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明末朵顏衛南下及其駐牧地考

作者:由 暗音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04-23

敖拉

摘 要: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是明初建立的管理蒙古的三個衛,明正統年時三衛南遷至明薊遼邊外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並一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嘉靖時蒙古大汗及左右翼勢力開滲透遼河流域吞併朵顏三衛,經過明末清初的大社會變更朵顏衛人被清朝編為喀喇沁三旗及土默特一旗。

關鍵詞:明末;朵顏衛;駐牧地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9-0017-05

1387(洪武二十年)年盤踞在遼東的納哈出投降,明朝在其空制下的故元代台州等處怯憐口千戶所、灰亦兒等處怯憐口千戶所、朵因溫都兒兀良哈千戶所建立了泰寧、福餘、朵顏三衛。其地域大體在今吉林省今洮南、黑龍江嫩江支流瑚裕爾河,內蒙古札賚特旗境內朵顏山、綽爾河一帶。明朝任遼王阿札失利為泰寧衛指揮、海男答溪為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各領所部。洮兒河(toor-yin γool)蒙古語意為桃子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段,流經內蒙古興安盟、吉林省洮南市、白城市、鎮來縣等地入注月亮湖與嫩江連線。裕爾河(üir-yin γool)蒙古語意為愛氾濫的河流,發源於黑龍江省內小興安嶺,經北安市、齊齊哈爾市等東北平原北段注入嫩江。朵顏山意為祭祀山,在大興安嶺東段,今內蒙古興安盟札賚特旗境內。綽爾河意為聖水之河(也有人解釋為有響聲之河),也在今內蒙古興安盟札賚特旗境內。《華夷譯語》載脫兒豁察兒(脫魯忽察兒)給明太祖的信寫“我等兀良罕百姓,自成吉思汗以來未曾離開額客朵延都爾,朔木連之地……”,意思是自成吉思汗以來未曾離開過象母親般朵延山和聖水之地……。①朵延山就是朵顏山,只是寫字不同。②朔木連是蒙古語“?觢o muren”直音寫,聖水之意,今稱做綽爾河( oo γool或 oolγool)。因為清代開始這一帶居住民人科爾沁人,科爾沁蒙古語語裡常把?觢音變發出s或 音的現象,所以“朔”(?觢o)變為“綽”( o)音。

但為時不久,遼王阿札失裡叛去,明軍追討,三衛名存實亡,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去,明朝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戰爭,經過幾年《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終於戰勝建文帝,圓了皇帝夢,就是明成祖永樂帝。期間朱棣為了免除後顧之憂曾襲擊居大寧地區(今內蒙古寧城縣境內)的寧王朱權,脅之寧王歸北平。朱棣即位後(1403,永樂元年)將寧王遷往南昌,遷大寧都司於保定,大寧地區遂至空虛。1404年明成祖再次設立了三衛,這時三衛還在原地駐牧。可是許多明人的著作中都認為明成祖“棄地予兀良哈”,把大寧地區賞給了朵顏等三衛,時間在永樂初年等。經過達力扎布③教授精心研究後判斷三衛南下始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正統初年三衛已經駐牧在明薊遼邊外的黃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

16世紀初期始,明朝在北邊自西到東建立的九鎮(九邊)為核心防禦體系基本形成,明廷改變過去進攻或追討“北虜”戰略政策轉而採取防禦或安撫為主,於是北邊西自甘肅鎮到東邊的遼東鎮等邊牆設“馬市”、“木市”進行貿易外,並允許蒙古、女真等部入關朝覲、納貢。為此,北部邊境地區相對平靜,蒙古各部時爾南下靠邊牆近區駐牧。另一面,大延汗(1471-1516)時期結束異姓貴族爭奪統治權利而引起蒙古內亂結束,統治蒙古部的權利重新迴歸忽必烈家族後裔手裡,併除科爾沁外把漠南北蒙古各部分組織成“六大兀魯斯”(六萬戶),分封給子孫(除兀良哈萬戶外)來管理,對蒙古社會帶來暫時相對穩定社會局面。

