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人格》筆記

作者:由 閑説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04-19

1。人格(personality)是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有時候我們也稱這個概念為個性。人格由每個人所具有的才智、態度、感情、價值觀、行為傾向等綜合的產物,是一個人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的特有的穩定的模式,一個人過去是怎樣,現在怎樣,將來怎樣,這樣的一貫性是由其人格所決定的。人格存在於個體內部,並不等同於那些外部行為,我們可以根據某人的行為推斷他的人格,但是行為並不總是和人格保持一致。行為只是為人格提供間接證據。

2。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從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種本質特徵: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人格常常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時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人們經常會使用人格特徵來解釋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對同樣的生命中的挑戰,有的人發奮圖強,有的人怯懦退縮,當人格具有功能性時,表現為健康而有力,支配著一個人的生活與成敗;而當人格功能失調時,就會表現出軟弱、無力、失控,甚至變態。

3。人格結構系統一般包括需要、動機、認知方式、氣質、性格、自我調控等成分。其中需要和動機是人格的動力,表現了人格的傾向,是人格中最活躍的成分,是人格中積極性的源泉,決定人們對認知物件的趨向和選擇。認知方式是體現在認知加工過程中的差異,氣質是體現在高階神經活動型別上的差異,性格是體現在社會道德評價方面的差異,自我調控是各自成分協調一致的統合機構。

4。氣質是指個人生來就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是指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等特點。羅馬醫生蓋倫(Galen)進一步確定了氣質型別,提出人的氣質型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a。強而不平衡型——膽汁質興奮比抑制佔優勢,以易激動、奔放不羈為特點。巴甫洛夫稱之為“不可遏止型”——膽汁質。膽汁質的人反應速度快,具有較高的反應性與主動性。這類人情感和行為動作產生得迅速而且強烈,有很明顯的外部表現;性情開朗、熱情、坦率,但脾氣暴躁、好爭論;情感易於衝動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經常以極大的熱情從事工作,但有時缺乏耐心;思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對問題的理解具有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傾向;意志堅強、果斷勇敢。b。強、平衡、靈活型——多血質興奮和抑制都較強,兩種過程易轉化。它以反應靈活、外表活潑、迅速適應環境為特徵,故稱為“活潑型”——多血質。多血質又稱活潑型,敏捷好動,善於交際,在新的環境裡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學習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表現出機敏的工作能力,善於適應環境變化。在集體中精神愉快,朝氣蓬勃,願意從事合乎實際的事業,能對事業心向神往,能迅速地把握新事物,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紀律性的情況下,會表現出巨大的積極性。興趣廣泛,但情感易變,如果事業上不順利,熱情可能消失,其速度與投身事業一樣迅速,從事多樣化的工作往往成績卓越。c。強、平衡、不靈活型——粘液質興奮和抑制都較強,兩種過程不易轉化。它以堅毅、遲緩為特徵,故稱為“安靜型”——粘液質。粘液質的人反應性低。情感和行為動作進行得遲緩、穩定、缺乏靈活性;這類人情緒不易發生,也不易外露,很少產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動聲色;注意穩定、持久,但難於轉移;思維靈活性較差,但比較細緻,喜歡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對自己的行為有較大的自制力;態度持重,好沉默寡言,辦事謹慎細緻,從不魯莽,但對新的工作較難適應,行為和情緒都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較差。d。弱型——抑鬱質興奮和抑制都很弱,而且弱的抑制過程佔優勢。它以敏感、不太適應新環境、消極防禦為特徵,故稱“抑制”——抑鬱質。抑鬱質的人神經型別屬於弱型,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這類人一般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太合群、觀察細緻、非常敏感、表情靦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5。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的人格特徵。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態度,並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性格表現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例如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反映了魯迅的性格特徵。氣質主要受先天遺傳的影響,沒有好壞之分,而性格是在後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異。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風貌。例如,有的人性格上誠實正直、助人為樂,有的人自私自利、虛偽狡詐,等等。

6。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構成,也叫自我意識,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統一性。a。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控的心理基礎,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評價。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的反思。自我評價是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為等方面社會價值的評估,最能代表一個人自我認識的水平,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b。自我體驗是自我在情感上的表現,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即主我對客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與客我的現實之間的關係。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體驗的具體內容,自我體驗的調節左右表現在他可以使自我認識轉化成信念進而指導其言行。c。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後環節。它包括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檢查是主體在頭腦中將自己的活動結果與活動目的加以比較、對照的過程。自我監督是一個人以其良心或內在的行為準則對自己的言行實行監督的過程。自我調節是主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的掌握。

7。弗洛伊德將人類行為的動機的來源歸因每個個體內能找到的心理能量,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的人格結構成分:a。本我(id)可以看成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b。超我(superego),是一個人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本我想做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堅持做的是正確的事情。c。自我(ego),是基於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和本我衝動和超我需求的直接衝突,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發展而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選擇那些能夠滿足本我衝動而同時又不會帶來不願意看到的後果的那些行為。自我受到現實原則的支配,這種原則為快樂的需求提供現實的選擇。當本我與超我發生矛盾的時候,自我很難做到很好的緩衝與調和。

