和慾望的壓力有很大的力量,迫使我們追求獎勵刺激,即使過程很痛苦,即使“獎勵”只是鏡花水月永遠難以滿足。面對誘惑慾望的刺激,最好的情況是屈從於慾望,慾望也確實得到滿足,消除壓力,而這往往會引起自我批評貶低。但通常慾望是“鏡花水月”,根本得不到徹底滿足,比如看小說,等等,只能一直受多巴胺的驅使繼續痛苦的追逐,直到耗到多巴胺恢復到正常水平。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如果對進化產生的“獎勵”把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我們面對誘惑刺激時,一面體會多巴胺帶給我們的“渴望”、“獎勵承諾”、“無與倫比的幸福”,一面感受追求過程中的真實感受,那麼大腦會自動調整對“渴望幸福”的期待,糾正大腦的誤導,即從根本上糾正“我想要”(自我暗示)。

以飲食為例,當清醒的知道是“獎勵”系統給出“吃的越多越幸福”的承諾,那麼透過有意識的觀察,這顯然是一種誤導,“吃的越多越痛苦自責”,所以要有意識的調整“獎勵模式”,真正的享受是品嚐美食細嚼慢嚥,而不是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所以透過這樣的改變,非常容易自控。

4、觀察體驗“獎勵”過程

1、當面對誘惑刺激時,是“獎勵的承諾”在激勵我,還是慾望的壓力在驅趕我?

2、體驗一個誘惑,感受下體驗時與期望相比怎麼樣?獎勵的承諾是否消失?它是否驅使你體驗更多?什麼時候你會感到滿足?你是否很難滿足直到你太累了,或是知道刺激根本無法帶來“滿足”?觀察這個,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我們根本不需要太多就能體驗到滿足,但通常我們會過量並帶來負面情緒,比如吃飯;二是不管體驗多少,慾望都得不到滿足。這就暴露了獎勵的承諾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差別。

二、即時獎勵與未來獎勵

在面對當下的誘惑時,頭腦中總會有博弈選擇,是屈從於即時誘惑、即時獎勵,還是堅持目標、追求未來獎勵,選擇哪個就看哪個於我更有價值。這裡面有個延遲折扣率問題,即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的價值越低,所以未來的獎勵現在價值幾何?當然希望未來折扣率較小,這樣未來的獎勵現在也非常重要,但現實是,經常會選擇即時獎勵,我像一個敗家子一樣對未來清倉大甩賣!!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失衡的選擇黑幕,還未來獎勵以真面目,做出合理的選擇?一是降低即時獎勵(即時誘惑)的吸引力,二是讓未來獎勵(目標理想)保值。

1

)如何降低“即時誘惑”的吸引力?

根據進化理論,我們需要動力對身邊的“獎勵”採取行動,否則必然因為懶惰怕麻煩而被淘汰,所以當面對真實的誘惑時,“獎勵”系統自動被啟用,大腦進入獎勵搜尋模式,即心理渴望、慾望壓力、多巴胺等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相互互動作用,大幅提高獎勵的心理價值和生理價值,讓即時獎勵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以迫使我們採取行動,而未來獎勵則不會啟用這個獎勵系統。所以要降低即時誘惑,關鍵要把注意力移開(空間上時間上),及給即時誘惑加稅,讓得到即時快樂付出更大的代價:

空間上:一旦和誘惑獎勵有了距離、困難,那麼獎勵的價值就大幅降低,獎勵系統就不太容易被啟用,自控就重新掌控局面。很簡單的科學實驗,將糖果放在桌子上與將其放在抽屜裡,相比之下,放在抽屜裡這點困難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二的食用數量。

時間上(十分鐘法則):大腦容易被即時獎勵中的“即時”劫持,一旦將“即時”延後十分鐘,那麼它就成了未來的獎勵,所以對於獎勵誘惑,要等待十分鐘,在這十分鐘想想目標理想或其他,就能有效扭轉偏好,打破劫持,恢復理性。“我想要”也可以如此,即開始做十分鐘,然後如果不願意就可以停止。

給“即時誘惑”加稅:可參考半個小時理論,應該是附加在誘惑上,是伴生關係,既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後,只是增加誘惑的代價。

2

)如何給未來獎勵(目標理想)保值?

“未來獎勵”在當下會打折貶值,但有的人能牢記目標,折扣率很小,而有的人卻無法抵禦“即時誘惑”,就像是清倉虧本大甩賣。折扣率高低決定未來的健康及成功。有一個公認的折扣率公式:今天的快樂比未來的快樂重要多少?如果現在比未來重要,那麼就沒理由延遲滿足。所以如果要保值,就得找到方法,讓未來變得更重要。

當首先想到未來的獎勵時,未來的折扣率就會下降。所以有兩個步驟:

一是想象已經獲得未來的獎勵場景,想象自己達成目標,過上想要的生活,這步是關鍵。

二是如果面對即時獎勵,想想為了即時的這點東西,放棄未來的獎勵,你真的願意嗎?

標簽: 獎勵  刺激  誘惑  即時  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