嘉靖年間魏煥寫的《九邊考》裡記錄當時從漠北或越大興安嶺南下後的蒙古各部分佈狀況。在宣府鎮外“北虜岡流、罕哈、爾填(鎮)……”。岡流是蒙古語“ungliγod”( )、“ungniγod”( )的音寫,“有王之民”或“諸王”之意,元代指東道諸王的泛稱,這時指遼王斡赤斤後裔管轄部落名稱。罕哈是蒙古“kalka”( )的音寫,指喀爾喀蒙古部。爾填(鎮)是“qor in”( )的音寫,指科爾沁蒙古部。在大同鎮附近“哈喇鎮、哈連(速)……”,指蒙古右翼喀喇沁()和阿速部()。在三關鎮“偏頭、寧武、雁門,自西迤東,三關並列。西盡黃河東岸,東抵大同西路……”,“北虜亦克罕一部常住此邊,兵約五萬,為營者五,曰好城察罕兒,曰克失旦、曰卜爾報,東營曰阿兒、西營曰把郎阿兒,入寇無常……”。④記錄不完整或商榷地方,可是大體反映大汗統領下的中央萬戶及南下蒙古的部分局面。

大延汗去世後其子孫又開始新的爭奪統治權或擴張勢力而引起新的分裂局面。尤其右翼土默特萬戶主俺答汗和鄂爾多斯萬戶主袞必裡克、應紹不-喀喇沁的巴雅斯哈勒及其後代積極向外擴張,走向相對獨立,大汗權力開始消弱。

據《明實錄》記載,1536年(嘉靖十五年)“套虜吉囊(袞必裡克)屢犯邊境,且有併吞小王子(博迪)之心”,說明右翼勢力的已強盛。

博迪子達賚遜(1548-1557)時六萬戶蒙古的核心察哈爾部已經在潢水之北以及三岔河(遼河、渾河、太子河)一帶活動。福餘衛、泰寧衛已經被南下蒙古察哈爾部、科爾沁部和喀爾喀部分割吞併。當中察哈爾達來孫、喀爾喀的虎喇哈赤控制泰寧衛,科爾沁部魁猛克控制富餘衛,而土默特部俺答汗、喀喇沁巴雅斯哈勒也從宣府邊外(今正藍旗東南,閃電河大灤河匯合處以北)地方向東擴張並控制了大部分兀良哈部落。⑤

福餘衛和泰寧衛蒙古大汗及各部控制後,與明朝的往來逐步減少,《明實錄》萬曆七年十月“朵顏等衛夷人入朝,有福餘衛頭目伯忽五更入朝,迷誤走至崇文門被捉,傷及守者。門官奏聞得旨,以夷性素蠢寬之,量革半賞,用示稍懲,仍罰督館主事,喬巖以為,疏於防簡之戒……”。⑥萬曆三十八年二月“庚午福餘衛屬夷,也燈莽大,各求討加賞。初萬曆二十六年,兵部題準,事例朵顏三衛夷人,審其有報,大舉訊息,進送馬匹,效有功勞,許量加表裡,若受過十五表裡者,不許再加,至是巡撫劉四科,以屬夷諮部查,無過額與近例合,請將也燈莽大,各加添三表裡,衣服一套,隨貢關領,以為夷人,效順之勸上從之”。⑦

明萬曆年後福餘衛和泰寧衛頭目與明朝往來的記錄幾乎消失,說明完全被蒙古各部控制。而朵顏衛兀良哈人雖被蒙古大汗分支和喀喇沁控制,但它們沒有完全被融化,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這與朵顏衛兀良哈特殊的歷史淵源及他們的首領明朝與蒙古間周旋,採取靈活措施有關。

