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作者:由 播播考新傳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0-09-13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進入九月份,備考也進入更為緊張關鍵的階段。相信有很多同學正苦於論述題“長篇大論背不過、自己寫又都是大白話”的兩難境地中。寫出來的內容沒深度,又沒時間進行拓展閱讀,真是把孩子愁壞了!

為此,小編特意整理了15本新傳拓展閱讀書籍,從中提煉出了150條適合在考題中引用的高逼格句子,將它們用在論述題或評論寫作中,高分的氣場一下子就上來了!話不多說,上乾貨!

一、《娛樂至死》

[美] 尼爾·波茲曼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地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經典語句:

1。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週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在美國,奧威爾的預言似乎和我們無關,而赫胥黎的預言卻正在實現。

2。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地存在。它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決定用什麼方式來解釋真理其實是有些武斷的。

3。尼采說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透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4。電視節目需要的是掌聲,而不是反思。

5。電視新聞並不想提醒觀眾某條新聞有嚴肅的內涵,否則觀眾在新聞播完後必定還要繼續思考,這樣就會妨礙他們觀看下一條新聞。而影象的力量也足以壓倒文字並使人的思考短路。隱藏在電視新聞節目超現實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

6。沃爾特·李普曼在1920年寫過:“無法察覺謊言的社會是沒有自由的。”

7。假資訊並不意味著錯誤的資訊,而是意味著使人產生誤解的資訊——沒有依據,毫無關聯,支離破碎或流於表面的資訊——這些資訊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實,其實卻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

8。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9。所有這些電子技術的合力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躲躲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突然進入你的視線,然後又很快消失。這是一個沒有連續性、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不要求我們、也不允許我們做任何事的世界,一個像孩子們玩的躲躲貓遊戲那樣完全獨立閉塞的世界。但和躲躲貓一樣,也是其樂無窮的。

10。我們就陷入一個無能為力的怪圈:你心裡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這些想法提供給記者製造更多的新聞之外,你無能為力;然後,面對你製造的新聞,你還是無能為力。

11。只有那些對技術的歷史一無所知的人,才會相信技術是完全中立的。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議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種隱喻。

12。柯勒律治關於“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詩句,也許很能代表這個失去語境的資訊環境:在資訊的海洋裡,卻找不到一點兒有用的資訊。

13。塞西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作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14。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15。蕭伯納曾經說過,一切職業都是針對外行的陰謀。我們可以擴充套件這個說法,說任何一個群體都是針對不在這個群體裡的人的“陰謀”,因為“局外人”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無法獲得“局內人”所擁有的資訊。

二、《烏合之眾》

[法]勒龐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勒龐在本書中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

經典語句:

1。一切宗教或者政治信條的創立者之所以能夠立住腳,皆因為他們成功地激發起了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眾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隨時準備為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這在任何時代概無例外。

2。沒有傳統,文明是不可能的;沒有對這些傳統的破壞,進步也是不可能的。

3。群體中有力量的永遠不是對自由有要求的人,而是有奴才願望的人。

4。當領袖們打算用觀念和信念,例如現代各種社會學說影響群體的頭腦時候,他們所藉助的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種手段最為重要,也十分明確,即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他們的作用有些緩慢,但一旦生效,卻有著持久的效果。利用以上三者可獲得名望,但名望分為先天的後天的。

5。群體的無意識代替了個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目前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

6。群體的信念有著盲目服從、殘忍偏執以及要求狂熱的宣傳等等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點,因此可以說,他們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

7。成功是通向名望的主要臺階,其證據就是成功一旦消失,名望幾乎隨之消失。

8。我們常常會認為人群總是要比個人聰明,事實上,這一點是絕無可能的。當個人彙集成群體的時候,絕不會有集思廣益這樣的事情發生,相反的是,群體的疊加只能增加他們的愚蠢,智力反而會大幅度下降。相比於個人,群體不存在絲毫的智力優勢。

9。毫無疑問,是幻覺引起的激情和愚頑,激勵著人類走上了文明之路,在這方面人類的理性沒有多大用處。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說,儘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是各種感情——譬如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10。在群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

11。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著更多的真理。

12。支配著大眾的,永遠是榜樣,而不是論證。每個時期,無意識的群體都會模仿少數有個性的人。但是這些特立獨行的人還是會預設普遍的觀念。他們要不這樣做的話,模仿他們就會變得異常困難,他們的影響力也會因此縮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過於超前的人,對於自己的時代一般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兩者有太嚴重的脫節。

