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作者:由 玩味兒者魯之揅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4-04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編者:琅琊硯痴·紫金李

(1)

宋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晉江鴻江盆景植物園

訂閱

硯,作為文房之要物,在社會文風興盛的宋代,獲得極大發展。兩宋時期,重文取士,寒門子弟皆有機會求取功名,由此導致全國文風興盛,書院林立。在此背景下,硯臺需求大增,硯文化蓬勃發展。宋·史堯弼《策問》曰:「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由此可見當時士大夫對文化藝術是何等的自信。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代理學的興盛,為宋硯製作提供了理論指導。《二程粹言》雲: 「天者,理也」、「理者,實也,本也」。《朱子語類》雲: 「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從當時的理學思想看來,「萬物皆有理」,這裡的「理」應理解為相對於「器」「物」而言的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代硯器的製作秉承一個「理」字,透過對古硯的詳細解讀,其簡約的外形,簡潔的線條,各種點、線、面的結合之協調,為歷代硯之造極,從細微處去觀察其表象,發現宋人制作態度非常嚴謹。比如從不同硯器的長、寬、高比例中,可以窺視到相同的規律:

在不同社會階層所使用的硯臺制式、規格中,可以解讀出當時社會等級制度等資訊。宋硯以線造型,以型寫神,似直非直、似圓非圓、似平非平,方圓結合、動靜結合、追求平衡。這種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美學思想表現,正是理學思想在實際中的應用。處處承載著豐富的宋人理學思想與智慧,體現出宋代文明之偉大,宋硯之妙就妙於此也。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抄手硯不但是宋硯的主流硯式之一,也是硯臺史上最為經典的硯式。它繼承唐代簸箕硯、鳳型硯等諸多元素,又承載宋文化之精髓,簡潔大氣又非常實用。從目前出土的情況分析,抄手歙硯比重最大。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明窗淨几羅利,餘故薈萃古琴硯古鐘鼎」。從宋人趙希鵠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古人對琴式硯之鐘愛。琴式硯發展到宋末,式樣已達數十種,其中北宋相對寫意、南宋逐步寫實。宋代《歙州硯譜》和《端溪硯譜》都載有「琴樣硯」。以琴式入硯,題材取於樂器,經過抽象提煉後,略去了大部分琴的構件,只留下琴的整體修長外形。硯額僅用一優美的弧線代表龍齦,點出琴的主題。簡潔的線條非常準確傳神地勾勒出這一文房用具特有的高貴與典雅。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履,在古代有很多的寓意,與品行有關。《晉書·溫嶠傳論》記載: 「性履純深,譽流邦族」。履又與福祿有關,漢·焦贛《易林·需之大畜》記載:「封圻英流,履祿綏厚」。以履為題材制硯從晉代瓷硯中已經看到,在宋代則非常普遍。「履」不但是歙硯的主要制式之一,端硯、 洮河等石硯也都有履樣硯,有隻履型、也有雙履型,造型也各異。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春風得意馬蹄疾」,「春風得意」是對學子寒窗苦讀的最好報答。 此硯作有圓形,亦有橢圓形,由上而下內斂,硯內形若馬蹄。硯堂斜向下與硯池相連,硯面飽滿而有張力。硯外形峻峭,整體敦厚。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硯池如月,硯堂如日,寓意日月同輝。置此樣硯於几案,激勵學子攀月折桂。硯作正圓形,硯面大於硯底,硯體自上而下收縮內斂。硯緣寬闊,硯堂雕琢飽滿,略微凸起,硯崗過渡自然流暢,硯背深凹,與硯堂呈現陰陽平衡之意。因研墨推磨的需要,硯的石 紋是豎向,與磨墨的方向一致。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鳳字硯也稱「鳳池硯」或「鳳凰池」。其硯外形如「鳳」字,硯首略窄、 硯尾較寬,尾部有二足,硯面淌池。硯首由圓到方、束腰明顯、尾部開張,硯面平坦,硯堂與邊線齊平,與硯池有圓潤飽滿的硯崗過渡分界。此硯式蓋始於晉代。米芾在《硯史》中寫道:鳳字硯「至本朝變成穹高、腰瘦、刃闊,如鉞斧之狀」。晉唐用鳳池硯,中如瓦凹,故曰「硯瓦」。

/

/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此類硯出現在北宋早期,因文人便於攜帶而設計。透過此硯的實物與解剖圖可以看出,其長寬高比例接近當時的壽棺琴式硯,除外形比一般硯臺小以外沒有特別的不同,而實際上此硯的中間被挖空用來儲藏水,以便旅途隨時使用。研磨板與水箱間用黏合劑粘合,滴水不漏,研磨板採用很好的硯石,有利於研磨,大多是歙石,也有少部分採用端石。研磨板與硯池各有一個小孔,分別具有透氣與進出水的功能,設計之妙巧奪天工。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2)

宋硯之美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日語教育知識

關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其簡約的外形,簡潔的線條以及點、線、面結合之協調,為歷代硯之造極。宋硯以線造型,以型寫神。從細節處可以看到線條似直非直、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平中藏弧、有角不方,這種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美學思想表現,處處承載著宋人的情趣與智慧,宋硯之妙就妙於此。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有宋一代,在文人的推動下,用硯、品硯、藏硯,研究硯成為時尚,硯的樣式之豐富,制硯工藝之精湛,硯材質地之精美,硯文化積澱之深厚,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人意趣更是為後世所推崇,值得細細品味。而對於古硯藏家晴雨樓主人朱曙光先生來說,能與古硯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廝磨半生,足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藏硯肇始,很是偶然,三十年前的軍營裡,戰友從婺源帶回一方龍尾硯,黝黑的石頭上灑落著點點金星,如秋夜的星空,深邃而神秘,讓他產生了莫名的喜歡,便也請人捎買一方回來。當時並未詢價,不曾想,一方新的魚子紋龍尾硯值他半月工資,四十元, 1987年,這個數目他始終記得。不過,藏硯之路由此開始。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喜歡硯的人在旁人眼裡或許都有點神經質般不可理喻。”晴雨樓主人半開玩笑自嘲。乍一看,就一塊石頭,一件泥陶,一般人不會動心的。可是,愛硯人會拋開表象,專注於石品紋理、年代形制、工藝特色、文化背景、過往流變的鑽研。於是,在他們眼裡,金星,銀星,石眼等各種石品是造物的傑作,鳳池、風字,鬥樣、琴樣等諸樣硯式是文脈的存續。硯變得可觀起來,硯石會升華,沉澱,延展。氤氳中,呈現出一個全新繽紛的世界,讓他們流連其中,樂而忘返。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倏忽廿載餘,晴雨樓主人孜孜以求,古硯品類日漸豐富,其間慢慢構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古硯藏品框架。他原本藏硯的閣樓即名晴雨樓,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是閣樓地方有限,獨自把玩尚可,展出則顯侷促。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鹽官景區的協助下,原本在鬧市小區閣樓上的晴雨樓搬建到了鹽官古城,一個凝聚巧思的藏硯館被開闢出來。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亭臺、樓閣、迴廊、庭院勾勒出江南意象。細緻描摹處,錦鯉戲荷,靈動起澄澈的漣漪,如微醺的晚風輕撫欲語的琴絃,彈奏一池素蓮香。晶瑩閃醉了凝露,滴滴入硯,泅潤成一方墨韻飄蕩,輕輕的一晃,變成了月光。回眸處,菖蒲滴翠、竹影搖曳、玉蘭花開。展館的設計處處圍繞古硯生髮,展廳裡的天井便是一方城池硯的造型。簷水滴落,沿周遭水渠匯聚入池,方正平直,其間有芭蕉亭亭而立,一如晴雨樓藏硯,簡約而雅緻。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展品陳設以漢唐、宋元、明清的年代為序。展品每半年更換一次,每次更換一部分,1800餘方古硯在2012年正式對外開放至今的八年時間裡,幾乎輪轉了一遍。無論晴雨,夫婦倆經常會在展廳裡轉一轉,面對古硯,每一方的來龍去脈,其間的得失經歷,一幕一幕,往事歷歷,展廳成了他們與古硯和硯友交流的精神空間。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收藏至此,晴雨樓主人早就有意將收藏的古硯製作一本硯譜,供藏家交流,為大眾分享。兩年前,他開始接觸止觀書局,共同打磨《宋硯五十品》,從幾百方宋硯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五十方,彙集成冊,呈獻於讀者面前。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作者朱曙光先生為五十方硯撰文品評,並配五十首宋代詠硯詩詞,相映成趣。後記部分,是朱先生一篇《品味宋硯》的長文,從歷史流變、硯式變革、文人意趣、材質之美等諸多方面剖析宋硯,可見作者在收藏之外,於學術上亦用功頗深。作為一個有分量的結尾,與本書豐富的內容相得益彰。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漢 拓 之 美

警惕十大俗氣畫家

古墨新仿的鑑別手段

《潘天壽先生課徒稿》:這些課徒稿珍藏裡,有你不知道的潘天壽!

磚雕之美,妙不可言!