蒙古文史料《阿勒坦汗傳》記載著相關歷史事實:“久為外敵的烏濟業特兀魯斯,以其恩克丞相為首之諸諾延,(慕名)舉族攜帶烏格侖哈敦(成吉思汗生母月倫夫人)之宮屋來降,以山陽萬戶自行降為阿拉巴圖(納貢賦者)之情由如這般。額爾德尼菩薩土謝圖徹辰汗(俺答),將其(恩克)丞相賜予其弟昆都楞汗,將其(恩克)弟兄分別佔為己有,將其收為阿拉巴圖之情由如此這般。”⑧烏濟業特兀魯斯和山陽萬戶指朵顏衛兀良哈,恩克丞相是脫魯忽察兒後裔,當時朵顏衛都督影克(恩克)。昆都楞汗是指達延孫巴雅思哈勒,漢文獻有時稱老巴都,父親為巴爾斯博羅特,鄂爾多斯部袞必力克吉囊和土默特俺答汗是他兄長。《阿勒坦汗傳》所述的這些實史就是嘉靖年間右土默特與喀喇沁對朵顏衛兀良哈進行控制概況。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發動“庚戌之變”時:“……俺答逼都城,數言遼陽軍。陽軍者,俺答所呼朵顏也。至是始設薊遼總督,以兵戍之。然朵顏部時時犯塞。”⑨俺答及其子辛愛、孫趕兔等人和朵顏衛間發生諸多事情在《明實錄》、《武備志》等文獻記載。

對朵顏的控制和軍事行動、社會影響上喀喇沁超過土默特。嘉靖二十二年(1547年)喀喇沁老把都就進犯廣寧(今遼寧北鎮縣),殺死參將閻振。⑩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虜酋大把都兒黃臺吉等協降三衛諸夷及李家莊之賊,勢張甚,諸邊相繼高急。”11 哈喇沁勢力已經向東滲透整個三衛。老巴都死後其次子青把都勢力一度強盛,控制了朵顏衛,《武備志》記載:“朵顏雖強,陽順陰逆,時為虜嚮導、附青把都部下”。12 到明末時期哈喇沁完全控制朵顏,而在很多軍事活動時朵顏烏良哈成為不可缺少的力量,活躍在整個遼西地區。《三朝遼史實錄》載,1622年(天啟二年)五月王在晉轉朱梅的報稱說:“哈喇慎大酋罕餑羅勢、伯彥黃臺吉等差中軍打打戶、歹顏恰等、又朵顏衛屬夷三十六家酋首速布的、暖太等先後各帶領兵馬,於寧前中前等處列營住紮”13 餑羅勢是老把都的曾孫弼喇什(不列世臺吉),伯彥黃臺吉是老把都孫,後與林丹汗作戰的布顏阿海。他們是喀喇沁部巴雅斯哈勒末子馬五大子孫,稱洪太吉,其地位僅次與汗。在控制人口上喀喇沁所控制的朵顏衛人口比土默特和大汗多。據《盧龍塞略》記載,附屬在哈喇沁(西虜把都兒)的多顏衛人有14部4290騎,土默特有4部2050騎,大汗有5部1800騎,說明喀喇沁佔據多數的朵顏兀良哈人。此外,《萬曆武功錄》載:“猛可真,把都兒妾也”。把都兒是老巴都即巴雅斯哈勒。他娶花當長子的第三兒子脫力之女(花當孫脫力之女)。巴雅斯哈勒次子青把都把女兒東桂嫁給了長昂。俺大汗子僧格娶兀良哈頭目伯彥打賴之妹蘇布亥,生噶爾圖、朝克圖、土拉噶圖臺吉、土裡巴圖臺吉兄弟四人,他們管轄部眾形成東土默特部。噶爾圖三子圪他汗(圪炭亥、圪他海)、敖目(溫布、完布)、巴賴(毛乞炭)。當中敖目在率部眾投奔後金成土默特右翼旗。《武備志》記“不他矢裡黃臺吉……生二子,長啞不害既溫布”,滿蒙文獻記載“ombu”(鄂木布),漢文獻也記“敖木”等。因此,兀良哈貴族有喀喇沁(土默特)的塔布囊之稱。

