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

作者:由 無獨有偶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5-05-27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知乎使用者2015-06-08 19:34:43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

九品中正制是用來確定官品的,上品擔任的是高階官員,下品擔任的是低階官員。樓上的答案說,“朝廷會給個小吏做”是錯誤的,應為“朝廷會給個小官做”。魏晉時期,朝廷正選的官員大約在六七百人左右,九品中正制就是對他們及他們的候補者進行考核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評選的物件是士人階層,也就是尊奉儒家思想的大地主們,並不是全部的民眾。

比方說,流行了很久的“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反映的其實是在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下,中小貴族家庭出身的孩子幾乎不可能獲得一個較高的官位的狀況——“寒門”也是“門”啊,也是貴族啊,也是大地主啊。

拿人妻愛好者曹操舉個例子。他的祖父曹騰是東漢四朝元老,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封費亭侯。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生平不詳——然而在同時代人的眼中,曹操出身“寒門”。你感受一下什麼樣的家庭叫做寒門。曹操初次授官職位是洛陽北部尉——首都一個區的公安局長吧——這就是出身低微的人能夠擔任的職務。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知乎使用者2019-04-24 14:18:16

曾經我和你一樣不解,儘管我看了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胡舒雲《九品官人法考論》等書。我總感覺這些書籍沒有說透。直到讀完陳長琦《官品的起源》,我徹底對九品官人法有了比較準確的理解。

陳長琦這本書是在他之前發表的論文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雖然各部分之間不免重複(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同樣重複),但對九品官人法正本清源、循名責實,上接兩漢察舉,下開隋唐科舉。

以下觀點,來自該書,引文不免錯解,詳情請閱原書。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九品官人法的構成

。它分三個部分:01中正或其他方式對個人定品;02中正把品評的結果報給司徒府,由司徒府稽核;03司徒府稽核後交由吏部選用。

我們習慣稱之的“九品中正制”,其實只是“九品官人法”的第一部分。中正品評,就是宮崎市定所謂的“鄉品”,但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個人除了靠中正品評獲品,還可以透過察舉、國子太學生考試、賜官、賜爵、軍功事功、賜位等多種方式獲得品級。因此,鄉品一詞就無法涵蓋個人獲品的全部情況了,陳長琦另立一新名詞,將個人獲品稱之為“資品”。從資品獲得方式的多樣性來看,它的受眾範圍很廣泛,只是後來由世家大族把控後,人才的選擇範圍窄化。

與資品相對應的便是官品,這是一件事情的兩種表達。

從士人的角度來看,從士人入仕所需要的資格品第來看,稱它為資品;從職官的角度來看,從官職所需要的官才品級來看,稱它為官品

其次,我們在來看一下九品官人法的實際運作

。中正品評人才可以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個等級。但實際上,七八九三個品級的人是無法入仕的。一品不輕易授人,因而,入仕的品級只有五個,即二三四五六品。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個人具備二三四五六品,但其入仕的起家品確不一定與他所具備的品級符合。舉例來說,你被評為二品,但你剛開始乾的工作是五品官的活。理論上講,

官品的品級是對任職者資品的最低要求,資品的品級是資品所有者官品升遷的最高極限

。這就出現了“資品”與“起家品”的差額問題。陳長琦的研究結論是:

曹魏時期,資品與起家官品間,大致對應關係是相差三品。西晉以後,資品與起家官品間的對應關係發生變化,資品二三四品的起家官品與其資品間的差距,由相差三品變為相差四品;資品五品的起家官品,在與其資品相差三品到四品間浮動;而資品六品的起家官品則仍然保持著與其資品相差三品的距離,它是起家官品所需的最低資品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

起家官品與資品的對應關係

再次,我們來探討一下官品和官階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陳長琦和閻步克有爭論,我看來他倆的論文,個人的理解是:他倆對官品的定義不同。

