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3D列印教育應用-文物修復

作者:由 非凡士牙科3D列印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9-03

3D列印技術在復原並儲存歷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能還原文物的真實性,記錄這些文物曾經遭受滅頂之災的歷史,有效避免了人類的歷史記憶被抹殺。

一直以來,文物古蹟的保護始終困擾著考古界,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毀掉,將再也不復存在,比如,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色澤亮麗,表情栩栩如生,如今早已失去剛剛出土時的風采,風化嚴重,鮮豔的色澤消失了,暗淡如同黃泥。

轉眼21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速度令人震驚,現在的考古水平遠遠高於以往,文物古蹟的保護力度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倘若3D列印技術就能夠“復刻”文物,一定可以彌補不少遺憾。

隨著3D列印技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充套件,眾多博物館和文物修復工作者開始利用3D列印與3D掃描技術,使破敗不堪的古文物“起死回生”,不僅修復了文物,也讓古代文化得以傳承。

3D列印教育應用-文物修復

幾年前,陝西博物館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國寶級文物——鹿形金怪獸的仿品。鹿形金怪獸的形象非常奇特,為一隻長著多分枝卷角的鹿形,但有鷹喙形嘴,每一個分枝卷角的頂端和尾端也生出一個同樣的獸頭,狀如傳說中的九頭鳥,它是匈奴人冠冕上的裝飾,反映了匈奴人對勇猛強悍動物的崇拜。這件金怪獸造型奇特,綜合運用了多種工藝,製作精湛,全面反映了匈奴金銀器製作技術的高超水平,被譽為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藝術珍品。為了更好地儲存原件,陝西博物館選擇了利用3D列印技術來製作制仿製品。

3D列印教育應用-文物修復

什麼叫做復刻呢?舉個例子,拿漢代三足陶鼎來說,其元件為短直口、斜肩、鼓腹凸起弦文、雙耳、獸足,器物內側與底部有經燒結形成的火石紅,表面有“暴汗”現象(指在不掛釉的陶器上,經過入窯焙燒後,器表面出現一種極薄的亮層)。該器物的“暴汗”處斷面極薄、形狀自然且均勻。

同樣,使用3D列印技術將複製品列印成型,用傳統作色工藝對其上色、做舊。將仿釉顏料與稀釋劑調和,先用噴筆將器物基地色整體噴一層,使其整體色相與原器物相接近,再用與原物件色彩風格一致的礦物質顏料,對區域性上色、做舊,仿製出原件“暴汗”處的光澤度。

3D列印技術憑藉其獨有的快速成型技術,不再侷限於製造現代所需,而在文物保護方面日趨發揮重要作用。目前,3D列印文物技術,不再僅僅侷限於小型“青銅鼎”之類的物件或者大型古蹟的補色修復,而是能夠真正打印出如宮殿般的巨大文物遺蹟,讓現代文明留住歷史。

標簽: 3D  列印  文物  技術  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