在明代文獻所記載的“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14 這是南移後的三衛大體地理位置。1551年明朝邊臣奏報:“朵顏在山海關以西,古北口以東,薊州邊外駐牧;泰寧在廣寧境外;福餘在開原境外遼河左右駐牧。”15 今遼西綏中縣至西峰口近宣府邊外為朵顏衛,自今錦縣、義縣歷今遼寧北鎮縣至遼河邊外是泰寧衛,在黃泥窪(瀋陽西)、經瀋陽、鐵嶺至開原邊外是福餘衛,橫跨遼河下游東西千里。明嘉靖年楊守謙寫《大寧考》中寫道:“石東南有李家莊(即龍門所),莊北有萬松溝,溝有朵顏花當部落寨。萬松森鬱,不可進。溝東南有葫蘆山峪,峪有二口,狹僅二十餘丈,中則寬衍,形如葫蘆。近口曰黃崖峪,東南通古北口,花當巢穴也。”16 這是南遷後朵顏衛的駐牧地核心地方。到明末時喀喇沁屬部的兀良哈人大致在以今天內蒙古喀喇沁旗、寧城縣北部為中心,東邊到遼寧省喀左旗和建昌縣北境一帶;西邊經過河北省隆化縣東部,到豐寧縣東部、灤平縣北部;南部經平泉縣境,到承德縣東南部一帶。如前所述,在他們的西北方就是喀喇沁部的牧地。據此可知,葛爾圖兄弟的牧地在今天的北京懷柔縣北、延慶縣東、河北省赤城縣東部黑河以東,豐寧縣湯河流域等地區。今天的北京市懷柔縣、延慶縣東,河北省赤城縣東部黑河以東,以及豐寧縣西南部,是當時東土默特諸諾顏的根據地。河北省豐寧縣西部和南部,圍場縣、隆化縣境內的伊遜河、螞蟻吐河一帶,以及從平泉縣西部到遼寧凌源縣、建昌縣一帶,是當時土默特諸塔布囊(土默特控制下的烏良哈人)的牧地所在。17

17世紀初期,明朝腐朽,滿洲崛起,整個中國大地長城內外進入鉅變的時代。而蒙古這時仍然四分五裂、混亂不休,志於要統一蒙古各部的大汗行為,與習慣各自為政各部首領矛盾仍在繼續。尤其這一時期,在爭奪與明朝的貿易權、獲得明朝的賞銀、人畜歸屬問題上表現更為突出。史料記載:“把汗哈喇慎之地,祖屬於察汗,以講人口相隙者。滿五素幼時受養於察汗,今長矣,率部落歸其世把都兒,而察汗不悅也”。18 “虜酋插漢兒王子(林丹汗)與白言(哈喇慎首領布顏阿海)等皆夷也,乃察酋與把漢哈喇慎一支講討人馬不遂,心懷仇。”19 這兩條史料所說係指同一件事。滿五素是哈喇慎老把都的四子,他的部眾被稱為把漢哈喇慎(意為小喀喇沁)。他受養於察哈爾林丹汗,所屬部眾自然跟著他。但他在成人之後卻率部迴歸宣府邊外喀喇沁故地,由此引發了林丹汗的不滿。另一面哈喇慎拒絕向宗主林丹汗進貢,甚至和朵顏兀良哈人一起劫奪林丹汗與明朝的貿易物資;“虎汗(克圖可圖汗,林丹汗佛名,虎汗為明人貶低之稱)自祖以來為諸部長,諸部盡納貢。其祖、父死,虎年幼,沉溺酒色,諸部各自稱雄,獻貢遂絕,虎心銜之舊矣。薊門、遼東各有虎款賞,其宣府、張家口乃虎貿易之地。虎酋差夷往來張家口賣馬買貨,哈喇慎家往往截奪其貨物而殺之。撲喜峰口領賞、貿易,三十六家(朵顏)截卻亦如之。虎使人講說,各部傲然不理”。20 達延汗後蒙古大汗與各部首領間的隸屬問題上缺乏約束,前任幾個大汗力爭加強大汗權利,可未能找出合理方法。因此,當時蒙古大汗仍形同虛設,大汗與各部首領間矛盾越演越烈。

