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作者:由 月亮與六顆白菜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8-19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徵集與收藏、陳列展覽與宣傳教育機構,考古勘探、發掘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國家文物局掛牌的飽水漆木器保護基地,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也是國家旅遊局命名的“AAAAA”級旅遊景區。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佔地面積123畝,現有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主體建築呈一主兩翼“品”字形格局。整個建築群高度體現了高臺建築、多層寬屋簷、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4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

。以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史前陶器,盤龍城和曾侯乙墓為代表的青銅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漢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雲夢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梁莊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館藏文物的代表。其中鄖縣人頭骨化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和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曾侯乙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等十個基本陳列,每年還引進十幾個臨展,以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作為展覽延伸,編鐘樂舞獨具特色,深受觀眾喜愛。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以複製的全套曾侯乙編鐘、編磬為核心,組合以多種出土古代樂器的複製件,將古代宮廷歌舞盛況再現於今天的藝術舞臺之上。

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湖北省博物館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長期以來,館藏精品赴世界各地展出,為世界各國人民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國寶級分別是:編鐘、編磬、聯禁銅壺、大尊缶、銅鹿角立鶴、銅鑑缶、銅尊盤、十六節龍型玉飾、雲紋金盞和漏匕、越王勾踐劍、大玉戈、錯金銀龍鳳鐵帶鉤、彩漆鳳鹿木雕座屏、漆奩畫、雲夢秦簡。其中九個出土於隨州曾侯乙墓,三個出土於荊州。

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釐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鄖縣人頭骨化石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鄂西一帶是古人類化石的重要發現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在鄖縣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科學測定約為距今100萬年的直立人。

▲越王勾踐劍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身中脊起稜,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元代。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

其他國寶:

▲曾侯乙銅鑑缶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墓隨葬的這件銅鑑缶,由方鑑和方尊缶組成,方尊缶放在方鑑的內部正中部位,造型奇特,精美絕倫,屬罕見精品。方鑑和方尊缶之間的空隙可放置冰塊,在方尊缶內裝酒可使酒變涼並防止變質。既然是冰箱,那應該也可以裝一些新鮮水果防止水果過快腐爛。同理,它也可以在縫隙中加熱水來溫酒。

這件器物設計頗具匠心的一個細節,是缶的底部圈足有3個榫眼,缶放入鑑內時,3個榫眼剛好套入鑑底部的3個彎鉤內,其中一個彎鉤裝有倒鉤,缶放好後倒鉤自動掉下來卡住圈足,使缶牢牢固定住不會移動。

▲曾侯乙大銅尊缶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大銅尊缶屬於酒器,用於祭祀、宴饗等儀式活動。該器物形體龐大,是目前所出土的古代最大的青銅酒器。肩部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字銘文。也有文獻稱之為盥缶或浴缶,作大型盛水器。

▲曾侯乙編磬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編磬同編鐘一樣,是中國古代的打擊樂器,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磬音鏗鏘、清越、明亮、穿透力強,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

曾侯乙編磬,架子是青銅製的,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曾侯乙墓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相同或類似銘文)。這裡的磬是石制的,刻有編號或樂律銘文。

▲曾侯乙銅尊盤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它是戰國早期的酒器,喝被它溫過的酒,定是人生一大美事。尊放在盤內,盤高33。1釐米,口徑62釐米,尊高24釐米,口徑47。3釐米。

尊盤精巧華麗、纖細透空,是用先進的“失蠟法”所鑄。“失蠟法”又稱“走蠟法”或“熔模法”。該方法用蠟模代替泥模,在蠟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將蠟模化去,形成空腔鑄範,然後澆注銅液,冷卻後形成鑄件,最後進行打磨拋光。該方法無需脫模、泥模陰乾、燒坯等多項工序,直接澆注,可以鑄造出泥模無法鑄造的複雜而精細的器件,特別是鏤空器件,且光潔度高,最早出現於春秋中期,是冶鑄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曾侯乙銅尊盤堪稱失蠟法工藝的典範,即使到今天,其鑄造技巧對精密儀器的鑄造也有著很好的借鑑作用。

