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李叔同——譬患虎疫藏貓膩

作者:由 之我精神導論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10-18

《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李叔同——譬患虎疫藏貓膩

《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李叔同——譬患虎疫藏貓膩

《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李叔同——譬患虎疫藏貓膩

李叔同——譬患虎疫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李叔同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由往迄今,有關李叔同出家的因緣眾說紛紜。報載,李叔同父李筱樓是同治年間進士,官至吏部主事。李筱樓與李鴻章、吳汝倫被譽為“晚清三大才子”,由於官場傾軋,李筱樓為堅持文人操守,辭官經商,成為天津第一大鹽商。李筱樓為人樂善好施,創立義塾,幫助當地貧寒孤寡之人,口碑很好。可惜李叔同5歲那年,73歲的李筱樓突然亡故。李叔同自幼好學,8歲已領悟“榮華盡頭是悲哀”的寓意。對李叔同最早產生影響的是其母王鳳玲。王鳳玲本是丫環,會詩文,因其貌美文靜,被68歲的李筱樓納為三姨太,隨即生下李叔同。李筱樓死後,李叔同在母親管教下刻苦讀書,王氏讓兒子拜已皈依佛門的天津名儒王孝廉為師,每日誦讀經卷,這對李叔同後來出家起了重要作用。李叔同年輕時好吟詩作畫,喜歡在福仙樓戲園看戲,當時的“紅角”楊翠喜姿容秀美,嗓音婉轉,在臺上婀娜多姿,風情萬種。年少英俊的李叔同迷上了楊翠喜,可李母怎麼會同意他與一個戲子相戀呢?其結果是棒打鴛鴦,讓李叔同嚐到了初戀的苦味。王氏毅然作主,讓18歲的李叔同娶了津門茶商之女蓉兒。李叔同遵母命結婚,婚後他才發現蓉兒人很美貌,但卻是舊式女子,無話可談。因他是孝子,沒有反抗這段婚姻。

評析:

李叔同的成長環境富裕而陰柔。由於早慧和悟性高,其之我雖整日徜徉在母愛裡,但卻掛滿了淡淡的愁——陰鬱而灰暗。好在他喜歡吟詩作畫、看戲,由此減緩了之我的壓抑。所謂——當時的“紅角”楊翠喜姿容秀美,嗓音婉轉,在臺上婀娜多姿,風情萬種。年少英俊的李叔同迷上了楊翠喜,可李母怎麼會同意他與一個戲子相戀呢?於此,這個“紅角”是男是女不得而知,但“李叔同嚐到了初戀的苦味”卻是事實,這是否為其今後出家埋下伏筆呢?

有關李叔同出家的直接證人是同事夏丏尊,李叔同反覆多次多場合提及。話說,既然出家了,做如此人證式解釋交代有什麼必要啊?所謂“虎跑斷食”故事,即便不是虛構,其實也解釋不了李叔同出家的背後玄機。據夏丏尊回憶——“有一次宿舍裡學生失了財物,大家猜測是某一個學生偷的,檢查起來,卻沒有得到證據。我身為舍監,深覺慚愧苦悶,向他求教;他所指示我的方法,說也怕人,教我自殺!他說:‘你肯自殺嗎?你若出一佈告,說作賊者速來自首,如三日內無自首者,足見舍監誠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這樣,一定可以感動人,一定會有人來自首。這話須說得誠實,三日後如沒有人自首,真非自殺不可。否則便無效力。’這話在一般人看來是過分之辭,他說來的時候,卻是真心的流露;並無虛偽之意。我自慚不能照行,向他笑謝,他當然也不責備我。”綜上,這件事情即便發生在今天,也可謂匪夷所思。所謂——“他說來的時候,卻是真心的流露;並無虛偽之意”,那就說明彼時李叔同其之我已經扭曲變樣,屬於之我肯定發生轉嫁式障礙,即將別人之我肯定障礙轉嫁給自己。

有關“虎跑斷食”裡有這樣情節——這是一九一六年的年底到一九一七年年初的事。那個時期,李叔同的失眠症很嚴重。一天,夏丏尊在一本日本雜誌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談到斷食對治療失眠等症很有效,而且有益於修身養性。他覺得很有意思,無意中對李叔同談起了文章的事。誰知李叔同很感興趣,並向他借了雜誌來看。這一年的年假,李叔同沒有回上海,他在浙一師的校工聞玉的陪伴下來到了虎跑寺試驗斷食法……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這照片後來製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著:‘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在斷食期間,李叔同還刻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印章一方。斷食後,李叔同對外改名為“李嬰”,意為獲得了像嬰兒一樣的新的生命,以此來表達他對於堅定信仰之後的欣喜……看到李叔同如此“世味日淡”的模樣,有一次夏丏尊急了,不經意就脫口句憤激之言:“這樣做居土究竟不徹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李叔同聽了此言並未剎介意,卻是笑顏相對。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告別了任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正式出家為僧。可暑假結束夏丏尊到虎跑去看李叔同的時候,眼前的這位好友已不叫李叔同而喚弘一法師了。“我出家,大半由於夏居士的助緣。此恩永不能忘!”在這裡,校工聞玉究竟是什麼角色,名字怎麼這樣妖柔?所謂——‘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以及——夏丏尊憤激之言被多場合散佈,李叔同為何要為出家作如此張揚式鋪墊?難道要遮掩出家的無奈與隱憂嗎?