學過管理學的人都知道,任何組織都面臨著管理層級的問題。陳長琦對官品的定義,接近於管理層級。但管理層級只是一個空泛的等級結構。在這個管理層級上,我們還要對任職人員進行各種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如積累工齡、制定工資、發放福利、規定權力等。陳長琦把附著在管理層級基礎上的這套制度,命名為官階制度。官品和官階不一定是一致的。比如中央部門,在官品上高於地方基層部門,但中央部門的辦事人員的收入福利,可能低於地方基層部門的首腦。而閻步克,則把它們放在一起,籠統稱之“官品”。

他們兩個都致力於從整體上研究制度史,陳長琦的定義有助於我們理解“九品官人法”,而閻步克的定義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魏晉時期的官僚形態。

在陳長琦的區分下,他發現,在梁武帝天監改制前,魏晉南朝前期的官品是按九品官人法制定的,而官階則是沿用漢代的制度。而在梁武帝天監改制後,把官階也改成了九品官人法,這樣,官品和官階就一致了。此一改革成果,經孝文帝改制變成正從十八級的官品,為隋唐沿用。

順著這個思路下去,則隋唐的科舉制,只是把九品官人法的品評方式改成了科舉選拔。個人的資品不再與朝廷的官品對應。廣義說來,進士等科舉名次的出身,也可以看成是某種資品。參看劉後濱《唐代選官政務研究》。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於謹2019-05-30 18:03:57

試著

從三方面

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總的來說,中正官品評範圍

既包括士族,也包括庶族/寒門。

官僚體制下有很多官品較低的職位,都對應著很低的鄉品,因此

中正不可能給所有人的鄉品都打“上品”

,否則基層官僚就沒人能當了。鄉品與起家官品存在對應關係(具體參考 @一篇讀罷 的答案),雖然這些對應關係的嚴格程度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變化

[1]

。另外,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龐大複雜,

中正官只扮演其中一個角色

,它的權力和任命來自上級授予(例如司徒府)。

得到很高鄉品

做官

的關係絕不是自動的。

選官歸根結底,是吏部的事情,不是中正官的職責。

[2]

1。 中正官品評的範圍

首先,這問題下的某個答案說“九品中正制所

適用的只是士族

,至於庶族沒有被品第的資格。”

這是錯誤的。

史載

大批庶族/寒門皆被品評,只是得到的鄉品較低罷了

。例如

[3]

劉卞,作為“兵家子”,得到四品。

本兵家子,質直少言。少為縣小吏

。。。卞後從令至洛,得入太學,

試《經》為臺四品吏

。——《晉書。劉卞傳》

作為“廉吏”的仇勃,作為“尚書令史”的郭貞,鄉品皆為四品(此二人的史載官職皆為吏史,是身份低微的體現)

南郡廉吏仇勃

,母老疾困,賊至守衛不移,以致拷掠,幾至隕命。

尚書令史郭貞

,張昌以為尚書郎,欲訪以朝議,遁逃不出,昌質其妻子,避之彌遠。勃孝篤著於臨危,貞忠厲於強暴,

雖各四品

,皆可以訓獎臣子,長益風教。——《晉書。劉弘傳》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中正品評的人員範圍究竟有多廣?是不是治下

每個男丁

都會被考察? 我自己並沒有在有限的閱讀中找到明確記載。很多研究以“士人”作為中正官的考察範圍,這顯然是簡而概之的作法。“士人”不同於“士族”,在歷史研究語境下指的應該是有一定能力擔任文職工作的人。這個範圍顯然比“士族”廣,這也是為什麼劉卞、仇勃、郭貞這樣的庶族出身也會獲得四品的鄉品。我個人的“腦補”:中正官的職責,在

原則上,

是要對每一個男性進行考察,但在具體執行上,應該是中正、中正的下屬(職位叫“訪問”),以及管轄區的吏民大致對誰為士人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共識,所以真正考察起來也不需要每個男丁都問到。普通莊稼漢應該很難得到被品評的機會,更別提得到鄉品了。畢竟中正官每“三年一清之”,如果每次考察都是挨家挨戶到訪,就意味著

每三年要做一次人口普查,這顯然是中古政權行政能力和技術水平無法允許的。

我們看下面這則史料:

今一國之

多者千數,或流徙異邦,或取給殊方,面猶不識,況盡其才力!

