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攝影英文詞彙(三)

作者:由 閱後即瘋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04

上週末帶媳婦和遠道來的母親去了一趟烏鎮,有必要安利下這個地方,和上半年拍過的那麼多古鎮不同,烏鎮旅遊資源的管理還是相當規範的,雖然號稱G6o7v統一管理,但極有可能是外包給某個水平較高的旅遊管理公司,整個古鎮儲存的很好,也沒有滿街的臭豆腐和烤腸破壞情緒。儘管食宿還是比較貴,但好在該想到的地方都做的不錯,賺你錢的同時把服務做到應有的水平,還是要點個贊。

之所以再做一期詞彙,是因為老東家的同事Marcel在看了我直出的烏鎮作品,不是很耐煩的提了一些Post-Processing/後期思路後覺得我看不懂,直接索要了RAW/原圖自己親自後期。

實際上為了能讓自己在聊這個話題時顯得專業一些,我在前兩期詞彙綜述裡已經把基礎的攝影前期的專業詞彙學了個邊,至少再也不會發生以下這種令人崩潰的對話了。

我:這個焦距應該很適合對人拍攝(people shoot)

M: 對的,如果你想要玩

肖像攝影(Protrait)

的話,這個焦段足夠

我:可以把背景拍模糊(blur)對吧

M:前提是你使用大光圈就可以有背景

虛化(Boken)

的效果。

言歸正傳,這一期我想就攝影Post-Processing/後期方面整理下詞彙,再引申一點關於Film/膠片的討論。

Adobe公司除了提供Photoshop軟體之外,還出了一款

Toning/調色

專用的軟體,名曰“Lightroom”。

Film/膠片

時代膠捲沖洗都要經過

Darkroom/暗房

處理,實際上暗房就是膠片時代的Post-Processing,這個年代仍在玩膠片的人也會有自己的暗房或者暗袋,透過顯影藥水的時長溫度和配比,也可以對膠片的Color/色彩和

Exposure/曝光

做一些調整。所以,昨天我寄送了4卷膠捲去上海的商業暗房做處理的行為,其實就是等於Nikon D810拍好了RAW卻交給了陌生人同時沒有任何後期要求,可想而知結果如何。

Film/膠片時代的Darkroom/暗房--Digital/數碼時代的Lightroom

所以那些號稱從不後期的人請自行打臉

導航欄/Navigator

(左上角)

100%enlarge/放大,數碼時代對於畫素的執著體現在100%放大後的銳度表現力觀察,不過D810的3600萬畫素是經得起這樣的考驗的,尤其在配上24-70mm/2。8G的高銳度。

順便感受一下Nikon D810 200%(2:1)放大的細節表現。

Preset/預設

我從網上購買了一套VOSC的膠片調色預設,其實就是針對某些膠片表現力的特殊

前處理

,比如

Contrast/對比度

或者某些特殊顏色的調教。

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Kodak Protra160的

Film Preset/膠片預設

,它的名稱就已經包含了很多資訊,Kodak是生產商,Protra是

Protrait/肖像攝影

的縮寫,160是感光度,這款膠片的特點是:

Grains/顆粒

細膩,膚色表現通透,Exposure Tolerance/曝光寬容度高。

當然,

Preset/預設

只是很基礎的前處理,相當於手機APP軟體中的

Filter/濾鏡

,如果原片曝光色調不夠好,僅僅靠預設是遠遠不夠的。

Histogram-直方圖

直方圖有很多

Channel/通道

,曝光亮暗部通道和色彩通道,數碼時代的後期是可以對整副圖的內容進行分類處理,這一點就比膠片要強大的多。甚至有很多無反相機可以在拍攝時從LCD上可以直接看到實時的直方圖,左端是

