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作者:由 許偉明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3-13

黑衣壯

以黑為美的織染工藝

文 | 許偉明

黑色的信仰

清晨7點多,李秀芳已經從山上揹回一大扎的玉米稈,回到了屯裡。她穿著青色上衣,規模壯觀的玉米稈紮在竹編的揹簍上。

“50多斤,不重的啊!要不要到我家去坐坐。”她很輕鬆的和我們交談,並邀請我們隨她去家裡看看。

早上是她最忙的時候。到家放下玉米稈,她就趕著去到她大女兒家去染布。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揹著一大扎玉米稈的李秀芳。勞作是黑衣壯女人們的日常。攝影@這和那

大女兒嫁在本屯,兩家相距也就20米左右。大女兒家有一口染缸,裡頭的染料現在顯出了幽深的藍色。

染缸上架著幾根小棍子,李秀芳把布匹小心而齊整地放在上面。那整塊布約10米長、1米寬,這塊布自己已經染了十幾遍,已經藍得泛黑了,但“還不夠黑”,要達到令人滿意的黑色,“要30遍以上才行”。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染缸裡的染料並不是純黑的,而是顯露著幽深的藍色。攝影@這和那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染缸裡的染料並不是純黑的,而是顯露著幽深的藍色。攝影@這和那

布的一頭探入染料之中,她用一根小木棍熟練把布匹一寸接一寸地往染料裡浸透、下沉。最為關鍵的是不能讓布匹粘在一起,以免顏色染得不均勻。就像是煮麵條,要讓麵條在水裡散開,要防止麵條相互黏在一起。

長長的布都進入了染料中,再等上一個小時,染料會在已經很藍的布上再染一層藍色。藍色的不停疊加最終會變成黑色,這就是李秀芳所要做的。

然後,她從染料裡把布輕輕撈出,用清水把上面的雜質去掉後,再拿去晾曬。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布料需要浸染,晾曬,再浸染,再晾曬,重複一遍又一遍,直至變成黑色。攝影@這和那

布料需要浸染,晾曬,再浸染,再晾曬,重複一遍又一遍,直至變成黑色。攝影@這和那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布料需要浸染,晾曬,再浸染,再晾曬,重複一遍又一遍,直至變成黑色。攝影@這和那

第二天,這些佈會再進出染缸一次,所有的忙碌都會重複一遍。不過,這也正是包括李秀芳在內的很多吞力屯女人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遙遠的黑衣民族村

吞力屯是一個總人口300來人的村落,位於廣西百色市那坡縣西北的深山裡,挨近雲南。一條險峻的公路通往外界。除此以外,周圍全是巨大的石山。在這裡手機也收不到任何資訊。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廣西那坡縣吞力屯。這裡地處深山,地理上的封閉使得過去的村貌和生活方式被大部分保留了下來。攝影@這和那

吞力屯所有人都是“黑衣壯”,即壯族裡崇尚黑顏色的一個支系,全身黑顏色的標誌性裝扮格外醒目。廣西黑衣壯主要就分佈在那坡縣內,統計資料顯示,5萬多的黑衣壯佔全縣人口約1/3。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黑衣壯有獨特於其他壯族人的習俗:除以黑為美之外,他們亦有獨特的喪葬、嫁娶風俗,以及獨特的民間音樂、服飾、飲食等。攝影@這和那

黑衣壯有獨特於其他壯族人的習俗:除以黑為美之外,他們亦有獨特的喪葬、嫁娶風俗,以及獨特的民間音樂、服飾、飲食等。攝影@這和那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楊阿公是村裡的道公,在村裡的喪葬嫁娶和大型的祭祀活動中有不可代替的宗教作用。攝影@張明睿

當然,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黑衣黑帽的姑娘小夥都外出打工了,很多黑衣壯村落的老屋都拆掉了,蓋起了磚房。但在吞力屯,依然儘可能地維持著過去的村貌和生活方式。

在眾多黑衣壯村落裡,吞力屯是最為偏遠的村落之一。地理上的封閉,使吞力屯的青年人外出時代的到來稍晚了一步。另外,旅遊公司進來開發,試圖使這裡成為一個旅遊村落。旅遊公司艱難地抵抗著屯裡人拆舊木房、建新磚房的衝動,這使得吞力屯目前還保留著可觀的老建築群。縣裡的一個幹部說,那坡縣裡就吞力屯的老建築還保留著,“其它的都拆光了”。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村裡無論男女,從頭到腳一律穿著黑色的衣服。攝影@這和那

走進屯裡,最讓初來乍到的人震驚的莫過於所有人都穿著深黑的衣服。這種集體的黑色,顯示出一種令人震驚的陌生、神秘。

如果從背影來看,黑衣壯的女人們大多數看起來是一樣的。她們戴著三角形的黑色帽子,穿著黑色的上衣、外面套一件黑色馬夾,黑色的褲子、外面的裙襬也是黑色的,以及黑色的鞋子。

