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作者:由 繼教學分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4-19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十、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1。概述

(1)分類(2)病因

(3)臨床表現(4)輔助檢查(5)治療要點

2。全身性感染

(1)病因、病理生理

(2)臨床表現(3)輔助檢查(4)治療要點(5)護理措施

3。破傷風

(1)病因、病理生理(2)臨床表現

(3)治療要點(4)護理措施

第一節 概述

外科感染的特點:

①大部分是由幾種細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②大部分有明顯而突出的區域性症狀和體徵。

③感染常較侷限,隨著病理發展引起化膿、壞死。

3種結局:吸收或侷限化形成膿腫、轉為慢性感染、感染擴散。

【分類】

1。按致病菌種類和病變性質分類

(1)非特異性感染:又稱化膿性或一般性感染。

手術後感染多屬此類。表現為化膿性炎症的共同特徵,即

紅、腫、熱、痛、功能障礙

(2)特異性感染:

是指由一種特定的致病菌引起一種特定性的感染,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

2。按病變程序分類

①急性感染:3周以內;

②慢性感染:2個月以上

③亞急性感染:介於急性與慢性感染之間。

【臨床表現】

1。區域性表現

紅、腫、熱、痛、功能障礙——五大典型症狀。

體表感染形成膿腫後,觸之可有波動感。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2。全身症狀

感染較輕者:可無;

感染較重者:發熱、頭痛、腰背痛、精神不振、焦慮不安、乏力、食慾缺乏、出汗、心悸。

嚴重感染者:代謝紊亂、營養不良、貧血,甚至感染性休克。

3。器官與系統功能障礙

4。特異性表現

A。破傷風——角弓反張、側弓反張;

B。氣性壞疽——捻發音;

C。面板炭疽——發癢性黑色膿皰。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輔助檢查】

(1)血常規:

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當白細胞計數<4×109/L或發現未成熟的白細胞時——病情加重。

(2)細菌培養:

取膿液或病灶滲出液做塗片或細菌培養。

【治療原則】

1。區域性處理

(1)非手術治療

1)患部制動。

2)區域性用藥:消腫散、魚石脂軟膏外敷或硫酸鎂溶液溼敷;感染傷口創面換藥。

3)物理治療:區域性熱敷或超短波、紅外線輻射。

(2)手術:膿腫切開引流;嚴重感染器官的切除。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2。全身治療

(1)支援治療。

(2)抗生素。

(3)中醫藥治療。

(4)其他:體溫過高時,物理降溫或鎮靜退熱藥物。疼痛劇烈者,適當應用止痛藥。

第二節 全身性感染

1。

膿毒症——伴有全身性炎症反應表現

,如體溫、迴圈、呼吸等明顯改變。

2。菌血症——在膿毒症基礎上,血培養檢出致病菌。

【病因】

致病菌數量大、毒力強、機體抵抗力下降。

常繼發於嚴重創傷後的感染和各種化膿性感染,如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癤、癰、膽道感染、尿道感染、慢性體內長期置管和不適當地應用抗生素和激素等。

常見致病菌:

①G-桿菌:大腸桿菌等。

②G+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③厭氧菌。

④真菌:白色念珠菌等,屬於條件致病菌。因持續應用廣譜抗生素,真菌過度生長,成為

二重感染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病理生理】

1。G-桿菌感染

多見於腸道、膽道、泌尿道感染和大面積燒傷時。臨床特點為全身寒戰或間歇發熱、四肢厥冷和

“三低”現象(體溫不升、低血白細胞計數、低血壓)

,早期即可發生感染性休克,且持續時間長。

2。G+球菌感染

多見於癰、急性蜂窩織炎等。易於經血液播散,可在體內形成轉移性膿腫。較遲發生感染性休克。

3。厭氧菌感染

約2/3伴需氧菌感染,兩類細菌的協同作用,促使組織壞死,形成膿腫,膿液有糞臭味。

4。真菌感染

表現酷似G-桿菌感染,如寒戰、高熱、神志淡漠、嗜睡,甚至休克。常同細菌感染混合存在。

【臨床表現】

1。相同之處

(1)起病急、病情重、發展快,體溫40~41℃。

(2)頭痛、頭暈、食慾缺乏、噁心、嘔吐、腹脹、腹瀉。

(3)神志淡漠或煩躁、譫妄,甚至昏迷。

(4)心率加快、脈搏細速,呼吸急促甚至困難。

(5)肝脾可腫大,嚴重者出現黃疸或皮下出血、瘀斑等。

(6)白細胞計數增多,(20~30)×109以上,出現毒性顆粒。

(7)代謝失調和肝、腎功能損害。

(8)嚴重者出現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

2。不同之處

(1)菌血症:

突然劇烈寒戰後,出現40~41℃的高熱,因致病菌在血液中持續存在和不斷繁殖,體溫每日波動在0。5~1。O℃左右,呈

稽留熱

眼結膜、黏膜、面板瘀血點。

血細菌培養(+)。一般不出現轉移性膿腫。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2)膿毒血癥:

突然的劇烈寒戰後發生高熱,但因細菌栓子間歇地進入血液迴圈,間歇期體溫可正常,因而呈

弛張熱

第2周,

轉移性膿腫可不斷出現

,如肺膿腫/肝膿腫等。

在寒戰、高熱時採血送細菌培養常為陽性。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輔助檢查】

1。血白細胞計數顯著增高,常達(20~30)×109/L以上。

2。氮質血癥、溶血;尿中出現蛋白、管型和酮體等肝、腎功能受損的表現。

3。

寒戰高熱時做血液細菌或真菌培養。

血中培養出細菌或真菌是確診的重要依據。

4。膿液、胸腹水和腦脊液細菌培養獲得與血培養相同的細菌時,則可確定診斷。

5。懷疑有轉移性膿腫時——X線、B超、CT。

【治療原則】

1。及時處理原發病灶:清除傷口內壞死組織和異物,及時進行膿腫切開引流。

2。儘早解除與感染相關的因素:如血迴圈障礙、梗阻等。若疑有靜脈導管感染,應儘快拔除導管並作細菌或真菌培養。

3。應用抗生素

①在未獲得培養結果前,經驗用藥——根據原發感染灶的性質,及時、有效地聯合應用足夠劑量的抗生素;

②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

③真菌性膿毒症——停用廣譜抗生素,改用有效的、針對性強的抗生素,並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

4。提高全身抵抗力:反覆多次輸新鮮血,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補充維生素,進食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

5。對症處理:降溫,抗休克。

【護理措施】

無可考點,略。

第三節 破傷風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病因】

一切開放性損傷,如火器傷、開放性骨折、燒傷,甚至細小的木刺或鏽釘刺傷等,均可能引起。

缺氧環境

是發病的主要因素。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平均6~12天,最短24小時,最長可達數月。

潛伏期越短,臨床症狀越重,預後越差。

2。前驅症狀

無特徵性表現,可出現周身乏力、頭暈、頭痛、失眠、煩躁不安、打呵欠等。傷口處有疼痛、周圍面板暗紅、附近肌肉有緊張牽扯感。

繼之咽部疼痛、咀嚼無力、咬肌酸脹,並感到舌和頸部發硬及反射亢進。持續12~24小時。

3。

典型症狀——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抽搐

在緊張性收縮(肌強直、發硬)的基礎上,呈陣發性強烈痙攣。

最初受影響的肌群是咀嚼肌,隨後依次為面肌、頸項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間肌。

病人起始表現為咀嚼不便、張口困難,隨後牙關緊閉;

面肌抽搐可出現蹙眉、口角下縮、

咧嘴“苦笑”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頸項肌痙攣時可出現頸部強直、頭後仰、腰部前凸、足後屈,形成弓背,而四肢呈屈膝、彎肘、半握拳等痙攣姿態,共同形成

“角弓反張”或“側弓反張”狀;

強烈的肌肉痙攣可致肌斷裂,甚至發生骨折。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膀胱括約肌痙攣——尿瀦留。

呼吸肌群和膈肌痙攣——面唇青紫,呼吸困難,甚至呼吸暫停,以致危及生命。

在肌肉持續緊張收縮的基礎上,任何輕微的刺激,如光線、聲響、接觸、震動或觸碰病人身體,均可誘發全身肌群的痙攣和抽搐。

發作時神志清楚。

4。其他

少數病人僅有區域性肌肉持續性強直。

新生兒——不能啼哭和吸吮乳汁、活動少、呼吸弱甚至呼吸困難。

【治療原則】

1。清除毒素來源: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敞開傷口,並充分引流。

2。中和遊離的毒素

①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儘早使用。劑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血清反應。用藥前應做皮試。

②深部肌內注射破傷風人體免疫球蛋白一次。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3。控制並解除痙攣

目的——使病人鎮靜,減少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而控制並解除痙攣。包括:

保持環境安靜,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交替使用鎮靜及解痙藥物。常用:

水合氯醛保留灌腸;苯巴比妥鈉肌內注射

地西泮肌注或靜滴。嚴重者,可用冬眠1號合劑經靜脈緩慢滴入。

痙攣發作頻繁不易控制者,可用硫噴妥鈉緩慢靜脈注射。

新生兒——慎用鎮靜解痙藥物,可用洛貝林、尼可剎米。

4。防治併發症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支援療法和應用抗生素。

【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注意!有可考性。

(1)環境要求:

隔離病室,溫度18~20℃

,保持安靜,減少一切刺激,遮光,防止噪聲。說話、走路都要低聲、輕巧,治療、護理等各項操作儘量集中,可在使用鎮靜藥30分鐘內進行,以免刺激打擾病人而引起抽搐。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2)