(3)雲江《宋硯論稿》出版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中古史研究資訊

訂閱

宋硯論稿 / 雲江著

藝苑南山昨天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唯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史堯弼

文人之有硯,如美人只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須秦漢,硯必宋唐。——陳繼儒

宋硯論稿 / 雲江 著

出版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4月

書號 / 9787554012338

裝幀 / 精裝16開214頁

定價 / 560元

《宋硯論稿》,以宋代遺址出土的大量標本為基礎證據,結合自己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參考古代的文獻資料,以復合證據鏈,管窺宋代硯臺的文化藝術、歷史及傳統的製作工藝。

一個硯痴,一個寂寞的文化守護者,躬耕硯田數十年,不忽細微,鍥而不捨,冀不愧於對硯文化的一份情感與責任。

寫《宋硯論稿》為的就是呈現歷史記憶、啟迪後人,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情感。希望此書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參考性,能為推廣硯文化起到有益的作用。

——雲江《宋硯論稿》

目 錄

上篇·沉浸醲郁

1、宋硯之妙2、歷史沉澱 3、官方重視 4、文人士大夫的推動 5、社會文風興盛的作用

中篇·旁搜遠紹

1、宋代制硯遺址考察 2、遺址出土標本剖析 3、從標本殘件復原宋硯造型 4、從標本解讀宋硯尺度 5、從標本窺視宋硯造型演變

下篇:擬古為師

1、擬古人之刀法 2、擬古人之技法 3、擬古今作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論稿 / 雲江 著

出版 /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4月

書號 / 9787554012338

裝幀 / 精裝16開214頁

定價 / 560元

實拍書影

#FormatImgID_63#

#FormatImgID_64#

#FormatImgID_65#

#FormatImgID_66#

#FormatImgID_67#

#FormatImgID_68#

#FormatImgID_69#

#FormatImgID_70#

#FormatImgID_71#

#FormatImgID_72#

#FormatImgID_73#

#FormatImgID_74#

#FormatImgID_75#

#FormatImgID_76#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購買地址: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10號南山書屋

淘寶:集美南山書屋

(4)

宋之迴響 /邀您共閱《宋硯五十品》

兩宋,為歷代硯之造極

宋人審美的巔峰之作,除了宋代書畫,詩詞,還有這些極致宋硯。

一直以來,宋硯都是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的巔峰之作。宋硯,其簡約的外形,簡潔的線條,各種硯式點、線、面的結合之協調,為歷代硯之造極。它那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美學思想表現,正是理學思想在實際中的應用。處處承載著豐富的宋人理學思想與智慧,體現出宋代文明之偉大。

可惜直至今日,論述宋硯的專著少之又少,這是一個巨大的美學寶藏有待發掘。而《宋硯五十品》為我們揭開這寶藏的冰山一角。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硯式之豐 工藝之精 材質之美

文化積澱之深 值得細細品味

江南,鹽官古城。靜安先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他在《宋代之金石學》中寫到:“宋代學術,方面最多,進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在鹽官古城王國維故居鄰近的晴雨樓裡,靜靜陳列著的數百方宋時古硯,彷彿在為先生的論述默默作著註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晴雨樓藏硯館

有宋一代,在文人的推動下,用硯、品硯、藏硯,研究硯成為時尚,硯的樣式之豐富,制硯工藝之精湛,硯材質地之精美,硯文化積澱之深厚,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人意趣更是為後世所推崇,值得細細品味。

豐富多姿的硯式

縱觀硯式發展演變過程,從石質研磨器初萌時的粗樸,兩漢時期的雄渾粗獷,魏晉時的俊逸靈動,隋唐時的開張奔放,入宋後,硯式因社會需求變化而發生鉅變。在繼承傳統樣式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新的需求,各種新創的硯式五花八門,爭奇鬥豔。

別開生面的像生硯式。很多動植物形象成為硯式的範本或創作素材。蓮樣、雙魚樣、馬蹄樣、龜樣,蟾蜍樣、梅花、海棠等各種花木、飛禽走獸的形象也都成為宋硯的造型。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端莊典雅的仿古器物硯式。宋代上至皇家內府下至士大夫階層,收藏規模空前,特別是《宣和博古圖》的刊行,影響很大。在硯臺製作上的反映,出現瞭如鐘形、圭形、古瓶形、古琴形等仿古器造型的硯式。與宋代繪畫和金銀器製作不同的是,象生硯式、仿古器物硯式製作因為受硯材的結構、製作工藝、和方便實用原則的制約,只是抓取物件的主要特徵,進行了大膽的取捨,誇張,其外形挺拔、線條簡潔,鮮明的造型特點,令人耳目一新。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天趣猶存的天然硯式。如天然硯、隨形硯、平板硯等。功能獨特的特殊硯式,如鑲嵌硯、行囊硯、雙池硯、套硯,還有自帶硯滴或筆架的。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硯式豐富多變,顯示了相當高的設計水平和製作工藝特色,其間文人的推動功不可沒。他們一邊說“器與用為功”,強調硯臺是拿來研墨的,簡單實用就好;一邊又竭力追捧與實用並無直接關係的新奇硯式,這無疑助推了硯式在得到傳承的同時不斷創新和發展。就硯式而言,宋硯成為一個分水嶺,有了與前代全然不同的面貌和內涵。

精湛絕倫的制硯工藝

宋代制硯有明顯的以實用為目的兼顧美化的設計理念。其標誌是有了硯式圖譜,“硯圖”既是對當時已有硯式的收錄和總結,利於傳承和傳播,更為後來者設計新的硯式提供了思路和靈感。

但與宋代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不相協調的是,宋硯的製作幾乎是完全依靠原始而簡陋的工具完成的。硯工根據設計方案將一塊不規則的粗糙硯石,透過一錘一鑿的細心雕琢製成硯臺。無論是硯材的正面側面的取用,羅紋、眉紋的取向,石眼的取捨利用與位置經營,還是硯臺製成後的美化裝飾,都體現出了完美的工藝水準。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代文人因為長年筆耕不輟,對硯的理解遠較常人深刻,為了使案頭之硯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積極參與了硯臺的製作與設計改造。當然,對於大多數文人而言,要親自揮錘敲鑿制硯可能性不大,偶爾乘興而為也純屬客串。說文人參與了制硯,主要還是指他們以自己的審美理念和用硯感受指導硯工制硯或改制硯臺。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有了審美趣味極高的文人的參與,宋硯的製作精細入微,在提高實用效能的同時賦予了高雅的審美情趣,極大地豐富了宋硯文化含量,使之達到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

精美多樣的硯材選擇

宋硯以石質硯為主,硯石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硯臺的質量,所以宋人對硯石的要求近乎苛刻。宋硯選材以實用為主要標準。而實用的主要指標是發墨。米芾《硯史》“則石理髮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中有相當一部份硯石質地優良,發墨上佳。如當時端石中的下岩石、龍尾硯中的舊坑石等都是硯石中的極品。其他還有一些後來陸續絕跡的硯材,如鳳咮石、華嚴寺石、方城石、淄石……因其發墨上佳,在當時,也是紅極一時的優質名石。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獵奇,也是宋人評判硯材高下一個重要方面。一些特殊的石品紋理蘊含著豐富的意象,會產生奇特的視覺效果,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在宋代眾多詠硯詩文中,對硯石中石品紋理的讚美俯拾皆是。無論是龍尾石中的金星金暈、端石中的石眼火捺還是純淨無紋的硯石都是宋代人追求的物件。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代士大夫們對於朝夕相處終生相伴的硯臺熱愛程度是他人無法體會的。他們為了得到一方得心應手的佳硯,想方設法,透過各種渠道,調動各種資源,孜孜以求。

宋代文人對硯材質地的品鑑,對石品的鑑賞與把玩蔚然成風。米芾、唐詢等都曾對硯石比較質量優劣,並進行過排序。文人在對優質硯材的鍥而不捨的追尋中,在對石品紋理的品頭論足間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辭賦,極大地豐富了宋硯的文化內涵。

深厚寬廣的文化積澱

對於硯臺的欣賞與研究,到了宋代達到高峰。其中重要標誌之一,是各類硯譜和記述硯臺專著的出現。《文房四譜》《端州硯譜》《歙州硯譜》《硯史》《硯錄》《硯箋》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宋代硯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硯臺成為宋代文人間交流的重要媒介。宋代文人常憑籍一方方硯臺,傳遞友誼,聯絡感情,溝通思想,所以我們在宋代的文獻中經常可以看到紀錄文人之間贈硯和答謝活動的詩詞。

旁徵博引 詳細考證 專業品評

50方硯 5萬文字 5種拍攝方法

詳細解讀宋硯之美

硯的書籍古今中外出版多部,大多是各類硯譜與考證的典籍、或是某博物館的展覽圖錄,亦或是拍賣圖錄,《宋硯五十品》從主題定位、體系構建、立意表達、拍攝呈現等幾個角度單獨把兩宋抽離出來進行系統梳理、研究的可謂開創之舉。

晴雨樓主人為五十方硯撰文品評,並配五十首宋代詠硯詩詞,相映成趣。後記部分,是朱曙光先生一篇《品味宋硯》的長文,從歷史流變、硯式變革、文人意趣、材質之美等諸多方面剖析宋硯,旁徵博引、細緻解讀。可見作者在收藏之外,於學術上亦用功頗深。作為一個有分量的結尾,與本書豐富的內容相得益彰。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50方硯

獨立構建12大體系

50方宋硯分別以像生硯、風字樣硯、箕形硯、琴樣硯、月樣硯、鬥樣硯、只履樣硯、太史硯、鑲嵌式硯、平板硯、仿古器物形硯及未能歸類的其他硯式依次分類,這種高屋建瓴的體系構建是一次創新之舉,是一次對宋硯文化較為客觀的梳理,值得一提的是第12大類的幾方硯因為文史資料匱乏、出土的此類硯式數量的限制未能進行歸類,這也說明了作者於學術而言非常嚴謹。

每個系列中,遴選最具代表性的幾方硯進行詳細考證,豐滿框架。以月樣硯為例:

月樣硯:月樣硯在五代時即已存在。其基本樣式,硯堂為正圓形,硯池為月牙樣的缺月形。變化樣式較多,按《歙州硯譜》的記載,有月樣、方月樣、新月樣等多種。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50方硯 50首詠硯詩詞 50篇文章

古意點綴 細緻品評

配合50方宋硯,從《全宋詩》中選取50首詠硯詩詞作為補正,再現了宋代文人與硯的那一份真實的情感。

每一方硯,皆由本書作者朱曙光撰寫品評文字,以茲豐滿細節,立其格調。

後記部分,是晴雨樓主人朱曙光先生關於宋硯文化的一篇論著,從歷史流變、硯式變革、文人參與、材質之美等諸多方面剖析宋硯之美,這是一篇非常有分量的文章,是推動硯文化發展的珍貴資料。

《宋硯五十品》歷時兩年,以極簡的“尚意”理念和原貌、原色、原大、放大的視覺效果以及8開、300張高畫質大圖、560頁的體量完美的呈現給讀者。

總之,我們希望這部書在形式和內容上相互統一,藝術和學術上相互融合,試圖從多個維度出發,將讀者帶入到兩宋的歷史場景中。

《宋硯五十品》目錄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書籍實拍)

《宋硯五十品》已入藏海寧市圖書館

感興趣的讀者可到4樓古籍地方文獻中心進行閱讀。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5)

首部以兩宋為背景的硯文化主題專著,50方硯5萬字詳細解讀宋硯之美!

私享藝術

企鵝號

分享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朱曙光先生

晴雨樓主人專訪

回首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

中國書房叢刊

文/一葦 攝影/張君飛 編輯/冀杭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對一個愛硯者而言,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是那個過程。于晴雨樓主人朱曙光先生來說,能與古硯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廝磨半生,足矣!