Dark Pixels/暗部畫素

,右端是

Bright Pixels/亮部畫素

,透過觀察是否有

Blooming/高光溢位

來判斷曝光是否正確。

說到高光

Blooming/溢位

,就要說到膠片和數碼的區別,很多人說這個年代數碼已經全面超越膠片了,我手裡也沒有資料可以說明,只是從個人的認識在說說看法。在寬容度方面,有資料表明高

端數碼相機

已經做到了14檔寬容,而

Color Negative/彩色負片

普遍認為在12檔,

B&W Film黑白膠片

在16檔,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來看,因為發展時長的原因膠片的寬容度還是在一般數碼相機之上,尤其是在暗部細節的表現力上,不容易像一般數碼相機狹窄的寬容度顧此失彼。

而最重要的是,膠片相機的機身本身不提供任何成像的基本要素,反而膠片是有眾多廠家可以提供各種型別的產品,可以有眾多選擇來獲得想要的成像效果。比如電影卷對比Protra160來說,從

Curve/曲線

上就可以看出在暗部細節的表現力上前者的勝出。

電影卷

Protra160

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沖洗一卷電影卷的價格是負彩的3倍左右。

功能區

Corp overlay/裁剪

&

Angle Adjustment/角度調整

Spot Removel/汙點去除

(類似於PS的圖章功能)

Red Eyes Correction/紅眼去除

(紅眼據說是閃光燈是眼球血絲反光造成)

Graduated Filter/漸變濾鏡

(沒用過)

Radial Filter/徑向濾鏡

(沒用過)

Adjustment Brush/筆刷調整

(沒用過)

Basic/基本面板

WB

White Balance/白平衡

Temp

Color Temperture/色溫

高色溫讓人感到溫暖從而偏黃,低色溫讓人感到冰冷而偏青色。如果想更好透過色彩來表達情緒,手動白平衡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相機自動白平衡其實和之前一期講到的曝光模式轉盤中的情景模式一樣是有侷限性的。

左邊是自動白平衡,右邊是手動白平衡,太陽快落山時的色溫很高,大概在8000K~10000K,如果是自動白平衡/AWB,則是晴天模式下的落日效果,如果手動白平衡將色溫調整為4000K左右,表達的情緒就出來了,淒涼,寂靜。

Tint/色調

向左偏青綠,向右偏洋紅,大部分日式小清新影調風格都是在這裡向左偏一些,使照片呈現一點青色。

Tone/調色

Exposure/曝光值,Contrast/對比度,Highlight/高光區域,Shadows/陰影,whites/白色色階,Black/黑色色階

說來慚愧,我對於光線的調整還處在調整了看效果的階段,理解比較淺顯,上圖大致說的就是不同調整科目對整個畫面的影響,調整的區域也不盡相同。

Presence/表現力面板

Clarity/清晰度

Vibrance/鮮豔程度

Saturation/飽和度

說明:

