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田黃裡面看“門道”

作者:由 集珍坊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7-10-16

黃果樹藍佳品多少錢一包

田黃裡面看“門道”

金漿玉髓融,萬載始生輝。

溫潤細結凝膩,謂之“六德”。

上品田黃,肪潤凝膩,

如嬰兒肌膚,

有寶光而無火氣。

1

躺著漲價的田黃石

筆者對於田黃最初的印象,來自於三十年前。當時筆者家裡的長輩,在福州雕刻總廠的外賓接待室裡,見到一顆鴿子蛋大的薄意田黃凍石標價近萬元,長輩回家一說,大家都瞠目結舌。

三十年前,“萬元戶”是發家致富的象徵,而一塊田黃,已等同於一戶小康之家辛勞奮鬥十數年的結果。

田黃裡面看“門道”

林壽煁作 田黃石《梅竹雙清》薄意擺件(50g)

福建東南2012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八十年代,業內的泰斗方宗珪先生前往廣州辦壽山石展銷,遇到一名洋教授,花一萬三千多元買走了一塊大田黃。當時廣州《羊城晚報》進行報道,震驚了全國。

不過,那時候田黃雖然已經十分昂貴,還是對外銷售居多。筆者當年就曾目睹不少臺灣人,甚至是日本人跑到壽山上去買石。當時的石農有田石而無市場,遇到了願意大批買石的外來人,多半是迫不及待地成袋出售,遇到買的多的主顧,石農一般還要殺雞備酒,請客人吃飯,連帶客人上山的人,都要塞幾隻雞鴨去後備箱答謝。

田黃裡面看“門道”

1980年被《羊城晚報》報道的第一個“萬元”田黃

價值已經超過了很多人十多年的奮鬥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田黃憑藉著“帝王專用”和“文人最愛”的文化積澱,已經在石頭世界裡,成為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針”,無論波瀾如何起伏,田黃的身份地位卻可以巋然不動。

玩石的朋友們大多都有一個長期的共識:玩印章,玩石頭的人,總歸得有一件田黃。如果沒有田黃,無論玩什麼體系都有缺憾,是要hold不住的。

筆者的一位師友則繪聲繪色地描繪過這樣的一個場景:有一年某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田黃素章,六面平,好的不得了。他到預展的地方上手一摸,滾熱滾熱的。

“原來在我之前,這個田黃就沒斷了地被人看來看去。大家都攥著捨不得放手,摸出來的溫度都散不掉。”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石《素章》(131g)

福建東南2011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田黃的魅力,已經被所有人耳熟能詳了。自然,這件奇珍的價值也要水漲船高。挖到田黃的石農們每每挖到一田,就是得到了“可居奇貨”,必然底氣十足。早些年還不流行轉賬時,有人要向石農買一塊好田黃,甚至需要連夜自己帶上驗鈔機和現金上山交易。

身價越高,需求量自然也越大。三十年後的今天,壽山上的“挖田”已經越來越難,石農們雖然發明了“水槍衝土”(用高壓水槍沖掉土壤,找尋田黃)的方式篩撿,但產量畢竟已經難復舊觀。

田黃裡面看“門道”

江秀影 田黃石 山行薄意擺件(21g)

東南網拍第五期

即便挖到了田黃,也常常陷入糾結—— 質色極為優渥者,不少是形狀尖峭,克數有限的小件。雖然本身的質地能夠令人驚歎,卻缺乏衝上天價俱樂部的體量。

筆者就曾遇過一枚王一帆先生雕刻“竹節”小品,正是這種情況:田黃本身材質好,黃得極為貴氣,絲、皮、手感,都可進入上品之列,且工藝上,王一帆先生所雕刻的竹節惟妙惟肖,更為材質增輝。

可惜如斯佳品,只有27克,雖然能夠作為一個好田黃的“標準器”來買,但卻無法在拍賣上去和那些天價大田一較短長。筆者和朋友都曾遺憾:倘若它能夠大上一倍,那麼,前途該是多麼不可限量!

田黃裡面看“門道”

王一帆作田黃石節節高擺件(27g)

地、工都一流的田黃標準器,大一倍就前途無量了!

