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叨叨宋史 | 建炎南渡

作者:由 東方耳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16

靖康之難後,徽、欽二帝及宗室、大臣均被金人擄去,宋朝幾近滅亡邊緣,然而一些偶然的因素,使這個原本瀕臨破滅的政權苟延殘喘了下來。

前文提到,康王趙構和刑部尚書王雲奉命赴金營談判,行至磁州時王雲被憤怒的民眾所殺,趙構則在磁州守臣宗澤和相州知州汪伯彥的建議下轉而南下,也正因為這一臨時轉向,使得趙構意外成為了靖康之難下宋朝王室唯一的漏網之魚。

再說此前被金人扶立為“大楚”皇帝的原宋朝太宰張邦昌,雖不得已成了傀儡皇帝,但始終心繫宋室,謹守臣道,不稱“朕”,不坐御床、不穿龍袍,還請回因早年已被哲宗廢黜,幸而未被金人擄走的孟皇后來垂簾聽政,自己則仍以宋朝太宰居之。於是金軍甫離開封,他和孟皇后便與趙構取得聯絡,並由孟皇后以太后的身份頒詔冊立趙構為帝,是為宋高宗。宋朝由此死灰復燃。

當年(1127),趙構便移駕南京應天府,改元“建炎”,取“火克金”之意。

而此時徽宗、欽宗尚在人世,一朝三帝遙遙共存,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觀。

然而被寄予“中興之主”厚望的高宗實則是個徹頭徹尾的逃跑主義分子和心胸狹隘人士,他的真面目很快暴露無遺。

首先是對復國有功的張邦昌恩將仇報。高宗即位後不久,便以張邦昌投降金人、僭越稱帝等罪名將其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安置潭州。數月後因金人追究張邦昌被廢,出兵伐宋,高宗又將其賜死。

之後,面對“興師問罪”的金軍,高宗以“巡幸淮甸”為名準備南逃,時已升任右相的主戰派大臣李綱堅決反對,結果遭到高宗罷黜。

李綱罷相又引起朝野不滿,太學生陳東和布衣士子歐陽澈上書直指高宗之非,高宗竟不顧太祖“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約,將兩個讀書人斬於東市。

當時名將宗澤還在開封主持防務,他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頗有人望,在他的號召下,紅巾軍、八字軍、馬五山寨義軍、梁山泊水軍等兩河義軍都紛紛自願受其節制,尊稱他為“宗爺爺”,和官軍一道共同組成抗金統一戰線,有效地阻止了金軍的入侵。宗澤還多次上書高宗,請他還京主持大局,並舉出當年真宗聽從寇準建議親征的例子,來激勵高宗渡河北伐。然而高宗卻已早一步逃至揚州,只知在行宮尋歡作樂,對宗澤先後所上的二十四封《乞迴鑾書》根本視若無睹。眼見高宗毫無恢復之意,宗澤竟憂憤成疾,於建炎二年(1128)七月去世,死前仍念念不忘恢復故土,連呼“過河”。

金軍得知宗澤去世,再次大舉南侵。沒有宗澤的開封很快陷落,金軍先鋒直逼揚州。結果揚州守將王淵擁兵數萬,面對幾千金軍前鋒竟一矢未發、聞風逃散。得到軍報的時候,高宗正在行宮尋歡作樂,驚恐之餘竟從此失去生育能力。他再次祭出逃跑招數,倉皇渡江逃到鎮江,一時無法過江的金軍便縱火焚燒揚州,揚州軍民死傷落水者不計其數。

之後,高宗又接連從鎮江逃到杭州,從杭州逃到江寧,並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升杭州為臨安府。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建炎南渡”,從此宋朝淪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被後人稱為“南宋”。

但與趙構的苟且偷安相反,金人卻不滿足於此,於是建炎三年(1129)七月,金軍再次南侵,並分兩路渡江。

高宗仍奉行積極求和、消極抵抗、臨危就逃的準則,然而金人誓滅趙宋,高宗只得一路從建康逃至臨安,又從臨安逃至越州(今浙江紹興),再從越州逃至明州(今浙江寧波),最後逃無可逃,竟索性乘船逃到海上,我覺得高宗不應該叫趙構,而應該改名叫趙逃逃。高宗狼狽逃竄,金軍窮追不捨,沿途的建康、廣德(今安徽廣德)、越州、明州、定海(今浙江鎮海)、昌國(今浙江定海)接連失陷,最後金軍又乘船追擊高宗三百餘里,因在海上遭遇風暴,被張公裕率領大戰船擊敗,才退回明州。金軍不善水戰的缺陷也由此暴露,加之戰線拖得過長,補給困難,建炎四年(1130)三月,金軍開始陸續北撤。

而就在金軍主力準備從鎮江北渡時,宋軍終於等來了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機會。韓世忠率水師晝夜兼程先於金軍趕到鎮江,控制住有利地形,嚴密封鎖沿江渡口,並用破船堵塞運河入江口,截斷金軍退路,其妻梁氏(即民間傳說中的梁紅玉)親自擂鼓助戰,宋軍士氣倍增,金軍習慣馬上征戰,在船上根本不是宋軍對手,被打得節節敗退,最終被逼入建康東北死水港黃天蕩,十萬金軍竟被韓世忠以八千水師圍困達四十餘日,最後金軍掘開老鸛河故道通秦淮河,戰船才得以駛入長江逃脫。同時,岳飛擊敗從陸上撤退的金軍,收復了建康。

這一些列勝利對宋朝意義重大,尤其是黃天蕩之役,使金軍從此不敢再輕易渡江,為南宋政權打下了苟安的資本。

高宗聞知金軍北撤,才乘船泛海回到越州,結束了四個月的流亡生涯。次年,高宗改元紹興,寓意“紹祚中興”,並將越州升為紹興府。但因紹興地處僻遠漕運不便,無法作為長期駐蹕之地,紹興二年(1132)正月,高宗又將都城遷回了水運發達、商貿繁盛,且有長江天險可恃的臨安。自此,南宋政權才算稍稍站穩腳跟,宋朝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蕭文子《簡讀宋朝史》

標簽: 高宗  金軍  趙構  宋朝  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