13。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具有如下四個特點: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感情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14。時間把各種信仰和思想的碎屑堆積成山,從而使某個時代能夠產生出它的觀點。這些觀點的出現並不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於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果時,是時間為它做好了準備。如想了解它們的起源,就必須回顧既往。它們既是歷史的女兒,又是未來的母親,然而也永遠是時間的奴隸。

15。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供應幻覺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三、《數字化生存》

[美]尼葛洛龐帝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數字化生存》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指南。

經典語句:

1。後資訊時代的基本特徵,是真正的個人化。

2。 如果要問某個產業在數字化世界中有什麼前途時,其實,前途取決於其產品或服務能不能轉化為數字形式。

3。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

4。網路真正的價值正越來越與資訊無關,而和社群相關。

5。使人驚訝的是,無論你做什麼預測,事實總是被低估了。最極端的預測都落後於現實。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是創造未來。

6。 真正的個人化時代已經來臨了。這回我們談的不只是要選什麼漢堡佐料那麼簡單,在後資訊時代裡機器與人就好比人與人之間因經年累月而熟識一樣:機器對人的瞭解程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不相上下,它甚至連你的一些怪僻(比如總是穿藍色條紋的襯衫)以及生命中的偶發事件,都能瞭如指掌。

7。在後資訊時代中,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訂購,資訊變得極端個人化。當傳媒掌握了我的地址、婚姻狀況、年齡、收入、駕駛的汽車品牌、購物習慣、飲酒嗜好和納稅狀況時,它也就掌握了“我”。在數字化生存的情況下,我就是“我”,而不是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子集”。

四、《未來是溼的 :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美] 克萊·舍基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如同印刷機放大了個人的頭腦,電話加強了雙向溝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時通訊、行動電話、網路日誌和維基百科也強化了群體交流。因為人類天生就擅長群體工作,所有能夠強化群體努力的東西終會改變社會。商業模式以一種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被改變,更大的社會影響達到極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們無法認識。現在一個擁有膝上型電腦的人可以掀起一場顛覆10億美元產業的運動。

在本書中,克雷·舍基,一個新文化的最敏銳的觀察者,對此種社會革命的後果——無論是好是壞——給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並思考了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做什麼。

經典語句:

1。現在我們擁有了能夠靈活配合我們社交能力的溝通工具。我們的能力在大幅增加,這種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與人互相合作的能力、採取集體行動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都來自傳統結構和組織的框架之外。

2。只有當通訊工具在技術上變得乏味,它從社會意義上才豐富有趣起來。工具的發明並不造成改變,它必須與我們相伴足夠久並讓社會里絕大多數人都用上它。只有當一項技術變得普通,而後普遍,直到最後無處不在而被人們視若不見,真正的變革才得以發生。

3。事實上,由於重合的程度之深,賽博空間這個詞及其概念已經遭到棄置。網際網路增補了真實世界裡的社會生活而不是一個替代方案。我們的電子化網路沒有變成單獨的賽博空間,而是深深地嵌入真實的生活之中。

4。在過去,使人們集合起來難,使群體瓦解卻容易。而現在將潛在的群體聚整合形變得容易了,而這些群體一旦形成,面對社會的漠不關心甚至直接反對,他們的韌性卻相當強。當形成群體較為困難的時候,可能好和可能壞的群體都受到遏制不能成形;而當形成群體變得容易,好的和壞的就都產生了。這就逼迫社會發生轉型,從簡單地阻止形成群體到主動決定將反對哪些現存群體,即實現近似於先出版後過濾模式的轉型。

5。工業化好比一臺烘乾機,將社會關係中一切帶有人情味的東西烘乾,然後用原子式契約將個體聯絡起來。我們把烘乾的社會關係,或者把社會關係的幹(猶如曬成的幹)稱為組織。每個生命體,一旦脫離了組織,就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活的東西,反而要將就死的東西。

6。溼件(wetware)這個詞,由魯迪·盧克(Rudy Rucker)1988年在《溼件》中首次提出,後來成為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術語。新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分為“軟體”和“溼件”兩種型別。“軟體”也稱“思想”(ideas),是編碼化的、儲存在人腦之外(如書籍、磁碟、錄音錄影帶等)的知識;“溼件”也稱“技能”(skills)或“只可意會的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儲存於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包括能力、才幹、信念(convictions)等等。我們可以把溼件理解為是處於生命狀態的東西,它和軟體可以保存於無生命的程式碼狀態不同,和包括機器、裝置在內的硬體更是不同。所以說,微軟在軟體的維度中存在,而開源運動在溼件的維度中存在。

7。網際網路的價值絕大部分來自它作為群體構建的工具的作用,這一觀察常被稱為裡德定律。

8。雖然老的稀缺世界(傳統媒體)有其劣勢,它至少避免讓我們看到最爛的業餘製作。被一堆垃圾塞飽,這當然和餓肚子一樣糟糕?

