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古代人經常在室內擺放一個爐器,它有什麼作用呢?是為了好看嗎?

作者:由 十方樂土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04-11

爐器的出現與其他常見陶瓷器型相比較晚,始於漢代。最早的爐子是用於焚香,或應稱之為香薰更加合適

這和漢代中後期文人性喜清雅,醉心於琴棋書畫有相當大的關係。據史記載,三國兩晉時仕族“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成了一種時尚習俗自兩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國後,爐這種器型便作為佛教禮器流行開來,

就拿衝耳爐來說,它寓意敬天法祖,所以任何神佛廟堂、書齋廳堂,凡表虔心敬仰,均可擺放。所以後來爐器慢慢演變成專為供祭祀或陳設之用。

明清時期爐器品種繁多,紋飾優雅。但是也有一些小型的簡爐,應為民間祭祀門口、土地或供奉觀音或祖先靈位所用。

古代人經常在室內擺放一個爐器,它有什麼作用呢?是為了好看嗎?

雍正—乾隆 鬲式爐

此爐較常見者高,符合清中期器身普遍拉高的時代特徵。整體形制為鬲式爐中比較特殊的一例,口沿寬平外侈,沿面已無明爐的內傾之勢,口緣一週垂直,外觀有如瓷器中所見盤口造型,精工規整,不為多見。束頸明顯,垂腹飽滿,漸收出弧底。三錐狀乳足承託器身,勢高外撇,壯碩有力。

周身慄殼皮色,區域性為古銅綠鏽附著,古意油然,沈著內斂。此爐體量中等稍大,入手沈墜。爐底中央開長方框,內鑄「宣德年」長腳篆書款,乃與爐身一體失蠟法鑄就,鑄後精修,結體長方,周正規矩,字口深俊,筆劃滾圓,體現著雍正時期官鑄爐的高度製作規範、精湛工藝和不凡氣度。

古代人經常在室內擺放一個爐器,它有什麼作用呢?是為了好看嗎?

清雍正 盞式爐

步入清代盛世的雍正朝,為時雖僅十三載,藝術成就遠超順治、康熙二朝。雍正皇帝超凡脫俗的修養與品味更是鑄就了雍正朝獨有的藝術風貌,輕巧俊秀,比例協調,工麗嫵媚,內斂深邃,文雅之至。

此爐造型別致,又不出格,可溯源至法盞爐。巧妙變體,去掉雙耳,改器壁曲緩為斜直,上闊下收。脛部起臺,下出四獸蹄足,茁實可愛,勢內斂。爐底平,中間圓形內凹,圓形規矩利落。爐膛內外,素身簡約,線條剛中見曲,洗練乾脆,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符合雍正制器「線條美」之譽。按《宣德彝器圖譜》二十卷本所載,法盞爐乃宣德皇帝御賜天下道觀之用。又因造型特別,多為後世沿用,成為風格獨具的文房清供。雍正皇帝是清朝諸帝中崇奉道教最為突出的一個,對煉丹極富興趣,出現此類與道教相關的藝術創作也就不足為奇了,並加以創新。

通身雪花金紅皮,是為原皮。經年累月,包漿溫潤,手感細糯。區域性現紅斑,又偶見星星綠鏽,相輝相映,綺麗曼妙。爐底中央深開長方框,內鐫鑄「大清雍正年制」款,筆劃轉折分明,筆道細挺勻整,頓挫分明,字面圓潤,法度嚴謹,乃雍正宣銅器鑄款標準器,可比清宮舊藏清雍正蚰耳簋式爐的款識。此爐氣質脫俗,文雅不凡,屬雍正一朝官鑄爐中的清玩類,難能可貴。

古代人經常在室內擺放一個爐器,它有什麼作用呢?是為了好看嗎?

明正德 阿拉伯文衝耳爐

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教,所以當時阿拉伯文裝飾甚為流行,出現在各類器物上。文字內容一般多出自可蘭經,含義多為讚美真主、吉祥祈福、善禱善祝。有時具體內容已不重要,相當一部分文字已無法釋出原意,而只是作為裝飾紋樣。

正德年間所鑄阿拉伯文香爐,多數為皇宮御用或賞賜功臣,其次是安置在清真寺經堂陳設,世代家族傳承享用。幾百年過去了,阿拉伯文銅香爐、香具在明清銅爐收藏系列中已成為極其重要的品種,為藏家追捧,市場熱度及價值穩增不減。

此爐為乳足衝耳式,比阿文爐中常見的鬲式、筒式數量更少。爐身整體作平口鬲式,口沿外折,兩端起衝耳,外方內圓,寬厚有力,勢外傾。凹頸,扁鼓腹,向下緩收出平底,線條張弛有度,收放嫻熟。下承三乳足,飽滿有力,勢略收。

腹部等距離三組減地開光,內鋪珍珠地,規矩之至,其上淺浮雕阿拉伯文字,三組內容各不相同,大致含義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穆德乃真主使者」,筆劃流動,富神韻,運刀如筆,字口圓潤有力。

經年盤養,器身現慄殼色,爐底仍可見大面積的棗紅皮色,是為原皮,油潤撫膩。紅皮之爐,有明一代以正德朝為最佳,以致後人專稱其「正德紅」。內膛見綠鏽附著,朴茂肅穆,古意自來。爐底中央開框異常規矩,框內亦滿鋪珍珠地,內鑄「大明正德年制」楷書款,鑄後精修。款識結體中正,體量大,充滿方框,佈局充實。筆劃深峻,斜直銳利,一絲不怠。整器入手,十分沈墜。足尖露銅處,見銅質金燦,至純至精。此爐形、色、款、質皆上品,乃正德一朝官鑄阿文爐珍品。

古代人經常在室內擺放一個爐器,它有什麼作用呢?是為了好看嗎?

明崇禎 衝耳爐

此爐時代風格鮮明,文人氣度盡顯。爐身扁,薄唇外侈,上起雙衝耳,薄俏直立,勢外傾,中間厚,兩端薄,耳洞腰圓。凹頸,扁鼓腹下垂。三個倒三角形乳足分佈於爐底,足尖著地面積極小,直徑僅為5毫米,是為崇禎時期典型特徵。器壁厚度由口沿至底漸厚,重量集中於器物下半部,壓手感強,是為晚明所流行鑄爐工藝特徵。

整體皮色完整統一,是為原皮,十分難得。色黑漆古,平滑具光澤,觸感細潤,沉靜穆然。歷經百年盤玩、使用,養護得法,皮殼、包漿自然厚重,潤澤瑩亮,引人矚目。爐底中央開圓框,不多見,內鐫刻「宣德年制」楷書款,字口利落銳利,結體中正,空白地子上鏨刻細密的麻布紋。

此器整體造型、比例及區域性細節特徵,都彰顯著崇禎時期的風貌,是為晚明文人爐標準器,堪稱典範。又黑漆古原皮精妙絕倫,必為藏家追捧。另外,此爐曾於1996年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公開展出,並作為第一件展品著錄於《金玉青煙》一書中,為藏家、玩家所熟知,併為之傾心,可謂是傳世明清宣銅爐中的名品,不可小覷。

標簽: 爐底  雍正  此爐  鬲式  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