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傳說中倉頡造字,漢字是怎麼演變來的?

作者:由 葉子馨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1-14

奴書是在哪裡造出來的漢字

傳說中倉頡造字,漢字是怎麼演變來的?

中華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人數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創造和應用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傳說中最早的漢字是由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出來的。

據說上古時代人們都是用結繩來記事,發生大事打一個大結,小事打一個小結,相近的事情打一個連環結,後來發展到用刀子在木頭骨頭上刻符號來記事。

黃帝手下有一個官員叫倉頡,負責物品保管。那個時候既沒有文字也沒有紙筆,倉頡的主要靠著繩子打結來記錄。

黃帝是一個很能幹的領袖,在他的帶領下部落里人口、糧食、牲口的數量逐漸增加。人們學會了養蠶,養家畜、製作弓箭、做飯用的鍋與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落裡的事情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多,結繩和刀刻的記錄會經常會提供錯誤的資訊。

有一次,倉頡和部落裡的人一起去打獵,有經驗的獵手可以憑著地面上野獸的腳印和飛禽的爪印判斷獵物的種類和數量,這件事情給了倉頡很大的啟發,給了他創造文字的靈感。

倉頡四處觀察,看見鳥獸蟲魚的爪印和痕跡,草木器皿的形狀,山川河流的樣子,造出代表世間萬物不同的符號,定下每個符號代表的意義,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名字,叫做字。

日積月累中,倉頡把這些象形字先給黃帝,黃帝看過之後非常高興,他召集九州酋長,把這些字帶到四面八方,於是這些字就開始在先民中廣泛應用起來了。

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中華文字的誕生不能是一個人的努力,是祖先們長期累積的結果。史書中流傳下來的傳說,說明他是對漢字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四大文明古國中兩河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其中只有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的傳承下來,我們的漢字是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的沒有間斷的文字形式。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巫師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可在甲骨上,作為官方的檔案儲存下來。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青銅器的大量使用,先秦的人把青銅器稱作金。刻在青銅的銘文,被稱為金文,也叫鐘鼎文。這些文字大多記載祖先和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包括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從金文上我們能看到當時的社會生活。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分割,六國的文字都不相同,直到秦始皇統一之後,開始了文字規範措施。秦朝的丞相李斯把當時的文字進行整理之後,推行小篆作為統一的文字,這時候的文字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成為了整齊和諧的方塊字型。

由於但是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有一個書記員因為寫字速度太慢進了監獄,在獄中他發明了一種簡便的字型,將小篆的圓改為方,曲改為直,並分出偏方部首,使用簡便,很快推廣起來,由於發明者是奴隸的身份,稱之為秦隸。

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稱之為——“漢隸。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

魏晉南北朝的時期的王羲之,楷書的真正創始人,王羲之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王羲之的書法達到前無古人的境界,被後人成為“書聖”, 他的《蘭亭集序》成為歷代書法愛好者的追捧的珍貴文物。

在父親的基礎上,兒子王獻之把這種書法發揚光大,被後人成為“亞聖”。父子兩代人創造出來的字型,在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型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楷書出現之後,書寫的時候處於快捷的需要,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型——“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型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型。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今天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最後,問大家一個小問題,這個字你們知道怎麼讀嗎?

標簽: 文字  倉頡  書寫  字型  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