而中正知與不知,其當品狀

,採譽於臺府,納毀於流言。——《晉書。劉毅傳》

這條來自於劉毅批評九品中正制度的上奏。這裡主要在說”士“這個階層人數龐大,讓中正官去品評如此龐大的群體是不靠譜的。那麼這個語境反應的既定事實是:

中正官主要所訪舉的就是”士人“這個階層。

[4]

我們當然也知道,中正有屬於自己的下屬職員,他會授權給這些職員來完成考察工作,以便提高辦事速度。在魏晉時期,這類職位叫做“訪問”。下面這條史料裡,王濟作中正時

讓“訪問”來對士人進行品評

,直到品評到自己的朋友孫楚(孫資之孫),他才打斷屬下的工作並由自己親自完成品評。這條史料說明了中正官為完成工程浩大計程車人品評,需要藉助下屬的力量。

初,楚與同郡王濟友善,濟為本州大中正,

訪問銓邑人品狀

,至楚,濟曰:“

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

。”乃狀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晉書。孫楚傳》

2。 ”下品“的意義

題主問“如果這樣那定下下品還有什麼意義呢?直接推薦上品不就好了嗎?” 首先,目前史料並沒有某某人獲得“下下品”的記載。畢竟下下品是無法對應任何起家官職的。

但是廣義上的“下品”是有很大意義的。

[5]

正如上文所說,有很多基層官職,作為起家官,直接對應著鄉品的”下品“。如果中正官給所有人都打”上品“,那這些基層官職就無法得到新人就任了。對應鄉品“下品”的官職,我在劉卞、郭貞和仇勃的史料中已經給出例子,下面還有一條史料也提到了很多對應鄉品下品/卑品的官職:

時軍旅大起,國用不足,募民上米二百斛,錢五萬,雜谷五百斛,同賜荒縣除。上米三百斛,錢八萬,雜谷千斛,同賜

四品正令史

;滿報,若欲署四品在家,亦聽。上米四百斛,錢十二萬,雜谷一千三百斛,同賜

四品正令史

;滿報,若欲署三品在家,亦聽。上米五百斛,錢十五萬,雜谷一千五百斛,同賜

三品令史

;滿報,若欲署

內監在家

,亦聽。上米七百斛,錢二十萬,雜谷二千斛,同賜荒郡除;若欲署諸王國三令在家,亦聽。——《宋書。鄧琬傳》

這裡的三、四“品”指鄉品,非官品,且在劉宋的語境下都是鄉品的“下品”。“內監”一職,據張旭華老師的考據,也對應著鄉品“下品”。

3。 鄉品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而已

我想借此機會強調一下,中正官在魏晉南北朝的官僚選拔制度下雖然很重要,但鄉品本身僅僅類似於

從官資格。

得到鄉品

距離真正能夠就任鄉品對應的起家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並且

同樣的鄉品,所對應的起家官卻有很多種,如何得到最清顯得那個起家官(例如秘書郎、著作郎)當然不再由鄉品本身決定。選官的權力主要在吏部。

例如下則史料:

遷鄴以後,大選之職,知名者數四,互有得失,未能盡美。

文襄帝少年高朗,所弊者疏;袁叔德沉密謹厚,所傷者細;楊愔風流辨給,取士失於浮華。唯術性尚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責實,新舊參舉,管庫必擢,門閥不遺

。——《北齊書。辛術傳》

東魏北齊政權遷都鄴城後,高澄、袁術德、楊愔、辛術接連主管吏部,但他們的“取士”風格卻有很大不同。

假使得到鄉品就意味著自動得到某個官職,那麼為何吏部會有如此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呢?