8。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論者提出了更為積極的人格理論,認為人是積極主動、追求自我實現的健全的機體,自我實現是人性的本質。人本主義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論,包括自我實現、自我觀念、積極關注和自我和諧等要點。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趨向完美、趨向實現、趨向自我的保持與提高的傾向,是激發個體行為和發展的基本推動力。a。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透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求。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實驗證明,當人待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裡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b。羅傑斯的人格理論是以個體的自我為中心展開的,所以常常被稱為人格的自我論。所謂自我或自我概念是指個人經驗中一切有關自己的知覺、認識和感受。這些經驗是圍繞如下問題而形成的,即:“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或“我能幹什麼”等。自我概念的內容包括:自己的特點和能力,自己與他人以及環境的關係。自我概念是在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我概念是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的基礎。羅傑斯認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發展和改變的基礎,是人格能否正常發展的重要標誌。心理失調產生的原因是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不協調。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方式取決於這一自我概念。對任何一個新的體驗都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反應:(1)與自我概念相結合,融為一體;(2)對其不加理會;(3)產生歪曲的反應。當新的體驗與個人的自我概念不一致,或被視為對自我概念的威脅時,就容易產生後兩種反應。個體根據直接經驗和評價性經驗形成自我概念時候,對別人懷有一種強烈尋求積極關注的心理傾向。羅傑斯把積極關注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另一種是有條件的積極關注。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指個體在任何條件下,即便表現出弱點和錯誤的時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積極關注。羅傑斯認為,對成長中的個體,應儘量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他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自我和諧的觀念,從而奠定自我實現的人格基礎。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正好相反,會給孩子設定一些條件。比如如果考不了前十名,就不準看電視;如果考了第一,就給獎勵。身在其中的孩子,即使學習很好,也終日生活在壓力之下,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造成學習的退步或者自我發展的不良。

9。人格的特質論主張人各有其人格上的特質,而這個特質是不因情境不同而有所改變的。a。奧爾波特首先把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共同特質是屬於同一文化形態下人們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質。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並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個人特質是個人所獨有的人格特質。奧爾波特認為個人所具有的個人特質並不是對一個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響和作用的。他進而把個人特質按其對人格不同的影響和作用,區分為三個層次: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其中,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質。小說或戲劇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特別突顯其首要特質。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10箇中心特質。如林黛玉的清高、聰明、孤僻、抑鬱、敏感等,都屬於中心特質。次要特質是個體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現出來。如有些人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在陌生人面前則沉默寡言。b。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直接測量的16種人格特徵包括:(1)。樂群性:描述是否願意與人交往,待人是否熱情;(2)。聰慧性:描述抽象思維能力,聰明程度;(3)。穩定性:描述對挫折的忍受能力,能否做到情緒穩定;(4)。支配性:描述是否願意支配和影響他人,是否願意領導他人;(5)。興奮性:描述情緒的興奮和活躍程度;(6)。責任性:描述對社會道德規範和準則的接納和自覺履行程度;(7)。敢為性:描述在社會交往情境中的大膽程度;(8)。敏感性:描述敏感程度,即判斷和決定是否容易受到感情的影響;(9)。懷疑性:描述是否傾向於探究他人言行舉止之後的動機;(10)。幻想性:描述對客觀環境和內在的想象過程的重視程度;(11)。世故性:描述是否能老練、靈活地處理事物;(12)。憂慮性:描述體驗到的煩惱和憂鬱程度;(13)。開放性:描述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和適應程度;(14)。獨立性:描述獨立程度,亦即對群體的依賴程度;(15)。自律性:描述自我剋制,自我激勵的程度;(16)。緊張性:描述生活和內心的不穩。c。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這三個因素是:(1)外傾性,它描述內、外傾向的差異,外傾者更善於交際也容易衝動;(2)神經質,表現為情緒穩定性,是對焦慮經驗的易接受性或者敏感性;(3)精神質,它表現為孤獨、冷酷、對他人缺乏同情與關心,一般不關心他人的權利與福利。d。塔佩斯等對卡特爾的16種人格特質進行進一步的再分析,發現了5種相對穩定的人格因素。在經過其他心理學家的進一步驗證後,逐漸形成了五因素人格(Five Factor Model, FFM),也稱大五人格模型。①外傾性:外傾性是衡量內外向性格的指標。它包括了廣泛社交、健談、果斷、雄心勃勃、充滿熱情的性格特徵。②宜人性:宜人性是衡量能否與他人和睦相處、相互協作的指標。它包括了和善友好、協作性、值得依賴的性格特徵。③責任心:該因素代表著責任感,對工作的敬業以及認真程度。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成就感(achievement)與可靠性(dependability)。成就感反映出一種渴望把工作做好的態度以及積極向上努力工作的行為。可靠性衡量了誠信、自律以及遵守規章制度的品質。④情緒穩定性:情緒穩定性是衡量情緒化程度的指標。它包括了冷靜、性格溫和、低焦慮、遇事沉著的性格特徵。⑤經驗開放性:經驗開放性是衡量智慧水平的指標。它包括了經驗的豐富性、高智商、富有想象力以及求知慾的特點。

10。人格的社會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理論,是闡明人怎樣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其個性的理論,創始人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班杜拉指出:“行為、人的因素、環境因素實際上是作為相互連線、相互作用的決定因素產生作用的。”班杜拉把互動(reciproca1)這一概念定義為“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把決定論(determinism)定義為“事物影響的產物”。

標簽: 人格  自我  特質  自我概念  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