相反後金對蒙古採取政策效果明顯,與科爾沁建立盟友關係,喀爾喀五部被打散或投向,連大汗本部的烏魯特投奔後金,敖漢、奈曼建立曖昧關係。

在如此關鍵時刻察哈爾林丹汗採取武力征服右翼的決策,結果加劇了蒙古各部的分裂、可以說是。1627年11月林丹西征,先是攻打了在宣府邊外喀喇沁(今河北省北部和錫林郭勒南部),接著攻打土默特部,這就是有名的“趙城之戰”,時間為1627年十二月至1628年正月之間。有關這次戰況的記載《清太宗實錄》、《舊滿洲檔》等清代官方文獻有記載。但這些文獻抄寫或編寫過程中對有些內容纂改,對歷史事件的闡述歪曲之處,於是學者們已經提出其糾正和左證資料。21 對“趙城之戰”報道的最可信的資料是當時科爾沁首領奧巴洪臺吉致天聰汗的一份書信。內容如下:

(1)Oom suwasdi sidam (2)baγ-a darqan-u bayi qundai ?觟k?觟kür。(3) aγan lam-a sereng qung tai ji maγu kitad kenüken ede bosju (4) irede。 aqar-un qaγan baraγun γurban-du mordaju dobtoji(5) qaγan aqai buyan aqai qoyar küriyele ü abuγsan-du: qaγan aqai: (6) buyan aqai qoyar

küriyelegsen erig-I nayiman jaγun kümün (7) aladji tuγulju γarju。 gegen qaγan-u k?觟ke qota-du (8)oruγsan-du tegün-ü qoyin a a basa nekejü aba tabiγsan-du (9)onbu-in kegüked buyan aqai-gi küriyalejü abuγsan (10) ajuu。tere küriyen-e e byan aqai。 orji-yin sangkarjai-gi (11)daγariju γarqu daγan nigen noyan kümün-i alaju m?觟r deger-e-ki (12) erig-iyn ab iju γarba genem。Onbu-yin qoyar kegüked-inü (13)oruju。nigen kegüken dutaγaju γarba genem。gegen qaγan-n (14)k?觟ke qota-yi ab u qoyar mingγan erig tabiju iregsen-I (15)tegün-ü iγana a aγlasi ügei olan erig-üd irejü (16)dürijü qarin k?觟ke qota-yi buliyaju abuba genem。(17) aqar-un erig-ün qoyiγur baraγun qoyina-a a tübei-yin γurban (18) otoγulus dobtulaγu ab u e ibe genem。 γegün (19)urida-a aγurban mingγan aduγu ab u ulus dobtulγu (20)e ibe genem:basa tegün-e e ?觟ber-e tabunung-ud-i alaγu(21)abaqanar-i ab u e ibe genem。 γurban mingγan aduγun-nu (22)qoyina-a a qaγan mordaju daruγdaju sayid-iyen alaγdaju (23)qariγi irebe genem。 tübe tabunang-ud-un qoyina-a a (24)mordaju qara in-u bandi tayiji-yi bariju irebe genem:(25)yeke ulus oruγsan ügei。 buyan aqai :qaγan aqai:onbu-yin (26) γool qoriy-a oruba genem:arban qosiγun-du d?觟 iged ger (27)kürbe genem。buyan aqai-yin ger-de e abuγsan bi ig-tü (28)uridu se en qaγan: naγun-u abaγ-a: qoyitu abaγ-a: qalq-a (29)baraγun γurban edür sara boljiju morday-a gegsen bi ig-i(30)üjejü。kejiy-e geji mendü amur ügei geji yabunam genem:(31)dotor-un aqar boru qotan- a a ürgül i bui genem。(32) ene iregsen noyad-un üge: qoyitu qalq-a o ir ?觟lügei-dü (33)siqa?u kür?ü irebe ge i: mengdegürenem genem:ene (34)mengdegüregsen-dür: ene noγon deger-e (35)se en qaγan-tai: ta kelel e ü moridasai: ene noγon deger-e (36)ese mordaqula:ügei bolusa kü?ütei bolqu: (37)ügei bolusa kümün-dü abtaqu: ulus alalduqu dur (38)ügei genem: ulus üg bügüde-e e dayisun bolba ge ü(39) uqur ila u qaγu in aqar- a bolba qalq-a :(40)kesigten: tani erig: mani erig ireküle oru u ?觟ggüy-e (41)ge i yabunam genem:man-dur egüber sonusduγsan ene:(42) nada basa kele bui-y-a::。22