9。社會交往的嵌入式資訊從來都比隨即公開廣播的訊息更有價值。

五、《消費社會》

[法] 讓·鮑德里亞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這部專著圍繞消費這個中心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社會進行了詳盡而深刻的剖析,向人們揭示了大型技術統治集團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費慾望,並在此基礎上對階級社會里的各個階層重新進行了劃分。內容包括物的形式禮拜儀式,消費理論,大眾傳媒文化等。

經典語句:

1。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

2。消費者與現實世界、政治、歷史、文化的關係並不是利益、投資、責任的關係——也非根本無所謂的關係:是好奇心的關係。根據這種簡圖,可以這麼說,我們在此已經明確的消費尺度,不是對世界認識的尺度也不是完全無知的尺度,而是缺乏瞭解的尺度。好奇心與缺乏瞭解,指面對真相所產生的同一個整體行為,是大眾交流實踐普及和系統化了的行為。因此,這也是我們這個“消費社會”的特點:在空洞地、大量地瞭解符號的基礎上,否定真相。藉此機會,我們可以給消費地點下個定義:它就是日常生活。

3。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它不是以有用性而存在的,而是以符號的形式所存在的而所接觸的物是以整體的形式展現的。它們集中渲染了一種情景,顯示了某種價值和地位,成為了某種符號。其中的每個物品都在這種符號體系下,一個串聯一個,誘導我們消費。

4。承認消費者的自由和主權只是個騙局。這種把個體滿足和選擇維護得嚴嚴實實的神秘主義,就是工業體系的意識本身。……他被強加了選擇的自由。

5。消費者基本的、無意識的、自動的選擇就是接受了一個特殊社會的生活風尚。因此,這不再是一種選擇。

6。消費是一個富有結構的社會領域。

7。這種消費,並不是均質化的,它創造了一種分化,這種分化為不同等級的人創造了不同的追求目標,使得人們永遠都有外在動力去讓自己努力。對個人而言,得到了很多,卻依舊有著未滿足的欲求,豐盛的不可能。

六、《第三次浪潮》

[美] 阿爾溫·托夫勒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20多年前預見的未來是:跨國企業將盛行;電腦發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為可能;人們將擺脫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動手做)運動的興起……時過境遷,如今我們才發現托夫勒的預言竟大多已成為了現實。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開啟國門之初給人們心靈造成的衝擊,其影響至今仍然連綿不絕。托夫勒在這本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階段,從約1萬年前開始;第二階段為工業階段,從17世紀末開始;第三階段為資訊化(或者服務業)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我們現在正親歷著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會,變化的浪潮衝擊又重疊,造成衝突和壓力,也帶來新生和轉機。大變革的強烈衝擊讓我們感到動盪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則給我們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經典語句:

1。第三次浪潮將在歷史上第一個出現“超越市場”的文明。……所謂的超越市場是指依賴市場,而又不再由於需要建設,擴張,規劃和完善這個市場結構,而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資財與時間。這個文明,恰恰是由於市場已經適得其所,而能向新的任務邁進。以前傾往於建設世界市場體系的巨大精力,現在可以用採為人類其他的目標服務。

2。為給未來文明建立一個完美的感情生活和健康的心理環境,必須承認任何人都有三個基本需要:集體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義。迷信團體之所以使成千上萬聰明而有成就的人入迷,其秘密就在於為精神空虛生活寂寞的人,提供集體生活的溫暖,提供他們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以及他們所謂的生活意義。

3。政治生活的紊亂,反映在人的精神上是個性的崩潰。

4。第三次浪潮時勢的壓力,使第二次浪潮社會終於非群體化。如果第一次浪潮是“多數派以前”的政治,第二次浪潮是“多數派”政治,那麼,明天很可能是“微型多數派”的政治,是多數派統治加上少數派權力的融合。

5。文明越多樣,技術,能源和人民的變化越多,就越需要大量資訊流通其中,維持住整體。

6。正確地提出問題,常常比正確地回答錯誤的問題,更為重要。

7。報紙,廣播,電影和電視都體現了工廠的基本原則。所有這些傳播工具,打上相同的印記,傳入千百萬人的腦際。大規模製造出來的標準化的“事實”,標準化副本與成品,通過幾個集中的“思想工廠”加工,源源不斷地流向千百萬消費者。所有工業社會都依靠上述的資訊領域,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這三者的結合,組成社會的基本結構,協調經濟生產和個人活動。