嚴格隔離消毒,有傳染性,應執行接觸隔離:

護理人員穿隔離衣。

病人的用品和排洩物——消毒。

所有器械、敷料均需專用。

使用後:

器械——0。5%有效氯溶液浸泡30分鐘,或1%的過氧乙酸浸泡10分鐘,清洗後高壓蒸汽滅菌;

敷料——焚燒;

大單布類——送環氧乙烷室滅菌後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2。呼吸道管理

對抽搐頻繁、藥物不易控制的嚴重病人,應儘早行氣管切開,以便改善通氣,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進行人工輔助呼吸。在緊急狀態下,在氣管切開前,可行環甲膜粗針頭穿刺,並給予吸氧,保證通氣。

3。進食應少量多次,以免引起嗆咳、誤吸。

4。保護病人,防止受傷

(1)防止病人墜床:使用帶護欄的病床。

(2)採用保護措施:

約束帶固定病人,防止痙攣發作時墜床和自我傷害;

關節部位放置軟墊保護關節,防止肌腱斷裂和骨折;

用合適牙墊,防止舌咬傷。

5。健康教育

出現下列情況應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①任何較深的外傷切口,如木刺、鏽釘刺傷;

②傷口雖淺,但沾染人畜糞便;

③醫院外的急產或流產,未經消毒處理者;

④陳舊性異物摘除術前。

【實戰演習·自己做題】

沖洗破傷風病人傷口時可以用

A。生理鹽水B。75%酒精C。3%過氧化氫D。10%硝酸銀溶液E。5%碳酸氫鈉溶液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破傷風病人清除毒素來源: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敞開傷口,並充分引流。

菌血症的主要臨床特點是

A。有轉移性膿腫B。血細菌培養陰性C。常伴有營養不良表現D。血細胞計數下降E。寒戰後高熱呈稽留熱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菌血症:突然劇烈寒戰後,出現40~41℃的高熱,因致病菌在血液中持續存在和不斷繁殖,體溫每日波動在0。5~1。O℃左右,呈稽留熱。眼結膜、黏膜、面板瘀血點。血細菌培養(+)。一般不出現轉移性膿腫。

男性,37歲,小腿部感染形成區域性膿腫後又出現弛張熱,需做血培養,最佳抽血時間為

A。任何時間B。高熱、寒戰時C。發熱間歇期D。輸入抗菌藥時E。輸入抗菌藥後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弛張熱是膿毒血癥的表現,在寒戰、高熱時採血送細菌培養常為陽性。

破傷風病人發病的最早期表現是

A。苦笑面容B。頸項強直C。張口困難D。角弓反張E。呼吸困難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破傷風病人起始表現為咀嚼不便、張口困難,隨後牙關緊閉。

下列關於特異性感染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均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B。同一種致病菌可引起同一種特定感染C。不同致病菌可引起同一種疾病D。手術後感染多屬此類E。一種致病菌只能引起一種特定感染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特異性感染:是指由一種特定的致病菌引起一種特定性的感染,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

屬於特異性感染的是

A。癤B。丹毒C。菌血症D。破傷風E。闌尾炎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特異性感染:是指由一種特定的致病菌引起一種特定性的感染,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例如破傷風感染。非特異性感染:又稱化膿性或一般性感染。手術後感染多屬此類。

破傷風感染髮作最主要的條件

A。開放性損傷B。多種細菌感染C。人體抵抗力低下D。創口內無氧環境E。細菌直接侵入傷口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缺氧環境是破傷風發病的主要因素。

革蘭陰性桿菌引起全身化膿性感染後,病人出現的三低現象之一是

A。體溫下降B。精神萎靡C。高血壓D。脈搏減弱E。血紅細胞計數低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G-桿菌感染多見於腸道、膽道、泌尿道感染和大面積燒傷時。臨床特點為全身寒戰或間歇發熱、四肢厥冷和“三低”現象(體溫不升、低血白細胞計數、低血壓),早期即可發生感染性休克,且持續時間長。

A3/A4型題

(1~2題共用題幹)

男性,33歲,左小腿被鏽鐵釘刺傷一段時間後出現乏力,頭痛、打哈欠,繼而有張口困難,蹙眉和苦笑面容等表現,全身肌肉陣發性痙攣,但神志一直清醒,診斷為破傷風。

1。對於已經發生破傷風者,治療的中心環節是A。控制痙攣B。徹底清創C。應用抗生素D。中和遊離毒素E。維持水電平衡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對於已經發生破傷風者,治療的中心環節是控制痙攣。

2。痙攣嚴重發作時,應特別注意觀察病人是否發生了

A。脫水B。窒息C。心衰D。肌肉損傷E。呼吸性酸中毒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痙攣嚴重發作時,應特別注意觀察病人是否發生了窒息。

更多資料:關注微信公眾號《繼教學分》

標簽: 感染  破傷風  痙攣  細菌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