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作者:由 抑鬱研究所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05-26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去年底,我們釋出了一篇關於抑鬱症現狀的資料報告《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藍皮書》,詳細討論了抑鬱症的症狀、患者處境、精神心理健康領域的服務現狀等問題。在這份報告的調研資料裡,我們發現,

抑鬱症患者依然面臨著疾病教育缺失,病恥感強,治病難等困難

。所以我們發起了一項關於抑鬱症患者的調查,從確診前後 、治療過程、康復、自殺等多個維度,深入瞭解抑鬱症患者的真實處境和麵臨的問題。

此次調查一共回收了2231份有效問卷。抑鬱症患者、康復者、非抑鬱症患者佔比分別是52%、36%、12%。本篇報告使用的人群調查樣本來自多個心理教育機構和醫療服務平臺,僅代表本次調查報告觀點。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從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抑鬱症患者可以看出,疾病教育缺失,社會支援薄弱,自殺意願嚴重的患者仍不在少數。

以下是關於調查的詳細內容。

1.患者是如何意識到自己可能有抑鬱症的?

六成抑鬱症患者靠「查資料」完成自我檢測 。此次調查的患者裡,僅有15%的患者在確診前能獲得專業的支援和幫助,超過六成的患者是透過網上的測試、問答、網友分享獲取疾病知識。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抑鬱症是一種個體差異性較大的疾病,

每個患者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如失眠、緊張焦慮、腸胃不適等。且確診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結合心理量表和生物檢測進行診斷。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抑鬱症發病率高達

5%~6%

,而且發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

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81萬人。在中國,由於精神健康領域醫療資源不足,抑鬱症等精神健康疾病識別率僅有21%。

有近八成抑鬱症患者沒有被“發現”,九成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專業治療。

2.什麼原因促使患者去醫院進行檢查?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身體疼痛」和「有自殺意願」是促使患者就醫的主要原因。除這兩點之外,抑鬱症的症狀包括軀體症狀和心理特徵。

其中軀體症狀有:

食慾減退或增加、睡眠障礙、性慾低下、容易疲勞精力難以恢復、思維活動減緩、言語活動減少、慢性疼痛(頭疼、腰疼、背疼等)、口乾、噁心嘔吐、咽喉不適、胃部灼燒、消化不良、胃腸脹氣、便秘、氣短、胸部不適。

心理特徵則包括:

情緒低落,心情壓抑,憂傷,無用感、失望感、絕望感、興趣減退、感受不到愉快、感到整個人都垮了,力不從心、焦慮、緊張、憂心忡忡、坐立不安。

3.患者首次確診年紀是?

72%的患者確診年齡在25歲之前

,在此次調查中,大部分人的初次確診時間集中在中學、大學和工作階段,即青春期開始後出現抑鬱情況,這個現象可能體現出當前抑鬱症有著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據近幾年的調查研究顯示,有近3000萬兒童和青少年曾或正遭受情緒障礙的困擾。

青少年抑鬱症終身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於成人,而有關研究也認為成年期抑鬱症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很多青少年抑鬱以

食慾減退、疲乏無力、入睡困難

等表現為主,常被臨床醫生

誤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淺表性胃炎、神經性頭疼等

,進行了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不僅浪費金錢和時間,更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負擔。

青少年抑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因為兒童青少年抑鬱的表現除了常見症狀外,更容易出現的是一種

“易激惹”狀態

4.患者確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抑鬱症患者在確診前通常都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定的感知,

45%的患者在得到確診單後的反應都比較“平靜”,僅有15.8%的患者表示難以相信自己會是抑鬱症。

有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解脫了」、「可以名正言順哭」、「無感」等心理活動。

患者出現的其它心理活動:

1。擔心,抑鬱症是否能治好,治不好怎麼辦,家裡人怎麼想;

2。悲喜交加,確診的欣慰加得病的難過;

3。麻木,無所謂,沒什麼感受;

4。意料之中;

5。感到孤獨無助、孤立無援。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5.在抑鬱症確診當天或確診後,患者有哪些記錄?

患者釋出的社交平臺動態: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患者的私人日記: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患者的真實生活片段: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6.確診前後,患者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近9成的患者表示,抑鬱症確診後,他們的生活狀態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苛求自己」、「更敏感,難以融入正常人」、「放棄上進,渾渾噩噩」是患者主要出現的三類表現,也有患者表示確診後經過藥物治療,終於開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但在調查“身邊人的態度變化時”,

只有約35%的患者表示在確診後得到了更好的對待

,大部分患者對身邊的人持消極態度,認為自己無法被理解 。同時,我們把患者提到的改變做成了詞雲,「工作」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大部分患者表示,難以繼續工作,生活變得不穩定成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事情。這是因為,認知功能障礙廣泛存在於抑鬱症患者中,特別是執行功能和注意功能障礙。