母親棄世後,李叔同改名為李哀,自號哀公。他既哀自身孤煢,也哀萬方多難。次年(1906年),他在日本感慨故國民氣不振,人心已死,揮筆賦七絕以明志:故國荒涼劇可哀,千年舊學半塵埃。這年秋天,李叔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改名李岸。其留學生涯中最值得稱道的舉動是,他與同窗學友創立了春柳社演藝部。據戲劇家歐陽予倩回憶,李叔同演戲並非圖個好玩,而是十分認真的,“他往往在畫裡找材料,很注重動作的姿勢。他有好些頭套和衣服,一個人在房裡打扮起來照鏡子,自己當模特兒供自己研究。得了結果,就根據著這結果,設法到臺上去演”。他還特別喜歡扮演女角,在《茶花女遺事》中飾演茶花女,被日本戲劇界權威松居松翁贊為“優美婉麗”;在《黑奴籲天錄》中則飾演愛美柳夫人。從留存至今的劇照看,李叔同居然將自己的腰束成了楚宮細腰,細成一握,真是驚人。為了演劇,他很捨得花本錢,光是女式西裝,他就置辦了許多套,以備不時之需,他飾演茶花女時穿的就是一件粉紅色西裝。關於李叔同的執著,歐陽先生回憶道——自從他演過《茶花女》以後,有許多人以為他是個很風流蘊藉有趣的人,誰知他的脾氣,卻是異常的孤僻。有一次他約我早晨八點鐘去看他……他住在上野不忍池畔,相隔很遠,總不免趕電車有些個耽誤,及至我到了他那裡,名片遞進去,不多時,他開開樓窗,對我說:“我和你約的是八點鐘,可是你已經過了五分鐘,我現在沒有工夫了,我們改天再約罷。”說完他便一點頭,關起窗門進去了。我知道他的脾氣,只好回頭就走……

分析以為,在其母親去世之後,李叔同其之我便拒絕情愛,將愛轉向文藝之愛,例如李叔同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1906年他主持創辦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柳社”;主編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介紹西洋樂到中國;1907年中國第一部話劇《茶花女》在日本義演時他任演員;1908年他第一個將通俗音樂介紹到國內,他填詞的《送別歌》傳唱至今;1912年他在上海《太平洋報》任美術編輯,第一次採用圖文廣告藝術;1913年他上寫生課時第一次招聘男模……等各個方面突破前人,令世人驚歎不已。對於李叔同出家的緣由,好友姜丹書曾問過李叔同。在為大雄書局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師永懷錄》所寫的“傳一”中姜丹書寫到了他與李叔同的一段對話:上人之將為僧也,餘曾問之:“何所為?”曰:“無所為。”曰:“君固多情者,忍拋骨肉耶?”則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將如何?”在這裡,此話也可以這麼說,不出家的話就會死於虎疫!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原因或許很簡單但詭秘——雙性戀,也就是說李叔同是雙性戀,而發展的總趨勢傾向同性戀。《導論》<手淫變種>指出:表面上看,同性戀是手淫合作伙伴;實質上,則是透過雙方配合在實踐“我愛我”,在構建各自——之我之愛的搖籃。同性戀者所謂愛情,其實是一種封閉的愛——自愛,在外則表現為手淫的另類變種。從某種角度講,同性戀是之我遊離者的愛情夢遊,或說是之我遊離者相互編導的一個自愛遊戲……假設推理正確,那麼,在那樣的社會環境裡是絕不允許和包容同性戀的,由於受傳統文化薰陶,李叔同面對現實其之我肯定必然受挫,其痛苦如其所言“譬患虎疫死焉”。《導論》指出,如果肯定不能夠達成,之我就會紊亂遊離,心理與精神便會出現問題和障礙,在道德層面有可能出現所謂‘喪盡天良’……於是便有了夏丏尊的“自殺說”。從另個角度看,也可以說其之我被同性戀綁架了,所謂虎跑斷食、律宗修行就如同戒毒一般。最終,李叔同艱難而巧妙地將其之我藏進宗教之愛裡去了,由此也化解了一場生命危機。

《之我精神導論》披露李叔同——譬患虎疫藏貓膩