七、《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美] 賈雷德·戴蒙德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演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實上有助於形成歷史最廣泛模式的環境因素,從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本書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方面的一個重大進展,它是對人類生活的完整一貫的敘述,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經典語句:

1。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就是透過征服、流行病和滅絕種族的大屠殺來形成現代世界的。這些衝突產生了迴響,而這些迴響在經過許多世紀後仍然沒有消失,並且在今天世界上的某些最混亂的地區仍在活躍地繼續。

2。文字同武器、病菌和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並駕齊驅,成為一種現代征服手段。

3。定居生活對技術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這種生活使人們能夠積累不便攜帶的財產。四處流浪的狩獵採集族群只能擁有可以攜帶的技術。

4。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

5。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的,而不是孤立的英雄行為。

八、《童年的消逝》

[美] 尼爾·波茲曼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在《童年的消逝》裡,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為娛樂,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這也是一份內容翔實、令人震驚的警世書。

經典語句:

1。成人和兒童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層面,包括種種奧秘、矛盾衝突、暴力和悲劇,這些都被認為不適宜兒童知道。若將這些東西不加區分地暴露給兒童,確實是不體面的。

2。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3。一個無知、無恥、沒有規矩的孩子代表著成人的失敗,而不是孩子的失敗。

4。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這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因為理解電視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訓練;第二,因為無論對頭腦還是行為,電視都沒有複雜的要求;第三,因為電視不能分離觀眾。

5。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代溝研究》指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日新月異、資訊公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成人已經不能扮演年輕人的導師的角色,因此導致了一種危機,她稱之為“信仰危機”。

6。面對這一切,成年的權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因為羞恥和禮儀是植根於“秘密”這個概念中的。兒童之所以好奇,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將要知道的東西;成人之所以有權威,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來源。

7。童話的重要意義在於,童話能以兒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現實中存在的罪惡並融會貫通,使兒童不受創傷。這不僅是因為童話故事的內容自然演變已有幾百年之久,而且它們在成人的控制之下。例如,成人可以透過修改暴力部分或者故事的結尾來適應某個孩子的需要,而且因為講故事的心理環境通常是非常令人放心的,因而具有治療作用。

8。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為可悲。但是我會這麼想來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治災難發生的方法,那麼也許可以退而求其次,試圖理解災難為什麼會發生,那也是有用的。

9。童年,如我努力揭示的,是一種環境的結果。在這個環境中,一些專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資訊,透過分階段用兒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給兒童。如何維護童年的概念,則有賴於資訊管理的原則和有序的學習過程。

九、《沉默的螺旋 : 輿論——我們的社會面板》

[德]諾依曼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論述了輿論的形成過程和機制。

經典語句:

1。今天已經證明了,即便人們清楚地看到某件事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的話,那麼人們就會陷入沉默;相反,所謂的與論——那些人們可以公開表達而不至於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則成為代表好品味和正確的道德觀的普遍性的共識。

2。“人們對於被隔離的恐懼要大於對犯錯誤的恐懼,因此他們會和多數人為伍,而並沒有思考多數人是如何成為多數人……”

3。正如“跟風者”或“隨大流者”這樣的標籤中已經包含了輕蔑的味道一樣,人們的模仿傾向損害了人類的正面形象——人們願意打成一片,以便在必要時得到“他人”的承認。

4。那些所謂“我們的態度意見”其實並不屬於我們,也不源於我們,而只是他人的意見態度的反射。

5。樂隊花車效應:每個人都希望站在勝利者的一邊,屬於勝利的一方。他們努力表現的和其他人一樣,而不是被孤立起來。對於被孤立的恐懼表現為一種驅動力,它促使沉默的螺旋啟動起來。“與狼共舞”是一種較為幸福的境地,但是當人們由於無法認同在公眾中被廣泛傳播的意見,而無法說服自己人云亦云時,只能將永遠沉默的做法作為使自己能夠接受的第二選擇。

十、《公眾輿論》

[美] 沃爾特·李普曼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輿論研究中一系列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輿論從哪裡來?它是怎樣形成的?它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本書對成見、興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問題做了精闢而深刻的探討,完成了新聞史上對輿論傳播現象的首次全面論述,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經典語句

