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作者:由 偽唐僧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11-22

昨天下午,博物館群的一位朋友的畢業作業是在開封做一個北宋風格的試驗園,我們交流過程中,分析了唐宋兩代的審美方式,我從瓷器入手,表達了對唐代和宋代審美差異的理解,今天整理一下,系統表達我關於唐宋審美差異的理解。

宋代是中國歷史和審美的一個轉折點

宋太祖趙匡胤創立了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鮮明的轉折點,在政治上,他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受自身取得皇位的經歷,他杯酒釋兵權,大大削弱了武將的力量,提升了文官集團的地位,自宋代以後,一直是文人治國,所謂文官節制武將,所以大家看自宋代以後基本上沒發生過武將叛亂奪權的例子,但因此也在整個社會上淡化了尚武的風氣。而唐代則不然,唐代是一個尚武的朝代,我們可以從宮廷舞蹈中有公孫大娘舞劍,李白寫《俠客行》,唐代那些邊塞詩中輕易地得出這種結論。

在外部環境中,唐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的王朝,幅員遼闊,關河寧定,令四方臣服;宋代則是強敵環伺,周邊有契丹、西夏、吐蕃,自有宋以來,疆土從未完整,始終偏安在中原地區。

巨大的政治和環境差異,導致了兩個時期的文化和審美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在由唐至宋不到60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審美。

唐宋間文化的審美差異

縱觀整個唐代的文化,無論是詩詞、樂舞、建築、器具,給人的直觀印象都是充滿自信的。這種自信不是空喊的,而是切實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唐代的詩,熱情而奔放,大膽且浪漫,充滿想象。唐代的自信還體現在它的相容幷蓄,使得任何文化在唐朝都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唐代敢於吸收一切外來文化,並且有能力同化外來文化,將一切外來文化變成我們的中國文化,如唐玄宗時期的霓裳羽衣舞就借鑑了當時胡人的舞蹈,這在莫高窟的壁畫中也能找到佐證。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三彩載樂駱駝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當我們看到這一件唐三彩載樂駱駝俑時,想象一下在唐朝的長安城,熱情的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接受他們帶來的奇珍異寶,接受他們帶來的樂器、蔬菜、文字、信仰、舞蹈、音樂,這種開放就是就是文化的自信,造就了盛唐的空前繁榮。這個三彩俑就是一群來自西域的胡人,騎著駱駝,在駱駝上載歌載舞,用自己民族的樂器演繹出動聽的音樂,這些能歌善舞的異國藝人,能夠來到長安,代表了大唐對他們的包容,相信他們的音樂,他們的舞蹈也會融入到大唐中來。這支穿越時空的樂隊,彷彿又把我們帶回盛唐時期那繁榮、昌盛、開放、自信的偉大時代。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青釉鳳首龍柄壺(故宮博物院藏)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薩珊王朝鎏金銀瓶(固原博物館藏)

在這兩件器物上,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出中外交流對瓷器的影響和借鑑。

而宋代的文化,則正好相反,是不自信的,整體呈現出一種“收縮”的狀態。那是因為強敵環伺,知道自身的國力和版圖無法和歷朝相比,所以乾脆就藏拙,甚至諱疾忌醫,盛唐的邊塞詩的豪邁,山水詩的浪漫到了宋代蕩然無存,變成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哀愁。在詩歌上,雖然出現了蘇軾這樣的豪放派,但晏殊、秦觀、柳永這樣的婉約派詞人才是整個宋代詞的主流,也是最受老百姓喜歡的詞句,“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就是當時詩詞流行風格的寫照。

宋代的這種不自信,使得人們缺少對外的交流,轉而開始重視對內省視自己,既然無法兼濟天下,那就只能追求“獨善其身”;既然周邊環境惡劣,那就儘量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這種孤芳自賞的態度使文人墨客們在追求自身境界上達到了新的高度,追求“內聖”,追求精神的圓滿自足,從而催生出了程朱理學的誕生。不過這種文化帶來的好處則是提高了整體社會的道德標準,這種道德標準在今天看來也是大有裨益的。