年歲漸長,晴雨樓主人臉上柔和的線條漸漸隱去了當年從戎歲月塑就的英氣,成為了江南古鎮上常見的那種圓融平和的半百老人,閒居在古城一隅,和同樣愛硯的妻子一起把藏硯、品硯、玩硯、展硯做成了日課。曾經的遠行,波折,求索都已歸於平靜,慢慢成為回憶。而今回首,來時的路上只有那隱現的翠微,無風無雨亦無晴。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近年,他們蝸居在鹽官古城的晴雨樓裡,已很少出門。市場上已幾乎見不到心儀的古硯了。如今收藏之風日熾,喜愛古硯的人越來越多,從地攤到古玩店鋪,從拍賣行到微拍堂,稍有品位的古硯一露面便有藏家盯上,爭出善價,常常輪不到他們出手。

晴雨樓主人倒是達觀,與古硯失之交臂,是收藏路上的常事,非當下之現象,遺憾不過來。當然,為了心中所好,他還是會刷微信,翻圖錄,託硯友,雖深居小樓而牽掛不斷。不過大多已不能如願,只好以盡人事,憑機緣,看運氣來寬慰自己。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晴雨樓主人心裡明白,收藏是無止境的,半生收藏千餘方古硯,精品只是少數。這裡的古硯,雖沒有寫過《蘭亭集序》,畫過《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但一定描繪過六朝煙雨、抒寫過唐詩宋詞、明清小品乃至尋常書札,甚至抄錄過瑣碎的契約公文。每一方古硯都曾是一片良田沃土,都曾被辛勤地耕耘過、也曾收穫過。古老的中華文化就是在這一方方古硯中孕育、誕生的。所以他們一直致力的是有重點、成系列的收藏,儘可能使晴雨樓的集藏能較完整體現硯史的流變軌跡。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而真正好的精品大多零星散落於各地藏家手中。曾有硯友豪言,願傾盡家財,把世間精品全部買下,做一個頂級的硯展館。事實證明,這有點痴人說夢的味道。這不,壯志未酬,豪言已化作笑談。

“本來就不完全是錢的事兒!”晴雨樓主人說。戲謔之中幾分喟嘆幾分感慨。

他們曾看中一位資深藏家的一方宋代眉紋龍尾石抄手硯,正好能填補自己收藏的一段空白,完善品類環節,但對方堅決不出,並期待有朝一日也能將所藏之硯辦一展館展出。惺惺相惜,不忍心強求。朱曙光先生心心念念,每年都和妻子去看一次,整整六年,風雨無阻。晴雨樓藏硯館已正式對外開放後,便邀請那位藏家有空來晴雨樓看看,以為交流切磋。藏家到來後,流連半日,讚歎之餘,不乏欽佩,遂將硯臺割愛相讓。

在公號“晴雨樓藏硯”上,朱先生專門寫過這方古硯,從規格到形制及品相,言辭間讚美如斯,“此眉紋硯石質純淨,通體無暇,眉紋形態飄逸、靈動,底板折光燦爛如銀。眉紋中心黝黑、油亮,周邊逐漸暈散、融化於底板……硯面可見淡藍色銀皮,系長期置身於溼潤環境慢慢風化而致,透著滄桑與古樸。”頗有蔡襄得一方大硯時揮筆極書“大硯盈尺,風韻異常”之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也好,人與硯的緣分到了也罷,藏硯路上,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機緣,實際上都蘊含著苦苦的追尋與等待。

回溯過往,其他藏家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津津樂道的撿漏經歷,非常低的價格就買到了珍品,統統歸結於眼力、運氣。晴雨樓主人卻極少有這樣的時候,不糾結於僥倖,故而收藏得踏實安心。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藏硯肇始,很是偶然,三十年前的軍營裡,戰友從婺源帶回一方龍尾硯,黝黑的石頭上灑落著點點金星,如秋夜的星空,深邃而神秘,讓他產生了莫名的喜歡,便也請人捎買一方回來。當時並未詢價,不曾想,一方新的魚子紋龍尾硯值他半月工資,四十元, 1987年,這個數目他始終記得。不過,藏硯之路由此開始。

“喜歡硯的人在旁人眼裡或許都有點神經質般不可理喻。”晴雨樓主人半開玩笑自嘲。乍一看,就一塊石頭,一件泥陶,一般人不會動心的。可是,愛硯人會拋開表象,專注於石品紋理、年代形制、工藝特色、文化背景、過往流變的鑽研。於是,在他們眼裡,金星,銀星,石眼等各種石品是造物的傑作,鳳池、風字,鬥樣、琴樣等諸樣硯式是文脈的存續。硯變得可觀起來,硯石會升華,沉澱,延展。氤氳中,呈現出一個全新繽紛的世界,讓他們流連其中,樂而忘返。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平板形眉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平板形刷絲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馬蹄形羅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太史端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七星端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風字形羅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鬥樣抄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橢圓形眉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只履樣羅紋龍尾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琴形吉州石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 長方形淌池龍尾石硯

跟眾多傳奇藏家的經歷相比,晴雨樓主人藏硯故事的開頭確實有些平常,沒有跌宕起伏,少有奇聞逸事。

依託於網際網路大潮,晴雨樓主人開啟了他藏硯的黃金時代。“文房春秋”、“雅昌”、“硯藏”等一大波古玩收藏網站湧現,或論壇發帖、或同好交流,原本遠隔千山萬水,散落於各個地方的古硯圖片紛紛呈現於網上,令人目不暇接。他們流連於網路,看著畫質掉渣,模糊不清的古硯圖片,由於細節完全看不清,他只能憑藉其形制、感覺、氣息來判斷,要不要就在一念之間。看不到實物,心中總是拿不準,但猶豫的過程中可能就錯過了。而他們只能憑著少得可憐的經驗、並不出眾的眼力和魄力,堅持不懈地購藏著古硯。

網路是一張蛛網,他們會循著一根根蛛絲,找尋著一方方古硯。更多時候,是實地考察,網上找到賣家,跟對方約時間看實物。那段時間,夫妻二人奔波於各地,雖不至風餐露宿,亦風雨兼程,出門在外,一切從簡,像行軍打仗一般,最主要的那個目標永遠是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倏忽廿載餘,晴雨樓主人孜孜以求,古硯品類日漸豐富,其間慢慢構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古硯藏品框架。他原本藏硯的閣樓即名晴雨樓,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是閣樓地方有限,獨自把玩尚可,展出則顯侷促。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鹽官景區的協助下,原本在鬧市小區閣樓上的晴雨樓搬建到了鹽官古城,一個凝聚巧思的藏硯館被開闢出來。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亭臺、樓閣、迴廊、庭院勾勒出江南意象。細緻描摹處,錦鯉戲荷,靈動起澄澈的漣漪,如微醺的晚風輕撫欲語的琴絃,彈奏一池素蓮香。晶瑩閃醉了凝露,滴滴入硯,泅潤成一方墨韻飄蕩,輕輕的一晃,變成了月光。回眸處,菖蒲滴翠、竹影搖曳、玉蘭花開。展館的設計處處圍繞古硯生髮,展廳裡的天井便是一方城池硯的造型。簷水滴落,沿周遭水渠匯聚入池,方正平直,其間有芭蕉亭亭而立,一如晴雨樓藏硯,簡約而雅緻。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配合古硯展示,四壁間點綴硯拓、書畫,古意森森,文氣沉著。晴雨樓主人經年收藏的古硯陳列其間,亦成為一種意象表達。園林營造講究經營位置,樹木、園林賞石、蒼苔、飛瀑,安排得當,便自成天地。萬事萬物須在情境裡,方顯出妙處,山水如是,古硯亦如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小而精緻是晴雨樓的立館理念,拒絕空泛華麗,內容要融於形式,才能相得益彰。而其中展出的數百方古硯無疑是這座博物館的靈魂。

這座非國有博物館2012年就已列入國家博物館名錄。

展品陳設以漢唐、宋元、明清的年代為序。展品每半年更換一次,每次更換一部分,1800餘方古硯在2012年正式對外開放至今的八年時間裡,幾乎輪轉了一遍。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為發掘古硯內涵,提升賞玩品格,朱曙光夫婦經營著“晴雨樓藏硯公眾號”,撰寫品讀文章,拍攝硯圖,製作拓片,努力向世人展示和詮釋古硯之美。

無論晴雨,夫婦倆經常會在展廳裡轉一轉,面對古硯,每一方的來龍去脈,其間的得失經歷,一幕一幕,往事歷歷,展廳成了他們與古硯和硯友交流的精神空間。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他們會想起一方上好的宋硯被賣甘蔗的小販用來墊在地上削甘蔗皮;

亦會唏噓,轉折經年才到手或沒到手的古硯,也許確實非人力可左右;

還會修正觀點。隨著閱覽硯史文獻資料的增多,以及新的考古證據的出現,他們會對自己以前的斷代產生質疑,繼而再考證,隨後展廳中的某一方硯就從唐移到了宋或從宋移到了元明。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有時候也會遇到曾出售硯臺給晴雨樓的人,他們感慨著“還真的辦起博物館了,多少人多少年的夢想,讓你們倆實現了。”

更有趣的,一些曾轉讓或贈送過展品的藏家會專程來看自己惠讓的寶貝是否被善待。

古硯,只有到了真正喜歡它的藏家手裡,才會被妥善儲存。然而每一方古硯在縱深的歷史曲線裡,它們或歷經了朝代更迭;或置身於風雨泥濘;或糾纏在同好相爭;抑或迷失於真假認同。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收藏至此,晴雨樓主人早就有意將收藏的古硯製作一本硯譜,供藏家交流,為大眾分享。兩年前,他開始接觸止觀書局,共同打磨《宋硯五十品》,從幾百方宋硯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五十方,彙集成冊,呈獻於讀者面前。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作者朱曙光先生為五十方硯撰文品評,並配五十首宋代詠硯詩詞,相映成趣。後記部分,是朱先生一篇《品味宋硯》的長文,從歷史流變、硯式變革、文人意趣、材質之美等諸多方面剖析宋硯,可見作者在收藏之外,於學術上亦用功頗深。作為一個有分量的結尾,與本書豐富的內容相得益彰。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止觀書局在影像呈現上別開生面,透過庭院與案頭、原大正圖、側面圖、逆光圖、水圖等多種拍攝方法,充分解讀宋硯之美。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昔日星散在各處的古硯,因為主人的喜好,聚集在晴雨樓。在朱先生的眼裡,這裡的每一方古硯都如熟悉的朋友,都有獨特的個性與生命。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方古硯,如同這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無論是呱呱墜地時的最初容顏,還是日後際遇的窮通修短,造化和歲月會在每一方古硯上留下獨一無二的印痕。這些古硯,早在百年、千年前就已在陪伴他們的主人掭筆濡毫。因為偶然的機緣,今天在這裡相遇。若干年後,這場相遇會成為過去,古硯卻依然年輕,它們還會有數不盡的聚散離合,還會續結新的緣分。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在古硯面前,我們都是匆匆過客。”說起晴雨樓藏硯的未來,主人坦然而達觀。“對一個愛硯者而言,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是那個過程。能與這些古硯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廝磨半生,足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五十品》版本介紹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此圖封面為暫定方案,最終方案以正式發售檔案為準

止觀書局一如既往的推出兩個版本:

函套布面精裝本與函套布面精裝作者簽名藏書票編號本。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函套布面精裝本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函套布面精裝作者簽名藏書票編號本

藏書票兩種各發行300部:北宋蓮花座形石硯、北宋雙魚龍尾石硯(任選其一)

藏書票鈐中國書房、止觀書局、晴雨樓藏硯、作者朱曙光、呂瑛手拓五方印,極具收藏價值。

如需要題上款,下單時請備註姓名,女士/先生或堂號,如下單時沒有備註一律不題寫上款。編號隨機。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北宋雙魚龍尾石藏書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北宋蓮花座形石硯藏書票

購買藏書票作者簽名本

有驚喜!