女人們的服飾還稍在黑色的底上做一些其它顏色的點綴,男人的服飾則是徹徹底底的黑了。

但在每一個相似的黑色背影的後面,卻是一張張鮮明的、熱情的臉孔。無論到誰的家裡去,主人都會為我們倒一杯自釀的玉米酒,並唱一段祝酒歌。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黑衣壯的女人們大多戴著黑色的三角形的帽子,衣服、褲子、裙襬、鞋子都是黑色,從背後看幾乎一模一樣。攝影@這和那

據村裡人說,歌唱得最好的姑娘叫李春琪,大家習慣於叫她阿琪。剛到屯裡的第一餐,阿琪拿起酒杯敬我們,然後唱起歌來,嘹亮的嗓音頓時震顫我的耳膜,似乎站在另一個山頭也能聽得清清楚楚。其實她唱的就是“過山腔”,是那坡縣黑衣壯特有的民歌。

阿琪會隨時給固定曲調的過山腔裡填詞,大部分是來勸酒的,例如“你從遠方來我沒有什麼好招待你的,就請你喝下這杯我自釀的酒吧”。聽到這歌聲,每次我們都不好意思不一飲而盡,直到醉到深處。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在陌生、嚴肅的黑色之上,是當地人真摯淳樸的熱情。攝影@這和那

對自然迴圈的記錄

黑衣壯的女人們差不多每天都沉浸在無止盡的勞作當中。

早晨的染布工作結束之後,女人們還得織布、納鞋底、餵養牲畜,再去田裡背染料回來。

偶爾會有一些團隊遊客到來,黑衣壯的女人們會聚集起來為遊客們跳兩支民族舞,和遊客們對幾首歌,每人能賺到兩三元錢,然後又匆忙地回到家中織布。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黑衣壯的織布機。一套衣服,從種植棉花,到織布、染色,每一步都是黑衣壯女人們用雙手完成的。攝影@這和那

一套純粹黑衣壯衣服的完成,前後就要花一年的時間。從棉花的播種到收穫,再到棉花的捻線、織布和染色,都要由雙手來完成。

日出日落,四季輪迴,一年一套衣服,是黑衣壯女人對自然迴圈的同步記錄。李秀芳說,自己已經用壞了好幾個梭子。眼下用的這個梭子也被手磨得光滑發亮。

這種勤勞其實是生活在深山裡的條件所迫。大石山區裡,山高谷深,土層淺薄,糧食生產極不容易。且由於山裡難以儲水,家家戶戶都只能用水窖蓄水。勤勞是美好的品質,也是生活所必需的。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吞力屯依然保持著質樸、自然的生活方式。每一件衣服,都是自然對勤勞的黑衣壯人的回饋。攝影@這和那

沒有通公路時,吞力屯幾乎與世隔絕,吃用的東西全都依靠自己生產創造。過去乃至現在,他們處在自然經濟的狀態中。自給自足的最極端表現是,在屯裡的女人們大多數嫁給屯裡的小夥。

一個女人是否稱職,關鍵的是看這個女人每年能否給家人多生產些衣服。而每件衣服的問世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它們所有的材料都來自山裡田裡。

和紡織早已工業化的城市工業相比,吞力屯的服飾生產其實是農業的延伸,每一件衣服都像是這兒吝嗇的自然對人們勤勞的回饋。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黑衣壯族人所使用的染料是藍靛草,就是我們熟知的板藍根。攝影@這和那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染料用的是自己在屋前屋後種的藍靛草。在染到最後幾遍後,染料裡還要放入豬血、紅薯、牛皮膠。豬血會使得黑色裡顯出一層深紅色來。而紅薯、牛皮膠會讓衣服硬挺起來,使得衣服更加耐磨耐穿就像書的封面加上塑封一般。

除了黑色的主色調外,一些女人還會在一些細節上花更多心思,以讓自己顯得不同。在大片的黑色裡,再點綴一些顏色豐富的刺繡,以及衣服的綴邊,最挑戰手藝的是紐扣。

紐扣的線往往是紅色或者黃色,也是自己染的,把細小的線抽捻成更粗一些的,然後像扎辮子一樣,把幾股線來回穿插變成更粗的細繩,再用細繩巧妙地結成釦子和環。而一天能做兩對釦子的,那算是很高效率的了。

這個神秘的民族告訴我們,以黑為美並非今日的時尚,而是古老的審美自覺

愛美的女人們也會在黑色的衣服上點綴一些花邊、刺繡、或是顏色鮮豔的紐扣。攝影@這和那

標簽: 黑衣  黑色  攝影  吞力  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