朋友問我生活在兩個朝代的人們,哪一個相比較生活更幸福呢?這個問題我思考良久,還真不好回答,知識分子當然更願意生活在宋代,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老百姓生活富裕,而且宋代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非常高。而唐代呢,雖然吃得飽、穿得暖,但是商品的確不如宋代那麼豐富。但是從老百姓的幸福感角度出發,我覺得可能唐代老百姓幸福感更高吧,畢竟那也是一個富庶而自信的時代,是一個令番邦仰望的時代,這種滿足感今時今日我們還未獲得呢。

肥唐瘦宋,唐宋瓷器的器型差異

講完唐宋之間的審美差異,我們接下來從瓷器的角度去深入分析一下,我們都知道,唐代以胖為美,為什麼呢?據考證,唐代的人均糧食產量是整個封建社會中最高的,整個唐代都生活在一片富庶的社會環境中,再加上對自己的充分自信,自然催生出以胖為美的審美價值。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三彩女立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瓷器,代表作是南越北邢,其中邢窯開始帶有“官窯”的影子,很多瓷器底部刻有“官”字款,證明是官府定製的。整個唐代的瓷器,有一個共同特徵,叫做“渾圓飽滿”,也是以胖為美,這是大唐盛世最直觀的體現。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邢窯“盈”字款白釉蓋罐(偽唐僧攝於河北博物院)

盈指大盈庫,為唐玄宗的內庫。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白釉雙龍尊(偽唐僧攝於河南博物院)

而宋代則不然,宋代是以瘦為美,這種審美髮展到極致,就是以“病態”為美,這就是不自信的表現了,唐人獨愛牡丹,因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宋人則偏愛梅花,則是因為梅花體現了孤芳自賞,這其實是一種“鴕鳥精神”。因此宋代瓷器的代表器型就是“梅瓶”:這種瓶型,小口、短頸、豐肩,肩部一下漸收,最初是宋代經筵上的盛酒器,後來文人們發現它瘦骨嶙峋,插一支枯梅擺在案頭也特別好看,於是就有了“梅瓶”這一稱謂,作用也從酒瓶變成了花瓶。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北宋定窯劃花牡丹紋梅瓶(偽唐僧攝於北京觀復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宋耀州窯刻花牡丹紋梅瓶(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宋代還有其他的器型樣式整體給人的感覺也是偏瘦弱,充滿了婉約的味道。同樣,宋代也不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鳳首壺等器型,所有的器型都符合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南宋哥窯長頸瓶(偽唐僧攝於故宮博物院)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南宋郊壇下官窯膽式瓶(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南宋官窯粉青釉海棠式套盒(偽唐僧攝於國家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絢麗與深沉,唐宋瓷器的色彩差異

唐代瓷器受技術所限,初唐時期僅有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唐朝陶瓷的顏色代表則要推唐三彩,但唐三彩不是瓷器,屬於釉陶,但是因為唐三彩名氣太大,研究瓷器歷史又繞不開它,中唐時期長沙窯開始大放異彩,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外銷瓷。我們就從唐三彩和長沙窯中一窺唐代的色彩審美。

唐三彩主要的顏色為綠色、黃褐色和藍色,這三種顏色組合在一起,顯得非常的熱鬧,唐三彩作為明器,屬於人死後的隨葬品,在型別上主要包括生活用品、各種俑以及各種模型三類,可以說活著的時候所用所見的各種物品,死後都可以做成三彩來陪葬。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三彩天王俑(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三彩胡人俑及駱駝俑(偽唐僧攝於南京博物院)