一項納入1426例抑鬱患者的抑鬱症序貫治療研究顯示,89.6%的患者注意力難以集中,抑鬱症會顯著降低患者記憶力、注意力等多方面功能。

抑鬱症雖然並不影響患者的總體智力水平,卻顯著降低了患者在多個認知維度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執行功能、注意、記憶和資訊加工速度等4個方面的功能受損。患者通常會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猶豫不決,難做決定"、"我工作時總是走神"、"我什麼都記不住"或者是"反應慢,跟不上別人的思路"。

7.確診之後,患者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

「害怕自己會自殺」

成為患者最擔心的事。此外還有“不被理解”、“害怕復發”、“服藥痛苦”、“怕影響家人”等。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也對參與調查的抑鬱症患者們進行了自殺心理的相關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36.7%的患者曾實施過自殺行為,30.5%多次自殺未遂

調查結果資料顯示,九成抑鬱症患者想過自殺。對於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自殺,一般有兩個解釋。一是曾有研究指出,抑鬱症患者的腦區發生了改變,使抑鬱症患者

決策能力下降

,令其行事更加衝動,增加他們的自殺風險。二是透過大量臨床經驗得出的結論,想自殺是因為,抑鬱症讓他們

生不如死,太痛苦了

,撐不住了,所以想一了百了。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促使受訪患者群體想要自殺及實施自殺行為的原因分為以下四方面:

自身原因

——對自己感到失望、覺得自己無能對不起家人朋友;

家庭原因

——家庭矛盾不可調和、家庭期望過高壓力太大;

社會原因

——接收到的社會負面訊息過多、被惡性社會性事件傷害;

其他原因

——絕望,累,不想堅持。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對正性情緒資訊的反應水平普遍降低,他們難以體驗到積極快樂的情緒,正常的社會交往等能力也嚴重受損。在人格特質方面,抑鬱症患者外傾性顯著低於非患者,表現為經常感到

“沒有精力、沒有活力”。

8.患者覺得什麼導致了抑鬱症,又因為什麼感到痛苦?

家庭原因

,如原生家庭破碎、家庭成員之間矛盾尖銳、家人的不理解和逼迫,成為患者自認為患病的首要原因,也是他們患病期間主要的痛苦來源。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也有許多患者認為,「情感問題」以及「創傷經歷」是他們抑鬱和痛苦的根源。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9.當患者陷入抑鬱時 ,身邊有幾個能提供支援和幫助的人 ?

52%的患者表示,在自己遇到困難時很少有人能幫助自己。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一項關於患者社會支援及生活質量現狀的調查顯示,抑鬱症患者的社會支援水平顯著低於健康人群。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透過調查資料對比可知,抑鬱症患者的社會支援及生活質量評分均低於健康人群。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10.患者是否接受過系統的抑鬱症治療?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11.治療期間,患者有過哪些積極和消極的行為?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12.患病期間,是否有某件事情使患者的病情出現了轉折?

八成患者在患病期間都經歷過轉折性事件,其中好的轉折性事件佔比為35。33%,壞的轉折性事件佔比為44。56%。

「得到朋友的支援」是患者覺得自己病情得到好轉的首要原因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在“使你病情惡化的事件裡”,出現得最多的是

「家人不理解我的病情」、「家庭不和的事件」。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13.平均每個月在治療抑鬱症上的花銷是?

在我們的調查統計中,一個抑鬱症患者每個月在治療上的平均花銷約為

753元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14 年《國際藥物經濟學雜誌》上的文章顯示,

對於每個抑鬱症患者而言,都將負擔共計 3000~57000 元

。每年抑鬱症會給全球經濟造成 1 萬億美元費用的損失,預計 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繼冠心病後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而在中國,精神障礙和自殺所佔總疾病負擔比例將位列第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住院、藥物等費用相對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這些患者喪失了對社會、家庭創造價值的能力。“

除藥物外,

「諮詢服務」成為患者的首要付費產品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14.除藥物外,患者嘗試過哪種治療方法讓你覺得最有效?

對於患者來說,

「運動 」

是他們認為出藥物外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運動治療抑鬱是已經被科學研究證明的有效療法,運動可以為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洩口,還能使大腦中與抑鬱症相關的化學物質失衡轉向正常。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簡單可行的輔助治療方法和可以舒緩自己的抑鬱情緒,例如:

閱讀療法、日記療法、電影療法和音樂療法等。

其次,像全麥麵包、小甜品、南瓜、香蕉、巧克力和牛奶也是一些能夠為大腦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幫助大腦有效減緩抑鬱情緒的食物。

15.患者是如何康復,或如何保持良好心態的?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在調查中,

「家人支援」

是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和病情得以好轉的首要原因。和12題的惡化事件結合來看,

「家人」

是影響抑鬱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臨床經驗顯示,抑鬱發作治療後痊癒平均需要時間約為

20周

,若不治療,病程一般會持續六個月或更長。經過治療後,大部分患者症狀會得到緩解或顯著減輕,但仍有

15%

的未達到臨床治癒。

治療過程中,除了家人、感情等主觀影響因素外,

患者的依從性

是對治癒有重要影響的一個因素。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目前,使用抗抑鬱藥是臨床上預防復發的主要手段,這就有賴於患者良好的服藥依從性。國內有研究表明,