贈送由著名書畫家汪為新先生題跋、呂瑛女士手拓的北宋雙魚龍尾石硯和北宋蓮花座形石硯拓片複製品各一張(尺寸:900*190mm)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 END ——-

出品人丨王成業

硯之美,在愛硯人的心中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中雅藝術網2019-07-04 09:15

訂閱

(中雅藝術網)朋友都知道我喜歡硯臺,常見我得一方好硯喜不自勝、滔滔不絕狀。近日受邀寫一篇關於硯臺的文章,初時欣欣然,想著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硯臺、喜歡硯臺,也是一樁美事。臨近交稿,突然惶恐起來。硯文化之博大精深,豈是我這學識淺薄之人可以妄論的。平日裡也翻閱過不少資料,但到動筆時只感覺頭緒紛亂,打了幾遍腹稿,還是一字未落。想著,也許應該尋一山清水秀的地方,寫我這附庸風雅的文章。坐在店裡,正思量有什麼去處,抬頭見牆上掛的一副對聯“雲移溪樹侵書幌,風送巖泉潤墨池”。幾遍讀下來,我彷彿已置身於頤和園的諧趣園中:溪邊樹梢上一抹雲彩緩緩飄來,輕輕觸碰著書房的帷簾;山泉隨風而至,漸漸潤溼了案几上的硯臺……賦予生命和動感的雲和風,與清幽、寧靜的書幌、墨池竟能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動中有靜,靜中又透著鬧意,實在是太美妙、太有趣了。回過神來,環顧我的小店,此間可靜心,何必在山林。我就於這人來人往中,寫下我對硯臺的心意。

“四寶”硯為首

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對傳播中華文明、發展中華文化貢獻良多,故有“文房四寶”之譽。“文房”原指官府掌管文書的部門,後來專指文人的書房。北宋蘇易簡在其所作《文房四譜》中對筆、墨、紙、硯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文房四寶”由此得名。

關於“文房四寶”的排名,曾聽人說硯排在最後,因為硯對書畫作品的影響最小,而筆紙的影響最大。君不見每有筆會、雅集,書畫家們都會自帶毛筆,因畫風不同會定製特殊原料和工藝的紙張,墨分五色自然也是講究頗多的。唯有這硯臺,似乎和作品的直接關係不大,尤其在今時今日,墨汁大行其道,硯已鮮見蹤影。殊不知,在筆、墨、紙、硯中,唯有這硯與人的關係最大,對人的影響最深。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有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北宋唐庚的《古硯銘序》更從壽天和德行的角度對硯作了深情禮讚:“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計,硯之壽以世計。其故何也?其為體也,筆最銳,墨次之,硯鈍者也。豈非鈍者壽而銳者夭乎?其為用也,筆最動,墨次之,硯靜者也。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清代金農《冬心齋硯銘》自序有云:“文房之用,畢世相守。尊如嚴師,密如摯友,寶如球璧琬琰,護如頭目腦髓者,惟硯為然。墨次之,筆與紙又次之。”中國曆代文人,以硯為田,朝耕夕種,相磨相惜;以硯為友,相濡以沫。“墨精非硯不展采,筆精非硯不飛花”、“文人有硯,猶如美人有鏡”,溢美之詞,不一而足。

五千年前的硯

硯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近年考古發現,硯最少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硯的發展過程中,集合了書法、繪畫、雕刻、金石、文學、歷史、地理等諸多文化元素。一部硯史,幾乎就是一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說到硯的歷史,就要從“硯”這個字說起。環顧我的書架上諸多與硯相關的書籍,其中一本書名很特別,叫作《靜妙軒藏研》。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1979年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新石器遺址出土了一套研磨工具,包括帶蓋石硯、硯杵、顏料和陶水杯。這一發現,令人信服地把過去“硯字不見於經,三代時尚未用硯”的舊說給推翻了,把硯臺的歷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見,硯臺是隨著華夏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當然姜寨硯只是一種研磨顏料的器具,是硯的初型。用於書寫的墨硯,戰國晚期至秦漢才基本定型。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方用鵝卵石加工製成的硯,硯形為圓餅形,其上無紋飾,配有研棒一支。同時出土的還有墨和筆,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書寫硯。

漢代的硯

漢硯材質以石、陶為主,大都配有一支研棒用來研墨。因為那時候的墨呈丸形狀,不能單獨用手握住,需要用研棒壓住才能進行研磨。漢硯中,以實用的隨形硯、平板硯和圓形硯最為常見。西漢時期多見圓餅形硯,東漢時在圓餅形硯的基礎上發展出帶有高浮雕動物蓋的三足石硯。漢代石硯製作精美,藝術水平高,是硯史上的奇葩。上海博物館館藏西漢圓餅形硯附有研石,形制簡略,平整大方,硯面光滑,上有墨跡,硯緣有凹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西晉)青釉三足硯 故宮博物院館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硯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陶瓷硯的空前發展,陶瓷硯取代石硯成為最主要的硯材。因陶瓷的主要產地在南方,故南方多陶瓷硯、北方多石硯。東漢末年,隨著墨模的出現,墨的形制已從丸狀改為可手持的塊狀。到魏晉南北朝時,研棒已徹底消失。這一時期,硯的形制多為圓形、箕形、長方形,並常帶有三足、多足。硯足的出現是為了適應當時席地而坐和用矮几書寫的要求。故宮博物院館藏西晉青釉三足硯,圓形硯面,底座三個精巧獸形足,硯身施青釉,釉面光潔有細小開片,釉色瑩潤。硯面無釉,以利研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唐)箕形端硯 上海博物館館藏

隋唐時期的硯

隋唐時期,除瓷硯外,人們發現天然硯石的品質要好於人造的材質,在廣東、安徽、甘肅、山東等地都發現了大量制硯的名貴石料,出現了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等名硯。這一時期陶製的澄(deng,四聲)泥硯也大受歡迎。在形制上,南北朝時期的圓形多足硯逐漸演變為隋唐“辟雍硯”。辟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四周下凹為水池,形如辟雍,故名。隋唐硯還有箕形硯、風(鳳)字硯、龜形硯等。上海博物館館藏唐箕形端硯,硯首呈弧形,上寬下窄,硯面內凹形如簸箕,硯底有兩個矩形足,為唐代流行硯式。唐末五代後,高型傢俱漸興,無足平臺式的硯臺開始流行,硯的形制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也日漸成熟。

宋代的硯

宋硯以石硯為主,硯臺在品種上發展到四十多個,在造型裝飾方面也日臻精美。比起唐代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形制也更加多彩,除了前朝已經出現的風字硯、箕形硯、辟雍硯,還有抄手硯、四直硯、斧硯、琴硯、石渠硯、太史硯等幾十個品種。天津博物館藏宋長方形抄手歙硯,做工規整,刀法利落,側邊挺直內斂,為典型宋硯佳作。宋代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極大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很多藝術門類如書法、繪畫、建築、陶瓷等在這一階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文人學士們對文房用具的實用和審美要求也提高了。北宋詩人蘇舜欽說:“筆硯精良,人生一樂。”書寫之餘,鑑賞和收藏名硯成為文人一大樂事,蘇軾、米芾、黃庭堅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北宋末何《春渚紀聞》中記載,宋徽宗召米芾寫字,米芾看上御案上的名硯,一寫完字,就抱上硯臺跪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御,取進止。”求徽宗把硯臺賜給他,徽宗答應了,米芾舞蹈以謝,又恐皇上後悔,便急著把硯臺抱回,連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嘆氣說:“癲名不虛得也。”在硯學理論方面,米芾的《硯史》、蘇易簡的《文房四譜》、高似孫的《硯箋》、唐積的《歙州硯譜》、歐陽修的《硯譜》和杜綰的《雲林石譜》等,這些著作對硯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明)端石雪村銘硯 故宮博物院館藏

元明時期的硯

元明時期,硯發生了許多變化。在硯材上,結束了長久以來石、陶並舉的局面,進入石硯獨秀的階段。在形制上,元明硯既有承襲早期的硯形也有各種富有個性的樣式。風格渾厚古樸,明快簡潔,端莊大氣。元明時期,硯逐漸擺脫了實用的束縛,開啟了集實用和賞玩於一體的風尚。在雕刻技藝上出現粵派、徽派、蘇派、浙派等眾多硯雕流派,以及像顧二孃這樣的硯雕名家。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端石雪村銘硯,硯石溫潤細膩,橢圓形,硯面上方開鑿“八”字墨池,池外緣浮雕芝雲紋,池內緣環抱螭紋圖案。硯背內陰刻行楷七言,款書“雪村”。硯附黑漆盒,蓋陽刻吳寬銘。此硯形制簡潔大方,集繪畫、書法、篆刻、硯雕為一體,是明代可用可賞之美硯代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清)徐世昌銘歙硯 天津博物館館藏

清代的硯

清代,硯的取材更為豐富。東北松花江流域的松花石,由於開採於清皇室的發祥地而備受尊崇,是清代新增的一種硯材。在形制上,除了傳統的形制,各種仿植物、生物、幾何形以及隨形的造型層出不窮。在工藝上,清硯因石施藝,隨形飾紋,顯瑜隱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用的宮廷硯不惜工本,刻意求奇、求新、求美,風格雅秀精巧。天津博物館藏徐世昌銘歙硯,硯作長方形,正面四周刻回紋邊,中間海水雲朵,硯背刻篆書和行書。此硯硯材考究(歙硯廟前青),紋飾豐滿,圖案繁複,是清代硯作的代表之一。