漢譯:

願吉祥。巴噶達爾漢的白琿歹楚胡兒、察罕喇嘛、塞稜洪臺吉、毛祁他特諸子逃來。據稱察哈爾汗征伐右翼三萬,圍困汗阿海、卜言阿海倆。汗阿海、卜言阿海倆以八百人廝殺突圍。逃入格根汗之呼和浩特時他們又狩獵般地追殺時,鄂木布諸子圍困了卜言阿海。卜言阿海突出該圍時,襲擊綽爾濟之子桑哈兒寨部,隨之殺了一位諾延,將途中所遇之兵砍殺而出。稱鄂木布倆子投降,一子逃出。又稱一時佔領格根汗呼和浩特,派遣兩千兵守護,卻又來了無數察哈爾兵前來攻打,又搶佔呼和浩特。又稱察哈爾兵之後又(察哈爾)土巴三部從西北方向來襲大掠而去。又說從東南方向又來(察哈爾)兵,搶掠三千馬匹而去。除此之外殺戮塔布囊們,擄掠公主們而去。為奪回三千匹馬,汗(喀喇沁汗)率兵前去,打了敗仗,損失一員大臣,無功而還。土巴又追殺塔布囊們,俘虜了喀喇沁部班第臺吉。大國(喀喇沁大營)未參戰。卜言阿海、汗阿海、鄂木布之大營參戰。十旗各分四十來戶。從卜言阿海家裡獲得的信中得知,以前天聰汗、嫩阿巴垓、北阿巴垓、喀爾喀右翼三萬等約定日期,要討伐(察哈爾),認為無有安穩之日。內察哈爾從博羅和屯處起連綿駐牧。這些逃來的諾延們又說:‘北喀爾喀已抵敖齊爾厄魯該地方。察哈爾很是慌張。趁此慌張,利用草青之際,最好與天聰汗商定,共伐(察哈爾)。若失去機會,要麼(察哈爾)變成更強大,要麼被他人(喀爾喀)吞併。國人(察哈爾人)不願意征戰。認為四面楚歌,很是抱怨。舊察哈爾也罷,喀爾喀、克什克騰等都準備若貴軍(愛新國軍)、我軍(科爾沁部)前去,就要投奔。我處得到的訊息就這些。你處還有其它訊息吧。

“趙城”是蒙古語“jou-in qaote”的音寫字和譯字的混合字,其意為召廟之城或廟宇之城,指當時呼和浩特。土默特俺答汗大力支援或推崇佛教,於是呼和浩特地區的廟宇發展迅速,為此得名“召廟之城”。據學者們解讀研究,先是林丹汗包圍了喀喇沁的首領汗和洪臺吉。喀喇沁汗等帶八百人奮力突圍,向西呼和浩特進發。當時,與林丹汗結盟的土默特鄂木布之子西令臺吉在守衛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喀喇沁軍隊同鄂木布之子交戰,鄂木布之子失利。喀喇沁人以二千軍隊留守呼和浩特,但不久無數察哈爾軍隊前來進攻,並從喀喇沁人手裡奪回了呼和浩特。喀喇沁汗、洪臺吉等大敗,一些諾顏和塔布囊被殺死。……參加這次戰役的只有喀喇沁汗(當時的汗為拉斯喀布,父親為黃巴都兒)、布顏洪臺吉(既漢籍所記白言臺吉)以及東土默特部的首領鄂木布三的部眾。23 本次林丹汗西進的記錄《崇禎長編》載:

[林丹汗]一舉而攻潰哈喇慎部落,乘勝西攻宣府邊外白酋等。又乘勝西攻大同邊外順義王卜石兔,致卜石兔不支,西遁套內暫住。而插在宣、大,時東時西隨水草駐牧,此數月來情節也。24

哈喇慎部落指喀喇沁(汗)部落,白酋是白言臺吉,卜石兔是土默特首領順義王,稱卜石兔。1628年察哈爾林丹汗軍隊在“趙城之戰”之 後在大青山北埃不哈河戰役中打敗了阿速特、永邵卜和西土默特(卜石兔)聯軍,並進軍河套打鄂爾多斯。喀喇沁萬戶中的速特、永邵卜部從此銷聲匿跡。1629年林丹汗揮戈東進,討伐東土默特部,東土默特部首領鄂木布等逃到深山裡靠峻山險嶺保住了性命和勢力,於是他給太宗皇帝寫信件中說:“自從碰上這個惡毒汗(林丹汗)之後,哈喇慎的臺吉們沒有一個被襲擊,我們帶著右翼部眾,靠地險而倖免於難”。25 林丹汗西進攻打喀喇沁後,其部眾四散,汗勢力確實大大消弱。這也是喀喇沁本部未能成為獨立的扎薩克旗的眾多原因之一。

“趙城之戰”結束後在遼河下游西敖木林(木林是江水之意,指大凌)河上游察哈爾八個鄂托克之一多羅特部住牧,因截殺愛新國(金國或後金)與喀喇沁之間的使臣,嚴重影響了愛新國喀喇沁的往來,為此愛新國天聰二年(1628)二月和五月兩次出兵打敗了多羅特部,掃清往來障礙。

天聰二年(1628)七月十九日喀喇沁使團抵達盛京。“十九日,因為喀喇沁汗的使臣郎素等四位喇嘛、五百三十人到來,阿濟格臺吉、碩託臺吉、薩哈廉臺吉前往迎接,宰牛羊,設宴,迎入城內。二十五日,以來禮,宰牛羊,設大宴招待。八月初三日,與喀喇沁之眾,為結盟之事,向天地盟誓之言:“滿洲、喀喇沁兩國,同心修好,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滿洲若不踐盟言,與喀喇沁結怨,則天地鑑譴,殃及滿洲,奪其壽算,若恪守盟誓天地之言盟,天地垂佑,壽命延長,至子孫千世,太平永享太平。”26

天聰三年正月後金“遣國舅阿什達爾漢同尼堪等齎敕諭歸順各部落(及)蒙古諸貝勒,申定軍令。”

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十二日喀喇沁將女兒嫁給了大貝勒,(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四大貝勒之首)。

天聰五年(1631)年二月十六日莽古爾泰貝勒(努爾哈赤五子,四大貝勒之三)之女嫁喀喇沁部喇斯喀布,阿巴泰(太祖第七子,崇德元年,封饒餘貝勒,順治元年,晉饒餘郡王)女嫁拉斯喀布汗族弟布林噶都(其祖父為喀喇沁部汗昆都楞巴雅思哈勒,老巴都,父親稱士日尼)。喀喇沁與後金有婚姻關係外,到天聰九年被編入八旗間也多次跟隨後金軍出兵打仗。

《內國史院檔·天聰九年》記載:“(天聰九年二月初六)是日,清點喀喇沁蒙古壯丁,內外共編十一旗,每旗放固山額真。

喀喇沁之固魯思奇布一千五百丁。萬丹偉徵一千六百一十五丁……塞冷六百五十丁。鎖諾木塔布囊四百一十丁……總共五千二百八十六丁。固魯思奇布為固山額真。

俄木布楚虎爾九百一十三丁……鎖諾木三百八十二丁。寨桑二十二丁。總共一千八百二十六丁,俄木布楚虎爾為固山額真。

耿格爾一百八十八丁……吳爾寨圖一百六十九丁……單把三百六十二丁……總共二千零一十男丁,耿格爾、單把為固山額真,共同一管轄。其餘剩下男丁,俱歸併舊蒙古旗。……

這十一旗中八旗為蒙古八旗,其餘三旗為喀喇沁一旗和土默特左右二旗。

喀喇沁旗後分離出中旗和左旗,形成左右翼和中三旗。土默特形成左右二旗。27 固魯思奇布等喀喇沁三旗首領和土默特左旗首領耿格爾和單把是朵顏兀良哈人脫兒豁察兒後裔。土默特右旗領主俄木布楚虎爾,他是元太祖後裔。

