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十三行紀錄片每一集大概都講了什麼啊?能不能每一集一百字概括下?

作者:由 嘎東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6-14

以下為引用,不知出自何人。

十三行紀錄片每一集大概都講了什麼啊?能不能每一集一百字概括下?

第一集:《花落廣州》

一個法國海邊小鎮的古董店主要經營中國古董,一箇中國收藏家總是到海外收集中國文物,澳門這樣一座面積不大的城市卻是全世界葡式建築最密集的地方,他們背後有著怎樣的聯絡?

兩百多年前,從歐洲航海來到中國,無論是超越人類忍受極限的海上生活還是九死一生的經歷,卻讓無數人趨之若鶩,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動力?

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了一個今天被稱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地方,同時也通露出和大量財富有關的故事。

第二集:《摩登生活》

澳門從16世紀開始走上洋化之路,是連線南洋、日本、西洋的重要緩衝帶,歸屬感,包容性、國際化的內因,所謂宜居可不只是好山好水好風光,是那些能在關鍵時刻讓我們放鬆、解壓、解脫困境的地方,才成為第二個精神故鄉。教堂,美食,娛樂的精神撫慰。讓澳門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城,安放了無數南來北往的人群。

衣食住行決定了人的生活品質,而愛情則決定了歸屬感和家庭。直到今天,在廣州澳門為主的粵港澳大灣區,這些能讓人找到歸屬感的生活依然在延續。無論是來自美國、法國還是葡萄牙的外來者,或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都在這裡找到了家實現了夢想。

第三集:《富可敵國》

我們都知道歷時一百來年的“十三行”貿易讓全球20%的財富圍繞著廣州流轉,我們也知道這段歷史造就了大量的富豪,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但是這其中究竟有怎樣驚人的財富呢?同時,透過茶葉、絲綢這樣的農產品怎樣能創造出如此財富呢?行商的後代和研究者一直認為“誠信”是財富產生的原因,這點當然很重要,但光憑“誠信”顯然遠遠不夠,那麼十三行貿易中,這些商業高手究竟是怎樣做生意的呢?這也是今天的商業人士希望探尋到的秘密。

第四集:《國家品牌》

200多年前的18世紀,一位英國工人馬克杯裡的中國茶重整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從史蒂芬·川寧的身上,我們可以尋得出:最好的茶葉在中國,但是最好的茶葉品牌卻在英國。茶的品種也許會有變化,但保持風味始終如一是延續的根源,茶葉是大地的哺育、是陽光的恩賜,而茶所在的國度不同,它所寄託的或是代表的也不同,在中國是一種精神情懷的寄予,在歐洲是放鬆調節的飲料。陶瓷技藝是中國古代的發明,而這項技藝卻在歐洲人手裡融入其文化後玩出了新品牌,如今一些高階的瓷器卻來自歐洲人之手,這亦是對品牌包裝認可的功勞,而遍佈景德鎮的瓷器作坊背後,中國的匠人需要努力去重新在世界上塑造瓷器品牌。同樣的是,中國擁有最好的絲綢,卻不能站在行業的頂端,最好的絲綢製品仍在歐洲,現今,中國絲綢在工藝和質量上已不存在差距,但在絲綢品牌和文化的積澱上尚且有差距,這便是中國雖有全世界70%的絲綢生產卻定價權不在我們手裡的原因。十三行時期,這些商品出口到歐洲,歐洲國家不斷鑽研、苦心的經營,直至把最具中國代表性的商品和文化符號變成了為歐洲積累資本和領導行業的品牌。進入21世紀,我國逐漸意識到品牌對於商品的重要性,於是政府也提出國家品牌計劃。茶、絲綢和瓷器,這些陸上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符號,在國家品牌計劃的戰略指引下,如何利用好這起東風,怎樣在今天重新找回本就屬於自己的地位,這必將掀起一場復興浪潮。

