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字如其人”對嗎?或者說該怎麼理解?

作者:由 公子鼎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5-04-22

觀其書,有以得其為人,則君子小人必見於書。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猶不可,而況書乎。吾觀顏公書,未嘗不想見其風采,非徒得其為人而已,凜乎若見其誚盧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與韓非竊斧之說無異。然人之字畫工拙之外,蓋皆有趣,亦有以見其為人邪正之粗雲。

這是蘇軾在《題顏魯公帖》中說的。蘇東坡的意思就是想看清楚一個人,看臉是不行的,看字是更加不行的啦。當然他也是個矛盾體,他還說過

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

就是說,如果你的人品不行,那麼,你的字即使工整,也好不到哪裡去。

孟子云: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自孟子提出,知人論世“的觀點之後,人們在進行文藝批評時,往往將作品、社會與個人作為密切相關的三個要素進行統籌關照。以人論書的思想即起源於此。

東漢蔡邕的《筆論》最早用”若坐若行“等描繪人的生命動作的詞來比喻書法作品,隨著書藝的演進,王羲之的《筆勢論》就以多力豐筋的生命動態特徵來比喻書法;到南朝之後,王僧虔等人則用人的心理和靈魂等精神方面的特徵來比喻書法,並以此作為書法創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筆意贊》中說,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所以,在今天看來,以書論人的觀點中的”人“主要指的是人的氣質、個性或者藝術創作個性,而不是僅能理解為人的道德、品格,而且此觀點是在宋朝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是對於書法創作的合乎目的性的期望。

當然,要想字如其人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首先你得將你的人寫進字裡面去,而這,可不是一朝一夕信手拈來的事情,套一句知乎體:

以大多數人的字的筆畫結構之醜,還輪不到字如其人的地步。

昔東坡守彭門,嘗語舒堯文曰,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具得之已。

但是呢,如果如果過於強調這點,就無法理解歷史上那些典型的人書相悖的例子。例如宋代的蔡京、秦檜,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等一大波反例。

蔡京最可憐,就因為一代奸臣的惡名,生生被後人從蘇黃米蔡四大家中被替換成了蔡襄。元陶家儀《書史會要》曾引當時評論者的話說

“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於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絕佔今,鮮有儔匹。”

可見,字還是有時候是不如其人的。

當然,在現在的時候,”宋體(中文正文)“是如論如何也反映不出其人的。

【1】戚榮金,論蘇軾的以人論書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Vol。51,No。5

標簽: 如其人  中說  書法  如其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