即便如此,但有價值的東西,畢竟還是會吸引人們千方百計地追尋。

在壽山,石農們大多還在他們家中的“自留地”裡,長年堅持採掘田石。挖田的工作,一年四季沒有“休假”之說,實在辛苦。可一旦收穫,也與辛苦成為正比——石農只需挖出幾塊品相飽滿,質地瑩潤的好田,即可作價十萬甚至百萬,這一年中,就可以自在度日。

筆者曾問一名年輕石農:“隔壁家的田地,你們能不能過去玩?”對方肅然回答說:“日常鄰里之間來往沒有關係,但是去人家的田裡亂轉,是原則問題,肯定不行。”

“不過,公共地方挖到的田,比如溪裡撿到的,就是誰撿到算誰的,不會管你那麼多了。”這位年輕的石農鄭重地補充,說道只要不去別人的自留地裡搶石,大家對於有運氣的人,還是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

田黃裡面看“門道”

民國時期石農每挖尚可得一兩石,耕作也常能偶得

如今卻已經越來越難,但石農們依舊頂著烈日挖掘

如今想要出一塊大田,已經越來越不容易。過去,挖出幾兩甚至數斤重的田黃雖然是大事件,但卻不算奇聞,因為畢竟是有不少前例的。

當時石農們採石,挖到拇指大小的田,往往扔進土裡去,不稀罕拿,眼下卻不一樣了,即便是一些小拇指蓋大小的田黃,大家也會收拾起來,做一做手串、項鍊,即便是小而又小,卻誰也捨不得放過一塊。

田黃裡面看“門道”

郭祥忍作 田黃石套件(22g,15g)

福建東南2012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有一次筆者在文化城和石商閒聊,他說起往事,唏噓道:“十多年前我有一個朋友,買田的時候,只買切章的田黃。現在出產少了,切章的機會越來越少,有也是小小一顆,手指那麼大而已,大多能見到的都是隨形的擺件。”

不錯,如今的石市之中,田黃二十克就可算‘成材’,幾件三四十克的隨形擺件,只要質地夠好,就足以算撐得起場面。再大的,都是過去出產的石頭,藏在人家的家裡,誰也不捨得輕易拿出來。拿出來了,就找不到新東西了。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裡面看“門道”

能夠切出正章印面的田黃,已經寥寥無幾

切章的舍料和薄意的惜才,顯得矛盾又統一

從八十年代的幾千元,到如今的百萬、千萬元,隨著田黃的日益減產,“躺著漲價”的程序,也在不斷在繼續。時至今日,筆者不得不常常提醒自己——看到任何品相飽滿的開門田黃,只要有緣分,不能太過斤斤計較價格,趕緊下手才好。因為過了這個村,就可能沒有這個店了。

2

田黃的門門道道

玩田黃這事上,門門道道不少。田黃的顏色、絲紋、質感,都有許多說法。即便在業內,在田黃石的問題上,大部分人也會謹慎地告訴你自己“看不懂”“說不清”。

市面上有專門經營田石的石商,往往出身於壽山村,有些人是三代都經營此道。而沒有這一優勢的石商,即便能夠看懂一些門道,也不敢輕易沾手、涉足專門的田黃經營。因為田黃價高,稍有誤判,就要傷筋動骨,如非胸有成竹,誰也不敢在這個領域裡孤注一擲。

田黃裡面看“門道”

又栩款 田黃石素章(110g)

福建東南2012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就筆者個人接觸田黃的經驗來說,色調濃而正的田黃石,最為珍貴。上品的田黃,需要給人予視覺上的沉穩感。

一說氣質,大家就會覺得有點糊塗——簡單來說,就是反射光需要柔和,質感需要向內收束,石皮需要細膩,石肉需要油潤,絲紋需要秀美,林林總總條件的綜合體。具備了種種以上的條件,田黃就會呈現出一種“成熟”“寶氣”的感覺,被稱為開門的好田。如果是印章,且體裁整飭平正,就更有價值(因為田黃平章損耗克重,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奢侈)。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裡面看“門道”

江秀影 田黃石 王維詩意扁章(46g)

手感,光感,硬度,色調,都是判斷田黃價值的要素

印身的整飭,更是一把價值的標尺

市面上關於好田,往往還有一種定義,就是“出於中坂”。這種說法有其來歷:以往在壽山石界流傳的說法中,最上等的田是一般出於“田黃溪”流經的“中坂”地區。因此一些上品田黃的原石,往往如同鵝卵石一樣邊際渾圓,沒有稜角,正是經過溪水的打磨和洗禮的證明(因此很多大型的隨形薄意作品,也都呈現出這種邊緣渾圓的情況,如郭懋介的巨田“赤壁夜遊”和陳達的“田黃第一把玩”,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原石(資料圖片)

摘自2015年,東南秋季拍賣圖錄

《石卿鉅製——赤壁夜遊田黃專場》

但如今田黃在市面上流動的機會多了,到後來大家往往已經無法清晰地確認挖掘的地點。但是大家在日常交流的時候,出於慣例,常常還會把這些出處不同的田石,按照品質做個高低分類,質地最好的田,直接會被稱為“中坂田”。