第五集:《進口的意義》

馬戛爾尼使團為了即將到來的中國之行,專門為精心挑選禮物召開了一場會議,他們認為鐘錶和八音盒一類的玩具在紫禁城已遍佈,為了博取中國方面好感,在乾隆皇帝的心中激起一記迴響,馬戛爾尼使團也是絞盡腦汁,帶來了多種西洋裝置,其中一樣便是乾隆的鐘愛,坐擁世界最頂級的鐘表,乾隆是否瞭解完美鐘錶背後的國家實力,這也成為了後世史學家辯論不休的議題,不論是說乾隆和宮廷短視昏庸,還是為乾隆個人解圍都已淹沒在歷史長河裡,評價如何,不多贅述。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論是兩百年前還是兩百年後的今天,中國人依然喜愛進口貨,在乾隆年間,清廷是極力反對的,為顯示其權威,鐘錶只有皇帝才配擁有,然而這對經商之人簡直就是當頭一擊,進口貨究竟意味著什麼,是面子、剛需,還是消費慣性的延續?當然,這是綜合多方的因素在內的一種表現。國家的進口活動對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清朝的商人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為了掌控資本,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於是他們“頂風作案”,在廣州做起了鐘錶仿製,這樣做的意義在德國一家拍賣會上體現到極致,雖是以假亂真的廣鍾,但清乾隆蓬萊八仙八寶轉亭琺琅音樂鍾拍出二百八十萬歐元高價,足以解釋這一切。清朝的皇帝和官員們並沒有意識到,進口貿易能讓我們隨時和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尤其是先進技術保持同步。如今,普通人也許依然無法輕易感知進出口背後的國家戰略,但是這一進一出之間,家國的命運正被悄悄書寫。

第六集:《癮的戰爭》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是億萬中國人無法抹除的民族痛楚,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一段讓每一箇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記憶,近代的覺醒從這裡開始、從這裡改變。要戳穿鴉片這類致癮性商品的真相,只需要送到正規的檢測中心四五個小時。但是要治療一個只是賭博成癮的成年人,卻需要花很多年和很多錢。如果沒有新的出路,寮國南塔縣的村子裡也只能世代種植罌粟,為了生存以及同時承擔青壯年可能吸食鴉片上癮的高風險。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雙甚至很多雙看不見的“手”,操控並參與了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比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一段伶仃洋上的划行體驗告訴我們,如果不是鉅額利潤的引誘,當年的鴉片貿易不可能短時間內利潤飆升十幾倍。當19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正不堪鴉片之苦,鬧得國庫虧損、社會動盪時,飲茶成為英國紳士淑女追捧的時尚。當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因為縱容鴉片貿易導致關張。諷刺的是,不久前,一個印度買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字號”,倫敦大街上依然能看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小店。被一個印度人收購併重新包裝後經營,再也不參與不道德的交易,是這個印度人對重振東印度公司“雄風”的底線,然而,今天仍有許多國家並不承認對中國傾銷鴉片是不道德的。這是我們永遠的傷疤,世代不可忘卻,以史為鑑,方可遠航。

第七集:《我的國家我的錢》

一次偶然的丟羊,取暖的篝火,照出了影響一個時代的財富,你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嗎?非也,這只是成為了一群西班牙人的財富,卻成了印第安人和黑人永遠的夢魘。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有人為事業操勞,有人為金錢奔波。白銀,這個屬於一個時代財富的印記,以及與之相生的“金甜銀鹹”等技藝已成為歷史,或存以影視推敲,或留於博物館。即便在今天專家的眼中,大清朝的白銀也是個不容易說清楚的課題,各種規格、各種價值,可想而知兩百多年前的中國人,他們只知道賺到了銀子,卻不知道究竟賺到多少錢。與此同時,和大清朝做生意的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開始利用貿易積累的財富進行現代金融改革,並形成了影響至今的各種金融制度和貨幣政策。錢對國民來說是財富,對國家之間則是武器。新中國成立後,無論是發行人民幣,還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保衛港幣,無不體現出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老百姓的財富才能得到保障,這一切都對當年十三行時期的老百姓來說,都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即便是年輕的美國,其美國夢的實現也經歷了第一桶金的開闢和大量財富的積累,這背後都是血雨腥風和擄掠蒐羅。而中國實現富強的前提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奉行獨立自主和平發展政策,以此必將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標簽: 中國  財富  品牌  絲綢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