我們在理解制度執行的同時,不可忽略“人治”依然是官僚制度的主旋律,而“政治”本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士族群體非常龐大,”九品“鄉品體系下獲得“二品灼然”、“清官二品”等最高品級計程車族子弟大有人在,但官僚體制卻無法完全吸收所有的候選者。“僧多粥少”的現象是官僚政治的永恆難題。北魏末期即出現“十人一官”卻仍然“無官可授”的現象。

今勳人甚多,又羽林入選,武夫崛起,不解書計,唯可彍弩前驅,指蹤捕噬而已。忽令垂組乘軒,求其烹鮮之效,未曾操刀,而使專割。又武人至多,官員至少,不可週溥。

設令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

,況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魏書》

上述史料主要指“勳人”,或與九品中正制無最直接的關係,但也能體現官位競爭之激烈。劉軍老師在《北魏庶姓勳貴起家制度研探》一文中,利用92方出土墓誌,發現

時期越靠後,士族入仕的年齡越大。這也從側面說明士族群體愈發龐大,每個候選者的“等候”時間越來越長。

在“僧多粥少”的大環境下,如何在很多具備相同鄉品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恐怕就需要一些其它的政治因素了。傳統意義上的“人治”因素,例如父祖輩的政治關聯網路,恐怕會很重要吧。

另外,92方北魏墓誌中也出現了很多“超品”現象。這個現象指:按照九品中正制度,即便是最高的鄉品一品(原則上鄉品“一品”很難被授予),在北魏後期所對應的起家官最高也只能是正六品官,但例如

楊舒、吐谷渾璣

卻可以得到

正五品和從五品的起家官。

這種完全超越制度範疇的取士,顯然反映了吏部在其它因素上的考量。

當然,總的來說,九品中正制對士族入仕的起始官職還是有著較強的制度性規範。它也因此符合

士族作為一個群體的整體利益。

規範起家官,就意味著

限制了皇帝犒賞、培植外姓勳貴的自由

。沒有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季漢開國元勳關羽之子關興

弱冠便起家侍中,

楊隋開國元勳楊素之子楊玄感更是

起家官品二品,與父同朝,後拜刺史。

這是

皇權加強的體現

。而在九品中正制下的南朝,即便是武力開國的蕭衍,在建國初期也很難超脫九品中正制的規範。

他的好兄弟張弘測,其三子都是按照九品制度”秘著起家“。

這種起家方式在六朝士族政治的語境下屬於最好的那一種,但也與關羽、楊素家族得到的犒賞有著雲泥之別。

PS,近期評價齊明帝蕭鸞的一篇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假如齊明帝蕭鸞的壽命達到蕭衍的水平(不考慮非自然死亡的情況下活到公元537年),可以獲得怎樣的成就?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諾諾思考2021-10-20 09:34:07

“自下而上、分層級的篩選人才。”

先看什麼是九品中正制。

百度百科: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制度。其主要內容為:

1、先在各郡、各州設定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

2、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

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

(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3、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

至於為什麼產生,有以下幾個要素:

結論一:舊制度不再適合

九品中正制的創立,是由於經過黃巾大起義之後,人士流移,政府選舉無法查考鄉閭的批評,因此一方面顧及鄉閭評定的舊傳統,另一方面適應人士流移的新環境,就本鄉之中選擇一個適當的人來主持評定的任務,於是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結論二:與世家勢力妥協

曹丕繼位登上皇帝的寶座,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援,做好改朝換代的工作,對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讓步。當時世家大地主尚書陳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難地予以通過了。經過這種方式的妥協,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所以,

九品中正制,是識實務也是妥協。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範圍以及品級的作用是什麼?

老子不服

標簽: 鄉品  中正  官品  資品  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