老石友們聊天時,有時候說到“中坂”“下坂”云云,與其說是在論一塊田黃確切的產地,不如說是在談此田的級別高低。外行人聽後雲山霧罩,不明就裡,殊不知這也是田黃眾多的“門道”之一。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溪”不活魚蝦,溪邊種果樹也不繁茂

卻偏偏能夠潤澤田黃這種稀世奇珍

而除了上面所說,還有其他值得一提:壽山石中,有“寶氣”的黃石甚多。如琪源洞杜陵,就有“杜陵黃,賽田黃”之說。再如濃黃的芙蓉石,也是貴氣橫溢,赫赫有名的臺北故宮“九讀”之中,就並非全是田黃,而是有黃芙蓉並列其中。據筆者所知,掘性石或高山凍石裡,也有逼肖田黃的例子。老手看來,也不免略有遲疑,更遑論新手。

玩田高明者,可以藉助重量、反光度,甚至是硬度、手感來綜合考慮,再下結論,但這樣的玩法需要段位,並非人人可以為之。加上田黃價格高昂,大家遇到難以確定的情況,往往就不敢輕舉妄動。

田黃裡面看“門道”

琪源洞杜陵,寶氣十足,逼肖田黃

若非老手,難以分別其中的區別

將近二十年前,筆者一位做雕工的朋友初入此道,買下兩塊拇指大的田黃凍,當時他為了美觀,雕刻時特意將石皮剝去。結果成品一出,看貨的人紛至沓來,卻誰也沒有出手。這種情況維持了好一陣,朋友自己也納悶:為什麼這麼多人都看,就是不出價?

後來一問,才知道緣故:沒有石皮,雖然石肉漂亮,但多數人卻拿不準注意,不知真假,不敢出手。於是這兩枚上好田黃凍石,就這樣在店裡蹉跎了一年多,直到一位業內有名的藏家來店裡閒聊,一眼看中,兩塊一起買走。這麼一買,訊息自然不脛而走,原先看過的人,紛紛大叫後悔。

熟悉這個行業情況的雕刻師,都對這種心態瞭如指掌。大家在雕刻時,就會盡量留下石皮,或者乾脆利用石皮的質地,色彩進行創作。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田黃,不論圓雕,浮雕,多數會留下一些石皮,以證實其“身份”(這種工藝傾向在清代時,就不是主流)。

田黃裡面看“門道”

鄭世斌 烏鴉皮田黃石溪渡圖擺件(26g)

近十多年來,有些人甚至將石皮取俏雕刻發展成為自身的強項,如青壯年一代的雕刻名手中的鄭世斌。

鄭世斌前些年所出《石情畫意》作品集中,田黃作品佔據半壁江山,而其中十之八九的作品,都用了留皮雕法。他刻烏鴉皮田黃最為拿手,筆者曾遇他所刻一烏鴉皮小品,26克,不算甚大,但以薄意滿工雕刻了山水渡溪的圖景。

田上原本斑駁的烏鴉皮,取為樹木花草,過度自然、結構也甚合理。這件作品的材亦頗好,是開門的熟田,所以顏色帶了一點橘紅。被他處理一番,就成為夕陽下的山水圖景,很有意境。

田黃裡面看“門道”

鄭世斌 烏鴉皮田黃石溪渡擺件(區域性)

石皮俏色的取法比較突出,構圖安排也自然

當然,他也不是隻有這種取俏手法,在筆者記憶中,他的另一件對烏鴉皮的“留皮刻”,就和這件小品的取俏手法,完全不同。

這件作品也是帶有一些貫穿石體中間部分的烏鴉皮,顏色淡黑,不夠突出。鄭世斌的處理非常聰明,放棄把這些黑色用浮雕凸顯出來,而是在黑色的周圍造境,把烏鴉皮“圍”在他刻的畫面中間,讓畫面裡的黑色,變成了傍晚時分,淡淡的陰影。這樣一來,黑色的石皮的格調,高了不止一倍。

田黃裡面看“門道”

較淡較分散的石皮特徵,難作為突出的色彩使用

鄭世斌的化用手法比較巧妙

田黃裡面看“門道”

鄭世斌 田黃石 漁歸擺件(28。7g)

東南網拍第五期

後面的情況表現地更加清楚

烏鴉皮成為了陰影,造成了“時間感”和“空間感”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裡面看“門道”

這種“曲線救國”式的色彩運用

也顯示出了留皮雕刻的趣味和潛力

鄭世斌是個“院校派”,國畫、設色的功底都很紮實,用上面所說的那種“曲線救國”的手法對付這些石皮的色彩,輕而易舉。他刻到後來,甚至還對田黃的皮、肉之聯絡,提出了自己的發現總結,認為:銀包金田黃,白色的石皮的好壞決定田黃的成色,白皮越白,石肉也會越金黃;反之白皮若略灰或淡,石肉的色調就會向枇杷黃或桂花黃靠近。