1。新聞的作用在於突出一個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則是揭示隱藏的事實,確立其相互關係,描繪出人們可以在其中採取行動的現實畫面。只有當社會狀況達到了可以辨認、可以檢測的程度時,真相和新聞才會重疊。

2。我們知道,我們接觸資訊的途徑是佈滿了障礙的,是不確定的,而且我們對資訊的理解受到了我們的成見的深刻影響,我們進行推理時所能夠得到的證據往往會屈從於辯解、威望、道德、空間和抽樣調查給我們造成的錯覺。我們現在應當注意到,由於一開始就受到這種汙染,公眾輿論會更加令人困擾,因為在多半是透過成見觀察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接受了相當於因和果那樣的順序感或者對應性。

3。虛構不等於謊言。虛構指的是對於環境的某種再現,其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虛構的事實通常由於符合人們的期待而被當作真相。

4。摧毀偏見絕非易事,因其與我們的自尊緊密相連;可一旦挺過了最初的疼痛,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便能夠感受到一種巨大的解脫,獲得一種高貴的自豪感。

5。新聞從一開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會環境的鏡子,而是對某些引人注意的情況加以記錄的報告。新聞不會告訴你種子是如何在土壤中被培育的,卻會將其破除而出的那個瞬間呈現給你。此外,新聞還會轉述其他人對土壤中的種子的評論,甚至預測其可能不會在人們所期待的那個時間發芽。也就是說,一件事越是能夠被明確察覺、客觀描述、準確測量和恰當命名,便越有可能成為新聞。

6。與我們的公眾輿論有關的環境是透過許多渠道折射出來的:透過源頭上的檢查與保密,透過另一端的物質與社會障礙,透過飄忽的注意力,透過貧乏的語言,透過渙散的精神,透過無意識的感情叢,透過損耗、暴力和千篇一律。這是一些妨礙我們進入環境的限制因素,此外還有事實本身的朦朧與複雜,它們共同損害著感性認識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誤人視聽的虛構替代切實可行的理念,使我們無法對那些有意誤人試聽的人進行充分的核查。

7。我們在尋求比較公正的見解時往往會堅持我們的成見,其原因除了節省精力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成見系統也許是我們個人傳統的核心,是對我們社會地位的保護。

8。如果輿論想要發出聲音,那就必須利用新聞界加以組織,而不是像今天的情況那樣由新聞界加以組織。我想,進行這樣的組織首先是政治科學的任務,它應當得到作為策劃者的適當地位,並走在實際決策之前,而不應充當決策做出之後的辯護士、評論員和報告人。

9。偶然的事實,創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為真,這三種因素便會產生一種虛假的現實,導致人們作出激烈的本能反應。

10。虛擬環境是“人性”和“環境”交雜的產物。我們不妨假定,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製作的或者別人給他的影象。……這種對世界的想象方式,決定著人們在任何特定時刻將要作出的行為。輿論所產生的環境不過是一些被瞭解到的意見。

11。“他人”頭腦中關於自我,關於其他人,以及關於自身需求、目標和社會關係的認知圖景,就構成了他們個人的意見;而這些圖景一旦成為社會中某個群體的行動指南,或以社會群體的名義由一些個體去付諸實踐,那麼就成了更宏大意義上的輿論。

12。成見系統一旦完全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援這一系統的事實的吸引,對於和它相牴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大概是因為那些事實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們總能為善良找出無數理由,邪惡的人們也總能為邪惡找出無數理由。

十一、《大眾傳播理論:正規化與流派》

劉海龍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傳播的觀念、大眾傳播研究的歷史、大眾傳播理論的正規化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除了第四章中的宣傳研究外,主要是客觀經驗主義的研究正規化,介紹了大眾傳播的功能與效果。第三部分介紹批判理論。第四部分是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經典語句:

1。由於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人們需要了解的事情越來越多,所以我們無法在頭腦中直接形成關於外部世界的影象,必須透過大眾媒體這樣的間接方式才能獲得。然而大眾媒體並不是一面鏡子,它只能有選擇性地對外部世界做出報道,這就造成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與世界本身脫節。換句話說,我們頭腦中關於世界的影象不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映,只是大眾媒體營造的“擬態環境”的反應。

2。新聞就像黑夜裡的探照燈,它只能把一個區域照亮,讓我們注意到這個有限的區域內發生了什麼,但是其他的部分卻處於黑暗之中。我們責備新聞媒體表現不佳,其實很多時候錯不在於新聞界,而在於我們賦予了它錯誤的責任。

3。如果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文化就是這些網,因而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探索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索意義的闡釋性科學。