清代,伴隨著玩硯的熱潮,硯學著作和譜錄不斷問世。如朱彝尊的《說硯》、金農的《冬心齋硯銘》、高鳳翰的《硯史》、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硯譜》、朱棟的《硯小史》、吳蘭修的《端溪硯史》、徐毅的《歙硯輯考》、乾隆欽訂的《西清硯譜》等等。在一個皇帝推崇文人投入的玩硯風尚中,這些著作和譜錄,既是玩硯的推手,亦是玩硯的成果。

民國後硯文化之衰敗

如果說,明硯與清初的硯裝飾適度、古意尚存,那麼清乾隆之後就是“文重於質了”,賞玩重於實用了。隨著硯的文具功能逐漸淡化,硯的本質特徵日趨減弱,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乾隆一朝是中國硯史盛極而衰的轉折期。

民國趙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一書中曾論及硯文化之沒落除西洋硬筆的衝擊外,更因古器皆由西洋人定貴賤,而硯純為東方諸國特有,與西洋少有淵源。此說不無道理,亦不盡然。中國,作為硯的發源地,今日硯文化幾近微式已是不爭的事實。令人尷尬的是,日本今藏中國曆代古硯竟以十萬計,有所謂“研究中國古硯要來日本”之說。為何在現代化、資訊化程度更高的日本,硯卻不曾退出歷史舞臺,今日仍用之者多、好之者眾?反觀國內,識硯、愛硯之人少之又少,連職業書畫家都少有用硯靜心磨墨的,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清嘉慶二十年 雙節園抱經子晉磚硯

今人賞硯應具之審美

歷史悠久、良材眾多的硯臺,為何在今時今日如此沒落?究其原因,今人賞古之審美觀大有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宋代米芾在其所著《硯史》中有云:“器以用為功,玉不為鼎,陶不為柱。文錦之美,方暑則不先於表出之綌。褚葉雖工,而無補於宋人之用,夫如是,則石理髮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這裡,米芾對其賞硯的角度和主次都進行了說明。各朝文人對硯臺的審美各有所好,其判定硯臺好壞的標準也是各有所據。以餘之淺見,硯之美在其質、在其形、在其工、在其品、在人心。

硯之美在其質。宋代蘇軾在《書硯·贈段嶼》中寫道:“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蘇軾為孔毅甫作銘的那方硯即為“瓜膚而谷理,金聲而玉德”的歙硯,就是作為“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美硯代表。宋代蔡襄《詠徐虞部龍尾硯》詩云:“玉質純蒼理致精,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曾見今人刻九龍於地方巨“硯”上,雕工細緻精巧,九龍躍然於“硯”端,但是在我看來,它再精美,也只是精美的石雕,不是硯,更無關書畫。

硯之美在其形。硯臺的形制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浸潤下,道器合一、天人合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箕形硯”和宋代“抄手硯”就充分展示了硯臺的形制美。尤其是宋硯,硯堂、硯池、硯邊有了明確分工,硯的長度、寬度、厚度、形狀都根據使用條件和使用環境有了相應成熟的設計標準。這樣的硯,雖然素,但很雅。今人刻仿古形制硯,如果在細節上失之毫釐,在整體上就差之千里,味道全無了。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唐)陶龜硯

硯之美在其工。硯雕中,線條、工刻、意寫、巧雕,處處見工。工在哪兒?以素硯為例,工在硯池的深淺圓渾恰到好處;工在外角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工線上條挺拔、乾淨利落。明代陳繼儒在《妮古錄》中指出:“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須秦漢,硯必唐宋!”此論述,不僅因為唐宋硯材精良、形制規範大氣,也是因為唐宋硯的雕工“直能筆挺,曲富變化,簡中間雅,工而不俗”。今日硯界,多見為了尺寸儘可能大,弄出各種奇形怪狀,為了“顯”工,極盡所能亂雕一氣。多少良材毀於俗工!硯之美在其品。硯臺是實用器,也是藝術品,可賞可玩。很多石硯都有豐富的石品和顏色,遇到好的石品,雕不如不雕,收藏硯板可用亦可賞。相較端硯,歙硯的石品非常容易識別。眉紋有兩頭尖的棗心眉、粗而精神的宋眉、細如甲痕的唐眉、成雙的對眉、如大雁飛過的雁湖眉等。羅紋,顧名思義,如綾羅綢緞般,有粗羅紋、細羅紋、暗細羅紋,還有刷絲羅紋、瓜子羅紋、水波羅紋等。除了眉紋、羅紋,歙硯還有金星、金暈、龍眼、龜甲、廟前青、玉帶、綵帶等眾多名貴石品。多年前和朋友秋遊頤和園,走累了,在湖邊一處長椅坐下,望著微風中那一湖波光粼粼的池水,我不禁感嘆,歙硯中那水波金星的石品就是如此真切的畫面啊!

硯之美在人心。“非人磨墨墨磨人”,硯之美,還在於其可靜心、可載道。文房四寶中,硯是唯一可以和人交流、對話的。硯師動刀前需要相石,相石的過程就是硯師和硯交流的過程。石有不足,以工補之;石已至美,工不掩石。我藏有一方圓硯,原石硯料下部1/5處有坡度不平整,一般的硯師會把它做薄或做小,而這位硯師卻把不平整的部分作為水面下翻滾的沙石和上面平靜廣闊的海天連在了一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很有味道。我非常喜歡這方硯,因為我看到硯師用心在裡面了。古人做素硯,心態平和而樸素。他們身心融於天地間,有的是今人所奇缺的精氣。今人做素硯,大多貌合神離,硯臺上瀰漫著浮躁氣和市井氣。靜心是素硯之魂,沒有靜心,當然也就不會有素硯之美。

古代文人,每拿到一方好硯,常常日夜把玩,還會將自己得硯的過程或玩硯的心情銘刻於硯。曾有硯友在圈中提出一個問題:大家手上都有一些精品硯,哪一方是你的最愛?其中一人答曰:“用得最多的那一方就是最愛。”是啊,用得最多的那一方可能不是質地最好的,也不是形制最漂亮的,甚至工和品也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但就是因為用得最多,和你的心走得最近,它就是最美的那一方。

硯之美,在愛硯人的心裡。

朱戎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全文刊載於北京畫院《大匠之門》④︱

刻硯的人,如何買山?

原創作者:魯之研

琅琊硯痴紫金李說,宋代的徐似道有首詩,他很喜歡:

《買硯》

俸餘宜辦買山錢,卻買端州一硯磚。

依舊被渠驅使出,買山之事定何年。

徐似道,字淵子,號竹隱,黃岩縣上珙人。少負才名。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為吳江尉,受知范成大。官至秘書少監,終朝散大夫、提點江西刑獄,以廉潔有才幹聞名於時。

原來要買山的錢,卻買了一塊端硯。硯,真的有那麼貴嗎?

好的硯臺,確實貴。

南宋初,紹興府有位老者回憶說:“右軍之後,持一風字硯,大尺餘,色正赤,用之不減端石,雲右軍所用者。石揚休以錢二萬得之。”

米芾著的《書史》:“有右軍古鳳池紫石硯,蘇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古硯心凹……”

一個兩萬,一個四萬,足見硯臺之貴,也足見愛硯人的痴狂。

現在,琅琊硯痴紫金李,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硯,他在想如何用這些硯去換買山錢,去買一座山。

唐代劉禹錫 《酬樂天閒臥見憶》詩:“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明 無名氏 《鳴鳳記·流徙分途》:“我那老爺呵,官居清白,無有買山錢。” 清 趙翼 《園居》詩之一:“必待買山錢,始慰棲巖志。”參見“ 買山 ”。

都提到了買山錢。

南朝還有個支遁買山的典故。

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支道林(支遁)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答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孟浩然《晚春題遠上人南亭》詩中也寫到:“給園支遁隱,虛寂養身和。”

後遂用“買山隱、買山居、買青山、支遁隱”等稱退隱或退隱之樂。

李白也有《北山獨酌寄韋六》詩:“巢父將許由,未聞買山隱。”朱熹《水調歌頭·次袁仲機韻》詞:“何處車塵不到,有個江天如許,爭肯換浮名。只恐買山隱,卻要煉丹成。”金農《懷人絕句》之二十:“聞說休糧買山隱,白髭鬚稱罷官人。”

到了白居易,則寫《端居詠懷》:“從此萬緣都擺落,欲攜妻子買山居。”

後來衍生出“買青山”,如段克己《江城子·塵事鞅掌每與願違緬懷山林蕭散之趣》詞:“九衢塵土涴儒冠。鏡中看,失朱顏。顛倒囊資,吾欲買青山。”另一首《江城子·季春五日有感而作歌以自適》詞:“生怕紅塵,一點汙儒冠。便恁歸來嗟已晚,那更待,買青山。”

到了清代就有意思了,查慎行 《秋懷詩》之二寫道:“買山歸臥談何易,始覺巢由是盛時。”他開始說起酸話了。

買山不易,隱居更不易。且看宋代邵棠的《懷隱居》:

玉堂蕭散古臞仙,一謫因循不記年。

花落東風閒不掃,鶯啼曉日醉猶眠。

買山僅了種瓜地,把釣因乘載鶴船。

獨立風騷無著處,朗吟聲過亂雲邊。

再看元代王冕 的《梅花屋》:

荒苔叢篠路縈迴,繞澗新栽百樹梅。

花落不隨流水去,鶴歸常帶白雲來。

買山自得居山趣,處世渾無濟世材。

昨夜月明天似水,嘯歌行上讀書檯。

他們的詩看似豁達,實則有懷才不遇的苦衷和志不得伸的無可奈何。

琅琊紫金李給自己刻了一個印章,叫:賣硯買山。

買山是他的理想。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紫金李決定,將這四個字,刻在每一個他製作的硯臺上,作為標識。

但是,硯臺賣掉後,到了藏家手中,這個標識看著似乎不妥。

後來想到“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這一句(出自宋·蘇軾《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很多文人是賣畫買山、賣字買山,而作字作畫需要研墨,離不開硯臺。所以說,很多人是依靠硯臺買山。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紫金李說,有個叫柳青凱的,畫山賣畫買山,很欣賞他。

那就改成“借硯買山”?還是“憑硯買山”?或者“奉硯買山”?