長沙窯則是唐代最大的外銷瓷,它開啟了中國瓷器釉下彩裝飾和文字裝飾的先河,那些在瓷器上豐富的詩篇,儘管大多都為無名氏所作,《全唐詩》也不見收錄,但它豐富了全唐詩的內容,讓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民間詩歌的力量,而褐綠彩的裝飾則讓長沙窯顯得瑰麗浪漫,充滿想象。唐代的色彩無疑是絢麗的、開放的、大膽的,是一種積極的色彩表達。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長沙窯詩文褐彩執壺(偽唐僧攝於湖南省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長沙窯詩文褐彩執壺(偽唐僧攝於湖南省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長沙窯褐綠彩聯珠山巒紋壺(偽唐僧攝於湖南省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唐長沙窯褐綠彩碗(偽唐僧攝於湖南省博物館)

到了宋代,官窯以“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為代表,民窯北方以磁州窯、南方以龍泉窯為代表。在官窯中,最先代表官窯地位的是定窯,這是一種承接於邢窯的白瓷,因為要提高生產效率,定窯都是覆燒,因此器物口沿處都沒有釉。宋人覺得這種無釉很難看,於是給它們鑲上銅邊。到了宋徽宗時期“因定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於是就有了汝窯,汝窯是一種青瓷,溫潤如玉,十分美麗。在宋代官窯瓷器的演變中我們可以也可以看出宋人的不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才想改變改變缺陷,盡善盡美,定窯器口鑲銅邊就是很好的例證,為什麼鑲銅邊,因為不願意正視缺陷。到了汝窯時候,開始使用支釘燒,在器物底下采用三個或五個芝麻釘,將器物支起來燒造,這樣的好處是器物渾身滿釉,僅在底部有幾個不易覺察的支釘痕跡,這已經是最大化的規避缺陷了。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宋定窯白釉銅口碗(偽唐僧攝於河北博物院)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北宋汝窯盤(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北宋汝窯盤芝麻釘(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宋代流行的顏色是青色,這種青色較唐代的越窯顯得內斂而含蓄,與當時的文化環境息息相關,雖然也有定窯的瑰麗多彩,但那是一種無法控制的顏色,即不是人們主動的情感表達。

北方的民窯代表磁州窯,大量的在瓷器上繪製紋飾,這些紋飾以風格粗獷著稱,這是一種老百姓自由灑脫的情緒表達,但是我們發現,磁州窯的紋飾大多數都是萱草、孩童,表達猛獸的如獅子、龍等圖案的紋飾雖然也有,但是數量並不多見。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宋白釉黑花孩童垂釣紋枕

綠肥紅瘦——從瓷器看唐宋審美差異

北宋磁州窯白釉黑彩萱草紋梅瓶

聊聊我心目中的文化自信。

本文在此無意評判唐宋審美孰優孰劣,審美一定是緊跟當時的時代背景的,不管何種審美方式,都是中華文明燦爛的組成部分。因為宋代的審美方式影響深遠,自宋以來,我們社會的主流文化一直是文人在影響,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崇尚這種婉約美、瘦弱美、病態美,從而缺乏一種自信。為什麼我們易於接受這種審美呢?一方面是傳統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審美比較簡單,容易滿足,這種“收縮式”的審美,恰好和我們心目中“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優良美德相匹配。我們看明清以來計程車大夫審美,一直奉“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為圭臬,即充分標榜個體在嚴酷環境中的品格,在我看來,這種標榜恰恰是不自信的體現。

我們的國家當前正在提倡文化自信,那麼什麼是文化自信,我理解的文化自信,不是默守陳規、固步自封,不要死守著老祖宗的東西不放,老祖宗的一切都是好的,對外來文化既不要嗤之以鼻,也不要一味排斥和拒絕,而且似乎也沒必要總是擔心外來文化的侵蝕。我理解的文化自信,應該是堅信我們自身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我們有自信可以對傳統文化去粗存精,對外來文化加以吸收和包容,從而將外來文化融入到我中華文明的熔爐,變成我們自己的文化。

就像盛唐的開放與自信,值得我們在今天的社會以借鑑和學習。我們的文明除了繼承弘揚,更要發展創造。

標簽: 攝於  自信  宋代  審美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