4。現代化把效率放在了第一位,對終極價值缺乏關心,必然導致宣傳盛行。

5。 語言的背後是世界觀,就像梁漱溟提到中國人對西方自由,民主概念的翻譯一樣,用舊的語言去想象一個漢語中本不具有的概念,往往意味著長時間的誤讀。

十二、《人類簡史 : 從動物到上帝》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本書理清了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

經典語句:

1。所有人類創造的信念系統之中,只有金錢能夠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也多虧有了金錢制度,才讓人就算互不相識、不清楚對方人品,也能攜手合作。

2。在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歷史正式啟動。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而到了大約不過是500年前,“科學革命”可以說是讓歷史劃下句點而另創新局。

3。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然而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了過去的十倍,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慮不安。

4。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

5。現代所興起的兩大想象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費大眾”。所謂民族,是國家的想象社群。而所謂消費大眾,則是市場的想象社群。

6。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

7。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

8。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

9。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十三、《未來簡史 : 從智人到智神》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進入21世紀後,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智人面臨著新的待辦議題:永生不老、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在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將顛覆我們很多當下認為無需佐證的“常識”,比如人文主義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將面臨嚴峻挑戰,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更重要的,當以大資料、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得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神人”。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演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資料的過程;意識與智慧的分離;擁有大資料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經典語句:

1。隨著演算法將人類擠出就業市場,財富和權力可能會集中在擁有強大演算法的極少數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會及政治不平等。

2。現代人類已經患上“錯過恐懼症”,總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雖然手中的選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選了之後又很難全心全意對待。

3。目前“和平”這個詞已經有了新的意義。過去想到和平,只是“暫時沒有戰爭”;而現在想到和平,是指“難以想象會有戰爭”。

4。過去幾百年間,科技、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打開了一張日益強大的安全網,使人類脫離生物貧窮線。雖然時不時仍有大規模饑荒,但只能算是特例,而且幾乎都是由人類的政治因素而非自然災害所致。世界上已經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饑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饑荒。

5。如果我們需要無止境的議題,難道快樂和不死還不夠嗎?一定要去追尋令人害怕的 超能力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研發出假肢,讓截肢患者能夠重新都路的時候,同樣的科技就能用來為健康人進化升級。如果能夠發現防止老人記憶力衰退的方法,同樣的方法也能用來為年輕人增強記憶力。

6。想要真正理解科學的歷史,就不能不談宗教信仰。科學家很少會談這一事實,但科學革命也正產生於歷史上最教條武斷,最偏狹,也最具宗教色彩的社會。

7。科技人文主義到最後可能反而會造成人類的降級。對系統來說,降級後的人類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這種人擁有什麼卓越的特點,而是這種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系統、造成困擾的人類特質。農民都知道,羊群裡面最聰明的那隻常常會惹出最大的麻煩,所以農業革命的一點就是要降低動物的心理能力。而科技人文主義夢想推動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對人類造成一樣的效果,讓社會大機器裡的“人類小齒輪”溝通和處理資料的效率更高,但幾乎不會去注意其他事,不會做夢,也不會懷疑。數百萬年來,人類曾經是升級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來,人類則可能變成放大版的螞蟻。

8。就算我們已經克服許多昨日的苦難,但想要獲得快樂,可能遠比解除痛苦更加困難。 經歷無數代人之後,我們的生化系統不斷適應變化,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不是快樂幸福的機會。或許幸福快樂的關鍵既不是比賽,也不是金牌,而是能調和出興奮與安寧這兩種元素的正確劑量。但我們大多數人往往不斷在緊張與無趣這兩端來回跳動,到了一端就開始對另外一端感到不滿。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人類該做的並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腳步。

9。智人進化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天啟。並不會忽然出現一群反抗的機器人,使智人遭到滅絕。反而可能是智人將自己一步一步升級進化,在這個過程中持續與機器人和計算機融合,直到某天我們的後代回顧這段歷史,才赫然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曾經寫下《聖經》、建起長城或會因為卓別林的滑稽動作而發笑的動物了。這一切並不是在一天或一年後發生的,而是透過無數看似平凡的行為,現在正在進行當中。每天都有數百萬人決定把更多的生活控制權交給智慧手機,或者嘗試某種更有效的新型抗抑鬱藥物。在追求健康、快樂和力量的過程中,人類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特質,於是特質一個又一個地改變,直到人類不再是人類。

10。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資料,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11。我們可以說人類的新議題可能只有一個就是:取得神性。

12。歷史絕不是單一的敘事,而是同時有著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敘事。我們選擇講述其中一種敘事,就等於選擇讓其他敘事失聲。