Vibrance/鮮豔度

只會對畫面中色彩飽和度低的顏色做飽和度的提升,而

Saturation/飽和度

則是整體對顏色都做調整,可能的情況是部分顏色的飽和度可能會

Blooming/溢位

Clarity/清晰度

Sharpness/銳度

的區別在於,清晰對是提升整體照片邊緣範圍性的

Contrast/對比度

,而

Sharpness/銳度

則僅僅是針對邊緣減少黑白色階的過度,讓過度更生硬從而邊緣銳利。

Tone Curve/色調曲線

和基本面板中的

Slider/滑動

塊不同的是,

Tone Curve/色調曲線

的4個選項是針對區域性區域進行調整,具體用哪一個工具要具體對待。

HSL Hue/色調 Saturation/飽和度 Luminance/明亮度

之前說過數碼時代是把畫面打散成單獨的畫素儲存,相比膠片時代的

Darkroom/暗房

只能整體調色,數字時代的Lightroom就可以單獨對每一塊畫素點進行調整。

於是HSL的功能就是可以針對不同的畫素進行調整,可以單獨調整某一個顏色的色相,比如紅色可以調整為紅偏黃,

Aqua/淺綠

可以向右調整為淺綠偏藍,

Magenta/洋紅

向左偏紫向右可以偏紅。

Hue/色相

調整結束可以來調整

Saturation/飽和度

,同樣也可以單獨調整。

然後再是單獨調整每個色彩的

Luminance/明亮度。

Split Tone/分離色調

在第一部分

Highlight/高光

選項中,我將

Hue/色相

調整為藏藍色,

S

aturation/飽和度

加高,使整個照片呈現出冷色調的特點。

第三部分

Shadow/陰影

部分不動。

第二部分的

Balance/平衡

值說的是高光和陰影部分的對比程度。

說明:不同於色溫對於整個畫面的調整,

Split Tone/分離色調

是可以將畫面區分為亮和暗部分別調整,而不互相干擾。

Detail/細節 面板

Sharpening/銳化效果

口味重的初學者非常喜歡將

Sharpness/銳度

調整的很高,想讓畫面呈現刀鋒一樣的銳利,可是通常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照片看起來回非常辣眼睛,不耐看。

Sharpness/銳度

的調整是基於物體邊緣對比度的加強,本來過渡很自然,但加強銳度後,過渡就變得很生硬,所以邊緣清晰度加強。

Lens Corrections/鏡頭矯正

寫不動了就簡單說說,這個功能我最多用到的是畸變矯正。大多數情況在使用廣角鏡頭且離的很近的時候畸變會很厲害,但是畸變太嚴重的話矯正就會裁切畫面,也沒太大用處。

最後,來說說對於老同事Marcel對於我的烏鎮拍攝作品的後期處理以及我個人的看法。

我用非專業的詞彙問了他關於這張作品的調整思路,因為從直觀的感覺就是左上角

Highlight/高光部分

原來

Over-exposure/過曝

了,現在有了部分雲層的細節而且發灰,顯然應該是拉低了高光部分,水面

Shadow/陰影

部分呈現了些許綠色,再加上看上去眼睛累可能是調高了

Sharpness/銳度

他說的我基本上就看不懂了,因為對於

Mask/遮罩

這類PS裡才會使用到的工具,在我看來有點偏離攝影初衷的東西,是不甚瞭解的。

如果硬翻譯大概就是,暗部圖層覆蓋了

Solid Color/單色塊

的藍色,為了不破壞水面特意加了

Mask/遮罩

;高光的雲層部分也有設定了

Layer/圖層

,加了柔光效果;然後在建築的橙色部分同樣添加了遮罩防止在調整

Hue/色相

Saturation/飽和度

的時候不至於讓橙色

Pop out/溢位

(Pop?屎崩出來了?)。

第一張是原圖,第二張是Marcel後期處理的,第三張是我寫了一個下午的文章後用最後一點精力做了一點點後期。

實際上原片還不錯,前景的船隻和倒影,中景有建築亮點是一點橙色燈光,遠景有古鎮的橋。通透度和透視感都還不錯,除了左上角的高光沒有細節之外,完成度還是比較高的。

Marcel使用了遮罩和圖層這兩個後期的大招,使照片呈現了一種獨特的油畫風格,且色彩很豔麗,當然我仍搞不清雲層的細節他是怎麼弄得,嘗試拉低了高光和白色色階發現沒什麼用。

我自己只花了2分鐘後期的原因是覺得基本沒什麼可調整的。

說大了這涉及到東西方美術發展的方向和側重問題,西方的繪畫藝術通常講究的是色彩和透視感,這點在過去的油畫中都可以明顯的看出。而古老的東方繪畫表現在中國水墨畫中,雖然也有講究類似色階概念的“濃淡乾溼焦”筆鋒,但是總體來說中國山水畫卷並不講究近大遠小的透視感和飽和度對比度很高的色彩。所以說,古鎮類作品,如果遵循西方繪畫藝術思想的話,接近油畫質感會顯得很歐洲,失去了東方色彩,所以直出本身的色彩已經足夠,甚至對比度還有點高,只需要對高光部分做一點處理即可。

寫這篇文章整整花了4個小時和14根菸,你還不關注下?

標簽: 膠片  高光  調整  飽和度  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