考慮來考慮去,紫金李決定改成“守硯買山”。

一個守字,包含了製作、收藏、使用等含義。

守硯買山,既是刻硯買山、賣硯買山,也是藏硯買山、用硯買山、食硯買山,更是賣畫買山、賣字買山。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守硯買山這個標識,簡化為買山硯。

又簡化為買山。

於是紫金李又給自己起了新的名字,叫李買山。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賣硯買山,寫成了買硯賣山,也是醉了……

硯一直在刻,山何時能買?這是紫金李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不買山,也能居山,山在心中,如同硯在心中。但是,心中的東西,總想化為手中的東西,這是證明給別人看也是證明給自己看。

那就是:靠傳統文化可以生存,而且可以生存得很好!

關注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2020年7月的一個下午,

天氣異常炎熱,

紫金李正在竹林中雕刻一方硯臺,

他的“紫光別業”卻迎來一位不速之客。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這位不速之客來自日本,

叫井尚有一,

是一位日本當代著名書法家,

主要學習有“日本王羲之”之稱的空海大師,

對中國古代的書聖王羲之也是特別崇拜。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在參加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日本愛知縣·江蘇省書道展實行委員會主辦的“江蘇省•愛知縣中日友好書法展”時,

他聽說,

臨沂有人重新找到了紫金石並複製出了王羲之的琅琊紫金硯,

興奮不已,

特意要拜訪。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井尚有一表示,

他曾經參觀過首都博物館的米芾款琅琊紫金硯,

也聽說過蘇東坡和米元章爭奪硯臺的故事。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看不到了,

甚至他的筆試也失傳了,

只有他用過的家鄉硯琅琊臨沂紫金硯,

還能穿越千古呈現在我們面前。

作為一名王羲之的粉絲,

書法朝聖者,

井尚有一非常渴望能夠得到一方書聖曾經使用的琅琊紫金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他提出要出高價複製一方琅琊紫金硯,

卻被紫金李拒絕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兒?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原來,

這位日本書法家要求在硯銘上補全字,

即“此琅琊紫金石所鐫,

彼易得墨,

在諸石之上,

自永徽始制硯,

然皆以為端,

實誤也。

元章。”

但是,

紫金李認為這是不對了,

據他考證,

應為“此琅琊紫金石所製,

易得墨,

在諸石之首,

智永之物,

皆以為端,

實誤也。

元章。”

紫金李堅持自己的觀點,

日本人拗不過,

只好作罷。

一座文化的山,

屹立在紫金李的心中。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今年35歲的紫金李,

曾經是一個文學青年,

因為迷戀書法,

喜歡雕刻印章,

後來他就發展到喜歡硯臺收藏和製作上來了,

並且專心研究起了琅琊紫金硯的歷史。

經過幾十年的探尋,

經他踏破鐵鞋的尋覓,

終於在臨沂境內找到了多種紫金石。

紫金石儲量少,

成材率有特別低,

尺寸大的更是難得一遇,

所以非常寶貴,

紫金李複製的一方琅琊紫金硯,

最貴賣到了16萬元。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三年前,

有個尋找琅琊紫金硯多年的蘇姓香港客商,

透過各種渠道聯絡上了紫金李,

他一下要了十方紫金硯,

並稱終於了了一塊心病。

對此,

紫金李感到欣慰,

蘇軾和米芾念念不忘的紫金硯還能被今人如此惦記,

先人們應該放心了;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一幅不存,

但是他用過的家鄉硯卻可以永世流傳……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武士愛劍,

文人愛硯。

文人有硯如同美人有鏡,

硯臺作為文房四寶之一,

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必備之品。

早在新石器時期,

硯臺的雛形“研磨器”就出現了,

硯雖列“筆墨紙硯”之尾,

但可傳萬代而不朽,

所以後世收到文人極度重視,

特別是在古代的皇家宮廷,

還特別設立“硯務官”一職,

專門負責製作皇宮內皇帝大臣們使用的硯臺。

在紫金之後,

中國古代就出了紅絲硯、端硯、歙硯、洮硯四大傳統名硯,

後來紅絲硯佳料枯竭,

燒製的澄泥硯得以補位。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紫金李是山東省臨沂村人。

他出生在一個農耕家庭,

卻受到詩書傳家的薰陶。

他的老師又是一名收藏家、書法家,

受到老師的鼓勵,

他開始投入到民間藝術的行業,

同時他也很慶幸自己能生在臨沂,

這個孕育了智聖、書聖、楷聖、算聖、孝聖的神奇土地,

紫金李說,

發明毛筆的秦國名將蒙恬也是古臨沂人。

更難得的是,臨沂有非常多的制硯良材,

諸葛徐公硯、羲之金星硯、顏真卿硯,

還有紫絲硯、天景石硯、燕子石硯、玉皇石硯、杏山石硯,

等等。

經過幾年勘察,

他的逐漸掌握了紫金石的分佈礦脈,

發現了很多能雕刻硯臺的石頭,

於是就買回家,

用手藝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紫金李介紹說,

在當地制硯大師們的影響下,

他開始研究在硯臺上刻字題銘,

又跟隨石壺魯(即魯之研)老師學習在石頭刻畫。

後來,

喜歡上了以石為紙、以刀代筆的創作感覺,

逐漸對硯銘藝術著起來。

2017年,

他專門跑到大西北,

去看那些石刻,

為此他辭掉工作,

專心研究起了碑刻書法。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在研究琅琊紫金硯過程中,

紫金李查閱了大量的史料,

他看到米芾的《米芾集》記載,

王羲之用過的另一枚“右軍古鳳池紫石硯”,

被“蘇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

蘇軾以40貫買得此硯。

從而斷定,

首都博物館的那方紫金硯,

就是蘇軾的紫金硯。

原來,

蘇軾是想用自己的硯臺陪葬!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琅琊紫金硯的原石儲量豐富,

但是能用作硯臺的好料九牛一毛,

以至於有時候紫金李轉遍山頭四五天,

也只能找到三兩塊可用之材。

“很多礦坑都被採石者炸開了,好料壞料都沒了”,

紫金李憂慮地說。

現在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炸山採石的行為被抑制了,

紫金李就帶著錘子和鏨頭,

一步一步走在石堆裡尋覓。

“這比撿和田玉還難哩!”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當然,

紫金石的礦脈延伸範圍很廣。

紫金李認為,

那些端硯從業者笑話臨沂蘭陵的紫金石,

說紫金石不好用,

徒有虛名,

其實是五十步笑百步,

現在很多的端硯也不是老坑的,

有些就是墊路基的廢料或者老坑周邊伴生石,

下發效果根本無法與老坑料相比。

有些臨沂同行也發難,

其實“琅琊紫金硯之有蘭陵紫金石產區”,

就如同“端硯之有端溪一帶產區”一樣。

有人說蘭陵古代不屬於琅琊,

它屬於楚國文化範圍,

但是今日蘭陵北部有部分地區是屬於古琅琊的。

不能一概而論,

不能一棒子打死。

江西和安徽,

他們是兩個省,

但是他們都在提歙硯,

畢竟是有交界的。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端硯的產坑相當多,

眼花繚亂,

難辨優劣,

端溪東側,

斧柯西麓、西江北岸,

羚山南麓、北嶺一帶、桃溪、沙浦,

都產端硯。

坑口,

則有計有老坑(水巖)坑仔巖、麻於坑、朝天巖、宣德巖、冚羅芭蕉巖、古塔巖等等。

至於石品,

更是多了去,

比如:

魚腦凍、蕩、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

其它還有雞血紋、雞腳筋、白輝點等。

紫金李質疑,

為啥紫金硯不能有很多石品?

為啥琅琊紫金硯就非得跟首都博物館的那塊一樣?

為啥琅琊紫金硯要束縛自己?

他說看不懂同行們的心理。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雖然大體掌握了紫金石的礦脈,

但是紫金李還是喜歡到不同的山溝溝轉悠,

喜歡能有驚喜的發現,

為此,

他騎著腳踏車,

帶著鎬等工具,

用了13年多的時間,

幾乎走遍了蘭山附近的山山水水。

有一次,

他停下車用餐,

捲起煎餅正要吃,

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塊石頭,

他跑過去洗乾淨,

頓時兩眼放光。

用他的話說,

“撿到了寶貝,堪稱琅琊紫金石的標本,“

”含有黃皮、白皮、金銀線、魚腦凍、翡翠、冰紋、火捺、玫瑰紫、天青、浮雲白、豆青、石暈、圓眼、金星等豐富石品。”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打算用它當鎮館之寶!”

一個當地大老闆,

同時也是奇石愛好者,

得知後多次提出想要購買,

紫金李借用《教父》裡的一句經典臺詞迴應他:

“你能開出一個我無法拒絕的價碼嗎?”

後來老闆出到60萬元,

依舊沒有能拿走石頭。

這是紫金李的心頭肉,

怎麼會讓別人輕易拿走?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紫金李說,

琅琊紫金硯,又名右軍硯,端上硯,王羲之家鄉所產,書聖曾用,蘇東坡、米芾反覆爭奪。

米芾對紫金硯的評價很高,

認為“在諸石之上”“端歙皆出其下”,

所以琅琊紫金硯又被稱為“端上硯”,

但是由於歷史上罕見,

很多人不知道,

到今天很多朋友都沒有聽說過琅琊紫金硯。

雖然現在又被開出發來,

但是當地政府不夠重視,

也缺少有力的宣傳,

沒有利用好王羲之這張名片。

他決心用這一生去發掘紫金硯,

也用這一生去宣傳紫金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琅琊紫金硯,

將成為他的生命,

就如“紫金李”這個名字

陪伴他一生……

守硯買山,

就是堅守將人精神,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

山在眼前,

一方硯就是一座山,

一座山可以化一座硯……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發現紫金石的奇石,紫金閣?紫金石腿?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很多自然形的紫金石

畫家的園林詩意:賣畫買山

西安晚報 2017-11-14 09:47:04 瀏覽數:230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王金嶺先生的南圃園林獨具匠心

□王金嶺

西安城區西南二十公里終南山下,翠溪流經處友人置農業生態園,承蒙厚愛於其間僻處二畝供餘揮灑。當初因城裡燠熱乾燥,只是想在終南山下葺一茅舍養老,不想一旦做了起來,不由人便轉了向,加之風雨寒暑只得弄成這般模樣。正像初入丹青的新手,描得一蟲一卉便懸之廳堂孤芳自賞。南方雜誌發表拙作時偶發幾張“南圃”小照也還好看,索性配上幾張畫,幾篇短文一併印了出來,算是七十壽誕做了一件事。在此我首先感謝給我和泥擺瓦的工匠們,他們的勞作才得成之謂能避寒暑的空間。