13。人類有99%的決定,包括關於配偶、事業和住處的重要抉擇,都是由各種進化而成的演算法來處理,我們把這些演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慾望。

14。除了自己的無知之外,沒有什麼能限制我們。

15。 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裡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

十四、《今日簡史 : 人類命運大議題》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本書是“簡史三部曲”收官之作,將目光聚焦到當下,直面今天關乎我們每個人命運的問題和挑戰。書中提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科技顛覆、生態崩潰和核戰爭三大挑戰。“國家”這一身份認同已不足以應對今天的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解決全球性問題。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正在顛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分配方式,資料成為最重要的資源。

經典語句:

1。對所有人來說,對於意義、對於社群的追求,將有可能變得比對工作的追求更為重要。

2。以“分享體驗”之名,現代人對自己的理解常常是從別人的觀點出發。一發生什麼有趣的事,臉譜網使用者就會下意識地拿出智慧手機,拍照、發帖、等著有人點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幾乎不會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事實上,他們的感受越來越來自網路上的響應。

3。民主的根基之一,在於亞伯拉罕·林肯提出的原則:你可以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時候欺騙某些人,但你無法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人。如果政府腐敗,未能改善人民生活,最終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公民看清真相。然而政府控制媒體之後,阻礙了公民看清真相,也就打破了林肯的邏輯。執政的寡頭特權階級一旦壟斷媒體,便不斷將自身的失敗歸咎於他人,並將公民的注意力引導到外部的威脅——無論是真有其事或僅僅是空穴來風。

4。所有的公投和選舉,訴諸的永遠是人類的“感覺”,而不是人類的理性。

5。正因為大資料演算法可能抹去自由,同時也就可能創造出歷史上最不平等的社會,讓所有的財富和權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大多數人類的痛苦將不再是受到剝削,而是更糟的局面:再也無足輕重。

6。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苦”。

7。世俗主義的教育並不代表要進行反面灌輸,教導孩子不要相信神,不要參加任何宗教儀式,而是要教導孩子區分真相與信仰,培養他們對所有受苦生靈的同情,欣賞全球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經驗,自由地思考而不懼怕未知,以及為自己的行為和整個世界負起責任。

8。對人類這個物種來說,喜歡權力過於真相。我們把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為了時候更容易控制世界。

9。感受並非與理性背道而馳,而是體現了進化上的理性。

10。事實證明,我們從選擇食物到選擇伴侶,都不是出於什麼神秘難解的自由意志,而是數十億神經元在瞬間計算各種可能性的結果。過去大受讚譽的“人類直覺”,其實只是“辨識模式”罷了。

11。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生態崩潰和科技顛覆。

12。雖然出現了許多新的人類工作,我們仍然可能看到新的“無用階層”日益龐大。我們甚至可能兩面不討好:一方面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僱主找不到有技能的僱員。這有點兒像19世紀汽車取代馬車時的情景,當時有許多馬車伕轉行當計程車司機,只是我們可能不是那些馬車伕,而是被淘汰的馬。

13。第一: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資訊,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總是免費得到資訊,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產品。第二:如果覺得某些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真正努力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近幾個世紀,科學界仍然是我們最可靠的知識來源。至於科學家,應該更努力地加入目前的公共議題討論。科學家就不該還害怕發聲。

14。免費注意力吸引的商業模式,其真正目的不是銷售廣告,而是靠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取得關於我們大量資料。我們不是使用者,而是商品。

15。當代世界大多數的不公正,並不是來自個人的偏見,而是來自大規模的結構性偏見,但我們這種狩獵採集者的大腦尚未進化出能夠察覺結構性偏見的能力。目前整個社會系統構建的方式,讓那些不喜歡費力瞭解真相的人得以維持幸福的無知狀態,而想要努力瞭解事實真相的人則需要歷經諸多艱難。

16。到2050年,“無用階層”的出現可能不只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沒受過相關教育,還可能因為精神動力不足。

十五、《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

項飆 / 吳琦

沒時間看書?這些高逼格的句子我幫你整理好了!