▲聯禁銅壺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曾侯乙

聯禁銅壺

出土於

湖北

隨州。左壺通高99釐米、口徑33。8釐米、蓋罩徑53釐米、底徑40。6釐米,重106公斤;右壺通高99釐米、口徑32。6釐米、蓋罩徑53釐米、底徑40。6釐米,重99公斤;銅禁長117。5釐米、寬53。4釐米、高13。2釐米,重35。2公斤。

▲銅鹿角立鶴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錯金銀龍鳳紋鐵帶鉤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錯金銀龍鳳鐵帶鉤。所謂“帶鉤”,通俗說法就是今人所用的皮帶扣之類的物件,原本是古人用於腰間革帶的“皮帶扣”,一般不過10釐米左右,而實用的墓葬帶鉤一般都出現在死者的腰部,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件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先秦時代的一件“錯金銀龍鳳鐵帶鉤”,卻出現在死者頭部。該帶鉤弧長46。2釐米,寬6。5釐米,鉤為龍首形,運用金片、金絲嵌出眼、耳、鼻、嘴,正面用金絲鑲邊,框內用金片、金絲、銀片嵌出一龍四鳥和一龍一鳳三鳥兩組圖案。這些都表明,該帶鉤極有可能是一個裝飾物件。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

▲漆奩畫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1987年湖北省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畫面用土黃、桔紅、海藍、棕四色漆,繪人物26個。驂車、駢車各兩乘,大雁9只,狗2只,豬l頭,樹5棵,構成一幅聘禮行迎圖。畫面用樹木分隔為5段,又以犬、貓為間隔,按其情節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以賓士的車馬、冕冠垂纓的乘人、儒衣青幘的隨從及拜接者組成,表現的是一派聘問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則由氣字軒昂的褒衣博帶者與待發的駢車為主體,表現的是一幅主國出使接賓的場面。

此畫給於漆奩蓋部的外壁,出土後與夾紅胎分離。漆奩通高10。4釐米,口徑28釐米。

▲彩漆鳳鹿木雕座屏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雲夢睡虎地秦簡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大玉戈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質地為蛇紋石,硬度3。5。該玉戈為儀式用器,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

▲雲紋金盞和漏匕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盞通高11、口徑15.1釐米 重2156克。匕長13釐米 重56.45克。直口,方唇,淺腹,平底。三個鳳首形矮足。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蓋略大於盞口,蓋沿有三個等距離的外卡。蓋頂有一個圓形捉手。蓋面和盞口下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盞內放置金漏匕一件,方柄圓身,器身鏤空變形龍紋。至遲到商代時,我國就出現黃金製品,但多為一些片飾。而此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這是目前所見我國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曾侯乙16節龍型玉掛飾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掛飾整體為一條大龍。全器用5塊玉料、1個玉環和一根玉鎖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採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技雕成37條龍、7只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出土時這件玉飾置於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

其特色之表現主要有如下幾例:第二節玉璧上的雲紋,是採用壓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龍,這種形制是到戰國晚期才廣為採用的;第十一節雕成三條蟠龍相連的玉佩狀,龍身為“S”形,是春秋後期在中原開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節玉飾卻巧妙地把它們用在一條大龍身上;第十二及十三節的玉飾,分別由雙首相向和雙首相背的蟠龍構成,每條龍身上各刻有一條龍;第十五節玉飾的兩端,分別刻有立鳳和鳳鳥銜蛇圖案,這種圖案是南方楚藝術品中常見的題材,在漆器等繪畫品中屢有發現。

其他看點:

▲鏤空銅燻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龍紋銅鎮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蟠螭紋龍形耳銅和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鑲嵌龍鳳紋樽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銅卣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錯銀鳳紋銅樽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銅人擎燈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吳王夫差矛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曾仲斿父壺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嵌地幾何雲紋銅敦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漆木臥鹿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漆木虎座鳥架鼓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彩繪龍鳳紋蓋豆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鑲寶石帽頂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鑲淡黃藍寶石帽頂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鑲藍寶石帽頂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鑲寶石白玉鏤空雲龍紋帽頂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雷絲鑲寶石帽頂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鑲寶石帶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雲形金累絲鑲寶石簪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鳥牡丹簪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桃形金累絲鑲寶石簪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鏤空鳳紋墜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香瓜簪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金花簪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青花十二月令杯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7) ∣ 湖北省博物館

注:部分照片來源自博物館官網以及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