蘇州(拙政園)去過幾次,前年我重遊(拙政園)見山樓時,樓下有小瀑流出,若龍口吐水這才恍然大悟。再入水廊,那跌宕起伏迴環曲折的匠心令人驚歎,造園者的初衷體現得如此完美。雲(綠樹)水間游龍的意境提升了這個園子的品味,園林大寫意。不平庸不落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許多文人,五十多歲以後或隱於野,或隱於市,總之,只要謀得一塊地方,築園葺舍總要了卻早年的夙願。不少文人雖“資不逾中”但對園林愛之甚深,顧不得許多也就成了一番事業。不少美術青年都有做園子的念頭,奢望終究消磨在自身文化和經濟積累之現實中。許多古典園林,當初只是為個人享受的私家園林,現在仍然完好儲存。事實上為打發時光營造一個極好的空間,這個過程是很美的,算得上極富創造力的生活,有實質意義的生活。彈古琴的人並不在意聽者,因其音量小,微妙之處未必來者都能品出一二。陶淵明彈無弦之木聊以自娛,大寫意。做園也是一樣,假山很小,權當萬壑,石濤“看山昨失一根藤”,假山上未必有此意。古人做園房屋尺度很小,房簷挑冠刮纘巾之事常在詩中讀到,為什麼?只為自己愉悅,沒想開放成旅遊點讓人參觀。簡陋、質樸、偏遠,甚至隱秘都是對隱逸的直解。“草盛豆苗稀”是懶得鋤,文人做到這一步已不容易了。

竹子芭蕉文人所好,做了園子才知道。芭蕉綠化最快,每年老株周圍發出五六個新芽,移到什麼需要綠色的地方,那裡指定有“雨打芭蕉”的韻致。竹子無須管它,躥得到處都是,時不時給你一些驚喜。從破土的筍開始,糾正你以為竹子是越長越粗,事實是筍有多粗竹竿便有多粗。成大事的人生來就那麼粗,只是大家沒有看到他的起始發苗,不要盼小竹筍將來長成大竹竿。竹子芭蕉是無須破費的植物,如蘿蔔白菜一樣是稍微動動就可以得來的清福。

清代一個篆刻家有枚印章,“賣畫買山”太妙了,為了一塊山地傾其畢生精力“賣畫買山”,好好畫吧,直到成名,畫能換回磚瓦木料,二維空間才有向三維空間進發的可能。畢竟形式美的準則是一樣的,長短曲直,剛柔收放,虛實顯藏,疏密文野等等所謂美之術者也。經典的東西比例合適,我曾將“汝南王重修古塔銘”幾個字放大到巴掌所呈現的氣象,敦厚大氣,小房子能做的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也不容易。我愛“千紅榭”,我愛“漢風堂”。畢竟是我三年的心血。

“南圃”就像蜘蛛編織的網,別人說它很美,對於我來說,它只是為我捕捉清閒。

賣畫買山 | 畫廊的成本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三真堂鑑藏文化2017-03-25 21:54

訂閱

“利益是其中一個目的,但是還要考慮到利益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社會聲譽和社會良心。藝術良心、品牌價值和你的本身的利潤、基本的運營,這幾條是你做畫廊的運轉良性優質畫廊的一個根本,而不是說我們唯利是圖,單單從經濟一條線發展。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畫廊主持者首先要是一個儒商

畫廊的成本在書畫市場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書畫市場裡面藏友會把畫廊看作商人,藝術家也會覺得畫廊是商人,甚至我在賣字畫的時候有的藏友會說我很圓滑、很精明,這些我都不介意的。因為你既然做了中介者,作為一個銷售者,你就要面對這些問題,你就要去跟藝術家談價格,談利潤,談折扣,應對藏家的討價還價,這是你的身份,你沒法迴避。我以前做過一個展覽,講到一個詞“賣畫買山”,作為我本人而言我來做書畫市場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除了做這個我沒有其他的辦法既做書畫又能謀生,我也沒有其他的機會和路徑去公職的團體,或者是美術館畫院裡面,那我就選擇了這個角色。首先這是我的職業,是我謀生的路徑。若有人他既然能做畫廊的老闆,或者做一個書畫作品的經紀人,他跟做明星的經紀人,或者做一個製片人,做一個電影推廣一樣都是有技術含量的,特別是書畫領域,他必須有審美閱讀的能力,至少他是一個文化上的,他是一個儒商。當這個行業有一個文化上的前提的時候,不管是藝術家還是藏家都要對畫廊有一個尊重,如果他只看到畫商或者是畫廊中介機構的這種“商”的字眼的時候,至少說明這位藝術家的修養不一定夠,或者是藏家的修養不一定夠。我們既然參與市場,甭管是藏家、畫廊還是藝術家,都有一個文化藝術的屬性。我們直面的是藝術,畫總歸是有人來賣。所以我們講畫廊的成本,不要覺得畫廊的老闆是那麼容易做的,其實很多畫廊的老闆本身就是很好的藝術家,或者是大藏家,我們講三個尊重,尊重藏家,尊重畫廊,尊重藝術家。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藝術品投資運營是高智商的投資

其實講畫廊成本就是要尊重畫廊,因為畫廊他有付出和成本。我們在三個尊重裡邊講到,畫廊要挑選藝術家,要有資金的付出,要有時間上的付出,精力上的付出,看好一位藝術家之後把藝術品買回來,然後包裝、出版、宣傳,為藝術家說好話,為這件藝術品貼標籤,然後試圖去形成市場,由藏家來買單,從中賺取利潤。其實這裡面有很大風險的。書畫市場最根本的風險其實是畫廊擔當的,他有很多的成本,他除了經濟上的成本之外還有時間上、精力上,還有社會價值上的成本,甚至是損失。本來他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家,或者是一個很好的有身份的人,被人家說成商人了,這是精神上的損失。比如他投資了這些作品,沒有選對目標,不能形成良好的銷售,便是會虧本。這是一種很高智商的付出,一種高智商的投資。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擔當和責任意味著付出與割捨

另外,畫廊它本身還是一個書畫經紀最主動、最積極的中間藝術,畫廊要想產生利潤就要有很大的熱情。比方說一位藝術家,他不好意思說自己的作品有多好,但是畫廊不管這些,畫廊覺得這件藝術品好,他要形成良好的銷售,他就會積極的去宣傳這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市場價值,他有很高的激情,因利潤產熱情。還有比方說他要關心這件作品買回來之後好不好銷售,怎麼去推廣,怎麼去形成更好的更大的利潤,更好的市場空間、市場氛圍。我們剛才還談到好作品賣一個好價錢,現在的藝術家,如果一個暢銷的藝術家,他是很強硬的,他有可能精品搭上普品,或者是價格上不鬆手。這時候你就承擔了這些因素,畫廊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我們整個談“柳青凱書畫經濟學”裡面很大的篇幅都是談畫廊的工作,他的成本和付出是非常大的。不要覺得畫廊賺了多少多少錢,我們尊重畫廊其實就是尊重畫廊的付出,藝術家要尊重畫廊的付出,藏家也要尊重畫廊的付出,價格怎麼守,選擇什麼樣的藏家做藝術品投資點。一個有品牌、有擔當、有責任的畫廊的付出是更大的,你選好了一個畫廊,比如說你選好了鳳凰畫館,鳳凰畫館不僅對推廣的藝術家不遺餘力的做宣傳,還要守住價格,做好價格槓桿的平衡。比如說我們鳳凰畫館有些作品標的價格有可能在別的畫廊,別的小網店,他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利潤,薄利多銷,打價格戰。這樣的話他不管你的市場,不管你的價格平衡不平衡,以及他賣的這些作品標價會對藝術家價格產生什麼效果(有可能在銷售方面,會影響我們),他不管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去破壞市場的基本平衡,我們不可能去傾銷藝術家的作品,去跟別人惡性競爭,我們要守住這個價格體系,我們會付出很多東西。這就牽扯到了畫廊的情操,畫廊的定位,要割捨一些東西,割捨一些小的利潤,這就是畫廊的擔當和責任。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要考慮到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這個地方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說我們的畫廊,我們做網站做雜誌,在北京虎坊路,在琉璃廠附近,這麼昂貴的地段租工作室,招聘工作人員等等,還有製作出版物,印書、做雜誌、做展覽,每年會給每位藏友寄出很多出版物。儘管這樣,還會面對很多藏友的討價還價,你價格高一點有可能人家就不買了,這個付出是非常大的。但是付出是有回報的,一個優秀的畫廊,或者一個優秀的中介機構,他的品牌,他的可信度,他的社會認可率,他所彰顯的對書畫藝術本體的判斷,這種審美,這種社會影響,這種市場引導作用,甚至有利於書畫社會發展的普世價值。這就會造成真正有責任、有擔當的畫廊的成本加大。所以說我們做畫廊,作為書畫市場經濟機構,不能只顧利益,不可能也不應該以利益為最終目的。利益是其中一個目的,但是你還要考慮到利益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到社會聲譽和社會良心。藝術良心、品牌價值和你的本身的利潤、基本的運營,這幾條是你做畫廊的運轉良性優質畫廊的一個根本,而不是說我們唯利是圖,單單從經濟一條線發展。

所以一件藝術品走向市場形成一件書畫商品的時候畫廊的作用非常強大,比方說當經濟因素與學術理想發生衝突的時候,畫廊就是要有一個判斷力,這個判斷力決定著畫廊今後的發展。在學術市場,在一個以審美為最終目的的藝術市場,人家藏家是衝著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來買單的這樣一個理性的市場,畫廊的作用力就不僅僅是從利益出發了,就是我們剛才談到的四點。藝術良心,審美良心,品牌價值,正常的運營成本,然後才要考慮到經濟價值。我想要想做出一個好的品牌,做出一個社會持久的影響力,把利益最大化,單從利益出發是不行的。當然,你要想做好一個四個基本屬性最高定位的畫廊,它的成本是很大的,這個成本它固然要從書畫銷售中去體現。現在做出版物、做展覽這個附加的東西形成的成本也是要放在藝術品裡面。所以它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做畫廊是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和學術含量的行業,是一個考驗人智慧的行業。它是書畫市場走向理性健康的一個基礎,也是刺激書畫市場的一個最有熱情的中間者。

文字/ 源於《賣畫買山 柳青凱書畫經濟學》

讀印:黃易“賣畫買山”

