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作者:由 全民原創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10-28

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仍是安靜的。這就是精緻工藝最珍貴、最不可代替的。

但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大多數手工藝品逐漸被機器量產化替代。有些手藝甚至已經淡出我們的生活,消失並被人們淡忘。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你記憶中的鄉村是否有這麼一群人,或帶著簡單的行頭,走街串巷、扯嗓吆喝,或安靜坐在小作坊中,沉醉於手裡的活兒……

他們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個個身懷絕技——他們是鄉村手藝人。面對消失的手藝,他們在堅守著匠人最後的倔強。

編籮筐

這種籮筐顯然現在幾乎很少再見到,這是屬於80後之前的回憶。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編一隻這樣的籮筐大概要費2個小時的時間,在條子時也是很有講究的,並非是什麼時候想編就隨時可以去找材料的。

編籮筐的荊條取材於山上,每年霜降過後就會有人上山打荊條,打回來曬乾之後存放起來,等農閒的時候就可以動手編了。

在編籮筐之前,煙熏火燎,選條燻條,燻了的條子不容易折斷;然後才將“加工”好的荊條打底扭花,編籮筐。燻策籮筐細子最關鍵要快怕條子涼了,全部完成編籮筐結實美觀耐用。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這種手藝人也只有在老年人中流傳著,他們雖然不比匠人的氣質非凡;但手藝活是一種本心的情懷,這種實用的籮筐就像他們人生一樣樸實。

納鞋底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鞋底製作工藝。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納鞋底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想起那句經典的老歌“最愛穿的鞋啊是媽媽納的千層底”,這種手藝也是21世紀之前才有的,80後是印象最深刻的一代。

它是把白布若干層重疊。中間抹上糨糊。然後用白線一針一腳細細的納過去。針腳越細密鞋子的壽命越長。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這種布鞋穿著通爽透氣而且舒適,特別適合有腳氣的朋友穿,而且經濟也比較實惠,更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藝術精華。

現在,我們都穿著精緻的機器生產的鞋子,我們在追求時尚的時候,也在懷念著過去。機器生產的永遠沒有母親那種手心的溫度。

老木匠

木匠,在中國歷史中傳承了數千年。但在現代,我們越來越難看到做木匠的人,因為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木匠手裡的工具和作品都是溫度和靈魂的,用雙手和靈感創作出來的東西,怎麼能用機器呆板重複的動作比呢?

這份幾乎快被遺忘的傳統工藝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執著的匠心。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在現在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都不肯吃苦,那些髒的,累的活都沒人願意去做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木工是一個得吃苦的技術,這導致了沒有年輕人學習它,導致“技術斷層”的出現。

造老秤

在電子秤氾濫的時代,還有多少人想起老式秤砣點星的秤。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造一杆秤,平心而論,公正嚴謹。古秤的起源和發展也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千年。

東漢初年,木杆秤應運而生,成為後人創造戥秤的前提和基礎。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法制計量的文明古國,無論從古代計量精度上看,還是從計量單位和計量管理體制上看,都是舉世無雙的。

現在,只有在那種小巷子裡才會偶爾看到老秤的使用。但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帶著花鏡做的入迷,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編斗笠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編斗笠,在南方的鄉下人家,似乎算不得技術活。這樣的手藝,許多人都會。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那時,蓑衣斗笠是居家過日子、出工下田地和遠行走親戚的必備行頭。一戶農家可能難有一件體面的衣裳,但不能沒有幾頂舒適的斗笠。

那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是匠人堅守的最後的倔強

秋收冬種的間隙,農人在自家後山砍幾根竹子,摘幾把棕葉,操刀剖篾,邊聊邊編,幾袋紙菸的工夫,一頂斗笠就成。

雨傘、雨衣的便捷,讓相對笨重的斗笠被束之高閣,並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其編織技藝也處在失傳的邊緣。

標簽: 籮筐  斗笠  手藝  鞋底  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