可惜筆者不是雕刻師,也就無法親身去證實這番論證。但無論如何,田黃中的“門道”,此說法亦可算作其一了。

3

跟著材質跑的田黃工藝

向來說田黃,大家都是在談價格,少有提及工藝上的演變的。筆者對於田石固然鍾愛,但也喜愛工藝,忍不住花些筆墨與大家交流。

田黃上的工藝,並非最開始就像現在主流的隨形、留皮,而是隨著年代有所改變的。明末清初的田黃,多切印章,起印臺,並且石皮一般全部剝掉。傳世的老田中,器型整飭的居多,拍場上的素章、六面平、鈕章這類耗材的形制,出於清代者比比皆是。

田黃裡面看“門道”

清代的田黃鈕章,完全沒有留下石皮

對於古人而言,剝去石皮求美觀是自然的事

當時的田黃出產,還供得起如此的雅玩和奢費。 去年福建“壽山石回故鄉展”上,大家可能也多看過了皇帝所用的幾件田黃大章,都是色調橘黃、體量巨大的熟田印章。其材質的巨大,遠超乎我們今人的認知。

田黃裡面看“門道”

皇帝的田黃素章,大而平正整飭

這種體量的田黃素章,遠超於今人的認知範疇

田黃裡面看“門道”

大量的鏤空雕刻,耗材靡費,獨一無二

在清代的前期,這種“皇家規矩”連田黃也不能例外

當時的田黃雕刻,是不惜舍料的。這一點從玉璇所作的那枚田黃巨璽(章料)和圓雕“達摩像”上,都能看得出來。在清代的早期,田黃雖貴,但貴不過帝王家的規矩,依舊是要“遷就”的。

清代後期直到民國,用田黃雕刻這種整飭的印臺就漸漸變少了。越來越多的田黃印鈕作自然臺,並且在構圖上多半是把印臺坐滿,一分一毫也不肯浪費。清代中早期那種為了造型而舍料、開負空間的情形也不常見了。雖然筆者見過當年一枚潘驚石先生曾刻過平印臺的田黃獸鈕,但亦只是個別“大手筆”的例子而已。

取而代之的,是高浮雕和“薄意”這種減少耗材的雕刻手法的流行。尤其是林清卿開創的“薄意”手法,如今幾乎已經成為田黃雕刻的主流選擇。如郭功森這種“東門派”的高手,也雕刻過田黃的浮雕擺件。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石 菊花薄意擺件(17g)

隨形薄意,是當代田黃雕刻的主流選擇

當然,這種“惜才”也影響到了圓雕的風格。隨著田黃的資源枯竭,大部分的圓雕作品,都開始逐漸“隨形”。很多雕刻上,都不做掏挖,大大考驗著雕刻者的功力。人物

坐臥、聳肩、趴伏、躬身、團抱

這類的造型越來越常見,普遍呈現出一種向內壓縮式的形感。

比較舒展的形象裡,彌勒造型居多,郭懋介、林飛等雕刻大師,都刻過田黃彌勒。這主要是因為彌勒身材胖大,塑造形象時對塊面的保留可以更完整展現材質的緣故。

除了圓雕之外,也有將圓雕中的一些比較飽滿的形象,與田黃印鈕融合起來的手法——

田黃裡面看“門道”

田黃裡面看“門道”

葉子賢作 田黃石 長眉羅漢鈕章(35g)

典型的東門圓雕手法,起自然臺,人物飽滿

軀體造型傾斜,以配合田黃的形態

葉子賢先生此作,就是典型的圓雕人物印鈕,非常符合當今的“惜才”之風:人物坐處向下看,就是完整的印身,而背後部分,則是依形刻成山石。全章體飽滿,基本無掏挖,人物軀體塑造、整體構圖都在儘量遷就材質。

這種雕刻,與圓雕的手法並沒有顯著的區別,但把圓雕和印鈕糅合起來,讓材質本身得到保全,但也意味著雕刻者需要對圓雕技法非常熟練,否則並不容易。

田黃裡面看“門道”

馮志傑作 田黃石《伏獅羅漢雕件》(291g)

福建東南2011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除東門派之外,馮志傑(石癲)先生的田黃圓雕,也是筆者的心頭之好。據聞馮先生家在解放前就經營壽山石,田黃資源甚富,早期雕刻大多深挖細鏤,很是“有田任性”。49年後的田黃圓雕中,舍料最為兇猛的,就是這位大師。

不過,這些畢竟是前塵往事,如果今天再拿一塊天價好田給馮先生創作,不知他還是不是忍心對這奇珍掏挖鏤刻、一舍到底呢?

標簽: 田黃  雕刻  田黃石  石皮  圓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