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作者:由 莫雪萱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12-06

泉州西街在哪裡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千年來歲月流淌,西街仍保留著傳統的模樣

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市區儲存最完整的古街區,西街是談起泉州城市就繞不開的地標性建築。自唐朝“列屋成街”起,到如今已超過1300年。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不少來此經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遊走在古街上,史稱“市井十洲人”。古代泉州以西街為起點,逐漸向外開拓發展。

西街歷史文化街區,東起中山路,西至城西路,北到城北路,南到新門街,保護面積達120公頃。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這裡交流、匯聚。如今,巍然矗立的開元寺雙塔、被熙熙攘攘人流包圍的鐘樓、默默佇立在井亭巷深處的城心塔、宋代管理皇家子弟的南外宗正司、全國僅有的董楊聯宗史蹟董楊大宗祠、民國時期的西式洋樓,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符號原真保留下來。整個街區就像一座穿越時空的博物館,形成獨特的文化肌理格局。

西街有隨處可見的寶藏,更保留著濃郁的生活煙火氣息。近年來,“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拉開了西街街區保護髮展的大幕,“西街綜合提升工程”也納入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七個一”工程,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這份流轉千年的鄉愁將綿延不息。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洪泓(左)樂當古城講解員,傳播古城文化

朝聖之地 包容的世界宗教大觀園

史料記載,西街列屋成街始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4—741年),東起雙門前(即今鐘樓下),西至唐故城西門素景門(即今孝感巷口)。

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時,拓展城區範圍,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到了五代南唐保大年間,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對泉州城重加版築,西城門(彼時稱“義成門”)又移到今天的西街西端與城西環路交叉路口,西街總長得到很大的延伸。至此,西街路線基本定型。1923年拓改馬路,西街沿街建築隨著時境變遷,逐漸成了現在的樣子。

十三四世紀的泉州,以“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各種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無拘束地交流、傳播。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生、發展、繁盛,外來宗教如佛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以及中華傳統的儒教、道教,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紮根、成長。

在西街,佛教寺院開元寺與基督教堂並立,訴說著多元文化融合的故事,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除了東西雙塔,開元寺至今還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以印度教為例,開元寺裡的大雄寶殿月臺前須彌座的束腰下面,有73尊印度獅身人面像浮雕;殿裡24尊飛天妙音鳥與古印度文化息息相關;殿後廊兩側古印度教石柱雕刻著古印度教傳說故事,出現了毗溼奴等形象,是歷史上中外友好往來的形象見證。

“這些年有不少印度人來‘尋根’,尋訪自己祖先留下的寶貝。有位在廈門工作的印度學者專程來到開元寺,看到獅身人面像浮雕時淚流滿面,激動地說能在中國親眼看到了歷史書上記載的實物,覺得親切又感動。”閩南文化研究學者、閩南語作家洪泓是地道的西街人,對於開元寺歷史和文物頗有研究的他接觸過不少專程前來尋訪的外國人,“很多外國人都驚歎這些只能在國外博物館的玻璃櫃裡隔著看的東西,在開元寺隨處可見,讚歎這裡是一座包容的世界宗教大觀園。”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新業態對接老市井,西街煥發新的生命力

開放之城 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

2015年2月1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結束了37年的售票史,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隨著這座佛教古剎免收門票,整個西街街區成為一座開放、公益、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

免門票後帶來的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更多遊客、香客走進開元寺,每到節假日、每個月農曆廿六,西街更是遊人如織。外地遊客多讚歎開元寺的規模、身後的歷史、豐富的宗教文物等,透過社交網站圖文並茂傳播,天南地北的遊客慕名而來。今年國慶假期,開元寺累計接待遊客11。40萬人次,成為遊客熱捧的文化深度遊景點。

“泉州沉澱太多層歲月,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你將邂逅到的,是哪一個朝代,甚至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塊碎片。”西街的美在於與時間頑抗後留下來的那些古樸的、天然的、鮮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的花紋、民國的瓷磚……在時光洪流中,這條古街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把唐宋以來泉州眾多絢麗多姿的文物勝蹟和古厝古塔等一一串聯起來。細數這裡的每一件文物,無不令泉州人自豪。

考古統計顯示,西街片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0多處,分屬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多種類別,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築、古民居12處,可供開發的古大厝34處、洋樓3處、宗祠1座、古街巷20多條。幾乎每個時代都有大人物與西街結緣,分佈其中的名宅名坊名巷成了見證。

繁榮之街 老與新和諧共生的文旅街區

隨著以西街片區改造為核心的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啟動,泉州人的西街情懷再度開啟。多年來,關於西街東段打造步行街的呼籲頻頻登上市兩會,引發各方聚焦熱議。充分調查民意研究可行性後,自2017年10月9日起,西街東段(泉州影劇院至新華路路口)實施交通限行常態化管理,限行時間為每天8:30至22:00,打造慢生活步行化街區。

2016年“五一”,西街東段試水步行街,居民和遊客紛紛點贊,由此緩緩拉開了常態步行街的序幕。交通限行後,緊接著出臺《泉州西街(鐘樓至新華路)經營業態管理實施方案(試行)》,詳細列出經營專案正負面清單,引導西街業態規範發展,在保護和發展之間,西街在探尋平衡點。

如今走進西街,南來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彷彿可見當年“市井十洲人”的勝景。“古早味”都還在,每個月農曆廿六勤佛日的閩南文化特色民俗活動,依然能讓人感受“泉南佛國”的魅力。獨具特色的面線糊、潤餅菜、滿煎糕,依然能喚起兒時的記憶。“鵬山堂”“西街老布店”等一些老泉州人心中響噹噹的店鋪仍讓人駐足。新商業對接老市井,老街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西街187號舊館驛內的青年客棧、新街54號咖啡客棧等一批萌發文化創意業態的進駐,讓更多的年輕人在西街玩戲曲、玩攝影、玩音樂、玩繪畫、玩創意,文旅產業風生水起,讓人享受美好的生活。

西街一如既往的包容,無論是堅守傳統還是追隨時尚,在這裡都能找到適合的生活狀態。“西街的民宿,從成為步行街前只有6家到現在約有86家,住客除了節假日的遊客,還多了寫生的作家畫家、返鄉的華僑、專程來感受生活的體驗者,有住幾個月的,也有乾脆定居下來開個店的。”洪泓說,從路過到留下生活,西街是歷史文化老街,也是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

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問題,隨時聯絡小編。

標簽: 西街  開元寺  泉州  文化  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