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作者:由 聽書讀書共分享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10

孔子是偉大的至聖先師,一部《論語》雖不能全面反映他的偉大,但也足以體現聖人的智慧。

由於時間的久遠和語言體系的變化,我們對其中一些精彩的內容總是難以理解。於是,不同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對《論語》進行了各自的解讀。就拿這句

“繪事後素”

來說吧,出自《論語·八佾》篇第八章,錢穆、毓老師、楊逢彬、唐翼明、南懷瑾等先生都有過很有道理的解讀。

我也是根據自己的經歷,比較接受“素在前”“素為本”的觀點。也就是必須先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再進行裝飾和描繪才有可能“美上加美”。否則就會出現孔子在《公冶長》第十章裡所說的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只是這樣說,既枯燥又不好理解,我們一起來看故宮博物院武英殿裡展出的馬家窯文化,不過不是看展品,而是看牆上展示的“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型別,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主要有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型別,分佈在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的彩陶文化達到了世界的巔峰,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為世人留下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眾多的彩陶器物。專家們對彩陶紋飾圖案的深入研究,使馬家窯文化逐漸拓展向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個領域,對民族學、民俗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都有借鑑意義。

在展板上,彩陶的彩都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簡單的線條,但無論是馬家窯型別“舞蹈紋盆”“帶蓋罐”“尖底瓶”,半山型別的“彩陶豆”“長頸壺”,還是馬廠型別的“折腹盆”“雙耳彩壺”等,都呈現出一種原始而純樸的造型,表現出一種爽朗明快的節奏,形成了典雅簡練的風格,都以一種純粹的韻律美來展現遠古陶藝工匠們對美的追求。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馬家窯文化陶器線描圖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所說的“繪事後素”

這些簡單的圖案就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素”,有了它們再加上或墨或硃砂或黃的色彩,經過火的烘烤,表現出強烈的裝飾性,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經典。

標簽: 馬家窯  彩陶  文化  型別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