抑鬱症複發率高達50%~85%

,服藥依從性為影響抑鬱症復發的首位因素,服藥依從性好的用藥時間長和劑量充分的病人不易復發,而停藥或不遵從醫囑者則易復發。

16.康復前後,患者的朋友圈有什麼樣的變化?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以上均是抑鬱症患者在抗抑鬱的路上所面臨的問題和阻礙。另一方面,根據WHO的資料顯示,國內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但沒有被發現和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依然是“絕大多數”。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超七成的人表示自己身邊有抑鬱症患者

此次調查中,我們還從公眾視角收集了非患者人群對抑鬱症群體的認識和了解。結果表示 ,如今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身邊的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60。1%的人身邊有5個左右抑鬱症患者。而令人欣喜的是,

公眾對抑鬱症的瞭解程度也正在不斷攀升。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除了正確的疾病科普知識,科學的治療手段外,公共語境對於抑鬱症患者的影響也非同小可。

汙名化和病恥感,

也是阻礙患者和公眾平等對話的重要因素。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在調查患者為什麼不願意傾訴時,我們發現

“害怕別人的不理解”、“擔心被歧視”

依然是患者無法 發聲的重要原因。

因為外界對抑鬱症患者群體的汙名化,導致抑鬱症患者的病恥感加重,所以隨著上述三種原因的強化,抑鬱症患者在應對消極情緒、壓力性事件的時候,更多的選擇自責、退避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汙名化現象會降低抑鬱症患者求助率和康復率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對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持有更多的公眾汙名,當心理疾病患者遭受到汙名而將其內化為自我汙名後,

會降低他們的求助率、治療依從性

,影響其康復,甚至導致自殺。在調查問卷裡,我們收到了患者這樣的描述:

母親開始迷信,認為我鬼上身;

朋友不跟我交往;

除了我老公,沒人拿我當一回事,只說我太嬌氣承受力差;

上不了學,爸媽覺得很丟面子,家裡人覺得我是怪物;

電話被拉黑了;

在找工作的時候受到了歧視;

我媽覺得我是神經病;

家人認為我被不乾淨的東西打擾,限制我的行動,強迫我去做我不喜歡的事。

抑鬱症汙名化現象會降低患者的求助率和康復率,但每一個患者都值得最深切的關愛與最細緻的陪伴。

抑鬱症只是一項疾病,生病後應該做的,是走進醫院,接受治療,把抑鬱症當成一場不小心隨季節變化而來的不適,只要方法科學,心態正確,這場意外的經歷終究會過去。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張明園。 (2011)。 抑鬱症的治療率不高。 中華精神科雜誌, 044(001)

楊科華, 沈群燕, 沈曉靖, 駱丹丹, 廖曉靜, & 楊丹紅。 (2018)。 抑鬱症患者照料人心理負擔及影響因素研究。 預防醫學, v。30;No。299(07)

萬鈺婷, & 歐紅霞。 (2019)。 抑鬱症患者家庭照料者負擔研究進展。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李竺君,吳文源。抑鬱症復發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2010

史靜傑,孫海雙,史靜豔。抑鬱症復發危險因素迴歸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6

刁凱麗。 (2017)。 臨床治癒後抑鬱症患者心理社會功能的對比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馮光明, 田俊生, 張麗增, 趙粉榮, 武嫣斐, & 秦雪梅。 (2013)。 抑鬱症患者服藥依從性研究進展。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中國經濟網2019《患者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青少年“抑鬱症”你瞭解嗎?》

馮正直, & 張大均。 (2005)。 中學生抑鬱症狀的流行病學特徵研究%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2 634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王源莉。 (2012)。 青少年抑鬱症社會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預的對照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陳堯菊。 (2004)。 青少年抑鬱及其干預策略探討。 現代預防醫學

陳桂存, & 黃瑩。 (2010)。 青少年抑鬱症狀的預防干預研究進展。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

李傑。 (2016)。 抑鬱症患者心理彈性、社會支援與生活質量相關性研究 。 精神醫學雜誌

丁麗麗, 鞏新華, 李承傑, 宋冬梅, & 徐英。 (2019)。 120例抑鬱症患者心理彈性水平、社會支援及生活質量現狀。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蔣慶飛, 徐秋萍, 餘柳霞, & 朱益民。 (2008)。 抑鬱症患者應付方式和個性特徵的相關性研究。 浙江預防醫學

抑鬱症患者自主性動機水平顯著低於健康對照(李念, 劉可智, 雷威, 陳晶, 向波, & 梁雪梅。 (2018)。 自主性動機對抑鬱症患者症狀嚴重程度和短期療效的影響。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李念。 (0)。 抑鬱症患者基本心理需求滿意度、行為啟用/抑制系統、人格特質的特點及對症狀嚴重程度和臨床療效的影響。 (Doctoral dissertation)。)

閻丹峰, & 李凌江。 (2018)。 抑鬱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其臨床啟示。 中華精神科雜

感謝以下內容渠道合作伙伴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

標簽: 抑鬱症  患者  確診  治療  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