內容簡介: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對話實錄,也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氾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會,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題。

經典語句:

1。“方法” 首先是一種勇氣。不一定要遵守那麼多慣例,不一定要聽所謂主流的意見,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不一定都會掉隊。這個世界上還存在這麼一種可能,問題可以一點一點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點一點循序完成,狹窄的自我會一點一點舒展,在看似封閉的世界結構中,真正的改變就這樣發生。

2。你一定要帶入你個人的經驗,否則其它東西都是飄著的。理解世界必須要透過自己的切身體會。今天的一個問題就是知識分子不接地氣,不能從非常具體的生存狀態出發講事情,講的東西都比較無機、縹緲。

3。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生活的小世界發生興趣,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生活講出來,做一個獨立的敘述——也不用分析,就是敘述。

4。所謂知識就是對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有根有據的瞭解,從這裡開始,去觀察,去沉澱,慢慢沉澱出底氣。

5。危機不僅僅是失去,而是一種沒法解釋的失去。

6。清晰的自我認知,往往是我們思考外部命題的工具和武器。

7。真正的英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8。整個社會科學就是培養主體性。主體性不是說“我很厲害”、“我很特殊”,完全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作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我和世界是什麼關係,我看到了什麼,哪怕我的看法不對,但是應該把自己怎麼想的搞清楚。

9。 如果說一切都是隨機的不可言說的,那是反歷史的。深刻是從網狀知識結構中來的,而那種犬儒式投降式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買完菜、做完飯,其他什麼都不管,只是消極地用最小耗能法去應對,生命也可以維持下去,但就停止思考了。那就把生命的活的網變成一個死的點。

10。社會科學要給普通人提供觀察世界、為人處世的辦法,不是透過簡單的道德教化,而是透過分析,這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功能。它不像自然科學,發現自然規律問題就解決了,順著規律走就可以。它可能是倒過來,社會科學告訴你,其實沒有什麼很強的規律,都在於自己怎麼樣去理解這個世界,怎麼樣主動地採取行動。可能會有大的圖景,但沒有所謂的規律,因為一旦發現規律,那麼到此為止,就不需要再去做工作了。它是透過科學的態度去證偽,去搜集材料,把事情搞清楚,但最後是要武裝你,進一步去創造新的現實,去改變現實。年輕人要有這樣的態度,不要把社會科學當作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案的一個路程,它確實給你工具,但這個工具怎麼用、怎麼用好,完全在於你。社會科學首先是關於你的,然後才是關於社會的。

11。理論不在於新不新、深不深,更不在於正確不正確,而是能不能形成溝通性。可溝通性非常重要,哪怕是一個淺顯的理論,但它一下子調動起對方的思想,把對方轉變成一個新的主體,那這個理論就是革命性的。

12。沒有選擇的道德是不道德的,強加的道德最不道德,因為把我的道德強加於你,意味著我要對你的人性做一個潛在的徹底否定,你要不接受我的道德,在我眼裡你就不是人了。

13。道德不應該像帽子一樣戴在我們頭上,罩在我們生活中,今天的道德必須把帽子從頭上摘下來,放在我們手上,我們要去觀察它。如果一頂帽子戴在頭上,我們是看不到它的,我們可以意識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帽子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不知道道德從哪裡來,糊里糊塗跟著它走,是盲目地跟從。如果要讓別人去尊重這樣的道德,那就是不道德。講“穆先生”,是說道德應該是一種有選擇的道德,要以個體自由為基礎。

14。一定要有中國敘述,其實可能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不自信,需要一個很大的帽子來戴,這樣才會覺得安全。反思不一定要咬著牙,有的時候跟道德一樣,需要拿下來放在手裡,這樣捏捏那樣握捏、就進入這個事情內部去了。

以上就是所有的乾貨內容啦~

為了幫大家減輕記憶負擔,所選句子都是適合引用,或者能給大家帶來思考的。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適當挑選幾句補充到自己的素材庫中即可。當然,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自己找書來看,這樣理解會更加深入。對於作者的觀點,應辯證看待,加入自己的思考,這樣更能得到老師的青睞哦~

想要本期推文word版的同學,

轉發本文至朋友圈,無分組保留至少1小時,或者轉發至微博並@愛傳播新傳考研,截圖私聊任一小助手,即可領取本期推送的word版哦~

風裡雨裡,愛傳播在這裡陪伴你。

參考資料:

[1]豆瓣讀書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3]勒龐,《烏合之眾》

[4]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

[5]克萊·舍基,《未來是溼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6]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

[7]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8]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9]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

[10]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 : 輿論——我們的社會面板》

[11]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

[12]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正規化與流派》

[13]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14]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

[15]尤瓦爾·赫拉利,《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

[16]項飆,吳琦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

編輯:小聽

主編:羽生生

愛傳播專注新傳考研輔導多年,想得到更多新傳前沿熱點及乾貨分享,可以關注我,或請關注公眾號:愛傳播新傳考研。

標簽: 我們  人類  社會  群體  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