三個小布丁

6月前 文化領域達人

如果說從明代文彭開始算起近七百年是篆刻最為蓬勃發展的七百年,那麼,自清代的丁敬開創浙派算起,近三百年,則是篆刻最為鼎盛的時期。所以,當代後學,只要想學習篆刻,則必然會涉及浙派篆刻,而提及浙派篆刻,就必然提到丁敬、黃易,即所謂的“丁黃”。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餘集作黃易像)

丁敬是浙派開派鼻祖,黃易則從19歲開始師從丁敬學習篆刻,可以說,他們的篆刻一脈相承,奠定了浙派的風格基礎,他們是浙派開宗立派的奠基之人。學浙派篆刻必學“丁黃”,我們的讀印系列曾讀過黃易的“陳氏八分”一方印,本文我們再讀一方黃易的印,就是這方“賣畫買山”: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黃易“賣畫買山”及邊款)

這方印,2。5cm見方,黃易在這方印的邊款中寫道:

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誰買我畫中山。此唐子畏自題畫句也,筱飲欲卜隱居,乃以楮墨謀之,拙矣,得無以此石為他日笑柄耶。乾隆癸未春三月朔,刻於弋溪舟中,小松。

“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誰買我畫中山”,是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在畫中的題句。唐寅才華橫溢,博學多能,但他生不逢時,30歲京試時遭科場舞弊冤案,被打入大牢,後來沉冤昭雪,出獄又投錯主子,只能絕意仕途,裝瘋賣傻,一門心思習書畫,過著簡樸的日子。“賣畫買山”是藝術家們的自嘲、自得之語,其中包含的既有無奈之情,也有自傲之意,這種情懷,與後來的吳讓之“畫梅乞米”屬於同樣的情致。

大家知道,最早在唐代,中國就有了藝術品交易,藝術家們養活自己的方法,就是在自己聲名之下以作品換來生活物資,到了清代以後,藝術家們這種生存方式被沿用下來,藝術家們多不以此為恥,甚至以此為榮。比如鄭板橋,他曾經作《板橋潤格》如下:

“大幅6兩,中幅4兩,小幅2兩,條幅對聯1兩,扇子斗方5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作無益語言也。”

哈哈,來要字畫,最好還是給白銀!別的東西,不一定是我喜歡的。

這方印邊款中所說的“筱飲”,指的是清代畫家陸飛,字起潛,號筱飲。刻印這一年,黃易20歲,陸飛45歲,他們算忘年交。有意思的是,在這方印完成後又兩年,陸飛就中瞭解元,雖然他晚年仍不得意,只能“賣畫買山”,但至少黃易給陸飛刻這方印時,陸飛先生並沒有完全放棄仕途追求。

好了,說回這方印。

1、迴文字序。這方印,印面四字,呈迴文分佈,迴文印作閒章,是文人們的創造,因為迴文印很容易讓人讀錯字序,但這方印不會讀錯,因為如果按常規字序,印文就成了“賣山畫買”,語義不通,所以,它只能是迴文讀“賣畫買山”。對於篆刻新人的借鑑就是:作“迴文印”時,一定要注意字序改變後印文詞義的正確。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這方印的迴文字序)

2、對角呼應與“三密一疏”。這方印的另一個特徵是它有明顯的對角呼應與”三密一疏“,呼應建立在“賣”與“買”兩個字的字形相似,有相同的“貝”字部件;另外,又因為“山”字與其他三字有明顯的疏密差異,天然符合對比型章法中的“三密一疏”章法特徵。如圖: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對角呼應與三密一疏)

實際上,關於對角呼應,這方印“賣”與“買”的兩處文字接邊,也是對角呼應的,“畫”與“山”的一橫與邊平行也是對角呼應。

3、篆隸結合的線條特徵。我們之前說過,黃易的作品有很多呈現隸書的書法特徵,這一方印同樣也有這樣的特徵。因為隸書的線條是波磔的,而浙派的刀法恰好正適合表現這種波磔明顯的特徵(比如這方印的橫畫與橫折筆的處理)。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篆隸結合的筆畫特徵)

實際上,篆書的純中鋒線條,常常因為太過缺少變化而顯得單調或過於工藝化,加入隸意之後,隸書筆畫的特徵使文字增添了無窮的活力,這其實是浙派印風的又一重要的個性特徵,初學者,一定要注意到這一點。

實際上,這方印的邊框也值得一提,它的殘破、斑駁,使印面表現出古樸蒼勁的意味。

(【布丁讀印】之75,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買山之錢買硯載鶴之舟載書 溫嶺“第一網紅”就是他

2016-10-12 14:44

唐宋風韻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濃墨重彩的板塊,才子佳人浸樂其中。溫嶺人傑地靈,也誕生了一大批星光璀璨的偶像,用現在的話說,叫“網紅”。後來有好事者排資論輩,認定徐似道為溫嶺“第一網紅”——溫嶺第一代著名文化人。

老徐,字淵子,號竹隱,宋時黃岩縣上珙人,今屬溫嶺市。現娛樂圈大勢,明星們喜歡搞跨界發展,影視歌三棲、演而優則導,千年前的老徐也深諳此道。

這哥們牛啊,在官場平步青雲,詩、書、畫俱佳,還在美食界、法醫界混得風生水起。是的,你沒聽錯,法醫界,老徐任江西提點刑獄時——相當於現在省一級的司法長官,寫了中國第一部司法驗屍技術專著《檢驗屍格》。

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法醫界先驅,火爆一時的TVB劇《法證先鋒》、《鑑證實錄》都是向他致敬啊!

老徐少負才名,1166年中了進士,品貌俱佳的男神一枚,記載稱他“韻度清雅,才華敏捷,名重於時”。他詩文做得好,有一次,宋寧宗立皇子大宴群臣慶賀,老徐當場作詞,一開頭就說出“建神明之胄,以觀天地之心”的句子,群臣贊服,葉紹翁還贊他“真大學士也”,吸引迷弟迷妹無數。

老徐工詩詞不是說說的,他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戴復古的老師,戴復古曾跟著他學寫詩。老徐有一本詩詞作品,叫《竹隱集》,共11卷。

楊萬里贊他:“自中興以來,諸賢詩居其一。”陸游稱他是“徐卿赤誠古仙子,十年四海推才華。”溢美之詞跟不要錢似的一盆一盆潑過來。那可是南宋一代詩壇領袖、有“小李白”之稱的陸游,居然說他是“古仙子”,說“十年之間四海之內論才華首推他”,可見當時詩壇對他的推重。

他的詩清新明麗,恬靜質樸,這點在寫美食的詩詞上尤其明顯。老徐遊廬山,吃九江螃蟹,留下了“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的句子,高度評價了螃蟹的美味,此詩流傳甚廣,他的詩彷彿給螃蟹戴了紅頂翎子,讓螃蟹得以傲視群菜。

他寫楊梅“火齊無光荔實圓,未覺先說齒流涎”,形象又生動。大抵只有吃貨寫吃的才能每個字都說到人心坎裡。此外,還有《蓴菜二首》、《薺》、《蒲》等篇。

套用現在的時髦話:“有錢,任性”,老徐就是“有才,任性”。他在《買硯》中寫:“俸餘宜辦買山錢,卻買端州一硯磚。”拿買一座山的錢,買了一方硯!厲害了我的老徐,即便按古代的地價,這也絕對是土豪中的戰鬥機啊,歷史上最貴的一方硯臺沒跑了!老徐的生平雅好從這裡也看明白了,淡名利錢帛,酷嗜書畫。

他還在《水仙花》一詩中寫:林下清風自一家,稍親梅竹近蘭芽,只緣羞與凡花伍,移植名園不肯花。表達自己不屑於功名的情懷。

但老徐當官時政績還是很不錯的,老徐初授吳江尉,後來官至秘書少監,終朝散大夫、提點江西刑獄,以廉潔有才幹聞名於時。

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檢驗制度的發展完善時期,北宋時驗屍,驗狀是正式的驗屍檔案,但迄今尚未發現官發的格式。老徐任江西提刑時,已經有官方正式的驗屍檔案《驗屍格目》,分初、複驗屍格目兩種。當時普遍存在檢驗官指輕作重,以有為無,差訛交經的現象,造成許多冤獄。老徐愛民如子啊,當然看不過眼了,針對這種情況,煞費苦心地寫了《檢驗屍格》,向朝廷推薦在驗屍中使用。

《宋史·刑法志》記載,《檢驗屍格》規定檢驗官驗屍,應於傷損處當眾唱喝傷痕,讓犯人一起檢視所畫圖本,眾無異詞後,再記錄在案,作判案憑據,檢驗環節完全公開。這套驗屍規則經朝廷頒行,在全國實施開來,為未來宋慈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老徐是個活得十分恣意的人,他淡出世人視線的方式也極富傳奇色彩。一日聞彈疏,以舟載菖蒲數盆、書兩篋,翩然而去,人爭相望,若似神仙。

移買山之錢買硯,以載鶴之舟載書,倒是他的風格。

我想,他大概是倦了這世俗的名利場,過他的詩畫人生去了。

閒章閒談——賣畫買山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王滿平東津草堂

釋出時間: 2019-05-11 14:32

關注

印文當採自明代書畫家唐寅自題畫句:“湖上水田人不要,有誰買我畫中山。”想那唐寅少年飽讀經書,加冕後中解元,本當京城會試,頭戴花翎,光宗耀祖。但事以願違,受考場舞弊之案牽連入獄,出獄又投錯主子,只能絕意仕途,裝瘋賣傻,一門心思習書畫,過著簡樸的日子。

“賣畫買山”是一個絕佳的詞語,它不僅反映了書畫家針對現實書畫市場發自內心的真實主觀感受,還承載著對藝術的熱愛與理想生活的憧憬。自唐代開始,書畫就有了市場交易,許多書畫家把藝術與謀生緊密聯絡起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板橋)曾擬定書畫潤格,出售字畫。近代齊白石也多次張示書畫潤格,賣書畫求生計。現代書畫圈更是如此,有過之無不及,書畫藝術傳承永不絕,尚有心聲從古唱到今。板橋說:“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

黃易的篆刻藝術以傳統的浙派為基礎,在古拙蒼勁中有所創新。印文四字排為迴文狀,“賣”字與“買”字成對角呼應。全印章法自然,在平正中見恣肆。線條樸拙,印邊刀損殘缺,透出一種率真之氣。

宋硯和宋硯之美以及紫金硯在宋代

賣畫買山,篆刻黃易

標簽: 古硯  買山  硯臺  宋硯  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