經研究表明在整個明朝兀良哈共有十一位首領1、脫魯忽察2、完者鐵木爾、3、塔不乃4、阿爾乞蠻5、和通(花當)6、革兒孛羅7、革蘭臺、8、影克9、長昂10、巴古代古永11、蘇布地等(天聰四年死)。28 他們在明朝、蒙及後來崛起的滿洲等幾股實力當中,審時度勢、把握好局面,保護部落的完整,發展了自己歷史文化。

——————————

注 釋:

①朵顏山(朵延山)之“朵顏”(doyan或doyang)詞蒙古語裡祭祀、燒火之意。《元朝秘史》、《史集》等文獻記載在成吉思汗母親月倫和鐵木哥斡赤斤領地在一起,其領地從當初貝爾湖之東,哈拉哈河北地域,後向東和南擴大大興安嶺東和向南嫩江、松花江一帶。《元史?洪萬傳》載:“二十四年,乃顏叛,率兵徵之。六月,……是月,至乃顏之地,奉旨留蒙古、女直、漢軍鎮哈喇河。複選精騎扈駕,至失剌斡耳朵,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討乃顏。七月,至扎剌麻禿,與金家奴戰,敗之,追至蒙克山,那兀江等處,……”。一、說明,在哥斡赤斤領地裡有失剌斡耳朵(xira ordp),就是月祭祀倫母親的黃色宮殿。二、說明,在失剌斡耳北邊有哈拉哈河,南邊有嫩江,或哈拉哈河與嫩江中間地帶有失剌斡耳朵。這一地理位置適合今興安盟札來特境內,今該旗境內的博格達山及山腳下的石土城遺志是否當年失剌斡耳朵有關的遺存?後朵顏南下兀良哈仍祭俸著失剌斡耳朵。明代成書《阿拉坦汗傳》裡記錄的“……烏濟業特兀魯斯(兀良哈人),舉族攜帶尊貴的訶額倫哈屯之宮室來降”。在這所山上否進對成吉思汗母親行過祭祀,這一帶是否成吉思汗母親居住地,目前還研究當中。

②楊暘。明代東北疆域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③達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3。

④魏煥。九邊考。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明嘉靖刻本標點。

⑤烏雲畢力格。喀喇沁萬戶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⑥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二。

⑦。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四百六十七,萬曆三十八年二月。

⑧珠榮嘎譯。阿勒坦汗傳[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⑨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設立三衛[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⑩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嘉靖二十七年。

11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三。嘉靖二十七年二月。

12 矛元儀。武備志。天啟刻本。

13 王在晉。三朝遼史實錄。辛未年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影崇禎本。

14 明史。卷三二八。

15 明實錄。嘉靖三十年二月甲戌。

16 楊守謙。大寧考。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二輯)[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

17 烏雲畢力格。喀喇沁萬戶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

18 方孔炤。全邊略記。明崇禎刻本。

19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八十三。天啟七年四月。

20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七月己巳。

21 烏雲畢力格。喀喇沁萬戶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

22 李保文。十七世紀蒙古文書檔案。第四十九檔[M]。呼和浩特:內蒙古少兒出版社,1992。145。

23 烏雲畢力格。喀喇沁萬戶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

24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六月庚子。

25 李保文。十七世紀蒙古文書檔案。89,第二十九檔[M]。呼和浩特:內蒙古少兒出版社,1992。

26 滿文老檔[M]。北京:中華書局,1990。889。

27 張豔華。喀喇沁旗蒙古族的來源及喀喇沁旗的形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

28 烏成蔭。喀拉沁烏梁海部落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