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漢朝貨幣折騰史(3):驕傲的五銖錢

作者:由 江湖亂跑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30

貨幣到底應該有多重?才能既方便流通,又能被市場接受。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複雜的選擇題,這個問題深深地困擾了西漢的各位皇帝。這道題主要選項如下:三銖、四銖、五銖、八銖、半兩(十二銖),選哪個?漢武帝在多次修改答案之後,終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答題的過程是這樣的,漢武帝的第一次選擇是,三銖錢。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

銷燬之前的半兩錢(漢文帝的四銖錢),開始鑄造三銖錢。這裡其實是有點問題的,為什麼要選擇三株,為什麼要更輕?這個問題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漢武帝這個時候缺錢,四銖改三株,有利於加大貨幣的發行量。同時貨幣的更換,也可以把之前的假貨清理出場。

但是實行的效果並不好,“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奸詐,有關部門反饋,這個錢太輕,生產工藝也太差,更容易造假,而且還有人往下刮銅,防偽不過關,這個得換。

漢武帝做了第二次選擇,地方產的五銖錢。“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五銖錢開始出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的五銖錢鑄造方是各郡國的地方鑄幣廠,並非長安的鑄幣廠。這次的重點是改進了生產工藝,給錢幣增加了一個厚厚的邊。目的,令不可磨取鋊焉,讓你刮不下來銅。

但是,這次效果也不好,還是能刮下來,盜鑄依然很嚴重,生產工藝還是不過關。

生產工藝還需要改進,漢武帝的第三次選擇是,赤側錢。

必須要提高技術壁壘,提高造幣的工藝難度,地方技術實力不足,那就由京師的技術人員來幫忙吧,“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仄,一當五,賦官用非赤仄不得行。”長安的技術人員出手了,幫地方做了一款新幣,赤側錢,用紅銅做邊,錢幣的邊緣是紅色的,既好看,又防偽。但是有一點不好,這個錢要以一當五用,一個換五個,而且地方收稅只收這個,別的不要,這就立刻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打擊了其它的原有貨幣,原來的白金錢就此廢掉,另外,憑什你一個換我五個,就因為多了個紅邊?市場不接受。

其後二歲,赤側錢賤,又廢。兩年後,赤側前也廢掉了。

幾經反覆之後,漢武帝做了最後一次選擇,這次是正確的選擇,“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

地方工藝水平跟不上,那就由長安的專業人員出手吧,漢武帝開始禁止各地鑄造貨幣,此前其它地方製造的貨幣全部銷燬,融化成銅,把銅全部送到長安鑄幣廠,長安鑄幣廠由水衡都尉統一管理,下設鍾官、辨銅、技巧三官,開始統一監管,專業製造五銖錢,不是上林三官制造的錢禁止使用,由此也徹底明確了長安鑄幣廠至高無上的貨幣發行地位。

上林三官的水平就是高,上林三官的五銖錢一出,民間盜鑄行為立刻減少。因為跟不上上林三官的技術工藝,做出來的錢一看就是假的,要想做的像一點,製作成本又太高,比用真錢還貴,算了,不做了。注意這句話,“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只有具有極高技術水平的專業高智商技工才能做出像上林三官一樣的五銖錢。這下好了,這種人才極度缺乏,沒人會做。

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成錢二百八十億萬餘雲。自此,漢朝最經典的貨幣,五銖錢,行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